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鬥帽上掛的幾塊布有什麼用,關鍵時刻用它保命?

小龍音樂生活


日本鬼子腦袋後面兩片布是什麼東東?日軍獨有的屁簾

之前有個朋友問薩沙,抗戰鬼子的帽子上有一種屁簾,像個簾子一樣拖在後腦上面。這是什麼玩意?幹什麼用的?看起來怎麼這麼難看?呵呵,這玩意還真有點用處,也是日軍制式裝備。聽薩沙說一說吧。

薩沙寫了幾本抗戰的書,很多朋友把我當專家。其實抗戰的知識淵博如海,我懂得真就是九牛一毛而已。不過,這個所謂的屁簾,薩沙還真知道是什麼東西。聽我來吹一吹。

早在三四百年日本戰國時期,就有類似的屁簾設計。當時的日本足輕(足輕是日本古代最低等的步兵,他們平常從事勞役,戰時成為步卒),一般裝備很爛。他們沒有武士的頭盔,帶著一種斗笠(日本叫做陣笠)。陣笠就是一種簡易頭盔,是竹子、木頭上塗上一層生漆製成的,基本沒有防禦能力。

這玩意的作用,就是防曬,防雨,也可以接水喝。陣笠的後面就有一種屁簾,和抗戰時候的屁簾大同小異。

屁簾的作用只有一個,就是防曬。

當年足輕的衣甲很爛,日本夏季陽光往往挺熾熱。足輕不但要打仗,還要從事重體力的搬運等勞力,經常頂著大太陽工作。他們的帽子遮不住脖子和後腦,防止曬傷就只能用屁簾。

客觀來說,這個設計還是挺有用的。屁簾並不妨礙士兵的行動,就是難看了一些。

日本明治維新以後,採用新軍服,廢除了舊式所有軍服的設計,也包括屁簾。

不過,沒有多久日本就恢復了這種屁簾。

當時日本陸軍是學習歐洲最強大的法國陸軍(法國被德國擊敗以後才改學德國),很多裝備都是原封不動的山寨或者購買。

而法國的殖民地軍隊制服帽子,就有類似的屁簾設計。法國佬設計目的和日本古代一樣,也是防曬。法國人在非洲有不少殖民地,軍服的防曬是必須的。同時,在非洲很多熱帶叢林中,這種屁簾還有防止蚊蟲的能力。

在1899年,日本軍方正式規定駐紮臺灣的軍人必須使用屁簾(日本叫做帽垂布)。為什麼從臺灣開始?還不是因為臺灣殖民地是日本軍隊最靠近南方的地方,最為炎熱。

到了1938年,日本陸軍重新規定了軍服的制式,強調軍服必須使用屁簾。

從此時開始,所有屁簾由日本軍工廠正式生產,採用最好的布料。後期因為日本國內資源困難,開始使用各種下腳料,包括毛巾。

在1942年之前,日本陸軍主力全部在中國作戰,尤其在中國南方作戰。日本的氣候和中國有一定區別,其一就是日本人受不了中國的炎熱。

對於日本人來說,夏季氣溫30度就是難以想象的高溫了。但在武漢會戰的湖北、長沙會戰的湖南、廣東戰役的廣州、廣西會戰的南寧,夏季平均氣溫都要比日本高出至少5度以上,很多時候還有40度的高溫。日本人對於這種溫度是極其不適應的,經常出現中暑死亡或者大面積疫病情況。

在這種天氣,日軍的屁簾就發揮了自己的作用。有這個簾子遮擋,在暴曬下行軍就要好很多。

就是實用,這個屁簾在侵華日軍廣泛的裝備。

於是,我們看到的所有抗戰電影(除了冬季的戰爭),日軍的帽子基本都有這種設計。

屁簾也不是完美無缺,主要問題就是導致軍容較差。

在中國,一般老百姓是不會用這種東西的,只有在城市打工的苦力才會用毛巾搞出類似的玩意。

日本兵的屁簾往往成為中國老百姓嘲笑的東西,就軍人的形象來說也是很不好看的。

不過,日軍總體來說還是不顧什麼形象,先顧實用的部隊。直到日軍投降,屁簾始終是日軍的制式裝備。

因為這個屁簾看起來很滑稽,所有橫店抗日神劇中也必備。


薩沙


這兩塊布看起來很醜陋,其實說道還不少,具備象徵意義和實用意義兩層用處。不過要搞清楚,這種“軍帽垂簾”日本兵也不是天天戴著,在氣候合適以及沒有戰鬥任務的情況下,這兩塊(也有掛四塊的)布通常會被取下來,尤其是擔任城市駐防和警備任務的鬼子,很少掛這種“屁簾”,只戴戰鬥帽即可。現在的抗日神劇也沒人考究這些,要麼全不掛,要麼全都掛,實在很不專業。



所謂象徵意義,是日本士兵護身符的另外一種表達方式,因為日本古代的普通步兵(稱為“足輕”)出戰時,所戴的“陣笠”的後面就有遮陽簾。在日本近代陸軍設計軍服軍帽時,把原來一塊布改為更加透氣和方便的兩塊,同時賦予了它“天皇所賜護身符”的含義,並且這兩塊布還是有名字的,一塊叫“八竑一宇”,一塊叫“四海一體”,瞭解侵華日軍標語習慣的,應該知道這兩個詞,小日本的大口號。

而實用意義就比較多了,正因為具備一定的實用價值,所以不僅日本士兵在戰時佩掛,你會發現不少日本中低級軍官也有使用,因為像小隊長、中隊長或大隊長這些基層軍官,也是需要在戰場上摸爬滾打風吹日曬的,所以它不是士兵專用。



第一個用處:遮陽防寒。

有種說法是日本軍隊最先師從的是法國陸軍,而法國的北非軍團在高溫的沙漠地帶作戰時,圓形帽後面就掛上了遮陽簾,並且效果還不錯,所以日本人一股腦也學來了。也對也不對,首先日本古代武士已經有過這一裝備,尤其是侵華戰爭以後,當鋼盔被曬的滾燙時這兩塊布確實有用,其次就是在東北的關東軍部隊,沒有換冬裝棉帽的春秋季節,也能起到防寒的作用,冷風不致嗖嗖鑽進後脖梗裡,這個用處法國北非軍團是不需要的。

第二個用處:防震防蚊。

無論是步兵被炮火轟擊時,還是專業炮兵在發射炮彈時,都會有巨大的聲響,那麼用軍帽垂簾護住耳朵都能起到防震的作用。在熱帶地區作戰時,垂簾還可以有效防備蚊蟲對後頸的叮咬,比如太平洋戰場、比如海南島等地區。



第三個用處:提防砍脖。

這個作用在日本古代更為突出,當刀直接砍到後脖頸的時候,布簾確實有一定的防刃和滑刃作用,避免一刀下去直接入肉,其實我們應該憶起中國古代官兵的頭盔許多後面也是有垂布的,甚至還繡著花紋以便與頭盔配套,功能差不許多,絕不僅僅是為了好看。古代的日本軍隊當官的有金屬盔,士兵都是竹笠,裝上這種“護頸簾”還是很有必要的。那麼在面對裝備簡陋經常掄大刀片的中國軍隊時,這玩意兒當然繼續有用。



鬼子的戰鬥帽側後下方各有一排氣孔,就是用來佩掛垂簾的,用按扣的方式,最多看見掛四塊的,風一吹很搞笑。

日本明治維新後,崇尚東西方文化的融合,傳統的裝飾性、代表性和實用性相結合,再加之所崇尚的所謂“武士道精神”,才逐漸衍生和演化出現代軍帽的垂簾來,其實也可以稱作“護簾”。


度度狼gg


其實這款軍帽的設計充分體現了日本人對於細節的重視。在大阪和平中心聽日本人講述過日本這款軍帽看似可笑的造型到底有什麼實用作用。

其實這種造型的軍帽早在日本幕府時期就出現過了,名叫陣笠。

這種帽子最早的設計理念都是出於與自然環境的抗爭,有遮陽、防寒、防水、防曬的作用。對於很多研究說這款帽子是抄襲了法國軍隊的設計,這是不存在的,因為日本歷史中,這樣造型的帽子出現很早。由於日本的始皇帝迷非常多,很多軍迷認為日軍的這款帽子來自秦始皇的帽簾帶來的靈感而延伸而來的,當然這種說法並不存在考證基礎。

對於一些這款帽子可以減少槍炮聲衝擊什麼的,那就有點神話了,其實本質上就兩個作用,一個是遮住頭面部皮膚,在長期行軍打仗的艱苦環境中可以防止曬傷,在寒冷的地方則可以遮擋風雪,對耳朵起到保護作用,對頭部保溫。也確實有一定的驅蚊作用。第二個也就是最主要的作用了,確實與保命有關了。日軍戰鬥帽的布並非普通的布,而是韌性很強的帆布,由於脖子是人體的重要部位,也是相對脆弱的部位,脖子受傷很容易成為致命傷,尤其是肉搏戰的時候,這幾塊帽簾可以在側面及背面模糊脖子的邊界,很難判斷脖子的準確位置,加上帆布的韌性,很大程度的避免了致命傷。尤其是拼刺刀的時候,這種干擾可以降低刺入傷害。

不管怎麼說,從理論來說,這款軍帽都是一款實用產品,但是很不幸的被日軍用做了侵略,日軍的降低傷亡就是對其他國家人民的苦難,再好的產品用錯了地方也只能是禍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