如何看待相聲前輩張永熙先生?

戲苑奇葩


相聲界素來有“北侯南張”的說法,北是指相聲界的泰山北斗侯寶林先生,南指的就是張永熙先生了。張永熙是相聲界的頂級藝術家,被譽為相聲界的“江南旗”。

1923年出生於北京的張永熙,原名叫張寶康,有個藝名叫小張麻子。從小他就喜歡民間曲藝,9歲的時候拜入趙少舫的門下,跟隨師父走南闖北,四處流浪賣藝。

在張永熙12歲的時候,就已經在各地的相聲場子裡揚名了,那時候北京、保定、張家口、天津、瀋陽、濟南、大同等一些地方,張永熙和師父來回趕場子。

尤其是北京和天津,幾乎是以趙少舫、張永熙和關少營為首。那時候張永熙已經能夠獨當一面,尤其是說學逗唱的基本功樣樣精通,是個難得一見的相聲奇才。

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張永熙從北方轉到南方市場,定居南京,並且與當時的相聲名演關立明搭檔,一起加入了南京曲藝工作團。當時團裡的劉寶瑞、高元鈞等人也很受大家歡迎。

到了後來,劉寶瑞的單口相聲,關正明和張永熙的對口相聲,成為了南京相聲界的招牌,在南方舞臺上引起軒然大波,除了相聲界,在南方的戲曲界,也有很多人聽聞“相聲劉關張”的名號。

張永熙的相聲說唱並重,表演細膩,颱風瀟灑,摹仿傳神,不僅唱功精湛,還善於學話,各地的方言學起來惟妙惟肖,相聲《方言誤》充分展現出了他的精湛技藝,堪稱一絕。

而他演出的曲目也非常豐富,子母哏、貫口、腿活兒、柳活兒以及數來寶、太平歌詞,表演起來均能瀟灑自如。他的學唱涉及面很廣,評彈、單絃和各種大鼓等都有,無愧於相聲界藝術家的稱號!


魏青衣


張永熙先生久佔江南,素與侯大師齊名,並稱“南張北侯”。該提法不知是何時、何人的首先推出來的。挺奇怪,好像總要搞個“南北呼應”,猶如京胡的“南尤北燕”。

推論應是南方朋友的首創。

張先生所留演出資料不多,主要是1994年天津電視臺錄製“傳統相聲精粹”裡有幾段。總的來看挺符合“南張北侯”的提法,和侯大師相同,也是以“柳活兒”見長,以學唱為主,大鼓、單絃及多種小調學的有滋有味。由於嗓音並不出眾,學唱以韻味當先。前幾年曾來津在天津謙祥益參加“原生態相聲大會”,和於老太太搭檔合作了一段。

本來有機會隨同去南京拜會張先生的,由於忙於生計,未能成行,挺遺憾的。所幸帶回一張老先生在家裡錄製的幾段太平歌詞光盤。有《太公賣面》、《倒背白蛇》、《勸人方》、《矬大姐》等10幾個段子,還能依稀領略張先生當年的藝術風貌。

張先生畢竟大部分時間活躍在江南舞臺,受地域影響,其表演風格更適合南方觀眾的欣賞習慣,以“賣柳兒”為主,能翻出“又脆又響”的包袱不是其強項。

張先生能成為南方相聲的領軍人物,自有其過人之處。

手裡有張先生和於佑福老太太合作表演的“原生態相聲”及10幾段太平歌詞,頭條讀者如有興趣,有機會發出來給大家欣賞一下。


明揚51


說起相聲前輩張永熙,會有一部分人陌生,但只要是相聲界的恐怕都會知道。張永熙藝名“小張麻子”,是著名的相聲表演藝術家,定居南京,與相聲大師侯寶林合稱“北侯南張”。15年7月,張永熙在南京逝世,年享92歲!

張永熙和侯寶林齊名並不是捧他,其實看過張先生作品或者瞭解張先生的人都會知道,張先生的藝術水平是非常高的!他與侯寶林,劉文亨一樣都是非常善學唱,在張先生的段子裡經常聽見他學唱各地方戲,大鼓,小曲,梆子等等尤其擅長唱數來寶和太平歌詞,張先生的太平歌詞也和別人很不一樣,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



張永熙生於北京,自小家境貧寒,32年拜師趙少舫,隨師父到處撂地賣藝。50年後張永熙定居南京,與關立明合作搭檔演出,當時劉寶瑞也在曲藝團裡,而他們三個被稱為相聲“劉關張”,劉寶瑞的單口,關張的對口也成為南方相聲的代表

後張永熙又轉戰上海,與老搭檔關立明任上海曲藝團主要演員,張永熙以自己獨特的颱風吸引了很多觀眾,也用自己的藝術魅力深深的征服了觀眾!



張永熙無愧是一個相聲大師!他也創作了許多像《糊塗知縣》《訓徒》,太平歌詞《姜太公賣面》等這樣的經典作品。在行裡行外,無不承認他在相聲的地位。

現在比較火的郭德綱也經常去南京拜訪張先生,每次都恭恭敬敬的向老先生請教傳統相聲,而張先生也毫不保留的傳授。就連張先生去世的那天老郭也親自去和先生做最後一次告別!


戲苑奇葩


張永熙是相聲名家,有人甚至以“北侯南張”來讚譽他。“北侯”指的是北京的侯寶林,張永熙定居在南京,故稱“南張”。

左起:魏文亮、張永熙和於佑福

張永熙是趙壽舫的徒弟,趙壽舫是盧德俊的徒弟,盧德俊是沈竹善的徒弟,沈竹善是朱紹文的徒弟。侯寶林是朱闊泉的徒弟,朱闊泉是焦德海的徒弟,焦德海是徐長福的徒弟,徐長福是朱紹文的徒弟。張永熙和侯寶林的祖師爺都是朱紹文。他們是同祖同宗,一脈相傳,把他倆並列起來有一定的道理,但這樣的讚譽,不是每個相聲同行都贊同的。

我的老家是江蘇南通,但南通人很少想去南京,安徽馬鞍山人反而喜歡去南京。單從地理位置看,南京完全有理由併入安徽。南京雖然在長江南岸,可它更像一座北方城市,至少不是典型的南方都市。相聲能在南京落地生根,卻無法在杭州、南昌、廣州生存,就足以說明這一點。

1950年,張永熙遷到南京,除了去上海工作過一段時間外,幾乎就沒離開過南京。南京雖然有不錯的相聲群眾基礎,但顯然不足以擁有像張永熙這樣的相聲名家。當年也在南京的劉寶瑞後來選擇回北京,加盟中央廣播說唱團。其實,張永熙也是北京人。如果他也回北京,其知名度一定比現在高。

因為久居南京,張永熙說的相聲帶有南方的特點。去南京聽他的相聲,或者感覺不明顯,當他到天津跟天津同行同臺說相聲,差別一下子就看出來了。不是說南方相聲不好聽,而是相聲本身就屬於北方。北方相聲才是原滋原味的相聲。

我是蕭陶,寫相聲故事,說相聲人物,評相聲熱點話題。只輸出乾貨,關注不迷路。


蕭陶


一代相聲藝術家,與同時代的著名藝術家齊明,後來定居南方,因相聲大都話躍在北方午臺,讓北方的相聲觀眾稍疏。


百姓老叟


張先生柳活兒出色,對藝術執著。與劉寶瑞,關立明合稱劉關張,如同白全福,羅榮壽,郭全保合稱白羅鍋,武魁海,閻笑儒,王佔鰲合稱武閻王……晚年生活不大好,所幸徒弟曹業海照顧。我主編的相聲《搭檔》一書5月首發式,介紹了張,關搭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