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里爲何張五哥選擇去給十三爺守墓,卻不願做侍衛?

阿偉認證


這問題乍一聽真是“危機重重啊”,我從兩個方面來看張五哥選擇為十三爺“守墓”這件事,看他究竟是不是心機BOY…



首先,張五哥本身就是十三爺的人,十三爺救過張五哥全家的命,還娶了張五哥妹妹阿蘭為妻,所以說,這十三爺就是張五哥的“天”。如今十三爺早逝了,張五哥選擇為自己和全家的救命恩人“守墓”,非常順理成章。雍正深知張五哥與十三爺的“關係”,所以尊重了張五哥的選擇。



況且,雍正與十三爺之間的感情非常深厚,有張五哥這樣的“心腹”為自己的好兄弟“守墓”,雍正求之不得。



再看張五哥選擇為十三爺“守墓”有沒有個人目的。當然有,張五哥雖然“根兒上”是十三爺的人,但他也“因此”跟隨了兩屆皇上,從晚年康熙到中年雍正,張五哥知道了太多“宮廷內幕”……同時他對康熙和雍正的為人認識得比較清楚,後者比前者難伺候許多。



如此看,張五哥選擇去給十三爺“守墓”很可能也考慮到了雍正的“因素”,雖然他口頭承諾三年之後再回來伺候皇上,但這一去…很難再回來了。



回到問題核心,張五哥選擇給十三爺“守墓”,卻不願做侍衛,他是想盡孝心,更想善終……


南瓜報告


看了幾個問答,覺得大家有些解讀過度。

要說張五哥一點心計都沒有,確實低估他,畢竟人家也是經歷了兩朝的御前侍衛,而且還在康熙駕崩的關鍵時刻,助胤禛奪取皇位,這都充分顯示了張五哥的能力。但是,說他最後自願選擇去給十三爺守墓,是他審時度勢,想借此而遠離是非之地、保住自己、家人乃至子孫的謀略,這就有點解讀過度了。



我個人覺得,張五哥想去給十三爺守墓,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張五哥始終對十三爺懷有感恩、敬佩和崇拜之心。十三爺於危難中救下了險些被斬首的張五哥,並由此捅出了刑部的驚天大案,張五哥對其感恩戴德,還為他的古道俠腸而感到敬佩和崇拜。後來康熙問他哪個阿哥最好,他直言不諱地說是十三爺。



第二,張五哥是十三爺的親戚,所以對他還懷有親情。大家可能很少注意到,張五哥和十三爺是親戚關係,因為張五哥的妹妹阿蘭嫁給了十三爺。張五哥恐怕是感慨自己在世上再無親人,於是出於親戚之間的親情,決定為十三爺守墓。

第三,張五哥或許也是在感慨宮廷之中的人情淡漠,骨肉相殘,對世道感到失望透頂,才選擇了去守墓。張五哥作為江夏鎮的一個普通的小民,自從捲入了任季安案以來,就飽嘗了世間冷暖。幾個大小官員一句話,他就被頂包去執行死刑;老父親康熙屍骨未寒,親兄弟就互相爭起了皇位;雍正推進改革,動了權貴的既得利益,八爺胤禩便以此為由頭搞起了“八王議政”,親兄弟之間再次骨肉殘殺。看到了這些,張五哥肯定會心灰意冷,覺得與其在這世間看他們殘殺,還不如安安靜靜地陪著十三爺說說話。



個人覺得,張五哥都是一個晶瑩剔透的人,任何對他腹黑和惡意的揣測都不大符合電視劇對這個形象的定位


達摩說


張五哥赤子之心,仁義無雙,並不是一個心機boy,不要過度解讀哦。

首先給糾正題主的一個錯誤。張五哥並不是不當侍衛,他是為了報恩。張五哥走的時候,和雍正皇帝說了什麼,我們仔細看劇都可以知道,他和雍正皇帝說:“奴才給十三爺守陵三年,等三年後奴才再回來伺候您。”只是這一去,就再也沒有回來,因為雍正在他守陵期間也“仙山”了。

既然說《雍正王朝》,我們還是那句老話,放下正史,好好看劇。如果說劇中的十三爺胤祥仁義無雙,那麼張五哥就是他的影子。江夏鎮張五哥一出現就是一副古道熱腸的形象。胤禛和胤祥晚上沒有地方住,張五哥做擔保給兩位隱藏身份的阿哥找了住的地方,十三爺也在這時候與張五哥的妹妹暗生情愫。



江夏鎮百官行述,換死囚案和太子貪汙案一連串事件,張五哥被陷害頂替任季安被判死刑。十三阿哥親自找康熙說明情況,康熙親臨法場救下張五哥,並欽命張五哥為御前侍衛。後來老十三被關,張五哥為老十三求情,並且說老十三眾阿哥最好的,但卻不是最適合當太子。一句“奴才,只知道對皇上說真話”,把康熙帝心裡說的暖暖的。康熙給張五哥一個天大的面子放了十三爺。


雍正繼位後,張五哥繼續護衛雍正也算兩朝侍衛了。加上張五哥與雍正在江夏鎮的緣分,張五哥一直被雍正當做自己人。曾經雍正對張五哥說,五哥名字起的好,人人都叫他五哥。又感慨“朕,多想有人再叫朕一聲四哥啊”。雍正這樣的肺腑感慨都和張五哥說,可見張五哥著實是帝王傾訴衷腸的好對象。張五哥這樣一位赤子之心的人物自然一直記得十三爺的好。十三爺死後,張五哥為報十三爺救命之恩,去給十三爺守陵,雍正也發自內心的向張五哥說替朕守好老十三的陵墓。


張五哥心為赤子,仁義無雙。


紅雨說歷史


張五哥,也是一個正直簡單,地地道道的小地方的人。而十三爺,是所有康熙的兒子裡面最講義氣和情面的人,為人正直,路見不平就要幫忙的,所以張五哥選擇去給十三爺守墓完全是為了還當年十三爺的救命之恩,也正是因為敬佩十三爺是條漢子,所以才會選擇不去做皇帝身邊的侍衛,而是甘心去守墓。



十三爺和張五哥結識還是因為當年康熙年間發大水,四爺和十三爺一起去籌集賑災的錢糧的時候,有一天太晚了沒了住宿,就路過江夏鎮,但是江夏鎮隨便不能進,於是就找了熟人去了一家人家留宿,這就到了張五哥家中,當時有人看到四爺他們包袱中東西很多就想謀財害命,但是被發現了,這些賊人被殺了,但是帶頭的是個教頭,知道是在張五哥家死了人就帶著人圍了上來,就開始了欺負張五哥他們一家人,當時十三爺實在忍不住了就出面了,幫助了張五哥一家,也就是在這裡結下了緣。




後來又出了事情,張五哥的妹妹找到了十三爺府中,告訴十三爺說,因為當初張五哥得罪了劉八女結果被劉八女當人質拿去了頂別人的罪,現在已經判了死罪,求著十三爺救張五哥,不然就死定了。後來也就是因為十三爺的出面,不僅救了張五哥,後來更是把任伯安還有劉八女的江夏鎮一窩端了,也解除了當年受的氣。

至此以後張五哥就被康熙看中,留在了身邊當貼身侍衛,有一次張五哥居然還當著康熙的面向十三爺求情(開始時十三爺因為太子的事情被圈禁了),康熙笑著說,你一個侍衛還保起皇子來了。



後來雍正繼位,十三爺也被放了出來,同時順利幫助雍正當上了皇帝,而張五哥還是在雍正身邊做貼身侍衛,直到後來十三爺去世,而張五哥也請求說要為十三爺守靈三年,於是雍正就答應了。世界上最難還的情是人情,十三爺當年的救命之恩,凡是一個有一點點良心的人都會感激不盡,不要說守靈了,就算是捨命都在所不辭。


一個看歷史的小矮人




張五哥,朕來問你,你認為眾多皇子中誰最好?朕要聽你的真心話。

奴才不敢說假話,我認為十三爺最好。

因為他救過你的命嗎?

是,但也不是。

怎麼說?

十三爺俠肝義膽,做人光明磊落,不背後使詐。奴才佩服他,認為他是最好的。

那你認為他也是最適合做太子的嗎?

奴才,認為最好的也也不一定適合做太子,十三爺正直善良,不會拐彎,容易被人利用。

好一個張五哥,小小一個侍衛,竟然評判太子標準了。

奴才,不知道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所以索性皇上問話,我就只講真話。

好一個只講真話,朕要賞你,說吧!想要點什麼?

奴才,只想陛下賞奴才一個天大願望,除此之外,別無所求。

說吧!朕答應你!

奴才,請求陛下放了十三爺(十三阿哥胤祥被軟禁宗人府,實際上是康熙對其保護,歷練心智的採取手段,康熙故意引出老十三話題,實際希望找一個藉口放人。)

朕答應你!(康熙忍住了情緒,猶豫片刻答應了。)

張五哥與康熙皇帝在暢春園裡雪地漫步,正直太子被廢,九王奪嫡的緊張時刻,康熙需要給心目中未來的儲君培養更多的人才,十三阿哥胤祥是可以大用的,四阿哥胤禛已經被自己雕刻成了冷麵王,他需要一個幫手。此外,通過江夏案處理,康熙發現張五哥是一個難得有勇有謀的忠孝仁義之士,把他留在身邊歷練,說不定可以派上用場。



康熙皇帝結束了超長待機,走的很匆忙,沒有明詔繼位儲君,只是塌前臨時遺囑四阿哥胤禛繼位,空口白牙人走茶涼,八爺黨當然不認同,準備積極發動宮變,生死危亡之際,不起眼小人物張五哥出現了。張五哥拿出了先帝的金牌令劍,到宗人府釋放了胤祥,接著調動京師周邊軍馬,控制住了局勢,為雍正順利繼位立下汗馬功勞。



雍正繼位了,張五哥仍然在宮內做侍衛,十三爺格外親睞他,兩個人合作扶持雍正皇帝。張五哥送別雍正爺潛邸時的師爺鄔思道,鄔思道讚賞張五哥為人,給他建議暗示他,雍正主子生性多疑,你知道這麼多秘密,要當心啊!要找機會遠離宮牆,一入宮門深似海啊!張五哥何等聰明的人,看多了皇家的骨肉相殘,心裡早有退意。

胤祥高負荷運轉,導致電量不足,英年早逝,雍正主子正在為此悲傷,張五哥提出替十三爺守陵寢,當然會被認作忠義之舉。張五哥服侍了兩代君王,全身而退,難能可貴!


唐俊龍55398571


張五哥之所以能在步步驚心的朝廷中穩如泰山,靠的無非兩點。第一點是康熙老爺子的賞識,第二點則是張五哥與十三爺的特殊關係。康熙老爺子賞識張五哥,是因為他對待康熙一心一意,絕不逢迎,而是將自己的心裡話拋出來給康熙。這讓整日活在歌功頌德聲音中的康熙如逢甘露,所以張五哥得到了莫大的恩賜,被提拔為康熙的貼身侍衛。

而在康熙駕崩以後,張五哥迅速的判斷好了局勢,那就是要站在四阿哥胤禛這一邊。他帶著皇帝的金牌令箭釋放出來十三爺,為胤禛順利繼位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他得以繼續在雍正皇帝身邊擔任貼身侍衛。而在雍正朝,張五哥的地位扶搖直上,他本身雖然只是一個四品的御前帶刀侍衛,但是他的妹妹阿蘭是朝中最有權力的怡親王福晉。誰敢小覷這個時時刻刻伴在雍正皇帝身邊的男人呢?

但是十三爺的去世卻讓這個局勢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張五哥的牌不好打了,他必須要另尋出路。特別是在十三爺去世之後,雍正帝的身體也是一日不如一日,眼看就要油盡燈枯。如果雍正帝也隨著十三爺黯然而逝的話,那麼張五哥在朝廷裡哪裡還有立足之地。

到那個時候,自己不過是一個四品的侍衛,自然是任人擺弄。那些以往嫉妒張五哥的人自然是魚貫而出,極盡嘲笑之能事,說不定還會給張五哥下絆子。人心之險惡,張五哥在刑部的大牢和刑部的公堂之上想必已經領會的很深了。而阿蘭雖然貴為福晉,但是她一沒有一個說得上話的出身,二又沒有為十三爺生個一男半女,她在王府中的日子也不會好過。

所以張五哥必須要在此之前為自己謀一份出路,為自己的子孫後代謀一份榮華。他久在雍正身邊,焉能不知道雍正與十三爺兄弟情深,十三爺去世時雍正幾欲哭死。所以只有向十三爺盡孝,為雍正守衛十三爺陵墓才會讓雍正感激。而感激之下必然是雍正對張五哥的厚厚賞賜和對阿蘭的殷切看護。而在張五哥辭別雍正的時候,雍正竟然親自將張五哥送出宮門,還特地賜張五哥黃馬褂一件,以示恩寵。

張五哥的選擇是對的,雍正在十三爺去世以後,身體也一日不日一日,他在親手結果了弘時以後。親筆御書傳位詔書,將其置放於正大光明匾額之後。雍正的生命也走向了盡頭。眾所周知,乾隆帝對自己父親的那些做法是極看不上的,他欣賞的是康熙大帝的那些仁政,時時刻刻向康熙看齊。

就像康熙六次巡幸江南,乾隆也六下江南一樣。乾隆登基之後,就對雍正的許多政策進行了修正,對他的用人政策也進行了修正。以雍正自己頗為推崇的三大總督來說(李衛、田文靜、鄂爾泰),乾隆則頗不以為意。對雍正遺詔配享太廟的張廷玉,乾隆帝也是極盡羞辱之能事(大概就是為配享太廟一事)。

就連雍正帝重點打擊的那些親兄弟,也統統讓乾隆放了出來,然後該加爵的加爵,該升官的升官。老八老九雖然被雍正從玉牒除名,但還是被乾隆給覆命。至於先帝的御前侍衛,乾隆帝自然也不會再用,至於他們去哪裡,那就由不得他們自己選擇了。或是授個小官,或是外放,這和天子近侍自然就不可同日而語了。

所以張五哥的做法是極妥當的,他在乾隆登基之前就遠離了朝堂,這樣就沒有人會把目光再放到他的身上,他也就不會受到他人的攻擊。故而張五哥的選擇是非常知進退的,是非常明智的,他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自己的時代到頭了。索性自己提前布好退路,以免浪大翻船。

守陵一生,遠離朝堂,換來的是餘生安穩,後代富貴。

以上。


逆流時代


向敬之

《雍正王朝》中,張五哥選擇辭職為已故怡親王胤祥守墓,報救命之恩,這是情分所在。倘非胤祥向康熙陳情,法場救人,張五哥也就被李代桃僵,做了不法分子任季安的替死鬼。

康熙選擇張五哥為御前侍衛,而且很賞識。此時,胤祥還是皇子,後來成為了新君雍正的最得力助手,張五哥也繼續為雍正服務。雖然張五哥對雍正承諾,為老十三守墓三年後,回來報答雍正。

但是,電視劇不再安排他出場,兌現自己的承諾。張五哥選擇去守墓,也算是終結了他的政治人生。

讓貧民出身的張五哥,僥倖成為御前侍衛,這已是編劇打破清朝宮廷規矩。如果再讓他回到御前,有所升遷,也是虛假了歷史現實。

清朝開國之初,對保衛皇帝和皇宮的侍衛選擇,有著明確的出身要求,即他們必須來自皇帝親率的滿洲上三旗(鑲黃、正黃和正白)。

康熙朝的御前侍衛,有著明確的職務規定,而不是指代皇宮的侍衛。康熙朝,特設御前大臣和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由皇帝親自選授。人員的來處,基本上是皇家宗室子弟、滿蒙王公勳戚子弟以及皇帝賞識的優秀侍衛。

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均歸御前大臣(掌乾清門侍衛司員諸務,由王公大臣出任,同領侍衛內大臣平行)管理,而不隸屬領侍衛府。可以說,即便是一等侍衛,倘若不出眾被皇帝賞識,也難以成為御前侍衛。

清朝皇帝有著嚴格滿漢大防,雖然康熙以降,皇帝們特擢武進士優異者、享有漢臣世職子弟進入領侍衛府的侍衛行列,但這些人要想再被直接選入御前侍衛,更是難上加難。

張五哥雖然與老十三,以及雍正,有不少交情,還讓妹妹阿蘭伺候胤祥。那也是胤禛、胤祥兄弟途徑江夏鎮的萍水相逢。張五哥既不在武會試中名列前茅,又非漢官世職繼承者,如果被康熙直接選為御前侍衛,明顯打破了滿漢大防的禁忌。

這樣的特例,編劇的藝術設計,也會使之戛然而止,否則就成了歷史研究的特殊題材。


以禮觀書


《雍正王朝》中的張五哥是個小人物,他武功高強,老實忠誠,做過康熙、雍正兩朝帶刀侍衛,深受皇帝的信任與喜歡。十三爺胤祥病死後 ,他不戀榮華富貴,甘願為十三爺守陵。難道是僅僅為報十三爺的救命之恩,我想絕非如此簡單。

當年,張五哥被人騙入監獄做替死鬼。若非十三爺把實情告訴康熙,張五哥真就成了刀下冤魂。正所謂的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張五哥因此受到康熙的賞識,欽點他為御前帶刀侍衛。

有一次,康熙問張五哥,他這麼多皇子中誰最好?張五哥說十三爺最好。康熙又問:那就是十三爺最適合做太子?張五哥回答絕對讓康熙大鐵眼鏡:好人未必能做好太子,十三爺俠肝義膽、嫉惡如仇,從不暗中算計人。但他過於耿直,容易激動,容易輕信他人,因此,十三爺絕不是太子最好人選……張五哥一席話讓康熙龍顏大悅,恐怕連觀眾都覺得這哪裡像個帶刀的侍衛,分明就是一個高參。由此可見,張五哥絕非一個只會打打殺殺的武夫那麼簡單。


在雍正登基時,京城風雲變幻,幾個皇子虎視眈眈。又是張五哥在關鍵時刻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拿著雍正的金牌令箭,冒死到宗人府放出了十三爺,讓十三爺重掌兵權,穩定了超局,穩定了人心。

伴著皇位的穩固,雍正就開始對他兄弟功臣們下狠手了。發配的發配,嚴懲的嚴懲,殺頭的殺頭,凡事和他做過對的,不順眼的,幾乎沒有一個落得好下場。張五哥是看在眼裡,寒在心裡,自古無情帝王家,這可能是他看到雍正毫不手軟清除異己事最深刻感受。

所以,在十三爺病逝後,張五哥甘願去為十三爺守陵,也不願在雍正身邊過膽顫心驚的富貴日子。他這麼做 一方面是為了報十三爺當年的救命之恩,另一方面是明哲保身,遠離朝廷是非之地。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人貴有自知之明,只有對自己有清晰的認識,才能在封建皇權下活得更久。

《雍正王朝》中,張五哥為老十三守靈就能夠說明他是一個聰明人,對現實看得很透。 這一和雍正登基前的師爺鄔思道很像,都懂得進退。

張五哥要為老十三守靈,主要還是因為他懂得一個最重要的道理,那就是伴君如伴虎。


作為皇帝的侍衛,他很清楚皇帝是非常人,皇帝的喜怒哀樂都不是可以輕易去揣摩的,稍有不慎就是粉身碎骨。

皇帝講究的是權謀心術、馭人之道。尤其是雍正這樣在爭奪皇位的道路上九死一生,更講究帝王之術。

在雍正眼裡,或者說在帝王眼中,只要是為了王朝能夠長治久安,那麼對他們來說沒有什麼人是不能犧牲的。

張五哥先跟隨康熙,在陪伴雍正,見了太多的是是非非,又見到鄔思道的激流勇退,他一定會想得特別透徹!


老十三對張五哥有救命之恩,為這位賢王守靈反而於心無愧,又能更加得到雍正的賞識,保證自己的家族聖恩不斷。

劇中的老十三雖然貴為滿洲親貴,但也是少有的對普通人有情誼的人,對人的和善也使他得到了賢王的稱呼。

張五哥家中遇難,如果不是老十三出手相助的話,張五哥恐怕會落得個家破人亡的下場。 這在封建皇權的時代,是特別值得珍惜的一份感情。

所以張五哥後來冒險向康熙請罪,就是為了報答老十三的恩情,樹立了在康熙眼中的忠義形象!


雍正登基後,張五哥選擇為老十三守靈,自然又加重了自己在新君心中的份量!

為什麼這麼說?

雍正登基後在面對老八黨的咄咄逼人時,是張五哥及時拿著金牌令箭找老十三救駕,為雍正化解了第一場危機。

雍正對老十三的感情是很深厚的,他登基後需要樹立自己治國嚴謹,但也擁有真情的皇帝形象。

此時張五哥提出了為老十三守靈的要求,正好符合了雍正內心深處的渴盼,再次為雍正解決了一個難題。

這樣猶如及時雨的侍衛自然會打動雍正那顆堅硬的心。


縱觀《雍正王朝》,鄔思道的進退那是他清楚自己的謀略已經不適合坐上皇位的雍正,所以必須遠遁,否則是否能活下去是要打問號的。

而張五哥的進退對他來說卻是最合適的上上之選。他選擇為老十三守靈,不僅對他忠義形象的樹立更加堅固,同時又躲開了政治上的是非之地;最後還得到了皇帝的高度認同。

這樣的人如果不能榮華富貴一生,不能恩澤後代是說不過去。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江東汪郎


老祖宗有兩句話很有智慧:

第一句是,人一走,茶就涼。

第二句是,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妻子。

變法必然要觸犯一些人的利益,斷了他們的財路,千萬不要以為這些人都是任你揉捏的小白羊。他們會百般阻撓你變法,恨不得生吞活剝了你,把你趕下臺都是輕的,著名的商鞅,就被五馬分屍了,這在歷史上比比皆是。

這點在《雍正王朝》裡表現的淋漓盡致的:雍正的新政觸犯了他們的利益,他們通過造謠誹謗,曲解你的政策,集體罷考,聯名上書,甚至發動軍事政變的方式來對抗你。

雍正斷了太多人的財路: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損害了士紳利益,整頓旗務損害了旗人的利益,火耗歸公損害了官僚的利益,殺朋黨損害了清流的利益。

有時他們報復不了皇帝——畢竟皇帝高高在上,很難動得了——會對著幫皇帝辦事的人瘋狂撕咬。比如,追繳國庫欠款,那些老狐狸們很清楚是康熙憂心國庫裡沒錢了,才讓人逼他們還錢的,但他們就是一邊向康熙表忠心,一邊瘋狂地打擊田文鏡,讓田文鏡一下子從戶部要員成了個知縣。後來,在河南實行新政,又是倒黴蛋田文鏡,被清流結黨彈劾,好在雍正頂住了壓力,不然他赴年羹堯的後轍也有可能。

張五哥是十三爺的心腹兼大舅子,十三爺又是雍正的鐵桿,所以在雍正朝當御前侍衛比康熙朝還要得寵。

但沒有了雍正呢,人走茶涼,他大概率要失寵。並且,他又是雍正即位的大功臣,恨雍正的人又那麼多,到時候不打擊他還打擊誰呢?

十三爺死了,雍正眼看也要不行了,所以張五哥選擇去守陵,這等於選擇一份閒職,斷了自己的政治前途,以避開政治漩渦,免了將來被它吞噬之災。

認為張五哥守陵也不能躲災的話,可以看看十四爺。八爺、九爺、十爺都被抄家,全家流放了,唯獨十四爺不在政治漩渦,平安無事。

張五哥此舉非有大智慧不能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