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就要把這幾個習慣養好,家長必讀!

小學一年級就要把這幾個習慣養好,家長必讀!

一年級,盯功課,高年級,就放手

我從不諱言孩子小學低年級的時候,我很用心盯功課,但到高年級,功課方面我幾乎全放手了。

於珺上小學五年級以後,除了她偶爾拿不會的題目來問我,我好像再也沒有主動看過任何作業和考卷,頂多是考卷簽名時若看到成績不盡理想,我會問孩子懂了嗎,需不需要幫忙,只要他們說沒問題,我信任他們,就不會再追問。

我見過好些唸書比孩子更認真的父母,即使到了中學,還是天天在家管理小孩所有的功課細節,研究過濾每一張考卷。

我覺得盯功課、管孩子應該是有階段性的,目標是幫助孩子儘快養成好的讀書習慣和方法,父母不該到孩子已經初高中了,還繼續當書童,孩子可能因此養成依賴性。不過,帶老大時,我並沒有清楚的概念預知什麼時間點該怎麼做,就是邊看邊走,自己觀察孩子的自理能力已經差不多,就逐漸放手。

曾有人問我,為何會有小學低年級時要陪著孩子做功課的概念。很多年前孩子三四歲時,有一次吃飯的場合,旁邊坐了一位大女兒已經上中學的朋友。聊天中她談起教育小孩的經驗,我記得她說:“小學一年級的時候要盯緊一點,把習慣培養好,以後就輕鬆了。”

我回想自己小學一年級時,媽媽就花了不少時間坐在我旁邊看我寫功課。好的開始的確很重要,我認同小學一年級要把習慣養好的說法,因此朋友的提醒讓我特別把這件事放在心上。

這位朋友在孩子長大了以後,重返職場成了女強人,她的大女兒也成為一位亮眼的新聞主播。每次我在電視上看到她女兒臺風穩健地播報新聞,總會忍不住想起當年我們吃飯的場景和談話的內容。人生很奇妙,有時不經意聽到的一句話,可以讓自己受用無窮,也記得一輩子。

小學一年級就要把這幾個習慣養好,家長必讀!

十歲前,與孩子打好良性互動基礎

孩子小學三年級以前,父母的影響力大,我們的指令和建議,孩子比較願意聽從。到了四年級,尤其是女孩子,伴隨著一些青春期發育帶來的生理變化,自主意識就變強了(男孩子通常會慢一點,開始的時間約在初中一年級)。

我比較記得的是,之前我給於珺什麼課外書,她就讀什麼,但小學四年級以後,我則清楚感受到她開始有比較強烈的偏好,尤其愛讀驚悚推理小說,至於她完全沒興趣的主題類別,就很難強迫她接受。

這是孩子隨著生理變化學習獨立自主的正常現象,家長要有心理準備調整心態做法,不應解讀為“孩子變叛逆,開始不聽話了”。

因此,十歲左右是一個自然轉變的時間點,跟孩子之間的良性互動,在這之前就要打好基礎。

想協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父母必須建立權威,但不是一味地高壓。我整個概念就是從小到大,由緊到松,因為好習慣不嚴格是養不起來的。

待孩子習慣養成後,做家長的再依狀況一點一點地放手,孩子會覺得父母越來越好相處,整個轉移過程就可以很順暢,不會有太多衝突。

從小培養“時間管理”

一、二年級時,每天晚餐後,我就和孩子一起到房間把聯絡本和功課拿出來,我會引導他們從當天的功課中先決定出順序,並判斷還有多少時間可以做像練鋼琴或讀英文這一類的才藝功課。

我要他們在一開始精神比較好的時候,先完成最難的作業(通常是數學或語文),再做其他科目,像美術勞作或報告模擬較輕鬆愉快的放在最後面。

專心,別邊寫邊玩

我會坐在孩子旁邊,陪他們唸書、寫作業,完成後,盯他們檢查或複習,確定每天的計劃都要實行。當他們有困難時,我會立刻協助他們找出解決的方法,比方說查字典或找參考書。

不過陪在旁邊最重要的目的,除了利用長期的反覆操作形成他們的慣性,還要讓他們學會專心和時間控制。我不希望他們邊寫邊玩,儘量幫忙約束他們集中精神,功課寫完,休息時間再好好玩。

小學一年級就要把這幾個習慣養好,家長必讀!

小學三年級,教孩子做計劃表、畫重點

三年級後,我不再坐在旁邊陪寫功課,只要他們應該已經學會的事,我就要求他們自己處理,但我會教孩子怎麼做計劃表。

尤其是兒子個性比較散漫,他每晚一回家,都要先在紙條上寫下他當晚時間的安排方式給我確認,然後照著預估的時間表執行。雖然我不坐在旁邊,但我會檢查成果。

我對“功課要好好做”這件事非常嚴格,比方說生字若寫得不好,我會擦掉要他們重寫。好好認真寫,可能寫一遍就可以馬上去玩或休息,潦草應付的下場,反而得重做兩三遍。

於珺三年級開始,我教她用不同顏色的熒光筆和紅筆畫重點,自己學著從課文中找出各種可能的出題方式,讓她瞭解讀書不能只是傻傻地從頭唸到尾,必須要從不同的角度與方向理解思考。

像社會科,若唸到某項內容有呼應到前面教過的東西,可能被拿來做整合比較的,我就會指導她找出來,在兩課頁面上都記下另一頁的頁數及重點。

做幾次以後,小孩子自己就會懂得怎麼整理出自己的觀念架構,不會養成不加思考就死啃參考書的習慣。

小學四年級,教孩子上課做筆記、整理考卷

上四年級後,我買筆記本給她,要她從社會科開始嘗試上課做筆記。記筆記可以幫助孩子上課專心,也可以學會抓重點。我給她的提示只有儘量做到邊聽邊寫、記多少算多少,不要為了記筆記而錯過老師的授課內容。

一開始,她筆記本上只有短短几行字,也常對我抱怨她不知道該記什麼,不過慢慢地她就摸索出竅門,後來她不但會幫自己出複習卷,還會出題目給弟弟做。

四年級以後,我要孩子自己整理考卷及做段考複習表。我幫他們準備很多講義夾和透明文件袋,用標籤標示,然後孩子就會自己把發回來的大小考和段考考卷依順序收入。

我常笑說自己是A4媽媽,所有東西都以A4為標準規格,教他們收納歸檔。由於平常就已經整理好,考試前拿出該科的夾子,曾犯錯過或不會的考題一目瞭然,對考試前的複習很有幫助。

小學一年級就要把這幾個習慣養好,家長必讀!

初高中後,孩子的功課,父母不用操心

我幫孩子設計的段考複習表,表格橫軸是分課分段的考試範圍,縱軸則是科目,每科下面再分課本、習作、參考書、評量和考卷。

三、四年級以後,段考一兩週前,小孩自己就會把空白表格印出來填寫,然後貼在衣櫃的門上,每做完一項就在格子內做記號。

這樣一來,哪些部分已經唸完或念過幾遍就很清楚。萬一有來不及念或沒複習到的地方,下次考試或期末考時可以特別注意補強。

小學高年級以後,我不再過問課業細節,只提醒他們學習若有困難,無法自己解決,一定要來找我商量。

於珺北一女一年級時,唸書還算輕鬆愉快,但高二的第一次段考後,她有點懊惱地對我說:“高二科目變多了,段考複習一個禮拜時間好像不夠。”

從那時起,她就自動把段考的準備時間提早為兩週。兩個孩子初高中以後,讀書和應付考試都完全自己負責。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父母盯功課的目標和方法正確的話,就像是給孩子一支釣竿,親身示範釣魚的技巧與方法。短短兩三年時間的密集基礎訓練,足以讓孩子未來具備自制釣竿、拓展漁場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