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太極內功,它和練太極拳有什麼關係?

和菏


拳本無內外,只是側重點不同罷了,所以就有人把它給區分開了!

就像水泥和水一樣,功夫就是摻合到一起的結果,而不是過程!現在你非的說你是水泥,他非得說自己是水,可是傳統武術苦苦追求結果是什麼?都一樣,就是技擊!



外家拳同樣也練筋骨,也吐納呼吸,也練哼哈二氣,也要氣沉丹田,內家拳同樣需要骨架,發力,抗擊打能力訓練!

那麼,所謂太極拳內功,其實就是太極拳內練過程中形成的自己的一些特別訓練方法,可以更快更高質量達到太極拳所謂的懂勁,神明的境界!

但是,現在練拳都出現了偏執症一樣的狀態,重內不練外,練外的忽略內功修煉,造成了練內的手無縛雞之力,根本談不上實戰能力!而練外的呢,把身體搞得身體傷痕累累,傷敵八百自損一千,壽命不長!



所以,太極拳自詡為內家拳,但是到今天真的能打的沒多少,都練偏離了方向!當然,今天和平年代練內以為養沒有錯,通過內修的方法達到健康養生延年益壽的目的,這是正確的!



但是,不應該把所謂內功搞得神神秘秘的,玄而又玄,甚至把金庸小說中的神功都搬出來練習,你都不想想,有多人真的長生不老了?所以說,養生無非是讓你的人生生活質量高一些,而不是每天躺在病床上度過!


九五太極養生


這是一個被無數練傳統武術的人,津津樂道的詞彙。我查了一下百度,大概的解釋說。內功是鍛鍊身體內部器官的功法,或者氣功。其中涉及到丹田呼吸,肩胯開合,等等一系列站樁,吐納甚至還有什麼龍虎二氣之類的。

當然,為了增強內功這個理論的權威性,還引述了金庸的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甚至還有民國小說蜀山劍俠傳,這是因為有文字記載的內功,這兩個字,最早提出就是民國小說家李壽民的代表作青城十九俠中。而有趣的是內功這個提法,以及內功的系統完善,甚至還有技法理論。卻都是在武俠小說中逐漸完善的。

以上是資料,以下我們來看看現實。

在今天的公園裡,老師傅在教徒弟時,也會經常用到這個詞“內功”。顧名思義,內功說的就應該是身體裡邊。那麼有內功就一定有外功了。外功我們都很清楚,所有用力的動作,比如踢腿,下腰,打拳套子。好像這一系列,看得見摸得著的都屬於外功。但是在公園裡眾多的練習者中也都默認這一個規則,似乎內功才是最高境界。即使老師傅傳授的最神秘,最有價值的東西。也是學習者,希望得到學習,並掌握的最值錢的東西。

於是這裡出現了一個問題,所謂的外功,看看就能練,練練就能會。但是內功卻很少有人能摸著門路,我想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當你再問老師什麼是內功的時候,老師的回答會非常的豐富多彩。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解釋。不同的拳種有不同的說法。不同的學歷和素養的人,會說出完全不同的解釋。甚至不同的收費,講解時從形式到內容都大相徑庭。但無論怎樣的不同,其結果都很相同。那就是想學的人永遠覺得自己在雲裡霧裡,甚至有些善於思考的學生會把老師傅問的啞口無言。最終歸結一句話:只能意會,不能言傳。

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中國文化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如果真的是這樣,中國文化又怎麼可能綿延數千年呢?眾所周知,中國文化之所以傳承有序,完全得益於文化的積澱。其中歷朝歷代思想家的經典是使文化得以傳承的重要依據。

因此,我想說一句:憑什麼傳統武術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呢?

我們還是回到百度的解釋裡來看一看,問題到底在哪兒?

在解釋中他強調,內功是鍛鍊內臟器官的。然後他說,通過這樣的鍛鍊能夠發出強大的爆發力。說原理就如同高頻振動器。當然,這其中也涉及到一些中醫的穴位和經脈的問題。當然還有氣功。

按這個邏輯去理解的話,似乎是在說人體的內臟通過鍛鍊之後,可以成為高能電池,這一類的東西。在需要的時候還可以放射出一種強大的能量。

是這樣嗎?

這個思路其實就是1+1+1+1的問題,屬於五歲的孩子都能想的明白的。其實這就是中國武俠小說所提到的內功的原理。我認為真正練習傳統武術的人,不至於這麼輕易就相信這套兒童都能理解的邏輯。

我並不否認人體內的內循環是屬於能量,但這種能量他的目的是維持人體的正常健康需要。而不是為了搏擊。所謂內功只是一種概念,之所以它的產生源於武俠小說。其原因也不過是文藝工作者,為了強化故事,為了增加戲劇衝突和矛盾,而人為設計的一個詞彙。

我們都知道,各門各派的武術中都有一個統一的說法,叫做內外相合。這個說法不嚴謹,但是很科學。不嚴謹,在於他並沒有說清楚什麼是內?什麼是外?內在的什麼和外在的什麼應該相合?人體這麼複雜的系統,至今西醫也不能全面的解釋。我們就應該能理解,古人留下的這句話說不清楚是很正常。但是我認為它又是科學,它的科學在於它始終堅持著中國傳統哲學的整體世界觀。它把人體的內在和外在統一來思考,這其實就是現代醫學和體育科學的平衡概念。其實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中庸理念。中庸並不是平庸的同義詞,而是平衡。

至於問題中問到內功和太極拳的關係,這個追問其實也不是什麼大問題。內外相合,不僅僅只有太極拳,是這種要求。其他所有的拳法都如此。甚至現代體育也是這樣要求的。

當然,我的意思並不是說中國武術和現代體育是一碼事。希望看客能有理性的讀解。至於中國武術和現代體育到底有什麼區別?到底練的是什麼?這不是本文要討論的重點。


姚宇


沒有太極拳內功,太極拳首先練的是間架結構合理,為什麼要練間架結構呢?這個是人體自然結構,擺好結構可使人不用力而有力,如同挑擔子,挑起擔子後就不用力,是人體結構支撐起擔子,太極拳充分利用人體結構力對敵,而不是用胳膊力,肌肉力。其二是練太極拳要練皮毛感應,通過練習皮毛感應而有聽力,敵用力便知敵力的方向,知敵後便可在敵發力後處置敵情。太極拳號稱以弱勝強,四兩拔千斤,以慢打快都是有原因的,我理解以弱勝強,四兩拔千斤就是說的利用間架結構不用力而有力,在交手中不與敵碰力,多是順敵之力,讓人感到自己的力沒做用到對方的身上,還受制於對手。以慢打快是說觀敵結構,聽敵勁以知敵進攻方向,敵一動就直接斷其根,看似簡單,從容不迫,使大家以為是慢慢的,其實並不慢。上述道理雖然簡單但練起來需要有明師指點而讓你知道什麼是武術並教你很多細節,需要練的是真拳而讓不走彎路練出身型、步法等,需要練習者是練武術的材料而可以動腦多研究,需要練習者真的喜歡武術是武痴而常練不懈。傳統太極拳是一門打人拿人的藝術,可讓你在技擊中想打人那就打那,而別人打不到你,別聽騙子胡吹什麼哲學,周易的,萬事一理,事事道理是相通的,怎會聯不上,但無論什麼拳主要還是身法、手法、步法配合好,是有技術其中的。雖以力打力小不是太極拳要的,但功還是練的力越大越好!


你不在我身邊1


什麼是太極內功?它和練太極拳有什麼關係?

相比太極內功,太極外功是什麼呢?動作運行?筋骨肉之力量獲得?凡是有形的動作皆是外功?還是盤架子站樁?也就是說,太極外功主動功,內功主靜功?外功主筋骨皮?內功一口氣?哈,這個問題怎麼回答?

事實上分內外是一種初學者的方法,容易一一接受和掌握,但高級階段是不分內外的。不過既然是對初學者而言之,分內外還是可以的。那麼,太極內功應該怎麼介定呢?

方式方法很多,我從比較簡單的站樁和盤架說起,為什麼太極內功會包括站樁內功呢?它不是死樁嗎?出拙力的嗎?太極講以巧破千斤,關站樁什麼關係?我先不談原理,只問一句話,車輪要轉動,沒有車軸行不行?立如枰準什麼意思?立身中正怎麼立?如果你說不行,我們繼續,如果行,我走人。

第一步,謀求上下虛實。

立軸就須站樁,上下貫通,謀求一氣貫竄,上下虛實分明之後,頭腳相連,尾閭百會頂一塊’,內功心法叫“頭踩著腳,足頂著腦",出現這種通天沏地的感覺了,站樁成功。否則,發僵發硬,疼痛苦澀,沉癢酸跳,說明氣衝病灶,還未通氣,繼續練。“通則不痛,痛則不通"。很多學人就到這兒犯錯了,以為站樁只出僵拙之力,很正常。難也在這裡,舊疾未去,新力不來。哈哈,練。

第二步謀求左右前後虛實

盤架子,謀求左右前後虛實轉換,彷彿立穩車軸轉輪子,軸承沒油可不成。加油吧?氣!加氣!氣油氣油,就擱這來的!不加汽油車不動,人不加氣也不動彈,一個事。盤架子注意兩個方向就行,一前一後,一左一右。

前後運動時,心法是“逢沉必轉,逢轉必沉"。沉腰轉腳,轉腰沉腳,腳是發力點,腰是分運處,把力發到周身四處。氣沉丹田,重心下移,不偏不倚。形態象貓捉老鼠。關健是腳松。

左右運動,心法是“逢左欲右,逢右欲左"。忽左忽右,欲左先右,欲右先左,開合有致。形態象瞻前顧後,欲進反退的老鼠出洞。關健是腰松。(沉腰就是形態上的松腰,這是心法中的訣秘)

最後周身運動,把氣轉圓了,上伸下拔,上下貫通,左右開合,左右貫通,前後收放,前後貫通,全身貫通,一氣貫通,心氣貫通,心法是“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原則是,以心行氣要沉著穩定,入骨而行。以氣運身要順暢平穩,聽從心意指令。最終實現完整一氣,節節竄穿,毫無間斷。完成太極內功修練。總的原則是,心為令,氣為旗,腰為囊,先求開展,後求緊湊,最後臻於縝密。羽蟲不落。人神莫知。總的方向是順逆,運動軌跡直曲互轉,螺旋纏繞。至於總的動力方向,因人而變,因敵變化而緩急。


豐豐224616993


據我瞭解太極拳應該沒有什麼內功,太極拳主要是以外功鍛鍊為主,而且太極拳分好幾個流派,每家的太極拳都不太相同,有慢的,有快的有可以對打的沒有鍛鍊身體的。但是太原總的來說還是以。養生鍛鍊為主

至於題主題的太極拳的內功我覺得是不存在的,傳說中的內功一般都是戰力或者是坐立不動的。你身體支體去鍛鍊了功法都是外功,更何況內功這個功法我們一般稱之它為氣功。但是去工作個東西目前比較神秘,在沒有真正的被大眾所熟知,也沒有被科學所認證



所以說,太極拳並沒有什麼內功,你見到的首位的太極拳內功和太極拳也沒有什麼關係,大家好,我是一名武術愛好者,路過的朋友請點點關注,您的一個支持就是我的最大的動力,本文有什麼不足之處還請多多留言指點,萬分感謝


奧輝搏擊


太極拳一般歸為內家拳 ,只是中國傳統傳承下來的眾多拳的一種,只不過前些年被神化了,近兩年又因與自由搏擊種種恩怨糾紛又被嘲笑貶低了,其實論健身還是很好的。它的技擊的練法又不一樣,一般人是學不到的。目前推廣的多是養生拳架。練太極拳練的是鬆柔圓活,心靜體松,看似慢悠悠的,實際上是內動帶外動,身隨意轉,這和走剛猛、精氣神外露的外家拳是不一樣的。內功這一詞只是小說中才有的詞,真正傳統太極拳中,它只是代表練到一個階段而出現的一種體悟。這只是我的一點淺薄認識。


惠惠的小船


傳統武術講究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這個氣古代寫作炁,這種人俗稱練氣士,下面的四點水古代歸於火旁,全稱無火之氣,解放後因破除迷信由蔣維喬先生改為氣功,而太極拳俗稱動的氣功,每一動都是一開一合輔以一呼一吸,其實就是傳統的導引和吐納結合起來的一種運動方式,太極之所以強調慢練就是為了配合呼吸,但現在很多人都是為慢而慢,不知道動作含義,一個動作要四五個呼吸,已經起不到應有的開合輔助作用了,但一開始又不能太強調呼吸,因呼吸短促容易憋氣努氣,所以只能自然呼吸,呼吸最後一定要和開合配合才能入門。像傳統的靜坐樁功都是專門練習呼吸的功法,能幫你儘快達到養浩然之氣的目的,本來不想回答這類問題,但看到有的把內功等同於什麼四兩撥千斤以柔克剛這些的,完完全全是一種武俠小說思維,所以做了回答,內家拳和外家的區別是練習方式,而不是應用方式,如果你認為習練內功以後就可以摘葉飛花傷人,拿木頭刀子殺人你還是去看金庸的武俠小說更合適,呂洞賓都要背把寶劍,還是開頭那句話,內練一口氣也要外練筋骨皮才能應用,懂的練氣的養內的內外兼修的就是真的正確的太極拳,反之就是廣播體操內家外練。


寧靜致遠2386822537


我個人認為太極隨便一個動作做出來都必須有 漂浮和沉重共存感,松時小臂肌膚滑嫩像女人手,瞬間突然繃緊時摸起來像棉裹鐵! 這也許就是所胃太極內功! 我們練太極就是為了追求這個感覺,不要小看這漂浮和沉重共存感,就這一點,100個人練太極,但得到這種感覺也許不到一人! 要機緣的!


天山太極道


太極是練內功的拳術,內功雄厚就證明太極拳夠時間和夠火堠,功夫拳術得心應手。現在問題是如何能練出太極功夫?大多數人都認為先學拳理和放鬆要求。其實不然,練就功夫需要方法(主要是功法),它們有一系列練就內功的方法。開始動先注意身體內部變化,正確的身體,手腳運行路線,務必把內氣貫通,再一點一點織累起來,加大氣流量。(氣流量大,是知道自己氣的走向,運氣線路圖,能發於梢節應用,應用包括功法在內)很多內氣和內功是從人體核心出發,通過一動全動的方法取得。


梁錦成


太極拳它有一個完整的體系。拳架和推手只是初學者教授的,隨著長時間練習再學習各種器械並輔助各種太極功法。功法分動功和靜功,動功有太極尺和太極球等器械輔助練習,靜功分坐立站臥配合順和逆呼吸方法走穴位練習。太極拳最後練習的是散手,也就太極散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