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解體後,士兵們是怎麼被分配國籍的?

歷史假專家


眾所周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快速地發展著自身的經濟和軍事水平。併成功地躋身於世界大國的行列。甚至其自身的發展,也在進一步威脅著美國的相關利益,並形成了所謂冷戰的局面。但現實難料,就在蘇聯快速發展的同時,由於自身的某些因素,從而造成了自身的瓦解。

那麼對於當時瓦解的世界大國蘇聯來說,其相關的部隊還有先進的武器怎麼辦?通過相關記載:在蘇聯瓦解之後,其自身擁有的部隊還有武器等,都在當時的環境下,一一分配了。

據瞭解,當時蘇聯將近90%的武器都留給了俄羅斯。甚至當時蘇聯製造出來的核武器,也是留在了俄羅斯。其中剩下的極少部分的武器則分給了烏克蘭和白俄羅斯這兩個國家。同時,靠著自身的強大俄羅斯方面也爭奪到了許多先進的武器。例如大家熟悉的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就留在了俄羅斯。甚至大部分空軍裝備的武器,也被俄羅斯所收納。

對於前蘇聯擁有的部隊來說,原本是採取的就近原則分配。但這一決定受得了不少士兵的反抗甚至是兵變,迫不得已的各個加盟國改為按照士兵自己的意願來決定是去是留,選擇各自想要服役的國家部隊。按照當時的統計,大部分技術兵器使用者都選擇了俄羅斯這個繼承了蘇聯盟大部分軍工技術和政治遺產的大國,而少數的具有民族之一情結與思鄉感情的士兵選擇回國服役。當然了由於各個加盟國的經濟條件不景氣根本無力保持蘇聯龐大的軍隊規模,很多士兵都被儘快復原回鄉了,因此各個國家都將不屬於自己國家的士兵提前退役,具體在士兵國籍的分配過程中並沒有出現太多麻煩。

綜上來看,在蘇聯解體之後,最大的受益方莫過於俄羅斯了眾多高素質士兵都選擇前往俄軍服役,很多士兵為了在俄軍中獲得足夠高的重視和報酬,甚至直接把原本分到其他加盟國的技術兵器帶到俄軍當中,這有點類似於叛逃。這也就是現在為什麼俄羅斯在經濟基礎不太理想的條件下,還能躋身於世界大國的因素之一。


利刃軍事


1991年12月龐大的紅色帝國——蘇聯解體了。這也導致了整個蘇聯國防轟然倒塌。本身蘇聯就是由15個獨立的國家聯合到一起的。分家也沒有什麼的,只是龐大的蘇聯遺留下很多寶貴的遺產和龐大的軍事問題,讓這些國家留下了一些隱患。


戈爾巴喬夫1991年12月23日,把蘇聯核鑰匙交給了葉利欽,就代表蘇聯的軍隊的徹底破產。俄羅斯繼承了2.7萬枚核彈頭的絕大多數。還有一些分佈在烏克蘭和哈薩克斯坦。後來在俄羅斯的威逼利誘之下,逐漸都劃歸俄羅斯之手。

可是對於像軍事裝備而言相對容易,其在各個加盟共和國國土之上的就歸加盟共和國所有。由於烏克蘭是當時蘇聯時期的艦船工業基地,和蘇聯的黑海艦隊基地,與俄羅斯協商後只獲得了黑海艦隊裝備的20%。俄羅斯租借其克里米亞的塞瓦斯托波爾軍港作為黑海艦隊的基地。

可是蘇聯時期200萬的陸軍,50萬的海軍,50萬的空軍,70萬防空軍,30萬的火箭軍軍人的歸屬問題。俄羅斯作為老大還是俄羅斯說了算,提出的方案是保留當地建制,留在獨立國家。


由於服役士兵多來自於不同的地區共和國,這就帶來了一定的麻煩。不能俄羅斯士兵在烏克蘭國家服役。那麼多國協商,其採取官兵自願原則,只要服役國願意接收,可選擇願意效忠該國。可是這樣還是完成了很大的混亂狀態,士兵並不願意留在該國。

於是又提出根據官兵籍貫可以選擇回到籍貫國部隊服役。不想退役又不想待著別國的,俄羅斯可以全部接收。這樣就相對容易的解決了問題。這對俄羅斯來說是實力相對增強了,其他加盟共和國則是大量軍人銳減。



像愛沙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三國加入北約時,俄羅斯並沒有表現出過於的擔心。其原因就是在整體軍事接管方面俄羅斯已經做的非常徹底。留給這三個國家也沒有什麼像樣的軍事力量了。


但是蘇聯的解體,即使俄羅斯繼承了其大部分的衣缽,但是整體實力俄羅斯依然保持著下降的趨勢,無法挽救。由於經濟的不景氣,和俄羅斯的葉利欽施行經濟的“休克療法”,讓俄羅斯軍隊難以為繼。同時也出現了軍人連最起碼的工資都無法發放,導致了很多軍官私賣武器,官兵流失。

蘇聯的解體,並沒有給這些國家帶來什麼新的希望,反而是給大家帶來的都是實力徹底的邊緣化。各個國家之間因方向的不同導致內部矛盾的積增,從而導致各加盟共和國之間的戰爭爆發。就像現在的烏克蘭,很多地方的軍人都不知道為誰而戰,可見其問題是多麼的深遠。


圖片來源於網絡

所以,蘇聯的解體,帶來的不只是國家的陣痛,還帶來了軍隊的裂痕,軍人的茫然。謝謝朋友們的閱讀,同時也謝謝朋友們的點贊!


淡然小司


蘇聯解體後,原來的資產大部分都被俄羅斯繼承了,其他加盟國別說分到肉了,湯都沒分到幾口。

蘇聯之所以解體,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俄羅斯對其他加盟國的掠奪。蘇聯內部一直都是由俄羅斯主導的,其他加盟國都說不上話,不管什麼資源都被掠奪到俄羅斯了,導致其他加盟國過的非常慘。比如烏克蘭饑荒事件,餓死了幾百萬人,就是被俄羅斯給坑的。

當年的軍隊也是如此,蘇聯的軍隊的軍官基本都是俄羅斯人擔任的,受到俄羅斯的直接領導指揮。蘇聯解體後,軍隊分成了是十數支部隊,很多都撤回到了俄羅斯。獨立後的加盟國都由重新組建了屬於自己的軍隊。

原本蘇聯的各種資源也都由俄羅斯繼承了。比如各種高端武器裝備、蘇聯政府的財產、海外存款、駐外機構等等。其他加盟國只得到了實在拿不走的不動產,各種建築、礦產等,還有些低端普通的武器裝備。

不過當年因為蘇聯內部已經亂套了,管理非常的混亂,大量的軍用物資、武器裝備被軍隊倒賣。很多軍火庫甚至都被賣空了,這些裝備很多都流到了恐怖分子手裡。除了倒賣,因為缺少看護人員,很多武器甚至都被人偷走。

當年烏克蘭想跟俄羅斯爭奪強大的黑海艦隊,雙方相持不下,決定歸雙方共同所有,共同指揮,黑海艦隊變成了俄烏聯合艦隊。幾年後烏克蘭終於絕對退讓一步,將艦隊分家,烏克蘭只分到了20%不到。

總的來說,就是蘇聯的一切值錢的東西都歸了俄羅斯。


漂浮菌


1991年,蘇聯轟然倒塌。樹倒猢猻散之下,原先的加盟共和國,也分為16個獨立主權國家。

這是俄羅斯文明發展史上的最大災難。而在這場崩潰中,俄羅斯聯邦的態度頗有些難以理解,它不僅沒強勢出手,阻止其他加盟共和國脫離,反而是予以默認,甚至推波助瀾。

這就有點怪了。畢竟俄羅斯對土地的貪婪可是出了名的。正是憑著對土地的極端渴求,它才從蝸居東歐的一個小公國,逐漸發展成橫跨歐亞的世界第一領土大國。這樣的國家,為什麼在上個朝代崩潰後,繼承者卻出奇的大方,坐視500萬平方公里邊緣國土脫離而去,而無動於衷呢?

當然,這裡面有來自西方的壓力——畢竟過於龐大的蘇聯(俄羅斯),對它們構成天然威脅,將其拆解,削弱其地緣實力,本就是西方反蘇的一大目的。

不過話又說回來,外因是條件,內因才是關鍵。對俄羅斯這種國家來說,如果沒有內因推動,外部壓力再大,也不至於將其拆解——別說蘇聯鐵甲洪流了,光核武庫,就決定了西方不能對俄霸王硬上弓。

所以,外部因素並非主要因素。俄羅斯之所以會坐視其他加盟共和國獨立,關鍵還是自身的利益考量。

而說到自身原因,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蘇聯崩盤下俄羅斯本部自身的衰落,以及其他加盟共和國離心力的加強,以至於俄羅斯無力阻遏邊緣板塊的脫離。

這種觀點看上去有點道理,但其實並不完全正確:

當時俄羅斯確實衰落,但還沒到徹底完蛋的地步。蘇聯崩盤時,蘇維埃中央跟俄羅斯共和國之間的權力交接還是比較和平有序的,並未出現大規模長時間的革命騷亂——這即是說,莫斯科的組織發動體系,尤其是軍隊,大致還能維持在基本水準線上。有了這張底牌,——縱然莫斯科已經不能再用利益籠絡無力邊緣共和國,可強力鎮壓分裂勢力,還是有這個實力的。

雖然這麼做,也會有明顯副作用,但無論如何也比看著列祖列宗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被獨立出去要好的多。

可俄羅斯卻沒有如此,而是默許了這一切。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還有推波助瀾——比如中亞五國,因為在蘇聯體系內一直享受邊疆補貼,俄族人口在當地也有很高比例(蘇聯崩盤前後,俄族在哈薩克斯坦已佔當地人口一半),故這些地區的脫俄意願其實並不強烈。可俄羅斯,卻對放手它們獨立態度積極——所以中亞板塊的剝離,與其說是當地獨立浪潮的逼迫,倒不如說是俄羅斯自己將其放棄!

綜上所述,蘇聯的解體,不僅僅是外部壓力和內部的無能為力,在某種程度上,俄羅斯權衡利弊後的一種“自願”,也是原因之一。

把領土當命根子的俄羅斯,為何會在當時幹出主動棄土的“傻事”?

這得從俄羅斯的國情說起。

俄羅斯國土位於亞歐大陸北部中央,緯度偏高,氣候苦寒,並不利於孕育高質量文明體系——即便是在蘇聯時代,俄羅斯文明的成色也是相對較低的,其國力和經濟質量,很大程度上是依仗其龐大的工業規模。在先進產業方面,除了軍事工業,俄羅斯並沒有太多拿得出手的東西。

這是俄羅斯文明與其他主流強勢文明一個大不相同之處。縱觀古今強勢文明,不管是東方的中華文明,西方的羅馬文明,中東的伊斯蘭文明,還是近代以來的英美,他們的文明之強大,不僅在於規模之巨大,同樣也在於成之上乘。而俄羅斯,卻因為地緣環境的限制,先天不足,這就給其後來的分裂留下了隱患:

由於文明質量有限,俄羅斯文明的向心力一直不強:

對東歐邊緣地區,像烏克蘭、波羅的海沿岸三國等加盟共和國,儘管地緣上跟俄羅斯的主體部分——東歐平原關係緊密,但它們跟與歐洲文明圈也隔得不太遠。在對這一板塊的爭奪上,歐洲在文明程度上的優勢,在很大程度上對沖掉了俄羅斯在地緣距離方面的領銜。這種東西雙向影響,使得跟俄羅斯都屬東歐板塊烏克蘭、波羅的海三國等,俄羅斯卻一直不能對他們完全同化。無論是沙俄、還是蘇聯,他們對當地的統治都停留在武力和政治強力方面,並沒有打造出強力經濟紐帶,更沒有讓當地民眾徹底歸心——在許多東歐邊緣板塊的民族眼裡,與其跟半開化半蠻夷的俄羅斯廝混,到不如融入西方,不僅經濟收益更大,文化上也感覺更先進。

這種困境,削弱了俄羅斯對東歐邊緣板塊的統治力。以前蘇聯強大時倒也無所謂,一旦蘇聯沒落,政治強力不再如前,對當地的控制力就明顯衰減,再加上西方的引誘,東歐加盟共和國對俄本就不多的認同度,更是驟然降低,當脫俄離心力超過親俄向心力,脫俄獨立訴求頓時就爆發出來。

雖然俄羅斯可以用武力鎮壓來維持統治,但由於無法從在經濟上與東歐邊緣板塊有機融合,文化方面認同度更是不夠,光靠強力逼迫,勢必引發無窮反抗,統治成本會變得十分高昂——這擱在蘇聯鼎盛期倒也罷了,但對於蘇聯解體後急劇衰落的俄羅斯來說,很難長期承受這種消耗。弄不好好會把自己拖垮,引發二次解體。

統治的維持是需要成本的。嚴重衰退的現實,決定了俄羅斯沒有足夠的資源,來維持對那些遊離於自身經濟體系之外,文化上融合度也不夠的邊緣板塊的統治。出於成本控制考量,俄羅斯最後只能選擇縮小統治範圍,保留東歐本部和北亞。

東歐本部自不必說,這是命脈所繫,俄羅斯還要想作為一個獨立國家存在,就不可能放棄。

至於北亞,儘管開發程度低,不過幅員遼闊,資源豐富,而且從長遠看,隨著科技的進步,未來具備極大的開發潛力——這是俄羅斯維持大國地位,以及將來東山再起的希望所在。而且,北亞因為自然條件極端惡劣,故人口有限,並且與東歐俄羅斯本部的經濟關聯度也較高——這意味著統治成本較低;而且這有限的人口,多數還是近代以來東遷的俄羅斯族人,本地原住民數量有限,所以文化向心力也有保證。總而言之,保北亞,消耗少,收益高,而且未來還大有希望。

至於中亞部分。其雖然跟北亞一樣,地域遼闊,開發程度低,但麻煩在於,當地人口結構複雜,不僅數量較多,而且大都是非俄羅斯的亞裔族群,尊奉的也是伊斯蘭教——這意味著其天然離心力十分之強。而俄羅斯以前之所以能維持對當地的統治,一方面是因為中亞地緣環境閉塞,除了俄羅斯,周圍再無強勢發達文明,另一方面,也是全仗俄羅斯的恩威並施——其中威自然是軍事政治強力,恩則是經濟層面的鉅額邊疆補貼。

這就更糟糕了。中亞人口比北亞要多,而且族群文化與俄羅斯主流格格不入,本來就極具脫離潛力,以前仗著強力和補貼,還能維持住當地族群向心力。現在隨著蘇聯崩盤,俄羅斯衰退,無論是胡蘿蔔還是大棒,都逐漸力不從心。這種情況下,就算中亞因為西方滲透較少,一時半會兒還沒有脫離之意,但日子久了,來自俄羅斯的補貼斷絕,還要受莫斯科管治,再加上中東伊斯蘭影響力的逐漸侵入,遲早也是會生亂子。

基於這種權衡,雖然當時中亞並沒有獨立的想法,但俄羅斯還是選擇長痛不如短痛,將他們推了出去,這樣不僅可以提前止損,而且還可以保持個良好關係,總比鬧到最後翻臉開撕要好的多。

綜上所述,蘇聯的解體,固然是俄羅斯文明自身衰落的結果,但在這個散夥兒過程中,作為蘇聯繼承者的俄羅斯聯邦,卻仍然保留了自己成熟果斷的一面。面對邊緣板塊的獨立趨勢,它非但沒有強力阻止,破壞,甚至還有意推動,儘管這麼做看上去是崽賣爺田不心疼,但實際上,卻是根據自身實情及未來發展的統籌考慮,在無可挽回的敗局中,儘量為自己爭取更多的主動空間。

只是,俄羅斯終究已是明日黃花,儘管莫斯科的政客精打細算,但這些努力,最多也不過只能稍加換回,無法從根子上扳回俄羅斯的大敗局。而隨著蘇聯的崩潰,俄羅斯的政治經濟體系也迅速滑落,在這場崩潰與重塑的過程中,俄羅斯遭遇了巨大的損失,其負面影響至今無法平復。

而俄羅斯的政治經濟體系震盪,最具標誌性的,就是政治層面的民主化,以及經濟層面的休克療法。自建國其就不斷在加強中央集權的俄羅斯,為何會在上世紀90年代初,出現全盤西化的浪潮?俄羅斯為什麼會採用後來幾乎讓其徹底癱瘓的休克療法?難道這些真如某些媒體說的那樣,是莫斯科被西方忽悠了?

非也,實際上,俄羅斯之所以會走這條路,也是有自己不得已的苦衷。關於這一點,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下一節《俄羅斯為何會採用“休克療法”》一節中,繼續為您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68章——俄羅斯之第三部分。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全部雲石君地緣政治系列文章


雲石君


蘇聯屬於加盟式的共和國性質,並非是真正獨立的實體國,(有一點像分封制一樣,最後分來分去弄成了韓趙魏楚燕齊,但又不太一樣,因為人家原本就是一個整體,蘇聯還不是實打實的一個國家)真的是好日子過的舒坦了,就要出來作一作,勃列日涅夫上臺後培植自己的親信,

大搞個人崇拜,有一項世界吉尼斯紀錄――世界上擁有勳章最多的人,形成了貪汙腐敗的特權階層,蘇聯的經濟,軍事停滯不前,給蘇聯和社會風氣造成了很壞的影響。



經濟上,由於冷戰時期遺留下的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傳統,導致蘇聯經濟水平不斷下降,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滑,引發了社會動盪。而戈爾巴喬夫這個時候卻實行了多元化和多黨制,削弱了蘇共的領導地位,反對派趁機崛起,第一個宣佈脫離蘇聯的是立宛陶,隨後起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其它成員紛紛效仿。

蘇聯解體後,烏克蘭,白俄羅斯等盟國瓜分了很多軍事裝備,而俄羅斯則繼承了前蘇聯的百分之九十五(也有說是百分之七十五)的兵力,前蘇聯的綜合實力還是很強的,所以它的財產,軍備等倍受世界關注,那麼士兵們在蘇聯解體後該如何分配呢?



第一,按照服役區域。

經過協商,士兵是在哪裡服役,就分配給誰,理論上說起來容易,實施起來很麻煩,比如和戀人不同國家,和家人不同國家,被分配到異國他鄉,各種麻煩意外不斷,所以在那段混亂的時間裡,蘇聯丟了很多軍備,士兵不知所蹤,航空母艦丟失,軍艦也不知道去了哪,直到現在還是個謎。

第二,按照個人意願。

對於士兵不願意效忠所在服役區的,可以脫離軍隊,而那些既不願意效忠所在國,又不想脫離軍隊的,則是直接被俄羅斯接收。

(青年時期的戈爾巴喬夫)
解體後的蘇聯,一度裁撤軍隊,因為經濟停滯不前,實在是拿不出錢來養,更別提去研製新的武器裝備,那個時候很多軍官下了班還得自己打工賺零花,要不就是倒賣裝備,而俄羅斯希望不要只恢復和重建蘇聯時期的輝煌,而是從舊體制中走出來,所以俄羅斯換一次國防部長就得進行一次軍事改革,兵種合併,軍區合併。

如果對蘇聯解體這方面比較感興趣,推薦一部《戰爭之王》給大家。


軍事一點通


蘇聯解體後士兵們是怎麼被分配國籍的?根據石頭君所查到的一些國外資料顯示,當時有兩種分配方式,一種是根據士兵原籍地,另一種是根據士兵的駐守地,士兵們自己似乎在當時有選擇權。

根據原籍地原則分配

在蘇聯時代實行的是義務兵役制,每名蘇聯男性都要在18-27歲之間都要去服兩年陸軍兵役或是3年海軍兵役。而且蘇聯解體前通行的制度是將服役的士兵安排在距其原籍地非常遙遠的地區服役,比如來自烏克蘭的士兵很有可能被派往遠東、中亞或者莫斯科附近服役,而來自遠東地區的士兵則通常會在烏克蘭或者歐亞交界地區服役,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增進不同民族之間的瞭解,促進民族融合。

蘇聯解體後,其軍隊大致上按士兵原籍地被1分15

而在蘇聯解體之後,當時通行的原則是根據士兵的原籍地對士兵進行劃分。比如來自烏克蘭但是駐守在俄羅斯或者中亞國家的士兵,會被允許返回烏克蘭,但仍然需要按照自己服役的剩餘時間,在烏克蘭服完兵役。而對於來自俄羅斯或者中亞國家但駐守在烏克蘭或者其它國家的士兵也是一樣,通常這些士兵都會被允許返回俄羅斯或中亞國家,完成兵役之後退役。

曾經的蘇軍

根據士兵駐守地原則分配

現在的俄軍

但根據士兵原籍地原則分配這個原則並不是絕對的,因為在蘇聯解體之後,有些士兵因為各種原因不願意返回自己的原籍地。因此當時原蘇聯各國基本也都允許士兵們自行選擇留存駐守地繼續服兵役。這種情況在俄羅斯最為常見,特別是在蘇軍中已經晉升為軍官的那些人,相當一部分都選擇繼續在俄軍中服役,而不是返回原籍國,因此直到現在,俄軍中還有許多來自原蘇聯各加盟國的軍官在服役。

哈薩克斯坦軍隊

蘇軍武器裝備的分配

而除了士兵之外,所有原蘇軍的裝備與彈藥則全部按照蘇聯解體時的部署歸所在國所有,但核武器除外。蘇聯解體時,其核武庫分別分佈於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哈薩克斯坦境內。但顯然俄羅斯和國際社會都不可能接受白烏哈三國成為有核國家,因此在蘇聯解體之後不久,相關國家立即就分佈在白烏哈三國境內的核武器如何處置展開了談判,最後的結果是中、美、俄、英、法五個核大國公開承諾不對白烏哈三國使用核武器,換取三國放棄自己境內的所有核武器。後來這些核武器都根據協議被移交給了俄羅斯。


桃花石雜談


1991年12月蘇聯正式解體前夕,俄羅斯與各成員國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先成立了一個獨立國家聯合體的組織,簡稱“獨聯體”。這個組織在蘇聯解體時充當過渡的角色,各國在明斯克舉行了多次的軍事歸屬問題會議,除了烏克蘭、阿塞拜疆、摩爾多瓦這三個國家要建立自己的軍隊外,其它成員國同意以俄羅斯為首的統一軍隊力量。

蘇聯解體的前夕,軍隊基本掌握在葉利欽手裡,國防部長格拉喬夫上將更在半年前開始調派軍隊作準備。

所以蘇聯解體後,獨聯體繼承了蘇聯權益進行解體分配,獨聯體仍以俄羅斯作為老大哥,所以還是俄羅斯說的算。在蘇聯解體之前,有陸軍200萬人、海軍50萬人、空這50萬人,防空軍70萬、火箭軍30萬、還有在各加盟國駐軍、海外軍事基地和軍隊後勤人員,總兵力超過500萬人,解體前俄羅斯當局就已經調整軍隊駐地和建制問題,將有價值的部隊調往俄羅斯境內,或者更換成俄羅斯軍官等。

1991年12月23日,戈爾巴喬夫在克里姆林宮,將軍隊最高指揮權和核發射按鈕等一批珍貴材料交給了葉利欽。

等到解體軍事分配時,已經掌握大頭的俄羅斯採取了軍隊就地所屬國家的原則,意思是軍隊在哪裡駐軍就屬於哪個國家,因為烏克蘭是蘇聯時期的坦克基地和黑海艦隊基地,所以除了烏克蘭分到些陸軍裝備和部隊,黑海艦隊20%份額外,剩下的基本效忠於俄羅斯。

1975年蘇軍海軍軍官劫持“無畏”號戰艦,呼籲改變國家路線,此事件被視為蘇聯解體一大徵兆。

不過,因為蘇聯軍隊龐大歷史複雜,在解體分配時也有多種情況:一,官兵自願效忠原則,只要該國願意接收,可自願選擇效忠;二,部隊官兵籍貫原則,根據部隊官兵籍貫可選擇部隊歸屬,比如白俄羅斯人回白俄羅斯、烏克蘭人回烏克蘭;三,核武,解體時戈爾巴喬夫把擁有2.7萬個核彈的核武控制系統交給了俄羅斯當局的葉利欽,俄羅斯繼承了絕大部分核武,雖然烏克蘭、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部署有核武,但幾年後因技術不行資金缺乏無法掌握手中的核武,全拱手送還給了俄羅斯。

圖為維克多·布特,他是前蘇聯空軍軍官,後成為世界軍火大亨,好萊塢電影《戰爭之王》就是根據他改編的。

據統計,解體後的俄羅斯各國綜合國力急劇下降,根本沒能力養著龐大的軍隊,所以俄羅斯最後接收的部隊差不多200萬,剩下的少量被獨立國接收,大量的其實被就地放棄了,長期沒有薪水和物質供應的部隊開始地下軍火走私,冷戰結束後,俄羅斯境內有上百萬支槍流入市場,更有很多前蘇聯軍官成為軍火大亨,武器走私、軍火倒賣非常猖獗。


圖文繪歷史


眾所周知,蘇聯能在冷戰期間與美國抗衡就是依賴它強大的軍事力量。那麼,蘇聯失敗解體後,那些官兵有如何確定自己的國籍呢?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蘇聯的構成。蘇聯是由十幾個東歐國家所組成的聯盟國,其中領土最大的還是屬於分裂下來的俄羅斯。

俄羅斯當時繼承蘇聯的大約百分九十的軍事力量。它與其他分裂的國家相比而言,更對士兵具有吸引力。畢竟有些士兵已經從軍十幾甚至幾十年了,更願意與生死與共的兄弟在一起而選擇留在俄羅斯,屬於俄羅斯國籍。俄羅斯甚至比自己的家鄉更加親切,二戰後重建的故鄉,自己許多親人或許都不在了。


但是,當時俄羅斯的經濟和蘇聯經濟是一個模式,重工業畸形發展,而輕工業停滯不前,許多軍人的基本生活水平都跟不上。甚至還有軍官在下班後又另外接一些生意活來維持生計。那麼多的軍人留下來,其實對它也是一種負擔。所以,俄羅斯新任的國防部長第一件事往往都是大裁兵,軍區合併,兵種合併,銳減政府負擔,讓更多人去搞經濟,振興俄羅斯的經濟發展。

還有相當一部分士兵還是願意葉落歸根,返回自己原來的國家,他們的國籍屬於其餘聯盟國國籍。這些士兵抱著對故鄉的眷戀,願意重新投入她的懷抱。那些聯盟國比俄羅斯更加需要年輕士兵的加入,畢竟蘇聯解體的大部分軍事,經濟和文化等方面都留在了俄羅斯,自己的故鄉重建更需要自己。聽到闊別很多年的家鄉話,那些士兵心中還是很激動的。更何況,家中或許還有年邁的雙親等著自己的撫養,回去或許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總有一批人是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蘇維埃的。很多人還是堅信蘇聯不會消亡,堅守自己當初的駐守之地,期待著蘇維埃的復興。這些人當中很大一批都是有一定軍銜的軍官,畢竟想要跨地區還繼續擔任高官的可能性不大。他們願意堅守在這裡,陪自己朝夕相處的部下共度餘生,他們的國籍按駐守地的國家劃分。

最後,還有一部分士兵是不準遷移的,只能按照駐守地的地方入國籍。比如,各個聯盟國的邊疆,軍事敏感的地方,還有一些軍事研究所,很多人都簽下保密協議,所屬地方的國家是絕對不允許這種人才的流失。這些地方的士兵或許一輩子都回不去自己的故鄉,只能待在這裡。

以上


木劍溫不勝


蘇聯全稱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是由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外高加索聯盟等一共15個社會主義國家按照自願聯合的原則組成的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蘇聯大力發展軍事,成為世界範圍內能夠和美國抗衡的超級大國。

1991年,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辭職,蘇維埃政府宣佈解體。

蘇聯解體之前,其軍事實力是相當強悍的,近四百萬的武裝力量包括海陸空三軍,防空軍,戰略火箭軍,艦隊等軍事遺產愣是被瓜分殆盡。其中俄羅斯繼承了蘇聯95%的軍力,其他國家則只分到了有限的湯湯水水。

面對當時數量龐大的軍隊,蘇聯所採取的分配原則主要是針對不同的軍種進行分開處理。

其中對於內衛部隊和邊防軍,主要是按照部隊所在的歸屬地進行劃分。一方面是方便管理,另一方面這些駐防軍隊對駐防所在地早已有了歸屬感。但仍有一些因為是俄羅斯人,不情願被所屬地管理,對於這些則會將他們撤回俄羅斯。還有一些邊防軍,因為國家內戰,無暇對其管理,而是仍有俄羅斯負責管理。最典型的就是塔吉克斯坦,蘇聯解體以後不久便爆發內戰。俄羅斯一度管理其邊防軍達10年之久。

對於大部分的蘇軍來說,同樣按照上述原則進行分配。但仍然有很大比例的蘇軍,對新的聯盟國家不感冒,不願意效忠。對於不服從的士兵或者部隊,倒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所以蘇聯方面也並沒有進行太強硬的干涉,遵從個人意願,秉承“人走裝備留下”的原則解決。

對於蘇聯的軍事裝備和彈藥等,蘇聯解體以後,均歸所在國家所有。實在干係重大,有爭執的則雙方簽署協議,則情分配。

如蘇聯的黑海艦隊和遠程戰略航空兵部隊,當時的黑海艦隊中大部分是俄羅斯人,還有少量的烏克蘭人。在烏克蘭宣佈建軍之時,曾極力的拉攏艦隊的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但仍然有部分俄羅斯人不願意跟隨烏克蘭。最後無奈俄烏之間達成了協議,俄羅斯分得艦隊的大約三分之二不到,烏克蘭分到了三分之一左右。但是俄羅斯的黑海艦隊,則仍然繼續留駐在烏克蘭的塞瓦斯托波爾基地。

基於以上原則,由於俄羅斯所在的領地很大,分得的“遺產”很多,一度達到了蘇聯軍事勢力的70以上。

包括戰略火箭軍、反導系統、太平洋艦隊和北方艦隊,還有一半的黑海艦隊,60%左右的空軍,50%左右的地面部隊,還有大量的軍事院校和相關機構都在俄羅斯。

對於蘇聯建造的核彈等武器庫,八成以上也都在俄羅斯境內。其他的則分佈在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哈薩克斯坦三國。可國際上並不允許白烏哈三國持有核武器,多方最終達成一致:

中美英法俄五國承諾永久不對該三國使用核武器,換取三國的核彈等移送到俄羅斯。

曾經分得蘇聯遺產的這些國家,如今軍事實力如何呢?

衡量一個國家,除了靠軍事實力,經濟實力也是一方面。兩者之間也是相互依賴,相互掣肘的。

我們先看一下俄羅斯:

官方統計,俄羅斯分得了大約100萬兵員,可實際上也就76.4萬。經過改革,軍官職位從35.5萬個削減到22萬個。不過俄羅斯宣佈提高軍隊的工資待遇,令人為之一振。

烏克蘭:

從蘇軍中分到了在其境區之內的三大軍區包括基輔軍區、敖德薩軍區和喀爾巴阡軍區,有兵員38.7萬人。當時歐洲還沒有一個國家擁有如此強大的武裝力量,不過後期由於經濟實力不足,軍隊人數削減了四分之一。

白俄羅斯:

白俄羅斯的武裝力量主要有原來駐紮在領地之上的蘇軍組成,擁有23.8萬軍人,還包括三千多輛坦克,裝甲車。一千多們火炮,數百架戰機等。在蘇聯解體的國家中,除去俄羅斯之外,數白俄羅斯的軍事實力最強。

除去這些國家以外,其他如哈薩克斯坦,阿塞拜疆,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家,大抵都結合本國軍隊建制,對新政府軍隊重新整編, 原蘇聯軍隊遺留下來的建制番號大多被取消。



奇點歷史


蘇聯全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通俗一點講就是由15個社會主義國家組成的一個聯盟組織,簡稱“蘇聯”,主席為蘇聯的最高領袖,15個國家的軍權外交等由蘇聯主席來領導。當然,加盟的國家有獨立的主權,他們可以選擇退出,也享有投票選舉蘇聯主席的權利。

另外,蘇聯的武裝力量由加盟共和國自己徵兵,統一派往蘇聯軍隊服役。假如蘇聯解體了,士兵就回到自己的國家。

簡單來說,士兵都是有“國籍”的人,比如某個蘇聯士兵來自“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那麼,蘇聯解體以後,這個士兵就回到烏克蘭。

再舉例,比如我國有23個省,某個士兵來自臺灣省,如果服役期限滿了,這個士兵就回到臺灣省。其實,道理都是一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