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茂公爲何被武則天開棺戮屍滅族?

蘆方文


徐茂公一生謹慎小心,並沒有得罪過武則天,甚至可以說對武則天有恩,之所以死後被武則天針對,被開棺戮屍,還是因他的後代惹的禍。徐茂公再聰明也只能料到當時,猜不到將來。

徐茂公原名徐世勣,原是瓦崗軍大將,智勇雙全,後投降李唐被賜姓“李”,並改名為李勣。他是大唐開國功臣,早年跟隨李世民平定天下,之後又破東突厥,滅高句麗,平定磧北,功勞僅在李靖之下。他與李靖是唯一兩名位列唐朝武廟十哲的唐朝人。

徐茂公很會看時勢,他看清一切,卻不說穿。打了勝仗不居功,比如徵高句麗,立下赫赫戰功,他卻把大功推給下屬。皇帝要他入套,他就配合入套,比如李世民知道李治對徐茂公無恩德,為了讓徐茂公忠心輔佐李治,先貶其官,再讓李治去升徐茂公的官,徐茂公全部看在眼裡,完美配合,沒一點怨言。並且他從不干涉皇帝家事,比如在很多人反對立武則天為後時,他卻說“這是陛下家事爾,又何必問外人!”這些原因,讓他能伴君左右最終卻能善終。

其實他還幫了武則天一把,在大多數人反對立武則天為後時,他說的那句話其實鼓舞了李治的決心,表面自己沒提意見,其實實際的意思是讓李治認為立不立都是自己的事,他人管不著。最終李治按照自己的意願立了武則天為後。所以徐茂公不僅沒有得罪過武則天,還曾幫過武則天,於其有恩。



武則天對徐茂公的怨完全是來自於他的孫子李敬業。

在武則天掌握所有大權後,李敬業於揚州發動叛亂,打著恢復李家大權的口號,在短時間內就聚集了十幾萬人。

李敬業還讓駱賓王寫了一篇《為李敬業討武曌檄》,來痛罵武則天,一個有文化的人做噴子是很有殺傷力的,本來武則天就因叛亂讓武則天對李敬業很是怨恨,而看到這檄文更是讓武則天對他恨的咬牙切齒。

在李敬業兵敗被殺後,武則天尤不滿足,覺得太便宜李敬業了。不僅滅了徐氏一門,還把徐茂公挖出來戮屍,惹怒自己的全族都要受懲罰,死了的也放過。


除此之外,武則天也有殺雞儆猴的意思,畢竟當時李敬業的反叛能在短時間內形成那麼大的勢力,證明有很多將領是反對武則天專權的。武則天這樣幹相當於告訴大家,這就是反叛的下場,徐家的下場就是下一個反叛者的下場。反叛了的人,祖宗也有受罰。自古“死者為大”,有不少人即使想反叛,也會顧忌這個的。


夏目歷史君


徐茂公當初對立武則天為後的這件事上一直保持著中立或者是支持者,但是作為武則天成功之路的一個關鍵人物,最後卻被武則天開館戮屍,挫骨揚灰了,只因為徐茂公生了個坑爺的孫子。

徐茂公原名是徐世績,子懋功,在我們的印象中他一直都是一個非常有智謀的人物,其實無論是在小說《隋唐演義》還是在電視劇中,徐茂公可以說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早年參加瓦崗寨,英勇善戰,足智多謀,最重要的是,他能夠正確分析形式,總能站在對的或者說是正確的一方。他一生輔佐了三位皇帝,歷經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三朝,玄武門政變的時候支持李世民,被立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唐高宗的時候支持李治,廢王立武的事件之中保持中立,說這是陛下的家事,是的武則天能夠順利登上皇后的位置。

徐茂公還被賜予李姓,死了之後被陪葬昭陵,擁有無上的榮耀。但是這麼一位功績赫赫的人最後卻被挫骨揚灰了,原因來自他的孫子徐敬業,公元684年,徐敬業聯合著名文學家駱賓王等人起兵謀反,聲稱要反對武則天,擁立李顯為皇帝,雖然聲勢浩大,但最後還是完敗,幾個起兵造反的頭目被殺死。

武則天也是勃然大怒,這算是顛覆政權的罪過了,當誅九族的,所以無論徐茂公當初有多大的功勞,現在也是被自己的孫子所連累,將他們家的爵位取消,將死去的徐茂公開館戮屍。當初擁有無上榮耀,全被自己這個惹事的孫子給毀滅了。


消失的月光


武則天是中國第一位女皇帝,她的一生算得上是傳奇一生。她為了坐上皇帝寶座,殺了許多人,甚至包括自己的親人。皇權的鬥爭實在太殘酷,武則天作為一個女人,倘若沒有點手段,估計早就被李家子孫弄下臺了。


徐茂公生前作為大唐的權臣,他輔佐大唐三代帝王,是大唐真正的三朝元老。徐茂公活著的時候,幾任皇帝都十分尊敬他。因為他為唐王朝立下汗馬功勞,且又對李家忠心耿耿,因此還被特意賜李姓,這是無上的榮耀。


然而武則天當了女皇之後,卻將早就入土的徐茂公屍體挫骨揚灰,這是為何?原因就在於徐茂公有一個惹事的孫子,名叫李敬業。武則天當女皇之後,朝中大臣多有不滿,李敬業也對武則天不滿。他聯絡其他反對武則天的重臣組成聯盟,拉起了一支十萬人的部隊討伐武則天。

由於指揮失誤兵敗被殺,李敬業不光害得自己遭殃,也殃及了家人。武則天對李敬業恨之入骨,將這種仇恨轉移到徐茂公身上,於是便讓人將徐茂公的屍體挖了出來。徐茂公一生為大唐立下了很多功勞,死後卻受到如此待遇,九泉之下徐茂公知道此事估計心都寒透了。


麥地傳奇


徐茂公為何被武則天開棺戮屍而且每滅族,其中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孫子坑爺!”

但凡看過影視作品《隋唐演義》的朋友,對徐茂公一定很熟悉,在影視劇中徐茂公是個很有智謀的人,跟魏徵論智謀論韜略不相上下。這徐茂公一副牛鼻子老道的形象,為難之時,總是會多少想出點計謀化解。最終憑藉自己功績,被唐太宗李世民列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中。被那麼歷史上真正的徐茂公是不是如此呢?其實很真跟影視劇中演的差不多,確實是個有智謀的人。


歷史上真實的徐茂公原型叫做徐世績,因為有功,被唐高祖李淵賜其國姓“李”。但後來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

所築之墓仿照漢朝“帝國雙壁”衛青、霍去病的先例,仿照陰山、鐵山築造,以此來表彰李績擊敗突厥、薛延陀的功勞。雖然《新唐書》中將李績之墓描寫的多麼高貴,並且陪葬品無數。

但是在1971年考古隊對李績之墓進行挖掘後,卻發現裡面並沒有什麼陪葬品,只有一頂破爛不堪的三梁進德冠,算是珍貴文物,其它並無太多發現。難道是史書忽悠後人,這個至今沒有說明。(我有個事情很搞不懂,既然李績被挖墳戮屍,那麼墓穴應該被破壞掉,為何專家聲稱沒有發現被盜挖的跡象呢?到底史書說的對,還是專家說的對,讓人一頭霧水。)

李績生前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自己嘔心瀝血輔佐李唐王朝三代,卻在被下葬僅僅15年後,被武則天下令開棺戮屍。屍體被挖出來後,堆上木柴,潑上魚油,進行焚燒,再將焚燒後的骨頭渣子丟進泥水之中,可謂是挫骨揚灰。

為何連死後都不得安生,莫非生前得罪了武則天?

當然不是這樣,李績生前雖然對武則天不滿,但是卻沒有當面衝突。真正造成他被開棺戮屍,誅滅三族的是他的孫子徐敬業。

唐嗣聖元年,徐敬業和駱賓王等公爵大臣以反對武則天、恢復唐中宗李顯的地位為藉口起兵,號稱大軍十萬。但是這場叛亂很快就被平定,徐敬業、駱賓王等人全部伏法被殺。令人諷刺的人,徐敬業等人起兵之時打著反對武則天效忠李唐的口號,但平定他們的卻是唐高祖李淵的堂侄左衛將軍李孝逸。自己效忠李唐,但剿滅他們的反而是李唐宗室,實在讓人可發一笑。

正是因為徐敬業造反之事,徹底激怒武則天,你的後人不忠不孝,所以做先人的也別想太平。就這樣,武則天下令將徐氏一門滿門抄斬,將死了15年的李績屍骸挖出,一把火給燒了個乾乾淨淨。

徐敬業也是個該死之人,人家老李家的事,你老徐家管的著嗎?她武則天願意當皇帝,又沒虧待你家,你何苦要強出頭,最後反倒是李唐宗親滅了他。自己造反不成,反倒連累一家人和祖先,這不是“孫子坑爺”是什麼呢?


大獅


中國有五千年的輝煌歷史,無論哪個朝代,都是極其精彩的,每一個時代都有其各自的特色,我們能從這些不同朝代的先人們中瞭解到不同的故事,每次讀史,似乎會有一種穿越時空與古人對話的感覺。

這漫漫歷史長河中,隋唐時期一定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朝代。提起這兩個朝代,會想到什麼形容詞呢?我會想到大國萬象,太平盛世還有四海昇平這些詞,這無一都表明這兩個時代的繁華與太平。


而這些繁華安定的背後,一定有一些人去治理國家和管理國家,除了最高的政治領導者,我們也無法忽視那些賢士謀臣,因為他們無論是智慧,是品性還是個人趣事都在歷史上散發著熠熠光輝。當然,我們現在也可以從很多文學藝術作品中去了解去欣賞。那這些人中有一位不可忽視的名人便是徐茂公,提到他,我們可能會了解到他身後被武則天開棺驗屍,那作為一個功臣,武則天為什麼要這樣對他呢?接下來就來一起探討探討。


首先,徐茂公最初之時是在李密的手下做事,但後來因為一些原因投奔到李世民底下,徐茂公此人呢,也的確是和藝術作品展差不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談吐大方,舉止不凡,人自然也是極其聰明的。但是李世民呢,對他的態度處於一種比較糾結的狀態,為什麼這樣說呢?一方面,因為徐茂公此人確實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其計謀智慧都是自己所需要的,但是另外一方面呢,李世民又無法保證其對自己的忠心程度。所以他感到惴惴不安,在後來他即將撒手人寰的時候,他將徐茂公調到別處去了,並且還對自己的兒子說,如果他去了,就加以重用,如果他不走,就將其殺死。

當然,他自然是去了被貶官的地方,後來,李治當皇帝了,就把他召了回來,並且委以重任。後來,皇帝想立武媚娘為皇后,但遭到很多人的反對,便問徐茂公的意見,他自然是明哲保身,讓皇帝自己做決定,當然這也是為自己考慮,排除自己的異己。


後來,武媚娘自己臨朝聽政,徐茂公的孫子徐敬業極力反對,並且還請駱賓王寫了一份討伐的檄文,武則天當然很憤怒,就就有了開棺的命運了。這也說明古時候的家族榮辱一體的現象。

以上


木劍溫不勝


因為李勣(即徐懋公)的孫子李敬業謀反(李敬業自名為復辟)被武則天鎮壓。只有“斫棺”的記錄,未見“戳屍”。而且嚴格來說並未滅族,因為有旁支逃跑脫難的記錄——“皆竄跡胡越”。

《資治通鑑》:

丁酉,追削李敬業祖考官爵,發冢斫棺,複姓徐氏。

丁酉年,武則天追削李勣等人的官爵,將其掘墓砍棺,恢復本姓徐氏(取消賜姓)。

賜姓:李淵感動于徐世勣的忠義,贊其“純臣”,下詔封他為黎陽總管、上柱國,封萊國公。又加授右武侯大將軍,改封曹國公,並被賜姓李氏,“附宗正屬籍”,再賜良田五十頃、上等宅第一所。徐世勣自此改名李世勣。

李勣(jì)(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字懋功,曹州離狐(今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人。唐朝初期名將,與衛國公李靖並稱。


原本武則天被立為皇后的問題上,李勣是有些功勞的,並且李治和武則天也因此對李勣加以恩寵。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九·唐紀十五》

“朕欲立武昭儀為後,遂良固執以為不可。遂良既顧命大臣,事當且已乎?”對曰:“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上意遂決。

李治問李勣說:“朕打算立武昭儀為皇后,褚遂良很固執,認為不能這麼做。褚遂良是顧命大臣,這件事應該怎麼辦呢?”

李勣回答說:“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更問外人!”李治堅定了立武的決心。

為什麼這麼說:

武則天可說是關東勢力的代表,而李勣作為關東豪傑代表人物,支持武則天是正常的,這在歷史上絕不少見,還不算是品德問題。

李勣家族可謂,成也昭儀,敗也昭儀。李勣在立後這件事的作為,這件事成就了武則天,但後來武則天后來的——囚禁皇帝、臨朝稱制、逼殺廢太子李賢、追尊武氏先人、改革各種名號等大事,誘發了揚州之亂,而揚州之亂的參與者中,李勣的孫子李敬業也身處其中。導致李敬業被鎮壓後李勣一族的直系被屠戮,李淵的賜姓(李姓)被收回。

李敬業在光宅元年(684)九月起事於揚州(今江蘇揚州),自稱為匡復府大將軍,以匡扶中宗復辟為理由起兵反對武則天。李敬業部初戰獲勝,但久戰兵疲,十一月李孝逸以火攻大敗敬業軍,李敬業逃往潤州,為部下所殺。


古今通史


徐茂公既是建立大唐的功臣,又是大毀滅大唐的罪人,因果循環,得到此報。

說他是建立大唐的功臣,因為他在建立大唐的過程中,是和李靖並駕齊驅的唐朝名將,深得唐高祖李淵和唐太宗李世民的信任,他跟隨李世民,討伐王世充,平定竇建德,打敗劉黑闥、徐圓朗,征伐輔公祏,並大敗突厥頡利可汗的軍隊,俘虜五萬多人勝利歸來,大敗鐵勒部落薛延陀部隊,又俘敵五萬多人,平定漠北。東征高句麗,徐茂公也取得了重大勝利,滅高句麗國,設安東都護府統管整個高句麗舊地,因為重大功勳,徐茂公被賜李姓,封英國公,成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但徐茂公又是大唐的罪人,這從何說起呢?唐太宗去世後,唐高宗李治繼續信任徐茂公,當唐高宗打算廢王皇后,立武則天為皇后時,遭到了以褚遂良為首的群臣反對,此時徐茂公卻力挺唐高宗,他說: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此言堅定了李治廢后立武則天的決心,武則天上臺,篡奪大唐江山,建立武周,與徐茂公的諫言有直接關係,從而成為大唐的罪人,為後世詬病。但詭譎的是,徐茂公為挺李治,但他的後代李敬業卻極力反對武則天,並擁兵造反,但起義失敗,被武則天鎮壓。武則天牽怒於李氏宗族,將李績改回徐姓,並開棺戮屍,滅其族。徐茂公後代的旁支為避禍,跑到吐蕃偷生。令徐茂公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一生平定胡人,他死後卻被開棺戮屍,後代成為漢屬胡人,冥冥之中,難道沒有果報嗎?

春秋史社,專注於中國歷史、文化研究,喜歡歷史的小夥伴請關注“春秋史社”,有問題歡迎留言。


春秋史社


徐茂公貴為“凌煙閣十二大臣”,服侍李唐王朝三代君主,破東突厥、高句驪,功勳卓著,是唐王朝開疆拓土的主要戰將之一,出將入相,深的朝廷信任。但是他怎麼也沒想到,生前光榮,死時厚葬,卻在死後15年被人“挫骨揚灰”。

《資治通鑑》記載:

丁酉,追削李敬業祖考官爵,發冢斫棺,複姓徐氏。

平定李敬業之後,武則天下詔追削李勣等人的官爵,將其掘墓砍棺,恢復本姓徐氏(取消李姓賜姓)。 李勣直系子孫誅戮無遺,但嚴格來說不能算滅族,因為旁支有逃脫此難的,史稱“皆竄跡胡越”。

按理來說,徐茂公對武則天還是有“恩情”

永輝六年,高宗欲立吳昭儀為皇后,但是遭到褚遂良的反對,因此李治問徐茂公說:“朕打算立武昭儀為皇后,褚遂良固執己見,以為不可。褚遂良是顧命大臣,這件事應該怎麼辦呢?”李勣回答說:“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更問外人!”於是李治堅定了廢王立武的決心,而李勣也因此進一步得到了李治和武則天的信任恩寵。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九·唐紀十五》記載:

它日,李勣入見,上問之曰:“朕欲立武昭儀為後,遂良固執以為不可。遂良既顧命大臣,事當且已乎?”對曰:“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上意遂決。

那為什麼武則天這麼恨他呢?

武則天廢唐中宗立睿宗,臨朝稱制,李敬業在光宅元年(684)九月起事於揚州(今江蘇揚州),自稱為匡復府大將軍,以匡扶中宗復辟為理由起兵反對武則天,李敬業的部隊很快增至十餘萬人。

武則天派遣李孝逸統兵三十萬人征討,李敬業聽從薛璋意見,先南渡長江攻陷潤州(今江蘇鎮江),再北向與李孝逸戰於高郵(今江蘇高郵),李敬業部初戰獲勝,但久戰兵疲,十一月李孝逸以火攻大敗敬業軍,李敬業逃往潤州,為部下所殺。

正是因為徐敬業造反之事,徹底激怒武則天,你的後人不忠不孝,所以做先人的也別想太平。就這樣,武則天下令將徐氏一門滿門抄斬,將其挫骨揚灰。


微歷史看客


徐茂公,原名徐世績,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死後為何被武則天開棺戮屍滅族,這就是百姓所說的“孫子坑爺”。

隋末各種勢力角逐時,他是瓦崗寨的軍師,如諸葛亮這般的角色。後來以李密部下的名義,投靠李世民。李世民賜姓“李”,所以叫李世績,後來避諱唐太宗李世明的名諱,又把“世”去了,改叫李績。後來隨李世民征戰南北,是唐朝的開國重臣。

到後來李治要立武則天為皇后,長孫無忌、褚遂良、上官儀都反對,被貶的貶死的死。而當李治問徐世績的意見時,他說,“此陛下家事爾,又何必問外人。”-這位三朝元老的意見給了李治莫大的支持,讓武則天順利登上後座。

徐茂公死後十五年,其孫徐敬業和駱賓王等公爵大臣以反對武則天、恢復唐中宗李顯的地位為藉口起兵,號稱大軍十萬。但是這場叛亂很快就被平定,徐敬業、和駱賓王被殺。武則天為此遷怒到死去的徐茂公身上,於是下令開棺戮屍。屍體被挖出來後,堆上木柴,潑上魚油,進行焚燒,再將焚燒後的骨頭渣子丟進泥水之中,可謂是挫骨揚灰。

但是徐茂公的後代並沒有被滅族,史書上有記載,說逃出去的徐氏後人“皆竄跡胡越”。

實際上,李世民對徐茂公有知遇之恩和託孤之義。但是徐茂公辜負了李世民,後來武則天稱帝跟他的妥協有很大關係。所以一飲一啄,都有定數。


如是史社


首先徐茂公這個人是小說裡的,原型是李績,同時是建立大唐的功臣,同時又是毀滅大唐的人,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李績被封為英國公,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在大唐建立之初立下赫赫戰功,是與李靖並駕齊驅的明將啊,隨李世民,討伐王世充,平定竇建德,打敗劉黑闥、徐圓朗,並大敗各部落的軍隊等,獲勝歸來,平定漠北。

隋末割據的局面

東征高句麗,在唐太宗征討高句麗過程中駕崩,隨後李治繼任也就是唐高宗,繼續輔助唐高宗,被唐高宗委以重任擔任主將再次征討高句麗,終將高句麗滅了,設了安東都護府統管整個高句麗舊地。

征討高句麗百濟

可見他在大唐的建立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看過影視劇的都知道,徐茂公也就是李績,為人比較圓滑以至於他又是大唐的罪人,這從何說起呢?據史料記載當時唐高宗打算廢王皇后,立武則天為皇后,但是遭到了以褚遂良為首的群臣反對。他對唐高宗說:“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於是乎立了武則天為皇后。武則天在上臺後,篡奪大唐江山,建立武周,與徐茂公的諫言有直接關係,從而成為大唐的罪人。



但是,李績力挺李治,而他的孫子李敬業卻極力反對武則天,並且起兵造反,但被武則天鎮壓,失敗告終。

古代起義是要被株連九族的,李敬業也不例外。武則天牽怒於李績宗族,並開棺戮屍,滅其族。直到李家奪回政權,唐中宗時,李績才得以平反並厚葬。

在武則天抄家的時候有人逃了出來,跑到邊疆胡人的地方生活成為了漢屬胡人,可見天道有輪迴,因果相報,李績征討殺害了大量胡人,後代卻成為了胡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