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場上,士兵爲何不敢躺下裝死?

z11627860


當然,歷史上有很多戰場上裝死並活命的大有人在,本文只是算算賬:戰死和裝死,哪個更值?

這個問題可以分為兩個時間段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是古代戰爭這個時間段,二是近、現代戰爭這個時間段。

古代戰爭時期就不用多講了,我們說過很多次了,古代戰爭並不是打群架式的單兵散鬥,而是士兵集結成密集方陣,隨著鼓樂或者旗幟信號有序進退攻殺。出於指揮便捷、衝勁十足的考慮,士兵與士兵、方陣與方陣之間的間距非常之小,比如著名的希臘重步兵牆形陣或羅馬龜甲陣,士兵都是人挨著人,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方陣中的某一個士兵,你想躺下裝死,想想會有什麼結果?比較好的結果,是被自己的伍長、什長、百夫長髮現你躺在地上裝死拉出來以畏戰不前斬首或打軍棍,比較差的結果,那就是你躺下以後後面的士兵在塵土飛揚、殺聲震天的戰場上根本無暇顧及腳下居然還躺了個人,繼續擠擠挨挨地往前衝或者往後退,直接把你踩成了肉泥。

值得強調一下,中國古代戰爭也是列陣的,跟古代西方的陣型十分類似。只是中國的影視作品給大家的誤導,這個你懂得。另一方面是中國古代文人,總愛把陣型說成神乎其神的玄學,給後人極大的誤導。為什麼戰爭都愛用陣型的,簡單的說,就是節約訓練成本:陣型中的每個士兵,只用學會簡單的幾個動作,大家用短時間的簡單訓練,就可以迅速形成戰鬥力。古代普通人的素質,你懂的
中國兵書上對陣型的描繪很詳細,但是影視作品中常看到的就是一團混戰或者主角光環1955年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電影《宋景詩》
宋景詩的黑旗軍與僧格林沁的清軍交戰,清軍擺出了空心方陣黑旗軍騎兵衝擊清軍空心方陣,清軍騎兵從兩翼殺出
黑旗軍戰敗僧格林沁下令部隊前,變換陣型
宋景詩率領黑旗軍主力,擺出楔形陣清軍由空心方陣轉換成橫隊

近、現代戰爭時期的情況似乎要好一些了?至少古代戰爭的密集方陣沒有了,在戰場上躺下來起碼不用擔心被自己人踩成肉餅了?其實也不然,隨著近代軍隊組織建設與戰術條令建設的日漸科學化與完善化,對於戰場控制的要求也日漸精細,一切的近、現代軍隊,對在戰場上發現的遺棄武器裝備、敵我雙方戰死人員屍體的收集處理都有一整套十分完善的鑑別處置程序。比如對於遺棄的武器裝備要仔細檢查是否佈設有詭雷,對於戰死的敵軍人員要一一補槍或者補刺避免有人裝死危害己方士兵安全。所以你想想你躺下裝死有什麼好結果——無非是被人檢查的時候再補上幾槍,從假死變成真死。與其這麼窩窩囊囊的死掉,還不如拼一把,沒準就活了呢。


軍武次位面


首先,至少要確認兩個前提,對於士兵而言,打仗的目的是什麼?裝死的前提又是什麼?

古代打仗終極目的是為了國家或者地方諸侯開疆拓土,所以這個仗不是白打,政府或者諸侯自然也不會讓自己的士兵白乾活,士兵去拼命也不是沒有意義,因此,在戰局對自己有利的情況下,得勢的一方的手下士兵很少會出現裝死,畢竟仗是可以打贏的,自己是可以得到好處的,那憑什麼去裝死?

例如秦朝時期,為了鼓勵軍功,殺死敵人,取得首級都會獲得高額獎勵,除非軍隊戰敗,否則部隊上下官兵都會奮勇殺敵奪取軍功,不會有幾個人沒心沒肺的直接躺在地下裝死,然後看自己的戰友獲得獎勵,到了明清時期,斬獲敵人首級甚至可以用白銀明碼標價,平時經常出現官兵殺死敵人後,爭搶敵方屍體首級甚至現場發生火併內訌的情況,大家都爭搶著去殺死對方,又有幾個膽小鬼會裝死退縮呢?



當然,如果在戰敗的環境下,情況就不一樣了,軍隊戰敗就要意味著自己的部隊被對方消滅,為了保全自己,通常就只能有兩種手段,要麼突圍逃走,要麼在戰場上想法求得生存,那在戰場上裝死就是一條很好的方式,利用戰場上的屍橫遍野混在其中,躲過敵人的搜查,進而求得生路,不過,在戰場上裝死也有很大的風險性,畢竟戰鬥結束後,勝利的一方通常情況下會打掃戰場,收集自家傷員,繳獲現場武器,在一遍又一遍的戰場搜索中,能否躲過敵人的搜索也是一件難度性很大的事,稍有不慎就會被打掃戰場的敵方士兵補刀。

所以在現實中,即便形勢不利於自己,當事方也很少出現利用裝死來逃避死亡的方式,與其留著原地倒不如設法儘可能的突出重圍,遠離這片危險區域。


遼寧資深球迷


這個問題還挺有意思的,我之前看一些電影也有過類似的疑問。首先我們需要劃定一個前提,什麼情況下才會討論士兵為何不裝死的問題,一般情況是打了敗仗要活命的情況,畢竟在勝利條件下相信不會有人想要裝死的。那麼在失敗的前提下,裝死比起直接逃跑,更能夠活命嗎?可能在一些特殊情況下是可能的,例如敵軍雖然勝利,但是由於某些客觀原因必須迅速撤離,無法仔細打掃戰場。除了這些特殊情況,勝利一方會對戰場進行清理的,一方面是繳獲戰利品,另一方面就是抓俘虜。裝死的人大概率是會被刺刀補一下補死的。所以如果僅僅是為了活命,裝死成功的概率並不高,相當於把自己的性命交給了敵方,賭一把運氣。還不如直接投降或者乾脆逃跑,至少命運還掌握在自己手裡。


看風景的蝸牛君


應隔壁老王友邀請回答!

關於在戰場上裝死的問題,的確是一個表較複雜的問題,人都有一種對生命的眷戀。

雖然說是號角一吹、士兵們都要努力的向前衝鋒,但也不乏怕死者。

只是說這類人是少之又少!

如果說世界上沒有在戰場上裝死的例子是絕對不客觀的,我們常聽說的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這句話,不是指的這一種裝死還能指的是什麼?

關於裝死的情況大概有以下幾種:第一種是己方向敵人發起衝鋒時,因畏死不前而趴在地上裝死。

第二種是在堅守陣地時,敵方發起進攻難以抵擋,然後趴在地上裝死。

第三種情況是自己受了重傷甦醒過來,大腦處於一種清醒狀態。而這時已經被敵人佔領了陣地,然後假裝自己處於一種死亡狀態,瞞過敵人的檢查然後自己死裡逃生。

幾乎差不多說,前兩種方法一點都不好使。

以前我看過一部蘇聯電影《解放》,其中在蘇軍發起衝鋒後,有一名裝死的蘇軍士兵在地上趴了半天之後,在確信沒人發現後從地上試探著站了起來。

然而,最令他害怕的是他的身後正巧站著一名蘇軍軍官在注視著他。


在蘇聯的衛國戰爭時期大家都知道,最高當局對於私自後退者的處罰是非常嚴厲的,搞不好就是一個叛國罪。

其次是戰場縱深那麼大,後面有督察隊。這種逃兵幾乎是逃無可逃,並切長時間的趴在地上也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如果是防守一方的面對敵人突破己方陣地時,和敵人一拼固然是九死一生,但如果躺下來裝死的話估計也絕難逃一死。

因為敵人會逐個的清理戰場上的每一具屍體,如果是一個身受重傷的士兵或許有逃過一劫的僥倖,而一個神志清醒在裝死的人看著敵人的坦克和士兵在穿來穿去的、他絕對挺不過心理上的恐懼站起來拼命逃跑,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裝死的士兵也不會逃過一死!


在戰場上裝死其實真的不是一件能夠活命的事情,即便是你躺下裝死,雙方的戰車隆隆炮彈橫飛,站著衝鋒起碼還有機動躲避的機會,躺在地上裝死連這躲避的機會也沒有了。

所以,一般有戰鬥經驗的士兵都不會採用這種低級的錯誤做法。

也許像蘇聯衛國戰爭那樣:前進者或許死亡,後退者必死無疑!


東方中華不敗


眾所周知,兩軍交戰,一般情況下不是你死就是我活。那麼戰敗的一方應該想著怎麼活下去呢?投降嗎?很多情況下士兵都是不會投降的,很多人肯定會想到,除了投降也有其他方式能夠活下去,比如逃跑,或者是躺下裝死。

首先第一點,當逃兵是絕對不可取的,自古以來戰場上就有督戰組,士兵一旦後退逃跑會立馬被殺,即使督戰組不殺,也會有身邊的士兵毫不猶豫殺了那個士兵,因為這是一種恥辱。那麼裝死可取嗎?在戰場上隨便找幾個屍體壓著自己,一直裝死,這樣能夠逃出生天嗎?

這是最不可取的,首先裝死這可是個技術活,勝負沒明瞭之前就裝死,假如說自己方戰勝了,自己從死人堆裡爬出來,那也會成為一生的恥辱,沒有一個士兵會看得起這種人。假如說自己方戰敗了,那更是死路一條。勝利的一方會在戰勝的時候打掃戰場,為了防止傷兵臨死反撲,打掃戰場的一方看到屍體都會插上幾刀,彈藥充足的還會掃上幾槍,在這樣的情況下存活率是非常之低的。

換個角度來想,裝死非常影響軍隊的士氣,如果有一個士兵裝死,大家看到了,全部都模仿,那麼又有誰去真正的戰鬥呢?被看到裝死之後,一起的士兵會毫不猶豫殺了你,以防影響士氣。有人統計過,在戰爭中裝死,存活率不到百分之一。所以說士兵絕對不會躺下去裝死,更加沒有勇氣去裝死,也不敢這樣做。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翻開人類歷史,戰爭是一個永遠存在的主題。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能在戰爭中活下來是參戰者的第一心願。估計很多人有過一個想法,萬一戰敗就歪倒裝死,度過生死劫。然而這種想法真的可行嗎?

在古代,徵兵大多是強制性的,帶著官職征戰沙場的將軍首領好些,若能凱旋歸來,他們定會得到朝廷的褒獎 ,說不定全族也跟著沾光。然而“一將功成萬骨枯”,位於金字塔最底層的是無數個無名小兵,小兵們大多數沒靠山、沒文化,不理解什麼叫做“家國天下”,所以多數人並不願意賣命,甚至還未接受系統的訓練,就領了服裝和兵器被趕上了戰場。

年紀輕輕的就要成為上司的“萬骨枯”,他們內心極不情願,人都難免怕死,出於珍愛生命的原則,歷朝歷代都會出現逃兵。然而縱觀戰爭史,戰事不利在沙場上裝死的卻不多,為什麼會這樣呢?

先從冷兵器時代說起,冷兵器作戰大部分都是車、騎、步構成的混合軍團,一旦開戰滿眼都是長矛刀盾,施展空間狹小,在這樣的節骨眼上暈倒的小兵很慘,不是被兵器刺死,就是被馬蹄踏死或者馬車碾死。見到同伴的慘狀,誰敢裝死?

所以,有點心眼的人都會權衡利弊,被逼到這份兒上,拼命衝鋒倒是最好的選擇 ,底氣十足的吼一嗓子衝上前,不僅能從氣勢上震懾對手,運氣好時,說不定還能逮住敵方的頭目立下戰功。

有人在戰場長了心眼,就有人天生缺心眼。有人一看戰事不對,便就地取材將別人的血抹自己身上,歪倒在地表演屍體。表演屍體是相當考驗演技的,不可以亂動,不可以翻身,大氣不能喘,查是作死非要去演個“死不瞑目”的,連眼睛都不能眨。為了不被敵軍發現,長時間保持“殭屍”姿勢也是個技術活,絕非易事。

不得不說,有的人的確命大,竟然順利躲過了刀刺、馬踏、車碾。然而別竊喜,你以為表演到夜深人靜就可以逃出生天,錯了!在古代軍中有一種特殊的後勤兵,專門負責戰後清點,若是自家的兵還好點,頂多拖回宮地被同伴嘲笑一番,要是落到敵方就一切玩完了。

古代戰爭算軍功的方法簡單粗暴,就是數斬首的人頭,所以獲勝的軍隊總會提著一顆顆人頭去領獎勵,有的能分到錢財,有的能分到田地,甚至還能得到爵位。碰到裝死的敵軍,自然就是白撿的大便宜,不揮著刀索命才怪。

時代在進步,到了近代戰爭史,便出現了肩負特殊使命的戰場督察隊,專門監督前線士兵打仗的。有的軍隊立軍規,發現逃兵就地槍決,發現裝死的更是毫不留情。有一些沒戰場經驗的新兵,看事不通透,一聽到打槍就臥倒不動,這樣的兵多數會被敵人掃射殲滅,眨眼從演戲變成了真屍體。

戰事線束,勝利的一方往往會打掃戰場,為了防止傷兵臨死反撲,看到屍體都會補上幾刀,彈藥充足的就補幾槍。所以,很多人在戰場上寧可豁出命搏一線生機,也不會歪倒在屍體堆裝死,只因裝死往往死得更快,是比當逃兵更愚蠢的選擇。


地圖帝


因為在戰場上,裝死苟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從古至今的戰場上,你很少聽說某場戰役上出現大量裝死的士兵。當然,也許會有很多士兵在戰場的裝死,只不過在戰鬥結束後,他們就真死了。

為什麼戰場上士兵不敢裝死,或是裝死後苟活的幾率很低呢?

首先,在古代戰場上,冷兵器時的軍隊都是按照既定好的陣型經行交鋒,倘若一個士兵想躺下裝死,他會馬上被後排衝上前來的己方士兵給踩死。

就算是人品爆發,僥倖沒有死在戰場上,裝死的人也躲不過戰後的補刀上。

通常一場戰鬥結束後,勝利方都要負責打掃戰場,撿拾戰利品以及搜查下還有沒有心存者。如果有,趕緊補一刀。

並且,在古代士兵的戰功都需要拿敵人首級來換的。比如在明代,斬敵人首級一顆可以換50兩銀子,如此以來你裝死就等於真死。

(古代蒙古帝國擴張時,蒙古大軍就喜歡割下敵人的耳朵論軍功)

雖然在古代裝死的成功者不多,但是總歸還是有漏網之魚。

但是到了近代,在炮火紛飛的戰場上,裝死就真的等於送死了。

在現代戰場上,活力覆蓋是一種很稀鬆平常的打擊手段。士兵要是在這時候裝死,即便不被空中飛來的炮彈直接炸死,趴在地上也會被巨大的衝擊波的震死,根本沒有生還可能。

(戰場上猛烈的炮火,會把裝死者炸的連渣兒都不剩)

而且在古代,士兵裝死要是被人踩幾腳,說不定還有生存的可能,打不了斷根胳膊少根腿。但要是在現代,裝死者要是被坦克壓上那麼一下,基本就宣告遊戲結束了,落地城盒。

所以在真正的戰場上,士兵裝死苟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士兵打起仗來,除了拼死向前以外,是沒有別的退路的。


千佛山車神


不要把士兵想得那麼齷蹉!只要戰爭一打響,所有戰士上了戰場都是選擇拼了命的殺對手。在戰場上唯一能夠活下來的方式就是打贏對手。因為戰敗方的致死率比戰勝方高十倍!

戰場上直接被打死的人很少,一般來說傷亡比大致在十比一左右。也就是十個受傷的士兵才會有一個人是被直接打死,大部分人經過治療是可以活下來的。假如打仗勝利了,那麼就可以為救助傷員贏得時間。

其次,受傷後轉移是戰士致死高發的原因!由於事先已經受傷了,再因為戰敗,必須倉促撤退,在撤退途中,缺醫療缺傷藥,缺糧食衛生還差,這使得戰士們經常傷勢過重而亡。

比如,德軍在進攻法國期間,雖然德軍對法國完全碾壓的,但是每個人都是兩個胳膊扛一個腦袋的,槍打在身上也都會死。這德法兩國裝備水平都相當,兩國各自的直接陣亡人數都是四萬五千多人,除此德軍還有十一萬多人受傷,這些人因為得到了及時救治活了下來。但是英法聯軍卻有三十多萬傷員,在撤退途中直接報廢。


優己


在戰鬥中,最常見的除了傷員以外就是屍體。歷史上的各項巷戰惡戰,都少不了堆積成山的屍體。按理說在這種地方隱藏自己是十分容易的,但是為什麼經常見不到人裝死,苟活於世或者乘機偷襲,擴大戰果呢?

第一,在戰鬥結束之後往往會打掃戰場。如果碰上己方士兵還好,若是敵方士兵,往往會對地面上的敵軍屍體挨個補槍、補刀,活著的扔進戰俘營,還剩一口氣的重傷員恐怕不會留情。人在這種情況下,想不死也難。

第二,如果在一個地方惡戰許久,且久攻不下,想必還是會動用各種重武器對周圍目標進行毀傷。炮彈往往會成兩軍交流的主要手段,通過炮彈殼為己方士兵堆砌一個又一個掩體,儘可能地減少不必要的傷亡才是重點。

第三,如果四肢健全卻倒下裝死,是被視為逃兵的行為。炮火連天的戰場上,必然會執行戰場紀律。所以往往在戰鬥中,不會有太多人裝死。


貞觀防務


這個問題估計古人就已經研究過了,《魏書》中記載了士兵為何不裝死的原因:“臨堅陣而忘身,解白刃而不憚者,一則求榮名,二則貪重賞,三則畏刑罰,四則避禍難

”。文言文還真是博大精深,就這幾行字概括了所有士兵為什麼不裝死的原因。

一:求榮名

顧名思義,就是想要得到更好的名聲,一直都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現在很多人都還在說打戰衝鋒陷陣衝在第一排的最吃虧,其實他們不這麼想,他們認為這是個很好的建立功名亦或一戰成名的機會,所以說機會永遠是給哪些敢於拼搏,善於抓住機會的人,尤其是碾壓性質的戰鬥,一旦嶄露頭角,很可能走上人生的巔峰,迎娶白富美。

二:貪重賞

這就是制度問題了,排在第一排的士兵,他們的“工資”肯定是比後面的要高的,越往後“工資”越低。如果你一大家人都等著吃飯,或者用錢多,那麼第一排非你莫屬,還有第一排也不是你想去救去的,沒點實力還真不行;還有就是如果戰爭結束,第一排的人得到貴重物品的機會比別人要大的多,這就是所謂的一貪賞二貪搶,這樣的人他是不會裝死的。

三:畏刑罰

這個應該好理解了,我們能想到用裝死來矇蔽他人,古代士兵親身體驗還能不知道麼?肯定是裝死要是被發現,比作俘虜還死的慘,古代將軍在開戰前,一律吩咐,沒有命令不得後退,後退者斬!連後退都斬,你還裝死,要是被發現可能就不是斬首那麼簡單了。以前是沒有補刀一說的,流行補刀是美軍和越南交戰時,越南士兵總用裝死來迷惑美軍,結果美軍總在這方面吃虧,後來就決定在清理戰場時都要補一刀或者補一槍。這樣你還會裝死嗎?

四:避禍難

這裡所說的避禍難,就是指裝死也是要有技術的,盲目的裝死很可能會死於非命,比如被踩死、被碾壓死、被補刀致死等,就算你裝死裝到戰爭結束,你怎麼逃跑?或者說如果你方贏了,你又該如何面對自己的隊友?自己醒不是,不醒又不是,等隊友走了再醒也會被他人懷疑。所以說裝死也是講究技巧的。

其實我也不排斥裝死,如果說實力上有絕對的差距,或者說援兵還沒趕到等一些特殊情況下,有必要的裝死還是很明智的。畢竟命只有一條,但是絕對不能看著隊友衝鋒陷陣,自己卻無動於衷。這也就失去了一個士兵的素質了。

【羽評歷史,歡迎右上角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