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亞洲富國緬甸爲何現在如此沒落?

孩子的好爸爸


如今的緬甸在大部分人印象中,是個非常動亂而且貧困落後的國家,然而當年的緬甸卻曾經是整個亞洲最富有的國家之一,甚至連日本也無法與之相比。

第一,曾經輝煌無比的緬甸

1936年,緬甸的經濟總量超過120億美元,人均GDP大約776美元,然而當時亞洲唯一的強國日本,經濟總量也不過60億美元。要知道當時的緬甸仍舊是英國的殖民地,而日本是亞洲唯一能夠躋身列強的國家。


第二,上天恩賜的巨大財富

緬甸的面積大約67萬平方公里,人口5300萬左右,小小的緬甸資源卻非常豐富。緬甸的翡翠、寶石、森林、鐵礦等儲量相當巨大,尤其是油氣資源與寶石。


根據亞洲開發銀行的初步探測,緬甸擁有100多個油氣開發區域,緬甸石油相對不是太多,然而天然氣卻非常豐富,總儲量超過20萬億立方英尺。緬甸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寶石產地,種類豐富而且儲量巨大,同時緬甸寶石的品質也非常好。

第三,從天堂到地獄的緬甸經濟

曾經的緬甸,憑藉豐富的資源與二戰以後日本的巨大賠款,緬甸成為了亞洲最富有的國家。然而好景不長,其他國家蓬勃發展起來以後,緬甸的經濟卻不斷衰退,“亞洲四小龍”、“亞洲四小虎”等,從來都沒有緬甸的身影。



緬甸經濟的不斷衰退,最終成為了亞洲乃至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之一,也是自作孽,不可活。緬甸資源豐富,但是多年以來也陷入了資源的詛咒中,經濟嚴重依賴於資源的開發與出口,而工農業發展非常緩慢滯後。

緬甸的經濟中,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全球最重要的大米出口國。而其工業非常落後,只有部分的服裝、紡織等輕工業,而且在國際上競爭力非常薄弱。


而造成緬甸經濟一落千丈最重要的原因還是持續了多年的緬甸內戰。緬甸境內矛盾重重,地方割據非常嚴重,數十年來攻伐不斷使得緬甸非常動盪,不僅破壞了本土的經濟發展,還使得外資紛紛望而卻步。


澹奕


  1936年緬甸的國民生產總值是121.97億美元,人均GDP為776美元, 而1936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是60億美元,人均85美元左右,可以說緬甸當時是亞洲的頂尖富國之一。但是好景不長緬甸,如今緬甸已經成為世界最不發達的30個國家之一。

  首先緬甸衰落源於自身的內鬥,二戰期間緬甸是英國殖民地,國內的各種武裝勢力藉此機會紛紛起義,國內戰火紛飛,百姓苦不堪言,戰爭導致經濟迅速衰退,就算如今,緬北地區也是經常發生戰亂。

  再一點就是美蘇冷戰蘇聯解體,美國的長期制裁。當時美國大力扶持的是反社會主義的一些獨裁政府,而當時的緬甸統治者奈溫卻施行了閉關鎖國的政策,這將原本可以藉助美國的力量振作起來的緬甸經濟壓垮。蘇聯的解體後,軍政府統治的國家,更是社會混亂,導致西方國家對其進行制裁,緬甸經濟更是艱難;同時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軍政府統治國家,也導致國家政策混亂,政令施行艱難。

  第三點,毒販猖獗,眾所周知金三角是指泰國、緬甸、老撾三國的交界處,而由於泰國大力打擊毒品,如今的鴉片種植產業大部分已經轉移到了緬甸,依靠毒品貿易緬甸國內的武裝勢力也越來越多。

  再一點就是緬甸是一個農業國家,農業在國民GDP所佔比重高達60%以上,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發展極為落後,工業和服務業、高科技產業比重太低。


環球網


1936年緬甸的國民生產總值是121.97億美元,人均GDP為776美元, 而1936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是60億美元,人均85美元左右,可以說緬甸當時是亞洲的頂尖富國之一。

但這麼比其實是不合適的,因為這時候的日本已經加入列強俱樂部,而且已經在東亞取得了霸權地位。而緬甸當時還是英國的殖民地,還不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

今天的緬甸國家版圖上的很多地方,原本並不屬於緬甸,至少和緬甸不是一個國家,而是各自獨立的部落。只是英國殖民者的到來和征服,強行把他們合併成了一個國家。

打個比方說,緬甸當時的各個部落就像一個個土豆,各自之間是完全獨立的,各有各的利益訴求,只是大英帝國用一個袋子把他們裝起來了,讓他們成了一個國家。

其實,英國也不是要故意把他們變成一個統一國家,只是因為英國當時對殖民地的統治方式就是如此,合併成一個國家,統治起來更為方便而已。

但是,緬甸的悲劇之處在於,緬甸的地緣政治地位並不好,處在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之間,所以,在大英帝國還在的時代,緬甸更多的是被大英帝國用來掩護印度的安全的前沿陣地,印度才是他們的最愛。

二戰期間,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開闢東南亞戰場,很快就進攻到了緬甸境內。

這時候的國民政府僻居西南,完全仰仗緬甸和印度到廣西、雲南的國際通道來獲取國際援助。所以,日軍希望銅鼓切斷這條國際通道,迫使委員長投降。

但英國這時的作戰重點並不在亞洲,而且在不斷從印度抽調軍隊和兵源前往歐洲、非洲戰場,根本無力顧及緬甸,這才有了中國遠征軍的計劃,其實主要就是掩護中國的國際通道。

所以,緬甸在二戰期間,成了東南亞的主戰場之一,中國軍隊、英國軍隊、日軍主要就是在緬甸進行了長期的拉鋸戰。戰爭對緬甸造成的破壞當然是不言而喻的。

戰爭結束後,雖然緬甸也獲得了日本的賠償,但其實無濟於事,因為賠償是給了緬甸的宗主國大英帝國,至於這些賠款到底有多少用到了緬甸的恢復和重建上,這就很難說了。

1947年,英國同意印度獨立,印度被一分為三,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各自獨立,緬甸自然也就獨立了,成了主權獨立的民族國家。

但緬甸在歷史上沒有統一國家的經驗,英國對緬甸的經營和管制過程中,也沒有為緬甸留下一個素質比較高的精英階層,所以,英國撤離之後,緬甸很快就開始出現了民族衝突,各民族部落之間相互殺伐,至今戰火不絕。

其實,像緬甸這種情況相當普遍,許多前殖民地國家都是這樣,殖民宗主國還在的時候,還可以以強力方式維持基本的國家政治秩序,宗主國一旦撤退,民族獨立了,馬上就會進入民族部落相互殘殺的內戰局面,整個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都會全面倒退。


蕭武


緬甸是世界上罕見的、到了21世紀生活水平比二戰前還要低的國家之一。

據估算,1936年緬甸國內生產總值已達121.97億美元(當時人口1570.8萬),人均年收入776美元,而到了2004年11月,緬甸國民人均年生產總值僅356美元,人均年收入更低,遠不及二戰前的人均年收入776美元。

在其他國家經濟突飛猛進、不濟的也略微有增長的戰後70年,緬甸到底發生了什麼,把自己從一個相對富裕的國家折騰成這樣一個貧困國呢?

緬甸二戰前被英國征服,成為英屬緬甸,但緬甸一直進行著擺脫英國控制的鬥爭。二戰中,為了從英國人手裡獨立,昂山(昂山素季的父親)和奈溫(後在緬甸建立獨裁政權)所領導的緬甸獨立軍引領日軍佔領緬甸,日本名義上允許緬甸成立緬甸政府。後來,昂山等人倒向盟國,秘密組織“反法西斯人民自由聯盟”,開始對日作戰。

這已經夠曲折了,好不容易二戰打贏了,英國人重返緬甸, 緬甸又開始爭取獨立,過程中昂山被暗殺,各派政治勢力混戰,贏取獨立,政府剛建立沒幾年,奈溫又奪取政權,廢除聯邦憲法,開始軍人獨裁統治。70年代,奈溫將國名改為“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實行緬甸式社會主義。奈溫的經濟政策被後人用“胡來”“災難性”來形容:例如:他試圖使用在他看是吉祥的被9整除的面額的貨幣,結果損失了數百萬緬甸人的儲蓄。加上國內貪腐嚴重,毒品問題更是久治不愈,愈演愈烈,到1980年代後期,緬甸已是全球最貧困國家之一。

另外,緬甸走向社會主義陣營,就意味著和原來的宗主國英國、美國這些西方國家劃清了界限;冷戰結束沒幾年,1997年美國又發起了對緬甸的經濟制裁,這一經濟制裁一直持續到2016年,這給緬甸帶來了極大的經濟困境。

回首這70年,隔壁的泰國、新加坡以“東亞四小龍”騰飛而起,印尼經濟發展不錯,日本、中國自不必提,緬甸這樣一個二戰前的亞洲富國竟然完全落後於地區其他國家,成為了最貧困國家之一,也是讓人唏噓感嘆。


北海圖


發展才是硬道理,發展肯定要軍民一家,政治穩定,現在經濟全球化,都是互聯網經濟了,最為一個農業大國肯定要轉型了,不轉型肯定就衰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