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農村俗語「兒娶媳婦滿屋紅,閨女出門滿屋空」,你認爲是不是有道理?爲什麼?

棒奔霸


對於農村俗語“兒娶媳婦滿屋紅,閨女出門滿屋空”,你認為是不是有道理?為什麼?

但從字面意思來看確實是很有道理,“兒娶媳婦滿屋紅,閨女出門滿屋空”也不是隨意說說,兒子娶妻滿屋都是新嫁妝新傢俱,家裡貼滿喜字,喜氣洋洋的,但是姑娘出嫁就剩下老兩口獨守老屋,放幾掛炮竹以後,人走茶涼,然後就滿屋冷清淒涼的了,很鮮明的對比。

農村姑娘出嫁,很多都是哭哭啼啼的離開自己的父母,有的做母親的捨不得自己姑娘走,也是鼻一把淚一把的哭,但是沒辦法呀,姑娘大了就要嫁人,就要給人家做兒媳婦。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姑娘可是千萬不能強留,留來留去留成仇人了都。但是不絕對,單單隻有一個姑娘家家的人家,也可以招婿上門的,不過就看人家男方家庭願意不願意。

話又說回來,“兒娶媳婦滿屋紅,閨女出門滿屋空”也不絕對。很多農村人家出嫁姑娘,也是歡天喜地的大肆慶祝的,比如我們這裡。就有隻是兩個閨女沒兒子的,就把姑娘的出嫁婚事當兒子結婚來操辦,先在自家舉辦婚禮,擺上宴席招待親友,然後嫁過去男方再擺酒席,女方家庭也是“閨女出嫁滿屋紅”的。就看人怎麼想,怎麼去安排這個子女的婚事。自古嫁娶不分家,有娶就有嫁,把嫁閨女當做喜事來操持的,一樣的滿屋喜慶。

這句話應該還有深層次的含義,我想題主也有類似的感觸。“兒娶媳婦滿屋紅,閨女出門滿屋空”,說的是姑娘出嫁走了,就剩下老兩口以後過日子,生活上會出現孤單淒涼問題,還有就是養老問題,都有這個擔憂晚年生活的意思。姑娘給人家養老去了,家裡就很少回來了。但是現在社會,也沒有什麼講究的了,姑娘也是傳後人。做女兒和女婿的,也有贍養扶助自己父母和岳父岳母的義務,兩個家庭平時互相走動的勤快一些,也不至於孤獨淒涼的吧。這個要看女兒女婿的主觀能動性有多高了。


農民妹子一枝花


對於農村俗語“兒娶媳婦滿屋紅,閨女出門滿屋空”,你認為是不是有道理?為什麼?

農村裡的俗語千千萬,其從古代就一代代流傳下來,多半還是有其道理的。只是現在很多的年輕人都紛紛選擇外出打工了,對於農村裡的一些老話也就瞭解不多了。在過去,如果要想種好田,莊稼有好收成,就得藉助這些農村的俗語。閒話不多說,步入正題。在農夫看來農村俗語“兒娶媳婦滿屋紅,閨女出門滿屋空”是有道理的,即便是在今天也是如此的。

兒娶媳婦滿屋紅

對於農民朋友來說,家中最大的事情就是嫁娶了。如果誰家裡要娶媳婦了,那是要提前半年就要開始準備了。先要把一些要準備的東西大記在一張紙上面,然後逐漸的一項一項去落實。而等到結婚的時候,張燈結綵不說,而且家裡到處大是紅色的大喜字。就連一些傢俱、衣服、床單、被套等等都會換成新的。所以也就有了兒娶媳婦滿屋紅的說法。

閨女出門滿屋空

為什麼說閨女出門滿屋空呢?因為在過去嫁女兒是要準備嫁妝的,那要準備的東西可不少,有些地方講究的連被套也得準備好幾床呢。還有一些其他的嫁妝,當女兒出門的那天,基本就搬空了。同時搬空的也還有父母的心。因為女兒是父母的小棉襖,一旦嫁出去了,就是別人家的人了,從此以後就是家人變成了親人,自然心裡空落落的。有多少的父母,在女兒出嫁的時候哭成了淚人,內心空落落的要長達幾個月才能緩過來。

其實,這句話也是有著鮮明的對比,兒娶媳婦雖然是家裡添人了,可兒媳婦畢竟不是女兒,她再親也是媳婦,是和兒子親。而作為父母的,好不容易養了一個閨女幾十年,最後嫁出去了,心裡自然不是滋味。這句俗語也說出了父母的心酸和養兒育女的不容易。如果你有不同的看法,可以留言討論!(圖片來源網絡,侵權可刪除)


農夫也瘋狂


與其說是婚俗,不去談一句老話:迎來送往……

套用在社交圈子一樣適用:純樸的中國傳統好客心理來看,人們習慣的迎客(此處不影射新娘子是客)時候各種張羅,購買各種物品,而送走的時候又想把家裡一切給客人帶走,是一樣的道理。雖說都是人情世故,但是這個婚俗說法略顯的性別歧視,重男輕女,顯得有點不近人情,同是兒女,該一視同仁。

一個觀念或者習俗,可以留作地方文化的保留,但是如果有背社會發展和觀念更新,便成了糟粕。

老觀念娶媳婦是添人,嫁姑娘是送人,也算是個陳舊觀念,需要更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