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作文開啓我的人生路

“我生在新社會,長在紅旗下,我是在黨的哺育下成長起來的……”這段話我至今還記憶猶新,那是1979年6月中考時澠池縣統一命題作文《在黨的哺育下成長》。

是這篇作文,“勾引”起對我恩師的美好回憶:他看上去30出頭,白皮膚,大眼睛,尖下巴,身材單薄,文雅沉著,常穿一雙黑條絨方口布鞋,站在磚土打牢的三尺講臺上給我們授課,這一講就講了三年多的語文課。他就是時任澠池縣果園公社段村學校老師,我的優秀班主任——李松吾。

印象中,當年他是一位“編外”代課教師。學校條件差,沒有吃住的地方,老師們和學生們一樣都是“走課、走讀”,李老師每天三晌往返在7公里多的羊腸小道上進出校門。春夏秋冬,上課時間風雨無阻,從未間斷。後來學校條件進一步改善,兩個老師住一間房。備課、上課、批改作業,是他最平常不過的工作。尤其是初三畢業班晚自習需要上到10點多,他日夜堅守陪伴。一次,因一同學請假,晚自習後,我一個人不敢走3裡外的夜路回家,李老師毫不猶豫把我接到他的住室,睡在他的被窩裡,而他依然在趕寫明天的作文課教案。語文課的關鍵點是輔導學生寫作文,可大部分學生最怕寫作文,李老師冥思苦想,想了兩個辦法:一是摘抄報刊上的優秀文章;二是把握學生心理,把發生在校園裡的人和事自己親手寫成作文,再手工刻在蠟紙上,然後印製28份分發給學生死記硬背。臨近考高的前一個月,每天刻印兩篇範文送到學生手裡,讓同學們讀、背、練、寫。

一天下午我突然發燒,當我背上書包準備離開教室時,又被李老師叫住,他帶我到村衛生診所就診,李老師墊錢給我買藥,還給我堅持輔導完考前最重要的一堂作文課——《黨在我心中》。在李老師的指導下,加之我偏課語文、酷愛作文,那年考高中時,全縣語文試卷統一命題作文是《在黨的哺育下成長》,結果作文得了高分,其他各科分數也名列前茅,順利被“果園高級中學”錄取,從此成為一名正式高中生。當我胸前佩戴上“果園高中”四個閃閃發亮的校徽,走在鄉村的道路上、路過一個村莊時感到十分榮耀,心裡第一想到的還是我的恩師李松吾老師。

記得1979年暑假,生產大隊要派駐一名人員到各自然村督促搶收小麥,同時掌握統計村子裡小麥畝產(總產)數量,我受大隊會計的委派,帶上珠算盤、筆記本、複寫筆到蘇莊村駐隊。正巧又是李老師家的村莊,李老師怕我年紀小,經驗少,住別人家裡不習慣,乾脆不讓村裡派飯,把我接到他家裡教經驗、幫做法,同吃同住15天。最後我圓滿完成駐隊任務,受到大隊幹部的好評。

《在黨的哺育下成長》那篇作文開啟了我的人生之路。1980年國慶節後第一天,17歲的我還不夠選民資格,揹著行囊參加工作,在填寫《幹部履歷表》時,鄭重地在學歷一欄中填寫“高中”二字,永遠定格了人生的第一學歷。報到當天晚上公社機關沒有地方住,就在單位的乒乓球案子上睡幾天幾夜。那個年代,沒有交通工具,一天要徒步8個行政村去送書面通知,偶爾借個破舊自行車作為代步工具,而且路面全是泥土路,一遇到雨雪天,更是寸步難行;有時搞中心工作,晚上就和大家坐在路邊扎堆睡一會兒。工作之餘愛寫作,30多年來筆耕不輟,被多家新聞媒體聘請為特約記者、作家,簽約攝影師。目前報刊(雜誌)電臺、網絡已發表各類文稿、圖片2000餘篇(幅),並多篇獲獎。撰寫的《在構建和諧社會中怎樣重塑黨員的光輝形象》一文,獲中共河南省委黨校理論部優秀論文獎;《九旬老太誇黨恩》一文獲中共河南省委農村工作辦公室、河南日報社優秀作品獎;在中央黨校函授學院學習期間被評為優秀學員。陸續策劃出版了《國稅風采》、《輝煌人生》、《稅苑》、《虢風雅集》等書籍。這一本本證書和一尊尊獎盃是我給恩師的最好報答。

如今,李松吾老師年齡已過70,他從“編外”幹到“編內”,從70年代任教到新世紀,從事教學工作數年,現退休在家,我們師生34年沒有見過面,也沒有電話聯繫,但他工作認真、愛崗敬業、為人師表的美好形象刻記在我腦海裡。今天藉助這次“師恩難忘”徵文活動,特寫這篇文章感恩我的老師李松吾。(王家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