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一名士兵押送上百名戰俘,爲什麼沒有人反抗?

誘嫵魅的瞬息


這個問題我覺得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去回答。



一是軍人都是忠誠於自己的職業的,忠誠這個字,不僅代表對於自己的軍隊忠誠,也要對於自己的誓言忠誠。已經成為了戰俘,那麼就代表你在戰鬥中已經自己投降,或者是奉命投降,如果在戰俘營反抗,那麼當初何必不在戰場上殊死一搏呢,在戰場上投降了,到了戰俘營也要忠於自己在戰場上的諾言:我投降了。

二是美軍等軍隊還為戰俘頒發戰俘勳章。如果美軍在戰場上被俘,如果他們在戰俘營接受了對方的管教,而且成功活到了戰爭結束被釋放,回到美國就有可能獲得戰俘勳章的,這種好的待遇,根本沒有必要反抗,等待戰爭結束是最好的選擇。這世界上沒有不散的宴席,也沒有不結束的戰爭。

三是人性的弱點使然。如果戰俘營的戰俘反抗了,誰反抗就殺誰,因此大多數戰俘不願挑頭反抗。如果有了挑頭反抗的,管教們處置了就可以了,其他人就更不會反抗了。
這些在電影中都有所表現,一部反映美軍戰俘在日本戰俘營的影片,就是美軍幹苦力,一個個瘦得和狼似的,但是他們就是等到了原子彈落到長崎,就是被美軍救回了,這找誰說理去。


軍林天下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也很沉重。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波及區域最廣,傷亡最慘重的戰爭。戰爭期間共造成超過9000萬人的死傷,為人類社會的發展蒙上了沉重的陰影。

在二戰中,前期軸心國猛烈擴張,同盟國節節敗退,大量同盟國士兵淪為戰俘,比如蘇聯,比如民國。而後期同盟國節節勝利,又有大量的軸心國士兵被俘虜。

而在雙方士兵被俘虜時,經常會出現一個士兵押著上百名戰俘前往某地的情況。奇怪的是,明明俘虜的人數遠遠多於這些押送者,卻很少有人振臂一呼群起反抗。尤其是南京大屠殺期間,數十萬的民國士兵就被少量的日本兵押著然後集體被殺,讓所有人震驚不已!

那麼,是這些士兵喪失鬥志了嗎?為什麼不反抗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被俘前已經喪失了鬥志

俘虜們為什麼不反抗?因為已經反抗過了。

這就和諸葛亮七擒孟獲一樣,在前六次被擒時,孟獲不服,所以諸葛亮不斷將孟獲放回,直到第七次孟獲才真正的心服口服,真心歸降諸葛亮。

從孟獲的表現可以看出:

在決定投降時,內心已經決定不再抵抗,因為抵抗已經沒有了意義。

在二戰前期,大量的民國士兵被日本人俘虜,其原因就是打不過;蘇德戰場上的蘇聯士兵之所以大量投降,就是因為無路可走。這些士兵不是沒有抵抗,而是在抵抗之後才絕望地發現,抵抗下去只能是個死!

所以,在求生慾望的支配下,這些士兵選擇了主動向敵人投降。

在所有的抵抗可能都不存在的情況下,主動投降敵人成為唯一活下去的路。

所以,這些放下武器的士兵已經不是真正的戰士了,他們的身份已經轉變成可恥的苟活者。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活下去。所以指望他們奪走敵人的槍,重新回到戰士的崗位與敵人魚死網破,是不現實的!

說難聽點,在他們主動投降前,那些誓死抵抗的戰士們,已經為自己的祖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2、做順民還有生還的可能

在主動投降敵人後,這些人的命運只剩下一個,那就是乖乖做一個順民。

作為勝利者,當然是希望這些戰敗者乖乖聽話,好執行他們的意志。什麼意志呢?一般而言,戰勝國會將戰敗國的俘虜們用在四個地方:

一是將戰敗國的俘虜運往自己的國家充當勞動力,分配到艱苦的崗位上做工。比如蘇聯將關東軍戰俘拉往西伯利亞地區勞改;

二是將戰敗國的俘虜重新編成軍隊派往前線作戰,這種情況在中日戰場和蘇德戰場都有體現。蘇德戰爭期間,有超過100萬的蘇聯俘虜在德軍兵力不足時被編入德軍中參與對蘇作戰,這些蘇聯俘虜在作戰中比德軍還賣力,成為德軍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是將戰敗國的俘虜全部押往集中營關押,這種情況在二戰參戰國中都有體現。關押敵方俘虜的一個重要考量就是作為人質要挾對方,或者以其中的人物與己方被俘人員做交換。比如德軍曾想用斯大林兒子雅科夫交換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被俘虜的德軍元帥保盧斯。

四是將戰敗國的俘虜全部殺掉用於震懾對手,消除潛在威脅。比如南京大屠殺,日軍將南京保衛戰俘虜的民國士兵統統殺害;二戰期間蘇聯出兵波蘭東部,將俘虜的20000多波蘭軍官在卡廷森林全部處決!

應該說,如果選擇做一個順民,乖乖聽從戰勝國的意志支配,還是有很大的生還希望的。一般而言,即使在做苦力或者集中營關押期間甚至在做偽軍期間死掉,也比當場被殺掉多活一段時間。

而反抗,就只能被殺掉,要知道,此時的俘虜們手中並沒有武器,手無寸鐵的他們反抗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所以,反抗就立刻死,聽話就可能活下來,相信大部分失去鬥志的人會選擇第二種!

3、俘虜們內部互相不信任

當俘虜的目的是什麼?無非是為了活下去。而反抗的目的是什麼?取得勝利然後活下去。

既然都是為了活下去,而且反抗的成本更高,更容易失敗。那為什麼要冒險去反抗呢?

在電視劇《亮劍》中,魏和尚在鬼子的監獄裡反抗,得到的結果是除了他,所有人都被殺害了。

這充分說明:如果某些人想要反抗,那麼所有的俘虜都會“遭殃”。

那麼這種情況下,會有多少人願意跟著這個振臂一呼的人揭竿而起呢?

只能說,很少很少。畢竟大家都是失去了鬥志和尊嚴的人,就如同“墮落遠比上進要難一樣,讓他們重新拿起武器戰鬥,真的太不容易。在這種情況下想要反抗的人反而成為異類。

在這樣的情況下,這些反抗的人和押送他們的人並不能形成絕對優勢。相反,在手無寸鐵以及嚴密監視的情況下,這些激進者反而處於一個非常不利的狀態中。

所以,俘虜之間的不信任是難以反抗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自古以來,為了活命當逃兵的有之,打小報告的有之,對冒尖遮群起而攻之的有之。想要同仇敵愾做一件事,比如反抗,真的很難!

4、對祖國高壓政策的絕望

這種情況出現在二戰時期的蘇德戰場,當德軍開進波羅的海三國時,面對的不是激烈反抗,而是夾道歡迎,很多當地人將德軍視為解放者,對德軍報以極大的支持。

這種情況在烏克蘭也大量出現,究其原因,是因為蘇聯的高壓統治讓蘇聯人民民不聊生。尤其是發生在1932年至1933年的烏克蘭大饑荒。此次災難共造成大約315萬至718萬烏克蘭人死亡的慘重後果,蘇聯在此次事件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加重了饑荒程度,這讓烏克蘭人對蘇聯恨之入骨。

在這樣的情況下,當基輔戰役蘇聯軍隊被擊敗後,很多被俘的烏克蘭裔士兵,無需動員,他們就會立刻拿起武器加入德軍反抗蘇聯。

對於這些士兵而言,反抗斯大林,打倒蘇維埃才是最終目標。他們和德軍站在同一條陣線,又如何會反抗德軍呢?

所以,讓一個俘虜去反抗,有時候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二戰俘虜集體被槍斃為何不反抗? 活著的老兵這樣說

戰爭無疑是每個人最不想看到的,但是在歷史的長河中,戰爭卻是必不可少的。在戰爭面前,所有的生命都顯得非常的脆弱,每天都面對著生離死別。在很多的戰爭記錄篇中,都會有這樣的一個場景,俘虜站成一排,最後被集體槍斃,大家有沒有想過他們為何不集體反抗呢?

在二戰時期,蘇聯紅軍就俘虜了日本的50萬士兵,而對於這些俘虜,蘇聯最開始就是讓他們做苦力,在押往目的地的時候,往往都是幾十個士兵押著成千上萬的俘虜,可以說在這個途中,如果俘虜們集體反抗的話,那麼他們存活的幾率還是很大的,可是這些狡猾的日本鬼子為何沒有任何的反抗呢?對於原因,活著的老兵這樣說。

被俘虜的人大多都已經失去了領導人,而且這些俘虜並不是來自一個軍隊或者說一個國家,他們之間自然就沒有信任感。如果說想要反抗,那麼久必須有一個人首當其衝,而槍打出頭鳥,大家雖然想火,但是誰也不願意成為第一個站出來說話之人,因為那必死無疑。

在很多時候,戰俘們其實還是存在僥倖心理的,為什麼呢?因為在《日內瓦公約》中說道,對待俘虜是要優待的,所以戰俘們不反抗,也抱有一定的幻想。但在真實的戰爭中,一旦戰爭打響,根本就沒有回在意這個條約,當然中國不包含在內,對於俘虜,中國是始終遵守條約的。

如果說上面的這些原因都是客觀的,那麼其實就還有一個非常主觀的原因,那就是它們本身已經喪失了戰鬥意識,甚至說是已經喪失了求生意識。當他們被俘虜的那一刻,或許就沒有再想活下去,而且敵人擁有著武器,他們反抗的勇氣也被淹沒。

每一個人都對死亡充滿了恐懼,一般人是不會輕易反抗的,因為那無疑是加速自己的死亡。所以大多的俘虜都是任勞任怨,他們只能默默祈禱,並且也只能等待死亡的到來,這在戰爭中其實是常態。


問歷史


士兵上戰場,不管是正義戰爭還是非正義戰爭,他們的思想裡一定是裝有自己的一套理念的,比如效忠天皇,比如保家衛國等等。這是他們奮勇殺敵,非勝即亡的動力之一。而一旦成為戰俘,先是在思想上發生動搖,而將保命放在了第一位。尤其是,有的民族是非常有集體主義習慣的。一百多個戰俘,第一個起來反抗的一定會受到嚴厲處罰,重則喪命。

在此時,正常狀態下的人性就恢復了。比如,寄希望於法律:《關於戰俘待遇之日內瓦公約》(即1949年日內瓦第3公約),共有143條正文和5個附件,是對1929年同名公約的修訂和補充。

它擴大了公約的適用範圍和保護對象,詳細規定了戰俘待遇的原則和規則。其主要內容包括:戰俘是處在敵國國家權力管轄之下,而不是處在俘獲他的個人或軍事單位的權力之下,因此拘留國應對戰俘負責;戰俘在任何時間均須受人道的待遇和保護,不得對戰俘加以肢體殘傷或供任何醫學或科學試驗,不得使其遭受暴行或恫嚇及侮辱和公眾好奇心的煩擾,禁止對戰俘施以報復措施……這些,法律規定,讓一百多名戰俘充滿了生的希望,所以,沒必要做徒勞的反抗和抗爭。


老照片


首先,不反抗就是人性的懦弱表現,他們感覺不反抗就有可能活下來,但是一旦反抗肯定活不下去。當然了,人們也沒想到戰場上敵軍是如此兇暴,不反抗也得殺了你。

其次,就中國人民來說,不能說他們沒血性,千年的奴性根深蒂固,這樣的事情其他國家也經常發生。

一向被大家稱為“硬氣”的美國兵更讓人失望。在太平洋戰場上,一個日本兵押送一群美國兵很是正常,一支隊伍非常長,就一個日本兵在隊尾跟著,竟然沒有一個人敢逃跑

還有就是僥倖心理,槍打出頭鳥,我不出頭,被殺的俘虜不一定會是我。

二戰給中華民族帶來的傷亡是慘痛的,我國死亡人數約1800萬。其中士兵死亡人數約148萬,其中國軍135萬,共軍(包括游擊隊)約10萬-12萬多,其餘為平民。‍

這給我們中華民族敲響了警鐘,面對外敵,我們必須團結起來,中華民族不再是一頭沉睡的獅子,它應該是東方巨龍,時刻準備迎接挑戰,我們無所畏懼!!


熟悉的人變陌生


我的答案就是:戰俘們對於抵抗,有些人不想,有些人害怕,有些人有心無力。

有些人不想

二戰期間,兩國之間打起來都是大戰,所以都是採用徵兵制。

一、有些人根本沒有思想準備,在服兵役時突然發生了戰爭。

1941年6月德國進攻蘇聯,開戰初期,蘇軍連續失利,不斷受到德軍嚴重打擊。每次大規模的戰役下來,戰俘少的有有幾萬人,多的有幾十萬人。部分原因就是這樣。



二戰初期,蘇軍人員被德軍俘虜

二、有些人在戰爭開始後,根本沒有報國從軍之志,是被徵召而來的。

二戰初期,波蘭軍隊有許多人都是開戰後,被徵召入伍,並非志願參軍。軍隊戰術的落後和低落的士氣,導致了數量較多的波蘭士兵,不是向東線的德軍,就是向西線的蘇軍投降。



二戰初期,波軍士兵向德軍投降

有些沒有家國意識的人,只想苟且偷安,保全身家。有了機會就投降,投降後就指望到戰俘營躲過戰爭。

三、有些人認為投降合理正當,所以不想抵抗。

在西方有投降合理的文化傳統,即當敵我力量懸殊,逃脫無望,抵抗已無意義時,經指揮官的決定,可以向敵方投降。在西方人看來,這樣的投降,既合理,也正當。

如日軍進攻新加坡時,英國的幾萬駐軍就採取這種方式,向日軍集體投降。日軍進攻菲律賓時,美國軍隊也採取了這樣的方式,全部成為了成為了日軍的戰俘。



二戰期間,英軍向日軍集體投降

斯大林格勒戰役後期,德國保盧斯軍團的30萬大軍,被蘇軍重重反包圍於城內,保盧斯在向德國高層請求突圍遭拒,武器,彈藥,物資,人員補充無望,內困外憂之際,作出了集體向蘇聯投降的決定。



斯大林格勒戰役後期,德國30萬軍隊集體投降

基於這種文化,西方的士兵在投降後不會,也不想抵抗。

有些人怕

一、害怕不能生存

有些士兵本身就貪生,在這些人眼裡,為了生存可以不惜一切,在戰場消極對敵作戰,有了機會就投降。甚至是主動向敵方投降。

自然,這些人也根本不用指望其在投降後抵抗。

二、害怕沒有條件抵抗

投降後,戰俘中的軍官和士兵被分開看押,如果想抵抗,就要在敵方看押下,秘密重建抵抗體系,這是首要條件,非常之難。

要抵抗還要有武器,彈藥,物資的供應,這些如何得到?如何持續得到?又是一個難以辦到的條件。

戰俘的看押地點,一般是在敵人的後方。就算抵抗成功,出路何在?就地打游擊?穿越前線,返回己方?這也是一個有相當難度的條件。

三、有些人有心無力

有些士兵成為俘虜,實屬無奈。比如在戰場上中槍了,被炮彈炸了,然後負了或輕或重的傷。還有的士兵甚至在炮彈爆炸中,給炸暈了,就莫名奇妙地成為了俘虜。

還有些士兵,本身根本沒想到要投降。可在大戰之中,各級各類部隊建制被打亂,指揮體系不復存在,聯繫中斷,處於缺乏無組織,無指揮,聯繫中斷的混亂狀態,群龍無首。在敵軍猛烈進攻,重型火力打擊之下,遭受嚴重損失之時,一些士兵就徹底失去了戰鬥的勇氣和意志,只能投降了。

二戰後期,德國在西線組織了阿登反擊戰,這次戰役規模之大,反擊之猛,出乎美國軍隊預料,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參戰部隊的一些美國士兵,被德國軍隊俘虜,部分原因就是如此。

這些士兵,受到了身心方面的戰爭創傷,即便想抵抗,也有心無力了。

所以說,在二戰中,一名士兵可以押送上百名俘虜,看起來不可思議,實際上這很正常。


英威軍事裝備


二戰戰俘為何沒人反抗呢?反抗才奇怪好吧?不管是從哪個角度分析,反抗的收益都遠遠低於老老實實混日子的收益,我從以下3個方面分析一下原因。

1.戰俘的反抗成本

戰俘被俘虜後,原來的部隊建制已經被打散,面對的都是不熟悉的人,失去了組織的戰俘們怎麼敢保證自己一聲號召,就會有人響應?槍打出頭鳥,誰敢出來組織鬧事,誰就要完完。與其用去搏一搏那微不足道的幾率,老老實實在戰俘營生存到戰爭結束被釋放的概率要高的多了。且就算越獄成功,在人生地不熟的環境,生存都是一個問題,格格不入的越獄者,很快就會面臨二進宮的處境。

2.管理者給予的一絲生機

管理者一定不會讓戰俘們陷入深深的絕望,肯定會留一線生機,不關係虛假的哄騙還是用服從者生存等方法也好。就從希特勒的戰俘營來說,猶太人最後依然有很大一部分堅強的等待到了被解救的那天。一個戰俘營,如果要屠殺也是分批次進行,好比白起坑殺40W趙軍,那也是分了好多批次,哄騙誘拐趙軍活埋了。古代連火器都沒有,40W人都不反抗,可見戰俘們寧可相信一個存在生機的謊言,也不願意去拼死一搏。

3.成為戰俘後已經失去了勇氣

解放戰爭時期,經常有我軍一個連,一個營俘虜敵軍一個團,一個師的戰績。成為俘虜的士兵往往在放下武器的那一瞬間,已經決定這輩子再也不參與戰爭,作為一個軍人的膽量已經破了。本身選擇投降而不是抵抗到最後的軍人膽量上本來就差一些,所以1個人看管100個戰俘就想看管100只羔羊一樣簡單,他們早已不知道抵抗是什麼。只想好好表現,趕緊回到家中和妻子兒女團聚。

願世界和平


老朱講歷史


一些國家軍規裡有在絕對抵抗不了的時候可以投降,沒有必要保持什麼氣節,不做無謂的犧牲,讓自己國家英勇去參戰的士兵軍官活著回來是唯一宗旨,回國後他們仍舊是光榮的軍人,絕對不會被歧視。當了俘虜就有國際公約保護了,至於回國後那是各自國家的事情。


老老81659572


二戰是歷史上最慘烈的戰爭,許多人都被俘虜,一隊隊士兵押送著俘虜去礦場等地,有個奇怪的地方就是,一個士兵竟然能押送上百人,竟然沒有反抗,我覺得有兩個原因。

第一,俘虜存在僥倖心理,日內瓦公約規定不得殺害俘虜。

第二,戰俘缺乏領導者,槍打出頭鳥,俘虜都知道,第一個出手的人一定會死,所以都沒有人願意當那個出頭鳥

第三,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俘虜已經喪失了作戰意識,沒有求生意識,所以面對一個日本兵的時候,他們也不敢幹什麼,任由日本兵驅使。


歷史先森


五個日本士兵押送三千俘虜兵去槍斃,是令人髮指的南京事實。

也許是從眾的羊群效應,

一,大概覺得帶頭那個肯定死,自己何必出頭領死。

二,沒有了鬥志,很沮喪,沒有信心反抗,又加上日軍善待俘虜的事先宣傳,覺得自己是普通一兵,不一定會處決。

三,大家要死一起死,誰也得不到好。再說了,處處被日軍包圍,又往哪逃?!

如果計劃周詳有主心骨,大家有目標有希望,突然襲擊反抗也有可能成功吧!

只是當時對強敵的敬畏與自己劫後餘生的餘悸,實在不想折騰冒險了!

但每每提到幾個士兵押三千俘虜,毫無疑問都是想到南京那屈辱的一頁。

或許我們也應該之前就樹立投降是死,反抗是死,與其憋屈著死,不如死得光榮的壯烈信念。

比如新中國成立後的朝鮮戰場,樹立正確思想的武裝士兵,面對武器更精良的美帝聯軍,無所畏懼的狀態更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