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港片,現在越來越少人願意拍了

如今很多人都感嘆:港片已死。

那個時代是回不來了。

正因如此,現在每當偶爾出現一部帶港味或純港片時,都會引得影迷歡呼:

看了這樣的片子,我確信港片未死。

這其中除了情懷,也是因為純港片如今太少,所以顯得突出。

這樣的港片,現在越來越少人願意拍了

以前那種港片,我們在院線基本看不到了。

純正的賭片,沒了;殭屍片,別想了;《倩女幽魂》那樣的鬼片,沒了;

黑幫片,以前那種的,這些年咱在院線看到幾部?

而且,如今還堅持拍港片的影人,也越來越少了。

這樣的港片,現在越來越少人願意拍了

就更不用說港式文藝片了。

這個市場,基本上也沒有太大空間讓出來給這類電影。

這些年,在市場上投資回報率較高的文藝片,也就那樣幾部,例如《桃姐》,《歲月神偷》。

還有影人。

像許鞍華這種,堅守港產文藝片的,這些年除了《桃姐》,其它的票房表現均是叫好不叫座。

可那些年,經典的香港文藝片可是層出不窮啊。

《秋天的童話》,《阮玲玉》,《胭脂扣》,《南海十三郎》,《甜蜜蜜》,《玻璃之城》。。。

這樣的港片,現在越來越少人願意拍了

上面講的這些文藝片,相對來說還是比較有名的。

就這一題,小丑今個要跟您聊一部相對來說,知道的人較少的香港文藝片。

這樣的片子,依然要劃入越來越少人拍的港片系列中。

它講的,是一個馳騁舞臺30餘年的粵劇名伶的故事。

《虎度門》

(豆瓣8.3分,僅有3000多人評價)

這樣的港片,現在越來越少人願意拍了

片名虎度門,指的是廣東大戲中,演員們出場的臺口。

而虎度門更深一層的意義,則是對於演員的要求:

這樣的港片,現在越來越少人願意拍了

這裡大概說下粵劇。

粵劇,又稱廣東大戲,在6,70年代,極為紅火。

曾幾何時,香港人把聽粵劇看成是高級文化產物。

那個時代,粵語歌是不入流的,這樣的情況,直到許冠傑和寶麗金開創了粵語歌曲的黃金時代後才改變。

這樣的港片,現在越來越少人願意拍了

以前的粵劇,是在大劇院上演的。

那時候的粵劇名伶,那受歡迎程度堪比我們現在的天皇巨星。

比如名噪一時,人稱任白組合的任劍輝,白雪仙兩人。

到了今天,她們依然是香港文化的一個象徵。

相差15歲的兩人,自一相逢後,就是半個世紀在舞臺上的相依相隨。

別的組合是總歸沒有不散的宴席,但任白組合卻是人稱“一見任劍輝,總有白雪仙”。

2001年的香港電影金像獎,終身成就獎授予了白雪仙,其時,任劍輝已逝。

而上臺領獎的仙姐,依然說道:

世事真是好奇妙,往往不是來得來遲,就是來得太早。

今晚這個獎一半是屬於我的,一半是我替人拿的。

正是因為我可以替她拿這半個獎,我覺得好榮幸,同埋我永遠都會銘記。

這個獎來得不遲不早,成就了我和她一生在伶影界的事業。

這樣的港片,現在越來越少人願意拍了

《虎度門》裡的角色,就是任白這樣的人物。

有人說,蕭芳芳在片中扮演的冷劍心,是以任劍輝為原型。

因片中的冷劍心,和任劍輝一樣,都是女文武生。

注:文武生,即臺上能打能演的演員,他們既要能扮演能打的武松這類武角,也要能扮演張生這類生角。

一開始,文武生是男演員出演。

但後來,女性佔據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而女文武生在臺上扮演的角色,均是反串男角。

這樣的港片,現在越來越少人願意拍了

由於對文武生的要求非常高,聲,色,唱,念,做,打要求均異常嚴格。

因此,能成角的人,均是這一行的頂尖人物。

現實中的任劍輝自不用說了。

電影中的冷劍心是怎麼樣?

有女戲迷瘋狂地愛上冷劍心的舞臺角色,甚至一直追著冷劍心,想要嫁給她。

這樣的港片,現在越來越少人願意拍了

冷劍心也是一個好演員(藝德兼備),她的戲迷,為之瘋狂。

看看這樣的一個電影情節:

下了戲,上老公的車之前,她會幫戲迷邊簽名邊坐上前座。

車開到下一條街,換了方向,她則換到後座,與守在那裡的戲迷進行第二輪互動。

這種事,每天發生。

這樣的港片,現在越來越少人願意拍了

這樣的港片,現在越來越少人願意拍了

雖然同樣是講戲曲演員的故事,《虎度門》和《霸王別姬》完全是兩個概念。

《霸王別姬》格局大,關乎時代,以及時代變遷下個人命運的改變。

而《虎度門》卻是小的,它更為市井,差不多可以說,本片戲臺下的生活部分,更偏向於蕭芳芳與許鞍華合作的另一部作品《女人四十》。

這樣的港片,現在越來越少人願意拍了

蕭芳芳的演技,著實厲害。

冷劍心在戲臺下的生活,她可以平凡且市井。

她會在英語班上,用不鹹不淡的英語和外籍教師對答,和同學互動。

會天天買獎券,做著中獎的美夢。

對於戲班裡的人,又能扮演好大姐大的角色,旁人的矛盾,她能在看似不經意的三言兩語中化解於無形。

這樣的港片,現在越來越少人願意拍了

臺上,蕭芳芳的表演,也可以完全經受住長鏡頭的考驗。

冷劍心的一舉一動,一個身形,一個唱腔,盡顯大家風範。

扮演沉香,耍刀弄身形,有板有眼;

這樣的港片,現在越來越少人願意拍了

也可以這樣跪著走臺步:

這樣的港片,現在越來越少人願意拍了

扮演傻女婿,則是眉目間盡顯其那神髓。

這樣的港片,現在越來越少人願意拍了

您說蕭芳芳練了多久?

她自小就練過!

這人,本身就是個傳奇。

童星出身的她,小時候就被譽為中國的秀蘭鄧波兒。

8歲與李小龍合作電影《孤星血淚》。

身為童星的她,甚至還是一首經典歌曲的原唱:《世上只有媽媽好》。

這樣的港片,現在越來越少人願意拍了

除了是電影演員,蕭芳芳還曾拜京劇武旦粉菊花為師,也曾與陳寶珠同臺演出過京劇。

所以,《虎度門》中的那些功架,並不是花架子,而是蕭芳芳的真功夫。

說到這裡,不禁想多說兩句。

蕭芳芳合作過的大牌,早期有李小龍(雖然當時李還沒不是後來的李),也有當時已經是巨星的林黛。

還有民國時候的巨星,人稱“電影皇后”的胡蝶(兩人58年合作的《苦兒流浪記》,就是胡蝶息影多年後復出之作,《世上只有媽媽好》就是本片主題曲)。

這樣的港片,現在越來越少人願意拍了

六七十年代,香港藝人流行結拜。

因同為童星且粵語片出身,於是蕭芳芳與馮素波、沈芝華、陳寶珠、薛家燕、王愛明及馮寶寶結拜為“七公主”。

蕭芳芳為玫瑰公主。

這樣的港片,現在越來越少人願意拍了

到了九十年代,她合作的大牌,就有李連杰,周星馳。

港片迷都忘不了《方世玉》中,她扮演的風頭不輸李連杰的苗翠花。

蕭芳芳的人生很彪悍。

王家衛這麼說:

除了蕭芳芳,大約沒有其他人,能似她那樣活潑輕鬆地對待世間的浮華煙名。

黃霑這麼說:

蕭芳芳是奇女子,可以絢爛,可以平淡,幅度之廣,友人之中,以她為第一。

很多人都知道蕭芳芳有耳疾,90年代,她在失聰嚴重的情況下,還在美國學習4年後,她拿到了美國兒童心理學碩士學位證書。

這期間,她曾經給她的家庭醫生寫過信,裡面說道:

……昨天是我多年來最開心的一天,因為有整整一小時沒有耳鳴……

這樣的港片,現在越來越少人願意拍了

《女人四十》讓她拿到柏林影后,金馬和金像獎影后。

《虎度門》又讓她成為金馬影后。

這不算猛的。

最猛的那次,我覺得是2004年,蕭芳芳成立的護苗基金慈善籌款晚會上,耳疾嚴重到基本難以聽到伴奏的情況,蕭芳芳竟能與郭富城一起跳了一段探戈。

這樣的港片,現在越來越少人願意拍了

豆瓣上有人這麼說道:

也許有一天也會有人來拍蕭芳芳的傳奇。

這樣的港片,現在越來越少人願意拍了

所以,這樣一個傳奇人物,來演這樣一部《虎度門》,太站得住腳了。

《虎度門》中,給蕭芳芳做配的,有當時如日中天的袁詠儀,還有當年在歌壇紅得發紫的偶像陳曉東。

其它配件,也都是李子雄,吳大維,李香琴這些港片中的老熟臉。

但是,不得不說,蕭芳芳絕對是這部戲的中心臺柱。

這樣的港片,現在越來越少人願意拍了

《虎度門》講的,是冷劍心功成名就後,到退出舞臺的這個過程。

至於她過往的事,觀眾都是在旁人的述說中間接知悉。

但蕭芳芳的表演,結合劇情,幫那些旁白式的過往敘述,立下了立體的具象表述。

例如當年曾經欺負過冷劍心的頭牌,多年後,對方的女弟子(袁詠儀)來拜入冷劍心門下,冷劍心卻是不動聲色地提攜對方。

做人,她讓人覺得舒服。

這樣的港片,現在越來越少人願意拍了

對兒子(陳曉東),她愧疚。

當年為了事業,她把兒子寄給朋友養大,並告訴朋友,這就是你的兒子,我終生不會告訴他我的真實身份。

這個前提下,這一幕就顯得尤為感人。

不明身世的兒子來到香港,稱呼她為心姐。

在一次吃飯的時候,恰好說起那舞臺的功力。

冷劍心說她可以很快就哭出來,並當場示範。

看看蕭芳芳表演的這一幕:

這樣的港片,現在越來越少人願意拍了

這場戲,兒子在對面由衷地佩服著心姐的演戲功底。

而只有心姐才知道,其實她是藉著做戲之名,留下心底積壓多年的眼淚。

這眼淚的意義,或許兒子永遠也不會知道。

這樣的港片,現在越來越少人願意拍了

戲臺,是她的一生。

三十多年風風雨雨,一朝退,就從舞臺上謝幕。

謝幕之時,心姐說的是:

我,冷劍心,今生無悔!

這樣的港片,現在越來越少人願意拍了

她這一生,即戲如人生。

兩者間,卻是那句:

怕一出臺你當我做戲,講真心話你當我流水南音。

她這一生,又人戲兩分。

那分開戲臺與現實的,是兩扇虎度門。

戲臺上那扇,是看得到的;戲臺下那扇,卻是無形的。

這樣的港片,現在越來越少人願意拍了

戲臺上,說哭,就哭;

戲臺下,說了不哭,就不哭。

戲臺風風雨雨三十年,人生這出戏,卻也還要走到戲臺下繼續演上。

這樣的港片,現在越來越少人願意拍了

這樣的一臺好戲,更多的,留待您慢慢品。

時至今日,還有人唱著粵劇。

如果晚上您走在廟街,街上還有些小小的茶室或餐廳,店門口掛著粵劇演員的照片和介紹。

裡面傳來的,則是演員唱出的粵劇。

或許香港電影,有一天也會像粵劇這樣。

它不會消失殆盡,但也不會再復當時的輝煌。

在某些角落,總會有人依然懷念,喜歡著那些港片。

只是,隨著時光的流逝,那些當年和港片一起走過黃金歲月的影迷,也會像當年喜歡粵劇的戲迷一樣,成為臺下頭髮稀疏的老頭老太太了。

而當這代人再過去,也許港片就會和默片一樣,從此走入歷史,再鮮少有人翻出來看了。

這樣的港片,現在越來越少人願意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