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的6句老話,句句說到心坎里,說通人生大是大非!

中國是文化禮儀之邦,擁有數量龐大的文化資源。

老祖宗留下的智言慧語是中華文化的根脈,不論時代變遷、不論學術更替,都不應忘“根”。

老祖宗的6句話,句句說到心坎裡,說通人生大是大非!

老祖宗的6句老話,句句說到心坎裡,說通人生大是大非!

老祖宗的6句老話·第一句: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周易》

長期做善事的家庭,累積下來的福報,一定會福澤子孫後代;

長期做惡事的家庭,累積下來的果報,也一定會殃及子孫後代。

老人們常講積陰德、積陰德,福分不是爭來的,積了多少德便有多少福。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桿秤,誰家總是做好事,誰家總是做壞事,時間久了、累積多了,自然明瞭。

老祖宗的6句老話,句句說到心坎裡,說通人生大是大非!

老祖宗的6句老話·第二句:

“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後漢書》

在自己貧賤時,就和自己結交的朋友,無論如何都不能忘記。

在自己未發跡時,就嫁過來一起奮鬥的妻子,無論如何都不能拋開。

做人不能忘本,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難,患難最能見真情。

如果有人不懼風雨一路追隨你,這份情請惜!

老祖宗的6句老話,句句說到心坎裡,說通人生大是大非!

老祖宗的6句老話·第三句:

“一生之成敗,皆關乎朋友之賢否,不可不慎。”——《曾國潘集》

一個人一生的事業成敗,都和周遭的朋友是否賢良有關,不能不慎重。

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與人之間存在潛移默化效應。

古訓有言:一勤交十懶,不懶也得懶;一懶交十勤,不勤也得勤。

孔夫子也說:“無友不如己者”。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和優秀的人在一起你也將出類拔萃。

老祖宗的6句老話,句句說到心坎裡,說通人生大是大非!

老祖宗的6句老話·第四句: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道德經》

福氣中埋藏著災禍,災禍裡暗藏著福氣。

老子認為福禍相依,壞事可能引發好的結果,好事也可能帶來壞的結果。

河上公註解稱:“人遭禍,而能悔過責己,修行善道,則禍去福來;人得福,而驕奢淫逸,則福盡禍來。”

人在順境,若狂妄自大、作惡多端,則滋生災禍;人在逆境,若堅韌不屈、廣行善道,則由苦轉甜。

老祖宗的6句老話,句句說到心坎裡,說通人生大是大非!

老祖宗的6句老話·第五句:

“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於知愛而不知教也。”——《家範》

做母親的人,不擔心她對子女不夠慈愛,就擔心她過於愛孩子,卻不知道如何教育好孩子。

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終身的老師!

學校會有畢業的時候,但母愛沒有盡頭。

國學大師南懷瑾說:“中國文化得以保持三千年,很大程度上有賴女性,講到中國的教育,母教最重要!”

可見在教育問題上,母教是最直接的,也是最根本的。

老祖宗的6句老話,句句說到心坎裡,說通人生大是大非!

老祖宗的6句老話·第六句:

“古之得道者,窮亦樂,通亦樂。”——《莊子》

古時候修行大道的人,窮困的時候,他是快樂的,富裕的時候,他也是快樂的。

對於修身的人來說,他們快樂的不是窮困或通達,他們快樂的是順其自然、無慾無求的心態。

《論語別裁》裡說“有求皆苦,無欲則剛。”,《道德經》裡也說“知足之足,常足矣。”

人之所以活得痛苦、過得偏執,就是因為想要的東西太多了。

當事與願違、求而不得時便耿耿於懷、不擇手段,於是心生痛苦。

對於“得道者”來說,窮困與富裕就像晝夜更替一樣稀鬆平常,自然知足常樂。

(文章編寫:國學史記;文獻資料:《曾國潘集》、《家範》、《道德經》等;圖片來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