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一個孩子不貪玩兒,比不愛讀書更可怕!

北大教授:一个孩子不贪玩儿,比不爱读书更可怕!

每一個幸福快樂的媽媽

都在“中西家庭教育”找到了力量

北大教授:一个孩子不贪玩儿,比不爱读书更可怕!

“一個孩子不貪玩兒,比不愛讀書更可怕。”這話有什麼理由?老師、家長們,你同意嗎?來聽聽說這句話的北大教授鄭也夫是怎麼解釋的。

北大教授:一个孩子不贪玩儿,比不爱读书更可怕!

鄭也夫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著名社會學專家

不要輸在起跑線上

不尊重孩子生長規律的教育,早就讓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

我們家長最喜歡說,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可是多大歲數算是起跑線呢?十歲?已經晚了。小學六、七歲?也晚了。所以有的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要識字,就要學英語,就要上補習班。

某些國家讓幼兒園不準教識字、不準教算數。為什麼不準呢?是因為孩子的心智在這個階段還沒有發育起來,不要給孩子壓這麼大的負擔,而是要讓他玩耍、讓他自立。

在不該的年齡認字、在不該算數的年齡算數,美其名曰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最後的結果,也許會輸在起跑線上。

及格

念過書的、教過書的、當過家長的,沒有人不懂得這兩個字,但我們現在已經忘記了“及格”的原初意義。其實及格是一個大的達標,最重要的指標就是及格。我們走到了這樣一個誤區,把及格汙名化了。

其實在有些學習項目上,及格了家長就可以釋然、可以放心,不需要太高,因為教育是一個長線的事情。

我們為什麼一定要去要求一個一年級的孩子把一個學期學習的生字98%、99%都要記住呢?以後學新帶舊,慢慢總會認識的,學習是個長過程,這個實在是個無所謂的事情,及格了就可以。

基礎教育階段,把各學科的基本道理學到手,及格了就挺好的。

大大地超過了及格,達到了99、100分那又怎麼樣?時間久了總會遺忘的,不要苛求也沒有必要苛求,大概東西掌握了,至於最後走哪個方向,在以後不斷學習相關學科的過程中就會加固知識。

貪玩

一個孩子不貪玩兒,比不愛讀書更可怕。

貪玩兒說明孩子對一個遊戲有熱情,如果一個孩子對於任何一個遊戲都沒有太大的興趣,老師讓幹什麼幹什麼,一點不貪玩兒,對其他事情沒有格外的興趣,其實這真的是一個麻煩——因為日後的發展是要靠人的興趣來指引我們朝這個方向發展的,完全不貪玩兒的人久了以後就沒有興趣。

我小時候是一個極端貪玩兒的人,雖然那時候空間比現在要大很多很多,但是我還是覺得很受壓抑,我覺得日後有出息的人其實小時候都是比較貪玩兒的。

貪玩兒是對某種東西熱忱高漲,這是一件好事,如果都循規蹈矩那就完了。

什麼叫興趣?興趣就是把精力不平攤,把你的精力側重在某些方面,不需要理性的算計要把精力主要投入在哪,你的興趣就給你做了最好的指導。一般來說你的長項和你的興趣是貼合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