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谈|不谈功能,只谈设计,怕是只有死路一条

评谈|不谈功能,只谈设计,怕是只有死路一条

评谈|不谈功能,只谈设计,怕是只有死路一条

“智能”终会成为设计的第一驱动力。

乘电梯下到一层,穿过幽暗的食堂,鞋踩在锃亮的水泥地上发出吱吱嘎嘎的声音,空气中弥漫着中餐与清洁剂混合的味道;沿着橙色的引导线前行,不时与穿着工装、低声交谈的员工擦肩而过,努力地分辨空中飘来的只言片语,却总是徒劳无功。领队在一栋厂房前停下脚步,转头看着我们说,就是这里。

那厂房没有开灯,也没有自然采光,向两侧敞开的大门如黑洞吞噬了光亮;眼睛刚刚适应了午后的阳光,完全看不到门里面的情况,心中暗生胆怯,生怕一步踏进便被暗黑吞噬……所有的人都一脸好奇,探寻的目光看着领队:门里面到底藏着什么?

直到有人尝试着迈步进去,随着脚步踏下,甬道两侧的聚光灯渐次亮起,砰、砰、砰……的启动声不绝于耳;眼睛适应了黑暗,厂房的正中似是停着一辆展车。待脚步继续走近,沉寂的车辆突然醒来,左右车灯中的LED单元自内而外顺次点亮……意外的安排、变幻的场景令我有点恍惚,这是现代化的新科技还是传说中的黑魔法?

无论比亚迪的产品今后如何变化,全新的车灯设计已经在我心中打下烙印:灯的上沿平滑前冲,灯的下沿如明式建筑飞檐翘曲,三只LED单元则如飞天斗拱镶嵌其中。

车灯,是每一辆车的眼睛,这辆车乘坐是否舒适,行驶是否冲动,看看车的前灯也能了解一二。BMW品牌有天使眼,沃尔沃有雷神之锤,保时捷有四点式前灯……每一款独特的车灯都拥有标志性的经典元素,更融汇百年品牌的文化积淀。

从宋MAX到全新一代唐,再到新一代秦Pro,比亚迪的车灯设计正在悄悄改变。车灯的上沿仍然压低前冲,车灯的下沿则从致敬明式建筑的双侧翘曲,转型为强调肌肉力量的冰冷画戟;LED单元的廓型也从S型、C型到虎爪设计Tiger Scrach,就连尾灯也有了Double Bar和Single Bar的若干变化……

这些设计的变化与迭代,或可被视为设计总监沃尔夫冈·艾格的尝试与探索,更是比亚迪工程科技进步的低调脚注。

一台新车出街,叫得上名字的灯具超过20组:车前有前照灯、前雾灯、转向灯、日间行车灯,车后有后尾灯、后雾灯、倒车灯、制动灯、牌照灯;打开车门有迎宾灯、踏步灯、门灯和行李箱照明灯,坐进车内有前后室内灯、梳妆镜照明灯、手套箱照明灯、扶手箱照明灯以及若干组氛围灯……

评谈|不谈功能,只谈设计,怕是只有死路一条

一盏车灯虽小,但科技含量却不低。以每车必备的前灯为例,由灯罩、透镜、反射镜和发光单元组成。看似简单的左右摆动、远近调整,实是对狭小空间与精确控制、全面冷却与高效照明的挑战。除此之外,车灯的设计与制造还必须考虑各国法律法规及行人保护的政策的要求,研发过程更需要设计团队与工程团队保持沟通、全面合作。

担纲设计总监的艾格得到充分信任,不但被授权发展全新的设计语言,比亚迪还要求旗下团队提供全面的配合。比亚迪第六事业部就是配合艾格发展车灯科技的团队,两家制造工厂、一个研发团队,为设计的创新共同提供全面支持。比亚迪希望,艾格的到来能帮助其复制起亚的成功。

从电池起家的比亚迪,今天已经拥有了成体系的车灯技术,几乎全面覆盖了产品设计、模具开发、光源封装、模块组装等全产业链。这一体系不但可以支撑沃尔夫冈·艾格的每一项前瞻设计,更有能力与资源为其他汽车品牌提供配套服务。

受益于制造规模、研发体系带来的成本优势,国内十万元细分市场中,比亚迪宋MAX成为首款全系应用LED车灯的产品。相较此前采用的卤素灯、氙灯,比亚迪产品应用LED光源突出了高效、集成两大优势。

一方面,LED光源的耗电量仅仅是传统卤素灯的20%,注塑成型的LED透镜使光效率提升30%。另一方面,核心驱动技术采用模块化设计,整个开发周期得到削减,产品迭代与性能优化的优势得到强化。此外,Dragon Beam龙晶车灯在参考美标CIE188设计制造,照明的宽度、亮度、均匀度、炫目度都向世界标准看齐,也避免了远近光照射距离与炫目度正相关的困扰。

至今年年底,比亚迪将在西安投产生产工艺最新的第二代车灯工厂,所有的工艺流程、工装装备、品质控制都会采用世界最好的技术与标准;未来,灯与屏幕将采用一体化设计,24单元甚至72单元的矩阵式前灯会成为全系标配,互联和智能技术支持下,“照亮道路又不令驾驶者以外的人感到炫目”将只是车灯的基本要求,“担任车与车、车与物沟通的桥梁”或将成为车灯的主业……

加盟比亚迪两年,艾格设计的Dragon Face龙颜,已经成为王朝系列产品的核心设计元素。日前在深圳首秀的Dragon Beam龙晶则可以视为比亚迪造型设计的一次重生:产品设计不再单纯强调造型,而是要更多地强调功能,“智能”终会成为设计的第一驱动力。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