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談|不談功能,只談設計,怕是只有死路一條

評談|不談功能,只談設計,怕是隻有死路一條

評談|不談功能,只談設計,怕是隻有死路一條

“智能”終會成為設計的第一驅動力。

乘電梯下到一層,穿過幽暗的食堂,鞋踩在鋥亮的水泥地上發出吱吱嘎嘎的聲音,空氣中瀰漫著中餐與清潔劑混合的味道;沿著橙色的引導線前行,不時與穿著工裝、低聲交談的員工擦肩而過,努力地分辨空中飄來的隻言片語,卻總是徒勞無功。領隊在一棟廠房前停下腳步,轉頭看著我們說,就是這裡。

那廠房沒有開燈,也沒有自然採光,向兩側敞開的大門如黑洞吞噬了光亮;眼睛剛剛適應了午後的陽光,完全看不到門裡面的情況,心中暗生膽怯,生怕一步踏進便被暗黑吞噬……所有的人都一臉好奇,探尋的目光看著領隊:門裡面到底藏著什麼?

直到有人嘗試著邁步進去,隨著腳步踏下,甬道兩側的聚光燈漸次亮起,砰、砰、砰……的啟動聲不絕於耳;眼睛適應了黑暗,廠房的正中似是停著一輛展車。待腳步繼續走近,沉寂的車輛突然醒來,左右車燈中的LED單元自內而外順次點亮……意外的安排、變幻的場景令我有點恍惚,這是現代化的新科技還是傳說中的黑魔法?

無論比亞迪的產品今後如何變化,全新的車燈設計已經在我心中打下烙印:燈的上沿平滑前衝,燈的下沿如明式建築飛簷翹曲,三隻LED單元則如飛天斗拱鑲嵌其中。

車燈,是每一輛車的眼睛,這輛車乘坐是否舒適,行駛是否衝動,看看車的前燈也能瞭解一二。BMW品牌有天使眼,沃爾沃有雷神之錘,保時捷有四點式前燈……每一款獨特的車燈都擁有標誌性的經典元素,更融匯百年品牌的文化積澱。

從宋MAX到全新一代唐,再到新一代秦Pro,比亞迪的車燈設計正在悄悄改變。車燈的上沿仍然壓低前衝,車燈的下沿則從致敬明式建築的雙側翹曲,轉型為強調肌肉力量的冰冷畫戟;LED單元的廓型也從S型、C型到虎爪設計Tiger Scrach,就連尾燈也有了Double Bar和Single Bar的若干變化……

這些設計的變化與迭代,或可被視為設計總監沃爾夫岡·艾格的嘗試與探索,更是比亞迪工程科技進步的低調腳註。

一臺新車出街,叫得上名字的燈具超過20組:車前有前照燈、前霧燈、轉向燈、日間行車燈,車後有後尾燈、後霧燈、倒車燈、制動燈、牌照燈;打開車門有迎賓燈、踏步燈、門燈和行李箱照明燈,坐進車內有前後室內燈、梳妝鏡照明燈、手套箱照明燈、扶手箱照明燈以及若干組氛圍燈……

評談|不談功能,只談設計,怕是隻有死路一條

一盞車燈雖小,但科技含量卻不低。以每車必備的前燈為例,由燈罩、透鏡、反射鏡和發光單元組成。看似簡單的左右擺動、遠近調整,實是對狹小空間與精確控制、全面冷卻與高效照明的挑戰。除此之外,車燈的設計與製造還必須考慮各國法律法規及行人保護的政策的要求,研發過程更需要設計團隊與工程團隊保持溝通、全面合作。

擔綱設計總監的艾格得到充分信任,不但被授權發展全新的設計語言,比亞迪還要求旗下團隊提供全面的配合。比亞迪第六事業部就是配合艾格發展車燈科技的團隊,兩家制造工廠、一個研發團隊,為設計的創新共同提供全面支持。比亞迪希望,艾格的到來能幫助其複製起亞的成功。

從電池起家的比亞迪,今天已經擁有了成體系的車燈技術,幾乎全面覆蓋了產品設計、模具開發、光源封裝、模塊組裝等全產業鏈。這一體系不但可以支撐沃爾夫岡·艾格的每一項前瞻設計,更有能力與資源為其他汽車品牌提供配套服務。

受益於製造規模、研發體系帶來的成本優勢,國內十萬元細分市場中,比亞迪宋MAX成為首款全系應用LED車燈的產品。相較此前採用的鹵素燈、氙燈,比亞迪產品應用LED光源突出了高效、集成兩大優勢。

一方面,LED光源的耗電量僅僅是傳統鹵素燈的20%,注塑成型的LED透鏡使光效率提升30%。另一方面,核心驅動技術採用模塊化設計,整個開發週期得到削減,產品迭代與性能優化的優勢得到強化。此外,Dragon Beam龍晶車燈在參考美標CIE188設計製造,照明的寬度、亮度、均勻度、炫目度都向世界標準看齊,也避免了遠近光照射距離與炫目度正相關的困擾。

至今年年底,比亞迪將在西安投產生產工藝最新的第二代車燈工廠,所有的工藝流程、工裝裝備、品質控制都會採用世界最好的技術與標準;未來,燈與屏幕將採用一體化設計,24單元甚至72單元的矩陣式前燈會成為全系標配,互聯和智能技術支持下,“照亮道路又不令駕駛者以外的人感到炫目”將只是車燈的基本要求,“擔任車與車、車與物溝通的橋樑”或將成為車燈的主業……

加盟比亞迪兩年,艾格設計的Dragon Face龍顏,已經成為王朝系列產品的核心設計元素。日前在深圳首秀的Dragon Beam龍晶則可以視為比亞迪造型設計的一次重生:產品設計不再單純強調造型,而是要更多地強調功能,“智能”終會成為設計的第一驅動力。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