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波:中國領軍企業「主動打破平衡」,本土管理是時候跟上了

在4月20日至21日舉辦的第三次“中國管理50人”論壇上,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前院長吳曉波發表了題為《基於管理實踐的中國管理理論之國際化》的演講。他結合中國領軍企業“主動打破平衡”的管理實踐案例,呼籲中國學者們:“是時候構建中國特色管理‘C理論’了”。

吳曉波:中國領軍企業“主動打破平衡”,本土管理是時候跟上了

吳曉波教授在第三次“中國管理50人”論壇上發表演講

“構建源於中國實踐的管理理論體系是當下中國學者的歷史使命。”——吳曉波

(以下內容整理自現場演講實錄)

百餘年來,西方學者引領管理學的核心思想是建立在第一、第二次產業革命基礎上的均衡有效分工與協作體系,建立和維護穩定的平衡是企業提升績效的核心命題。

然而,當前中國企業的管理和創新已表現出一種非常積極進取的、多樣化的、主動打破平衡建立動態平衡的特徵。

“主動打破平衡”的中國管理實踐

眾多中國領軍企業的管理實踐表明:變革才是真正的常態,打破平衡已成為一種制度安排下的主動管理行為。由此導致,當我們將西方管理理論應用於研究中國管理實踐時,一些中國現象與源自西方情境的理論相矛盾,難以被西方管理理論完美解釋。

比如波特(1985)的價值鏈理論中強調,在產業中通過異質性形成壁壘和排它性,並佔據有利的位置會帶來持續競爭優勢。然而,在中國的現實中,沒有專業金融背景的阿里巴巴卻能突出壟斷型金融業的重圍、引領移動支付成為世界矚目的中國新四大發明之一。

Barney(1991)的資源基礎理論認為,企業只有獲得有價值的、稀缺的、不可模仿、不可替代的資源才能贏得持續競爭優勢。然而,無技術、無資金、無人才的“三無”民營企業-——華為,歷經4代移動通信技術變革,卻能成為全球移動通信的產業領導者,在具備一定優勢基礎之後,卻又屢屢主動變革,主動摧毀既有優勢,以建立新的競爭優勢。

中國管理理論是時候“跨越”了

企業發展到這一階段,中國學者是時候重新審視已經習以為常的眾多管理教條了,也是時候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從中國企業管理實踐中提煉抽象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規律並影響世界了。

由於在中國企業管理實踐中,中國情境因素作為前因扮演著非常很重要的作用:包括網絡化情境、多層次的市場空間情境、多樣的技術體制情境和制度轉型情境,這決定了中國企業管理理論的獨特性和重要性。

在這裡我想強調,中國管理理論的研究需要平衡好兩點,一個是“立地”,一個是“頂天”。

(1)“立地”:深入中國管理實踐,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提高管理理論研究的實踐效用。從研究方法上看,具有在動態環境中開展縱向案例研究的必要性。案例研究本身對於管理理論的拓展和構建就具有潛在貢獻價值,而長期跟蹤有助於獲得高質量的數據。通過高質量的數據,研究者可以識別出變化、跟蹤變化的過程,並隨時間的延伸不斷“ 修正 ”或 “驗證 ”單元內和單元間的模式並調整研究設計。這就要求學者們深入開展更多的“紮根研究”。

(2)“頂天”:對話國際前沿理論研究,把握學科的動態和前沿問題,用國際化的學術語言詮釋基於中國實踐的管理理論。我們的研究必須要強調通用性,即發展任一中國管理理論的目的旨在創造一個最終獨立於區位的理論。

構建“C理論”是中國學者使命所在

中國管理學者有責任梳理中國企業“非線性成長”管理規律,關注用“另一種邏輯”實現“非線性成長”的新型企業管理體系。我將該理論體系稱之為:“C理論”。

C理論中的‘C’,不是狹隘的僅指代中國(China),還包含互補(complementary)、超越追趕(Catch-up and beyond)、變化(change)、共創共享等豐富含義。而構建中國特色管理學體系,已成為當前中國學者的歷史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