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三國中很少提到趙雲?

銘月77


趙雲是《三國演義》中濃墨重彩塑造的人物之一,涉及趙雲的篇幅在《三國演義》中佔了相當比例,有人說這與史書的記載不太相符,因為“史書較少提到趙雲”。

其實,

這只是一個錯覺,相對於關羽、張飛、馬超等人,史書中提到趙雲的地方一點兒都不少,甚至反超他們,當然這不能只看《三國志》的趙雲傳,因為趙運的很多事蹟分散記錄在各處,下面簡單梳理一下。

1、詳述了趙雲的出身及經歷

史書說趙雲字子龍,是漢末常山國真定縣,“身長八尺”,約合現在的1.8米以上,長得高大挺拔、儀表堂堂。

漢末軍閥混戰,常山國後來成為袁紹的地盤,但有一部分人不滿袁紹,他們聚集起來準備投奔袁紹的老對頭公孫瓚,這些人推舉趙雲為首領,他們一起來到了公孫瓚佔據下的幽州刺史部。

對趙雲等人的到來公孫瓚很高興,他原本擔心冀州百姓都歸附了袁紹,就跟趙雲開玩笑道:“聽說你們家鄉的人都投靠了袁氏,你怎麼偏偏回心轉意跑到這裡來呢?”

趙雲回答:“現在天下大亂,也沒人知道誰對誰錯,只知道老百姓正忍受倒懸之難。我們那裡的老百姓都議論,看誰能施行仁政,倒不是對袁公有成見而私心於您。”

2、特別交代趙雲與劉備的關係

史書沒有記載趙雲在公孫瓚那裡擔任了什麼軍職,只知道趙雲與劉備、關羽、張飛等人是同時期來到公孫瓚這裡的,他們互相接觸後,雙方印象都很好,很投脾氣。

劉備後來被公孫瓚派往青州刺史部擔任平原國相,趙雲也被派去協助劉備,《三國志》記載此時趙去的任務是“主騎”,一種理解是負責統領劉備手下的騎兵,另一種理解認為“主騎”是一個職務,相當於劉備的衛隊長,不管怎樣,趙雲與劉備的關係又進了一步。

但是沒多久趙雲就離開了,不是他與劉備有了矛盾,而是他家裡出了變故,趙雲的哥哥去世了,古人很重親情和孝道,按禮俗趙雲應回家奔喪,於是他向公孫瓚請了假,回常山國老家奔喪。

常山國是袁紹的勢力範圍,趙雲此去還能不能回來難以預料,劉備依依不捨,拉著趙雲的手和他告別。,趙雲也深為感動,他告訴劉備:“我永遠不會背叛您!”

3、記述了趙雲發揮的獨特作用

趙雲回家鄉後,在很多年裡都與劉備失去了聯繫,直到官渡之戰前他們又相聚在了一起。

趙雲沒有忘記他向劉備臨別時做出的承諾,這麼多年來一直在打聽劉備的情況,聽說劉備來到冀州投奔了袁紹,趙雲立即動身去相見,史書記載他們重逢的地點是鄴縣。

劉備特別高興,一刻都捨不得離開趙雲,特別怕他再走,以至於晚上睡覺都在一張床上。

劉備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投奔袁紹的,當時袁紹與曹操即將展開決戰,劉備呆在袁紹這裡並不安全,現在最頭疼的是手下沒有人,袁紹很精明,雖然表面尊敬劉備,卻不給劉備一兵一卒。

所以劉備交給趙雲一項任務,讓他召募人馬。如果劉備自己出面募兵,袁紹必然會有所警覺和疑慮,趙雲是個新人,目標不大,悄悄做這項工作很合適。

趙雲做得很好,沒用多長時間就召募到幾百人,趙雲私下告訴他們是劉備將軍在召人,他們都是劉將軍的手下。也許是趙雲保密工作做得好,也許是袁紹太忙顧不過來,袁紹對這些事一概不知。

這支隊伍成為劉備東山再起的希望,後來劉備找機會果斷脫離了袁紹,趙雲召募的這支隊伍人數雖然不算太多,卻發揮了重要作用。

4、對長坂坡之戰敘述很詳細

建安七年(202年),趙雲追隨劉備到了荊州,投靠荊州牧劉表,劉表讓他們屯兵在新野(今河南省新野縣),替自己抵擋曹操。

曹操派夏侯惇、于禁等進攻荊州,劉備率部與其交戰,雙方戰於博望(今河南省方城縣西南),劉備用伏兵擊破曹軍,趙雲在戰鬥中生擒了敵將夏侯蘭。夏侯蘭是趙雲的同鄉,自小便相識,趙雲向劉備求情,劉備免夏侯蘭一死,夏侯蘭精通律法,劉備任命夏侯蘭為軍中的執法官。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荊州,劉表憂病而死,兒子劉琮投降,劉備倉促間率眾南下,曹操親自率領一支騎兵追擊。

走到南郡所轄的當陽縣時被曹軍追上,雙方在一個名叫長坂坡的地方展開激戰,由於寡不敵眾,劉備的人馬被殺得大敗。

劉備好不容易突出了重圍,清點人數時卻發現不見了妻子甘氏以及年僅2歲的兒子劉禪。這時,劉備身邊有個人說趙雲已經投降曹操了,劉備聽了很生氣,用手戟敲打著說話的那個人:“子龍絕不會棄我而去!”

過了一會兒趙雲回來了,還帶回來甘氏和劉禪。混戰中別人都奪路逃命,只有趙雲拼命保護甘氏母子,他抱著劉禪,保護著甘氏,居然殺出了重圍,使劉備當時唯一的兒子劉禪倖免於難。劉備十分高興,現場提拔趙雲為牙門將軍。

對於這一段描寫,史書記述較多,著重突出了趙雲的英勇和忠義。

5、從側面表現趙雲一身正氣

赤壁之戰後劉備有了自己立足的一塊地盤,這就是荊州刺史部的南郡,劉備以此為依託,迅速向荊州在長江以南的武陵郡、長沙郡、零陵郡、桂陽郡等發展。

劉備派諸葛亮、趙雲等人收服江南各郡,進展很順利,除武陵郡外其他幾個郡都投降了,武陵郡太守金旋拒不投降,戰敗被殺。

劉備提升趙雲為偏將軍,讓他兼任桂陽郡太守。桂陽郡原來的太守名叫趙範,投降後一心巴結趙雲,他的嫂子樊氏長得很漂亮,而他哥哥已死,嫂子寡居,趙範想把嫂子嫁給趙雲,但被趙雲拒絕了。

趙雲不想傷趙範的面子,推辭道:“我和你同姓,你的兄長就好比我的兄長一樣,怎能娶兄嫂?”

有人勸趙雲接受,趙雲說:“趙範是被迫投降的,心裡怎麼想還不知道。天下女子多得是,不必著急。”趙雲看人很準,趙範後來果然逃亡了。

6、指出劉備對趙雲格外看中

建安十六年(211年)劉備率軍進入益州,將荊州交由諸葛亮負責鎮守,劉備特意把趙雲留了下來,任命他為留營司馬,協助諸葛亮。

史書中特別說明,劉備之所以做出這樣的安排,是考慮到他走之後還留下了一件麻煩事,那就是新婚不久的孫夫人。

孫夫人是孫權的妹妹,當初為了鞏固孫劉聯盟雙方達成了這樁政治婚姻,但這位孫夫人一向無法無天,劉備在的時間尚且驕橫不法,如果劉備不在跟前,還不知道會鬧出什麼事來。劉備認為趙雲平時比較威嚴,能壓得了陣,所以把他留下來,讓他掌管內務。

這個安排還真對了,孫權聽說劉備西征,決定把妹妹接回江東,他也不跟劉備這邊商量,直接派大船來接人。孫夫人要回孃家,誰也攔不住。

可這位孫夫人不僅自己走,還要把劉備的兒子劉禪帶走。劉禪的生母甘夫人這時已經病故,平時可能就由年輕的繼母孫夫人帶著。誰也沒有料到孫夫人會這麼做,倉促之間劉禪竟然被她抱到了船上。

幸好趙雲得到了消息,立即帶兵從陸路趕到前面,勒兵截江,才把劉禪搶了回來,這是趙雲第二次救幼主。

7、記述了趙雲敢說真話的品德

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攻克成都,在圍城時劉備與眾人約定,如果成都攻破,府庫裡面的東西都歸大家,他自己不要。

這條命令造成了混亂,進城之後,正需要大家各司其職做好各項工作的時候許多人卻找不到了,將士們都放下武器奔向各個官府倉庫,自行拿取那裡的財物,幾天後這種混亂才結束。

當時益州十分富有,劉備下命令置酒大會,犒勞三軍將士。劉備拿出城中大批金銀頒賜給將士,把穀物布帛還給百姓。

但趙雲表達了不同意見:“霍去病當初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現在的國賊何止是匈奴,還沒有到求安穩享樂的時候。只有到天下平定的那一天,大家各返故鄉,再談享受才合適。益州士民初罹(lí)兵革,遭受戰亂之痛,田宅都應歸還其主人,令其安居復業,然後制定差役、賦稅政策,這樣才能讓大家安心。”

劉備對趙雲說:“你說得太對了,就這麼辦!”這一段記述,突出了趙雲耿直、敢言的性格。

8、詳述了趙雲的漢中之戰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親率大軍赴漢中,與劉備展開爭奪漢中的戰役,雙方在陽平關以東、南鄭以西的漢水谷地展開了對攻,時任翊軍將軍的趙雲也參加了這場戰役。

一次,曹軍的運糧隊從北山下經過,隊伍很長,黃忠認為可以襲擊一下,把糧食劫過來。漢中是個不大的地方,突然間雲集了雙方這麼多軍隊,軍糧供應將會是個大問題,如果能把對方的軍糧劫過來,那對敵人將是雙倍打擊。

劉備派趙雲、黃忠一塊劫糧,黃忠先出發,趙雲在後,但到了約定時間黃忠仍然未歸,趙雲便率幾十名騎兵出了營寨去接應黃忠。

趙雲剛一出來就遇到曹軍主力,雙方展開激戰,趙雲身邊只有幾十個人,且戰且退,奮力殺出重圍。這時趙雲發現部將張著負傷被圍,趙雲又折返回去,殺入重圍把張著救了出來,之後殺回自己的營寨。

但趙雲的營寨已被曹軍佔領,曹軍閉門拒守,趙雲殺了進去,將營寨重新奪回,之後把營門打開,偃旗息鼓。

大批曹軍隨後趕到,看到這種情況懷疑營內有伏兵,不敢攻營,於是撤退。趙雲不幹,雷鼓震天,用弓弩射擊曹軍,曹軍驚駭不已,自相踐踏,還有不少墜入漢水淹死,此戰可以稱為趙雲版的“空營計”。

第二天,劉備親自到趙雲營中視察,看到前一天的戰場,不禁讚歎說:“子龍一身都是膽啊!”劉備下令在營中擺酒慶賀,一直喝到晚上,軍中都稱趙雲為“虎威將軍”。

史書中詳述的這場戰鬥,也是漢中戰役的關鍵一戰,曹操此後便無心再戰,下令從漢中撤退,劉備佔據了漢中,並在此稱漢中王。

9、再次表現趙雲直言敢諫

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近郊的武擔山稱帝,之後便下令進攻孫吳,以報孫權奪取荊州並殺害關羽之仇。

對此有人支持,但也有不少人表示反對,勸諫的人不少,但劉備意志已決,對於任何反對意見一概不聽。

益州從事祭酒秦宓以博學著稱,又通占卜讖緯,他認為此時伐吳並不吉利,劉備下令把秦宓抓起來,群臣見此都不敢再說什麼了。

但趙雲生性耿直,他不管那麼多,仍然繼續相勸。趙雲認為:“趙雲認為當前最大的敵人是曹魏而不是孫權,應該先滅曹魏,到那時孫吳不用打自會臣服。”

趙雲進一步建議:“當前應當進圖關中,佔據黃河、渭河的上游,從那裡征討曹魏,關東義士必將響應。千萬不能把曹魏擱置起來去伐吳,一旦與孫吳交兵,是無法馬上能見分曉的啊!”

但劉備此時已被憤怒衝暈了頭腦,還是率領大軍伐吳去了。此戰蜀軍大敗,損失數萬兵馬,孫劉聯盟也遭受到致命打擊,如果劉備當初聽從了趙雲的意見,也就不會有這樣的結局了。

10、突出了趙雲公而忘私

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趙雲隨同諸葛亮來到漢中。諸葛亮對外聲稱將由斜谷道出兵,命趙雲、鄧芝率部在此方向發起進攻,諸葛亮自己則率領蜀軍主力進攻祁山。

趙雲、鄧芝擔任了佯攻的任務,他們在斜谷道中的箕谷與曹真率領的大軍相遇。一般認為箕谷是斜谷道的南口,附近有蜀軍的重要軍需倉庫赤岸,如果從斜谷道出擊曹魏,赤岸是最近的後勤補給基地,趙雲讓鄧芝守赤岸,自己由箕谷北上,經過一段棧道,深入到斜谷道深處。

由箕谷北行的這段棧道有近百里,非常險峻,一端懸於崖壁之上,一端凌空,棧道之下全靠立柱支撐。趙雲本是佯攻,任務是吸引曹真大軍的注意力,讓他不得不在斜谷道的北口重兵駐防。

沒想到的是,曹真主動出擊,沿著斜谷道殺了進來,趙雲所部兵力有限,不敢在秦嶺山中與魏軍過多糾纏,於是後退。

一直退到箕谷,才奮力打退了敵人的進攻。但當時的情況十分嚴峻,如果曹真再攻,箕谷無法守住,魏軍將長驅直入,漢中就將丟失。危急關頭,趙雲來不及請示,果斷下令把棧道燒了,曹真這才退去,趙雲、鄧芝指揮人馬得以從容撤下,損失不大。

諸葛亮聽說此事後,對鄧芝說:“街亭失敗後,各部兵將失散,兵不知將、將不見兵,而箕谷退軍時卻能做到將不離兵、兵不離將,是什麼緣故呢?”

鄧芝回答說:“趙雲將軍親自斷後掩護撤退,所有軍資裝備一點兒都沒有丟棄,兵和將也沒有分離。”

這就是老將和新手的區別,同樣是兵敗,馬謖在街亭被嚇壞了,結果幾乎全軍覆沒,而趙雲卻能鎮定從容,這靠的是膽識,是身經百戰積攢出來的經驗,更是長年累月和將士們之間形成的默契和相互信賴。

當時趙雲軍中有不少富餘的絹帛,諸葛亮讓趙雲拿出來分賜給部下,趙雲說:“仗沒有打好,還要什麼賞賜?所有的物資請全部存入赤岸的府庫中,等到冬天發給大家過冬吧。”聽到這些,諸葛亮對趙雲更加讚賞。

綜上所述,史書中對趙雲的記述非常多,只是它們沒有全部寫在《三國志》趙雲傳中,給人的感覺是趙雲被史書忽略了,或者認為趙雲是被文藝作品“拔高”的人。

除此之外,在劉備生前,趙雲的軍職並不是特別高,這也造成了大家對他的誤解,認為其實趙雲在蜀漢不重要,關於這一點是另一個問題,需要專門去探討,此處就不展開了,簡單地說,這也不是反映“趙雲其實不重要”的依據。


南門太守


史書上所記載的都是一些重大事件,對於趙雲的記載也不算少。都說劉備不重用趙雲,所以封給他的官職太小,為他鳴不平。這純粹是小孩子的認識!古時候武將的官職是要靠軍工掙來的,不是隨口封的。尤其是奪取天下的時候,敢以個人感情代替軍功的,基本上就不可能成什麼氣候!趙雲的軍工不夠,自然封爵就小,沒什麼可爭辯的!

看看他與魏延的比較吧;入川之時,魏延僅是劉備的一個私兵——部曲(半家奴性質),和趙雲的偏將軍、桂陽太守無法相提並論。可在奪得益州時,因“數有戰功”,就立馬提升為牙門將軍。具體什麼功,因蜀漢沒有史官,故陳壽也無法詳述。但能從一個部曲小頭目提升為將軍,功勞肯定不小。大家都知道,這個職銜原來是趙雲的。但魏延即使封了牙門將軍,比趙雲當前的偏將軍、太守大概還要差著半級。因為牙門將軍還是劉備的衛戍部隊頭頭,沒有外任的權限大。但趙雲雖然被諸葛亮派出由“外水上江陽”匯合與成都,直到奪得西川,趙雲的職務卻變成了翊軍將軍,這個軍銜比之偏將軍並沒有升遷,只是冠以了“實名”,有點像榮譽稱號。這就證明,在奪取西川的戰鬥中,趙雲的軍功有限。再到奪取漢中後,魏延被提升為鎮遠將軍,漢中都督兼(領)漢中太守。而趙雲在漢中戰役後,官職還在原地踏步。軍銜上已經和魏延持平、職務上已經低於魏延了。這就足以證明裴松之的雲別傳,和羅貫中寫的小說性質是一樣的,可稱為《趙雲演義》!到劉備稱帝,魏延又被提升為正號將軍的“鎮北將軍”了,一下被提升了兩級(劉備時的“四鎮”高於“四徵”將軍)。而趙雲仍在翊軍將軍的軍銜上踏步不前。趙雲救了劉備兒子、夫人,一下就被提升為牙門將軍。取得桂陽,一下救提為偏將軍兼太守。證明劉備從來沒有對趙雲有人和偏見,只要他能立功,劉備從來不吝升賞。既然沒有升賞,自然是軍功不足以升賞。

直到後主繼位,趙雲被提升為徵南將軍、中護軍,旋又升為鎮東將軍,風味永昌亭侯。當然是因為趙雲救駕有功(救劉備的夷陵之敗),所以升賞有名。為何會提升兩級?我猜想是,救駕一級,新主繼位一級(通常新主繼位,都會給重要的文武升一級)。魏延軍銜沒有升,但封了候也可算一級。這時兩人的級別又同步了!這裡也看出;魏延在鎮守漢中這段時間,因沒有戰事,自然不會有戰功。且劉備稱帝,本來魏延軍銜只應該升一級,卻一下升了兩級。所以,後主繼位,軍銜自然不會再升遷。這樣看來,劉禪也是很有心計的;趙雲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叔父輩,還是父親的至交好友,官職反不如自己的家奴(魏延)高,有點說不過去。剛好趙雲救駕有功,升賞有名,加上自己的新君初立,更可名正言順的提升趙雲。剛好可以所以提兩級,救駕大功,有資格封侯。而魏延也要安撫,既然沒有軍功可封,那也封侯做個平衡。

說劉備特意留給後主去升賞,是帝王之術。這就就更可笑了;劉備死的時候已經63歲了,趙雲還略長於劉備。把一個近七十歲的老頭,留給自己的兒子用,有這樣的做法嗎?劉備會算命,算到趙雲像姜子牙一樣,不但夠長命,還老來成才?

很多人說趙雲是個保鏢,其實這個是個很大的誤會;劉備在被封豫州刺史的時候,陳到就投靠了劉備,併為劉備組建了“白眊兵”。他才是劉備的真正保鏢!看趙雲博望用火的時候生擒夏侯蘭,長坂坡的時候保衛後主、甘夫人,獨自領兵攻取桂陽,又獨自領兵攻略江陽,這些都不是保鏢該乾的活。看看許褚、典韋什麼時候獨自領兵打過仗?陳到在劉備死前,也沒有獨自領過兵。趙雲的牙門將軍固然可以視為“御林軍總管”,可時間很短,就被提升為了偏將軍。要是這樣也算是保鏢,那魏延不也成了保鏢啦?


傲視蒼穹39


趙雲作為劉備集團的重要戰將,是三國演義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的出場次數一點也不少!

而且趙雲每一次出場,都是精彩無比。給人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趙雲的英雄形象也深入人心!


在三國早期,作為趙雲沒有完全投靠劉備,所以出場較少。劉備投靠劉表,常住荊州之後,趙雲的出場次數大幅增加。

比如,收服桂陽太守趙範,表現了趙雲的睿智。保護劉備前往東吳,迎娶孫尚香。最後以一敵眾,安然脫險。表現了趙雲的忠勇。攔江截住孫夫人,救下阿斗。表現了趙雲的機敏。

最精彩的,當然是當陽長坂坡!

單槍匹馬,直入曹操百萬兵;七進七出,殺的人為血人馬為血馬!殺死曹操戰將五十多員,懷抱幼主突圍而出。

單憑這一段,常山趙子龍的威名,就足以名動九州,留傳千古!

其後,趙雲還有精彩表現!

劉備入川,趙雲為後援。劉備戰漢中,趙雲大擺空城計,留下了“子龍一身都是膽”的感嘆。劉備討伐東吳,趙雲極力勸諫,英明睿智如此。



先主臨終託孤,只對趙雲說“早晚看噓吾子”。

諸葛亮北伐,趙雲請纓出戰,陣斬五將。成就一世英名!

這出場還少嗎?再多的話,就不能叫三國演義了,就得叫趙雲傳了。


上將噯福斯


三國很少提到趙雲是因為《三國演義》是部小說,是小說描寫就會有主有次,有實有虛,《三國演義》主要濃墨重彩地表現劉關張,另一方面趙雲雖然武藝高超,功勳卓著,但他的職位一直比較低,對他筆墨不多也情有可原。

史書上對於趙雲,則基本都持肯定態度。 趙雲給人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他的膽略、見識、氣度和人品上。《三國演義》中所描寫的趙雲的各種事跡,除了七十歲的時候力殺五將是虛構的外,其它在史書上均見記載。 在史書《三國志》中,有幸被單獨作傳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記曹操的《阿瞞傳》,另一個就是記錄趙雲事蹟的《雲別傳》。 趙雲,公元168年左右出生於常山真定。“身長八尺,姿顏雄偉”,真正的美男子。在黃巾起義爆發的時候,趙雲被家鄉人推舉帶領精壯青年投奔公孫瓚,公孫瓚看到趙雲很高興,從此趙雲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 當時劉備正依附於公孫瓚,結識了趙雲,就料定趙雲不是等閒之人,劉備要了趙雲為他執掌騎兵。

後來趙雲的兄長去世,趙雲還鄉,劉備再三對趙雲是殷切叮嚀,趙雲非常感動,對劉備說:“終不背德也。”。就因為這麼一句承諾,趙雲此後的一生就跟定了劉備, 劉備得到趙雲,是大喜過望,並且交給了趙雲一項秘密使命,讓他秘密招募士兵,趙雲不負所托招得數百人,後來劉備正是帶著這數百人的隊伍投奔了劉表,趙雲也正式開始從徵於劉備。

趙雲跟隨劉備的初期,並沒有得到重用,一直擔當劉備的侍衛長的角色,他的時來運轉是曹操的南征。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取荊州,劉備敗逃,在當陽長坂被曹操追上,兩軍展開決戰,結果劉備大敗,棄妻小南逃,不見了趙雲,人言:“趙雲已北走”,劉備用手指著那人大罵:“子龍不棄我走也”沒有過多久,趙雲果然保護著甘夫人和阿斗回來了,劉備無限感激,眾人則無限感愧。這以後,趙雲升任牙門將軍。

《三國志》中寫的是“關張馬黃趙”,將趙雲排在了最後一個,三國時期有極強的門戶觀念。關張不必多說,馬超出身於大軍閥家庭,屬於名門望族,黃忠久居於長沙,世代將官,趙雲的和他們比,就差多了,出身寒微,官職全憑自己一點一滴地積累下來,所以官職較關張低很多,一直到劉備去世,他的官職才大幅度上升。


浩蕩揚子江




看完三國演義之後,細心的讀者不難發現,趙雲一生不曾封侯,就是蜀國建國之初百官封賞侯爵之位都不曾有子龍的份,然而子龍為劉家打下的戰績確實實實在在的擺在那兒的,對此很多讀者就對子龍鳴不平啦。

在性格上,關羽太過剛愎自用,有些目中無人;張飛又有些性格暴躁,喜怒無常;諸葛亮則作為蜀國丞相,形象太過的神秘縹緲,對事有時也難免有些託大。但趙雲則是充滿著理智,擁有真正的大將之風,同時體恤將士,他所帶領的部隊總是讓人充滿著信心。

而在武力上,趙雲並不弱於關羽張飛多少,只是子龍在當時的名氣實在弱於他們二人,但在長坂坡一戰中子龍可是打響了自己,隻身單騎營救劉禪,在曹操大軍的包圍下更是連斬多員大將,最終成功突圍,子龍之勇連當時的曹操都給吸引住了,並且下令務必生擒。

對於忠義,其實趙雲的忠心更加大於關羽,對劉備毫無異心,不同於呂布的風格,趙雲是在公孫瓚死後才正式投靠劉備的,而他與劉備的關係應該是最深刻的君臣之情,世人都說子龍是常勝將軍,然而著常勝還是因為對劉備的效力,戎馬一生,直至晚年老死。

在整個蜀國將領之中,趙雲才是對劉家奉獻最多的人,更是高於諸葛亮,輔佐劉備打天下,兩次救得劉禪,才有的蜀後主。

趙雲只是平民出身,儘管一生戰績顯赫,卻未能封侯,這大概是趙雲最大的不公平,而趙雲的形象卻是我們心目中的完美形象,忠君愛國,勇猛過人,比之關羽張飛以及諸葛亮,趙雲的形象更容易令人牢記。

還是那句——常山趙子龍,一身都是膽,這也是我所喜歡的子龍樣子。


Netaporter


《三國演義》中趙雲為五虎上將,玉樹臨風,粉絲無數。

《三國志》裡記載就簡略得多,其實,並非趙雲一人簡略,而是正史惜墨如金,大多數人物都比《三國演義》中簡要得多。

且《三國志》裡的蜀書尤其簡略,蜀漢也只是對抗中原曹魏政權的一個偏遠割據政權。又如正史中關羽是三國第一猛將,但關於關羽的戰鬥過程,也是語焉不詳。據統計,關羽的正史戰績4勝1平12敗,大部分是從徵。獲勝的4次中曹操指揮2次、周瑜指揮1次。關羽親自指揮5次,其中1勝4敗。

《資治通鑑》中趙雲的武藝:

翊軍將軍趙雲將數十騎出營視之,值操揚兵大出,雲猝與相遇,遂前突其陳,且鬥且卻。魏兵散而複合,追至營下;

《三國志》版“趙子龍單騎救主”: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

大耳賊拋棄妻子,趙雲奮力保護,體現出趙雲的出眾的武功和人品。

《三國志》中趙雲的職位是比較高的:

建興元年,為中護軍、徵南將軍,封永昌亭侯,遷鎮東將軍。

綜上,趙雲在蜀漢的重要性無疑問。非趙雲一人記載簡略,乃是《蜀書》普遍記載簡略。


HSWM586


大家看過亮劍裡的魏和尚就知道,李雲龍被日本人追的時候對魏大勇說,和尚,給我當警衛員後悔不?你要是到連隊最起碼也幹到營長了,魏和尚說,不後悔,俺願意,團長給俺臉,俺得(拿手)接著。這個橋段,可以看出趙雲和劉備的關係如出一轍。


長著熊掌的魚3


趙雲在三國中並非默默無聞,在《三國演義》中趙雲磐河戰文丑、長坂坡七進七出、鳳鳴山力斬五將等橋段。 蜀漢政權建立後,被封為“五虎上將”, 趙雲白袍白甲,胯下白龍駒,掌中亮銀槍,一身銀白,是深受人們喜愛和熟知的。

但正史《趙雲別傳》中雖然有介紹趙雲“身長八尺,姿顏雄偉”,但只是寥寥數筆,並不生動。在劉備集團攻取益州之前,趙雲是護軍統領,負責保衛工作,沒有帶兵打仗的經歷,因此很少提及。後劉備在攻打益州遇到困難後急招諸葛亮率領張飛、趙雲帶軍援助,成都平定後被封為翊軍將軍”,“翊”者,輔佐之意,到劉禪稱帝的同年,趙雲又被任命為中護官 ,趙雲幾十年內一直是為劉備集團執掌禁兵負責“中央保衛工作的將領”,沒有獨自統帥大軍衝鋒陷,也沒有立過大戰功,在劉備集團中官職不低於關張馬黃四將軍,甚至低於李嚴、吳懿、劉琰、魏延等人 ,直到蜀漢政權後期才被追諡為順平侯。所以在正史中很少提及趙雲,尤其是赤壁之戰前一直默默無聞。


051698


很少提趙雲的原因,應該從多個角度去分析。我考慮有以下幾點:

文學的角度:趙雲性格完美,是一個忠實的保鏢也是一個賢臣。五虎上將,只有趙雲的死讓諸葛亮痛哭一棟樑。正因為他的完美,所以他的性格塑造上不需要太矛盾的或太突出的描述,不像張飛尊上辱下,關羽傲上不忍下這麼矛盾切具有文學描述的價值。

歷史角度:趙雲一生不得重用,原因很多,往好了說,劉備是給兒子留一個加封的恩情。可惜劉蟬不懂帝王權術,趙雲死後才追封。往壞了說,是趙雲不貪財不好色,劉備忌憚他。這樣一個人在歷史上官職不大,也就不會有獨自帶兵的機會,所以趙雲的出場,基本上是援助、保鏢等場面,唯一兩次帶兵,一個是攻打桂陽,一個是伐上庸72城。但歷史意義不大,不像張飛戰張合,關羽水淹七軍這樣的戰役更有歷史意義。

作者角度:其實作者對趙雲,可以看出是非常喜愛的,只是趙雲一生基本都是援兵角色,作者能發揮的不多。但還是給了趙雲虛構了一個七進七出,也算獨愛了。但是三國演義主要需要表現,仁愛、忠誠。所以作者必須取捨,注重描寫反面的曹魏勢力,注重描寫正面的劉蜀勢力。而趙雲在劉蜀勢力上就不如劉關張三結義和託孤的諸葛更有表現力,還是因為他太完美了,君主需要這樣的人,但是不希望這樣的人活過自己,怕不能駕馭。就諸葛亮都是一個託孤鎖了一生。


京生啊


三國的正史中的確很少提及趙雲,三國志中也就寥寥數語,終生不得重用。

三國演義中倒是把趙雲描述成一個智勇雙全德才兼備,令人敬佩的蓋世英雄,不過也是終生不得重用。

甚至還有人懷疑是否存在趙雲此人的真實性。

歷史很少提及趙雲大概就是因為:

1、趙雲不受重用;

趙雲不得重用,很大的一個因素是他出身布衣,不是名門望族。這與中國歷史上產生於西漢後期,東漢時達到高峰,直至唐代才衰落的“門閥制度”有關。

劉備早期無人可用,顧不上講究門第。但臥龍一到,這套玩意兒就又活了。魏、蜀、吳三國,蜀漢對門閥制度的堅持是最明確的,趙雲也就倒黴了。同時,孔明的任人唯親,也是史有定論的,馬謖、楊議就是例子。難怪在孔明當政的後期,蜀漢是“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了。劉備稱帝,群臣上賀表,列了前五十個人的名字加上“........等一百八十人”。諸位知道領銜的是誰麼?“徵西大將軍都亭侯馬超”!法正列第二,孔明第八。趙雲呢?在“........等一百八十人”中,連名字都不能列在賀表上。

2、趙雲出身布衣,不受重用,自然就沒有做出太多影響歷史的事蹟,寫傳記的人也有門第之見,所以並沒有給他濃墨淡彩的一筆。

趙雲一生品性謙遜,性情冷靜,善內政,從擇定賢主,千難萬險,追隨不改見忠貞中看出,趙雲實有大智慧。若趙雲統兵,輔以一智謀之士,必定統戰四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