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馳爲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周星馳自己都反問過別人:“你覺得還有適合我演的角色嗎?”

確實如此,年齡那麼大,還在銀幕上做各種無厘頭的搞笑演出,效果只會適得其反,隨便舉例,讓56歲的周星馳再去演《食神》、《喜劇之王》的小人物式喜怒哀樂,甚至《少林足球》和《功夫》那樣的角色,第一身手今非昔比,第二臉上的皺紋、頭上的白髮也無法讓觀眾建立對這個角色的共鳴感和說服力(這把年紀還演底層人物掙扎,表現的就不是辛酸而是活該),更別說早期的無厘頭風格,就像成龍過了50歲還演功夫小子,你不會覺得幽默,只會看的很不舒服。

略舉一例,你看一個56歲的喜劇演員出現在這樣的畫面裡,還能像他34、37和39歲這樣演的時候一樣有共鳴?表演方式或許能複製,但你看的感覺真能確定絕無違和或尷尬?所以問問自己,這些年來心底裡最接受的周星馳“無厘頭”和“小人物命運”,是否正是這種?若是,那麼周星馳也回答你了。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美人魚》裡鄧超也像《少林足球》跳MJ舞那樣演,你不覺得違和也是因為他當時才37歲吧?“無厘頭”有時就像動作和槍戰,不是任何年齡都能勝任的。所以周星馳還有“情懷”,可以不用老態出演也有票房,成龍和周潤發被踩來踩去也還在演戲,都是巨星,何必厚此薄彼?說白了就是,讓周星馳50多歲每年一部這樣演無厘頭,你敢保證都還捧他麼?他自己演的舒服麼?

更無奈是,《功夫》之後,周星馳14年來只演了一部作品,但仔細一想,長達14年時光,我們在周星馳作品中有找到不說凌駕,起碼跟《功夫》平起平坐的劇情創意、喜劇元素和經典表演麼?所以周星馳再演“無厘頭”已不是時候,不演又沒人能取代甚至接近他的水準,直接令到2010年後這三部作品陷入一個“矛盾”:觀眾仍會憑周星馳情懷買票,或許也並不認為《西遊降魔篇》和《美人魚》不好,可這是我們要的周星馳嗎?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或許有人以Leslie Nielsen年近六旬才開始演《白頭神探》云云反駁我,但普遍忽視一點:Leslie Nielsen並不是年輕時就建立了鮮明喜劇的招牌,而更多是發揮其本身作為演員的本領,最終成功轉型。而周星馳更應該按卓別林或許冠文那樣的路線去思考,年輕時喜劇才華和招牌太盛,中年之後反而對“轉型”和“突破”戰戰兢兢,而且他們也明白,自己給觀眾打下的烙印太深,輕易轉型代價可能是“破功”甚至“晚節不保”。周星馳不也說了嗎: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演員”何解?是不在無節制的“神話”之下,因“XX之王”“XX皇帝”、“XX之神”而令其裹足不前,而盡情發揮自己駕馭不同題材和角色的能力,大家都是凡人,怎會無榮譽感和虛榮心?回想,演《霹靂先鋒》、《義膽群英》時的周星馳,難道就比《賭聖》後的周星馳差勁了?演《長江七號》時的周星馳,難道就比《功夫》的周星馳要失敗了?還不都是觀眾的“自私”作祟?寧以一成不變的“喜劇之王”視角,將這幾年的周星馳繼續捧上天,也不去真正理解周星馳口中的“演員”究竟是什麼,所以當王晶和杜琪峰都說周星馳是“天才演員”時,有些周星馳的粉絲還以為他們是“違心”“高端黑”,只能理解為膚淺。

再舉一例,為何周潤發狀態巔峰的時代,他演什麼你都不會覺得他帶著壓力和桎梏?就因他一直把“演員”放在第一位,所以演江湖片(《英雄本色》)、監獄片(《監獄風雲》)、喜劇片(《八星報喜》)、賭片(《賭神》)甚至文藝片(《秋天的童話》、《阿郎的故事》)都能票房大賣,而且演員魅力和票房號召都能超越很多同樣角色多樣的華人演員。其實,按周星馳的才華,他無疑也能成為這樣的演員,喜劇領域的突出不是核心原因,而是觀眾、粉絲乃至老闆對他的“鉗制”,包括現在仍對他極盡神話的粉絲們。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巨星都不傻。不說“雙週”這類天生演員天賦極強者,如成龍、洪金寶等動作天賦遠勝表演天賦者,都試過以《龍的心》、《七小福》、《八兩金》等片轉型,成龍最初更想將《奇蹟》拍成一部純文藝片,只是嘉禾不同意,才不得不加入許多動作和喜劇元素,但背後實質是他的無奈:當被冠以“動作巨星”之名,無論為滿足觀眾期待,還是個人虛榮作祟,都無法輕易突破自己。

何況90年代成龍兩次轉型拍《重案組》和《玻璃樽》,票房都掉到2000多萬港幣,相比發揮他動作招牌的《醉拳2》、《霹靂火》、《紅番區》、《簡單任務》、《一個好人》等部部4、5000萬港幣,你讓他怎麼想?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說回喜劇演員。他們轉型其實是一件很有風險的事,以周星馳的前輩許冠文為例,當年有三個經典角色找他,分別是《秋天的童話》、《賭神》和《跛豪》(你沒看錯,當時麥當雄就想讓許冠文演大毒梟),但許冠文最後都拒絕了,其實就是害怕不那麼搞笑觀眾會不接受,後來他唯一後悔就是《秋天的童話》,說“如果能時光倒流,我會演”,但背後也看出喜劇演員對“轉型”的憂慮。

93年,周星馳正值巔峰,許冠文功成身退,才第一次主演了他口中的“悲喜劇”《搶錢夫妻》;97年,半隱於市的許冠文才第一在《中國匣》裡演個嚴肅老大,可見喜劇演員往往卸下了“盛名”才願意挑戰更多角色。但現在的周星馳明顯還不是這個狀態,因為他正在“神位”上。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有人說喜劇巨星年齡大就可以轉演悲劇,這點周星馳想過,所以《長江七號》裡有悲情元素,但票房和口碑顯然不及《少林足球》和《功夫》,所以周星馳後來再於《西遊降魔篇》裡表現悲情,卻已不是親身出演了。

怪誰?不能完全怪周星馳,或許該怪觀眾10年前還沒真正接受會讓他們哭的周星馳,何況對於“悲情”,周星馳是有陰影的——當年《大話西遊》毫無疑問是悲情戲,但票房口碑卻遇上了他走紅後的最大滑鐵盧。所以,《長江七號》中出現的悲情元素,是周星馳在內地網絡追捧《大話西遊》後的一次嘗試,但從觀眾反應來看有些“生不逢時”,似乎現在這個年齡更適合他這般轉戲路親身演出,但這些年他自己心態也好,賣情懷也好,都到了不演出票房也賣座的程度,他還會心甘情願轉型悲劇,甚至露面主演嗎?

換句話說,周星馳的在網絡時代的“神話”地位,既是對他影響力的肯定,也是被內地年青一代給“慣壞”了,對普通觀眾來說未必是好事,對期望周星馳再出來演戲的粉絲來說,更是“弄巧成拙”。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關於“轉型悲劇”,還是要說到他的前輩許冠文:1981年,許氏兄弟的《摩登保鏢》同時打破香港和新加坡的歷史票房紀錄,許冠文的喜劇風格達到頂峰,但弟弟許冠傑隨即去了新藝城,面對不得不單幹的現實,許冠文整整3年沒有幕前演出,一方面是想個人搞笑如何突圍,另一方面則是探索能否嘗試悲劇題材。

但問題來了,喜劇演員正值巔峰,轉型悲劇談何容易?所以1983年,許冠文自己不演出,而是退身幕後,監製和編劇了恐怖片《追鬼七雄》。若看過這部電影,你會發現主線是不折不扣的悲情故事,喜劇只是通過細節表現,足以證明許冠文在巔峰之後就考慮轉型(當時他不過41歲),而且已認識到“喜劇內核是悲劇”的原理。

結果《追鬼七雄》票房不佳,之後許冠文也不敢再轉型,而是整整十幾年都在只做喜劇。現在的周星馳,其實也在走許冠文的老路——難以隨便挑戰悲劇題材。無獨有偶,30多年後《西遊伏妖篇》也是在宣傳上特意突出周星馳的監製編劇地位,當然比當年的許冠文賣座多了。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至於達叔,這些年接的很多片(尤其內地製作)都是主角,在《香港仔》、《導火新聞線》等雖演配角,但都嘗試嚴肅角色,而不是停留在“無厘頭”和“小人物”層面,而且兩部戲都讓他提名金像獎“最佳男配角”。可是,你們看嗎?真正接受了嗎?認可他在內地喜劇題材裡的表演嗎?甚至記得達叔有這樣更展現演技的角色嗎?背後,其實還是習慣接受他的港式搞笑演出不是?

身為黃金拍檔,周星馳或許也看到這點,那麼他又如何有十成把握轉型,甚至再次演出?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2010年後周星馳出了三部戲:《西遊降魔篇》、《美人魚》和《西遊伏妖篇》,雖然票房成功,但在個人看來,周星馳卻越來越“怯”,因三部戲都沒離開網絡時代的“情懷”,兩部“西遊”片無疑扣著“大話西遊”,《美人魚》上映前“欠星爺一張電影票”的情懷話題傳遍網絡(之前的一篇《為什麼那麼多人黑周星馳?》文章也起到了很大的宣傳作用),但電影本身如何呢?至少這兩年的口碑來說,都不認為這是“四年磨一劍”應有的水準,“吃老本”的痕跡尤其明顯,翌年《西遊伏妖篇》各種有的沒的的“解讀”,更讓人覺得周星馳被刻意拔高…

所以,周星馳幾年拍一部雖然能吊起觀眾胃口和情懷,但質量愈發下跌也是不爭事實,更重要是讓我看到一個“退縮不前”的周星馳:《長江七號》後對角色難以突破的擔憂,讓他10年來都不踏足幕前;網絡時代對他的各種“造神”,又讓他不敢隨意突破情懷去走得更遠,所以《美人魚》也只敢在自己的舊套路里打轉;何況如今他也確實失去了昔日的創造力,所以這幾部戲的質量,其實都承載不起網友那麼多天花亂墜的“解讀”“解構”,這正是近年周星馳電影最讓人尷尬的地方。

明年周星馳的《美人魚2》將上映,對他來說其實是另一個挑戰。原因很簡單,這兩年《美人魚》受到的輿論非議越來越大,很多人都罵這部戲“情懷遠勝質量”,無形中其實給續集埋了個“雷”:若質量不夠理想,口碑將迅速坍塌,開頭票房不用擔心,但隨後也難逃跳水,這點《西遊伏妖篇》到《捉妖記2》都證明了。

而且,《西遊伏妖篇》後觀眾紛紛都說“欠周星馳電影票還完了”,這意味著再賣情懷的難度已經很大,再說“還星爺電影票”只會惹人反感。所以擺在周星馳面前的最後籌碼只有“質量”,但從《長江七號》開始周星馳電影水準的持續下跌,也不易讓人對《美人魚2》質量抱著絕對樂觀的態度…

所以,網絡時代的周星馳最大情懷就是“個人”與“西遊”,當這兩者都在這三部戲中耗完後,《美人魚2》想繼續以“只導不演”拿到高票房+好口碑不會那麼簡單。當然,未來他若自己親身演出票房不愁,但還是回到最初:還有適合我演的角色嗎?何況現在內地票房橫著《戰狼2》這隻巨獸,周星馳情懷再大也大不過“愛國”,若出來演角色不成功,票房也超不過《戰狼2》,豈不是人設、情懷和招牌都賠進去了?

與其如此,不如一直身居幕後,還可以保持情懷。但情懷是容易被榨乾的,連“欠票”都用上,也只當了一年半的“無敵”就被吳京反超,加上《西遊伏妖篇》的失利,這兩年《美人魚》持續發酵的負面口碑,周星馳演和不演其實都是一個關乎“破功”的壓力,而這種壓力,網絡對他的“神化”難辭其咎。

周星馳怯,怯到近年幾部作品到了誰紅找誰合作的程度——

〈西遊降魔篇》的郭子健,合作前已憑《打擂臺》拿過金像獎最佳電影,文章也因《失戀33天》正大紅大紫,甚至攝影指導蔡崇暉,也是剛憑《狄仁傑之通天帝國》和《龍門飛甲》成為華語3D攝影師的代表人物;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鄧超拍《美人魚》,正是他“跑男”最火的時期;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觀眾吐槽《美人魚》特效不佳,周星馳又在《西遊伏妖篇》找特效高手徐克合作,吳亦凡林更新更無疑是票房考慮;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這回《美人魚2》曝光《前任攻略3》導演田羽生的片場照,想必也是給周星馳做執行導演,還有20億票房男主艾倫…

縱觀新世紀18年,周星馳頭十年也是3、4年一部作品,但起碼《少林足球》、《功夫》和《長江七號》題材各異也不賣情懷,創意和質量都讓觀眾支持;反觀2010年至今,他還是3、4年一部,但都被框在“大話西遊”和自己的老本里,寧願拍續集也不另闢蹊徑,作為觀眾,我是尤其失望的,畢竟3、4年的等待不是為了再看那三板斧,至於什麼解讀,也要建立在電影的質量上,不然觀眾都看不下去,哪有那閒工夫跟你研究這些?《一步之遙》和《西遊伏妖篇》都是這種“為賦新詞強說愁”的例子,後者更是有些粉絲把每部周星馳電影都當《大話西遊》,結果多數都牽強附會。這證明了一點,觀眾對電影從來的核心要求都是“娛樂”而非“解構”,若觀眾不愛看或看不懂,反而將責任推到觀眾頭上,那還是電影創作者的本事問題。

事實上,《西遊伏妖篇》不能完全歸於徐克作品,而與周星馳無關。第一,影片第一齣品方是周星馳的星輝海外公司,徐克的“電影工作室”署名聯合制作,從產業角度星輝為大頭;第二,雖說該片是徐克導演,但不止“西遊XX篇”的品牌IP,出品、監製、編劇都是周星馳,影片製作和宣傳期周星馳都全力投入,無論網友認為是否他的作品,但他自己的實際行動,已把片子納入個人項目當中;第三,過往徐克也有許多作品都只是出品、監製和編劇,在技術、畫面、動作設計、視聽技巧等方面也都靠程小東(《倩女幽魂》、《笑傲江湖》)、李惠民(《新龍門客棧》)、袁和平(《少年黃飛鴻之鐵馬騮》)擔任導演拍攝,但為何最後都歸於“徐克作品”?還是因為這個IP與創意是徐克的。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所以,《西遊伏妖篇》可以說徐克作品,但不能說完全不是周星馳作品,因從事實來看,周星馳的確參與了很多的環節,也確實使用了他的“西遊”IP,與8、90年代的徐克並無本質區別。

那麼,我們若認可《倩女幽魂》和《東方不敗》是“徐克+程小東作品”,《鐵馬騮》和《奇門遁甲》是“徐克+袁和平作品”,卻何以否認《西遊伏妖篇》是“周星馳+徐克作品“呢?何況連海報和電影主創名單上,兩人最低限度也是並列,這對長年以“監製中心制”出名的徐克來說,若完全是他的作品,他也不會答應這般排名。甚至上映,

觀眾即使不是衝著“周星馳+西遊”,也是衝著“周星馳+徐克”去看的,至少比完全衝著徐克去看的多太多了,沒錯吧?

就事論事罷了。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另看被公認是徐克為核心的《東方不敗》官方海報,他即使監製,名字也要跟原著金庸和導演程小東並列,但我們看這部戲,能否認動作設計、場面調度、剪輯節奏等技術範疇都是濃濃的程小東風格麼?因為在創意上翻新《笑傲江湖》的是徐克(看過小說都知道,東方不敗怎會是電影裡那樣?但某種程度上,徐克又挖掘了原著未延伸的一面),從動作上拍出《笑傲江湖》風骨的是程小東(20多年來各個版本的《笑傲江湖》影視作品,有誰能企及程小東?),與周星馳突破西遊的傳統創意,徐克用技術突破西遊故事的視聽效果無本質區別。

所以《西遊伏妖篇》是離不開周星馳的,更不僅是“掛名”那麼簡單。沒必要刻意否定: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別嫌徐克事兒,真正是他主導創意劇本導演製作宣發,別人只屬“掛名”的片子,就該是《黃飛鴻》、《狄仁傑》、《龍門飛甲》這樣,掛著大大的“徐克作品”,而不像《西遊伏妖篇》開場字幕那樣,註明是“徐克導演作品”作為區分。而且若你記得開場的主創字幕,會發現徐克身為導演,卻排在監製編劇的周星馳前面,要知道

“電影工作室”有個規矩,凡其製作的電影,片頭字幕誰先誰後,徐克和施南生都有決定權,所以這顯然賣了關子——導演是我,但創意是周星馳的。

是否“周星馳+徐克”,還沒答案嗎?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總之,當年那個只需帶著李力持和谷德昭就能拍出一系列經典的周星馳,如今只想著如何保住觀眾心目中的“形象”,卻已失去對才華的信心甚至誠意。當然,那倆哥們現在更不知自暴自棄到哪去了。

有趣的是,本人曾一位當年的執行製片口中,聽過一段八卦:拍《唐伯虎點秋香》期間,為了構思出“對穿腸”那場戲,周星馳、李力持和谷德昭把自己關在休息室裡,三天三夜沒有出來!期間外面的工作人員一個都不敢上前敲門,只好請老闆向華勝和監製蕭若元來“敲”。

結果兩人拿水果過來探班後也沒敲,而是往休息室門縫裡塞了一張紙條,上寫:慢慢想,彆著急。結果又等了半天,三人才打開房門,交出了整場“對穿腸”的戲...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周星馳也累,不僅在於時下網絡對他的過度“神話”,反而成為他創意上的魔咒,其實早在新世紀初,他已扛起了一些或許非他所願的“責任”:90年代後期,成龍、周潤發和李連杰先後赴好萊塢發展,雖然片酬和名聲更響,但也漸漸接不到港片的“地氣”,在觀眾心目中也開始沒8、90年代那麼“親切”。

相比之下,還能保住港味,又有強大號召力的就只剩周星馳,所以2001年《少林足球》票房大爆,除了象徵香港人心目中最後的“地氣”(隔年劉德華+梁朝偉的《無間道》也是如此),也是無形中將“失去”成龍、周潤發和李連杰的那股巨星情懷,轉嫁到周星馳身上。

這並非謬論,93年過後,周星馳在香港號召力一度持續下跌,反而被80年代已大紅的成龍和周潤發接連反擊,甚至一度票房差距甚大。或許周星馳這時也察覺,90年憑《賭聖》大爆後,截至93年在香港極為強勢,卻也建立在“高產”的前提下(90年《賭聖》後3部,91年5部,92年7部,93年3部),這意味著熱潮過去後也將很快衰落,畢竟觀眾看的太多。

反觀同樣90年代,成龍和周潤發分別只推出了12部和7部港片,票房自然更加集中,何況成龍95到98年走國際大片路線,更非強調港式喜劇的周星馳所能企及。所以94年開始,周星馳在港臺東南亞等市場都逐漸走低——要知道,92年周星馳不僅在香港引爆“周星馳年”,在新加坡也有5部港片打入年度十大賣座華語片之列(排序為:《審死官》第二名,《武狀元蘇乞兒》第三名,《鹿鼎記》第五名,《家有喜事》第七名,《逃學威龍2》第九名),同時在臺灣也有3部打入年度十大(《鹿鼎記》第二名,《鹿鼎記2》第三名,《逃學威龍2》第七名),連馬來西亞都入選5部(《鹿鼎記2》第四名,《鹿鼎記》第五名,《審死官》第七名,《武狀元蘇乞兒》第八名,《逃學威龍2》第九名),所以

1992年周星馳堪稱在東南亞壓倒周潤發,直衝成龍!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說句題外話,92年香港反而是成龍的低潮,兩部戲票房差點跌出年度前十。

但《雙龍會》本身是給導演會籌建會址的“公益片”就不說了(誰要看一堆導演演戲?香港人早知這個消息,也不太想為這種方式買單),《超級警察》除了內地沒上映,在香港以外的地區都票房不俗,其實因片子在香港人對九七前途憂慮時,竟表現所謂“中港合作跨國查案”的主旋律元素,而且在當時港片普遍仍在挖苦大陸人時,竟將楊紫瓊飾演的女公安描寫得相當神勇,在香港人的心理認同上,自然不及周星馳的港式無厘頭那麼“接地氣”。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這也解釋了為何當年周潤發演鄉巴佬村長的愛情喜劇《我愛扭紋柴》,和許冠文重執導筒的《神算》票房都比成龍高,“接地氣”啊!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所以92年的周星馳,實質象徵香港人心裡最渴望的親切感。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或許也是這樣的原因,90年代後期,周星馳也減產,轉走精品路線,從2年一部到4年一部,方在新世紀後找到巔峰狀態。但在這之前,周星馳連大本營香港,確實都經歷了不短的低潮——

一、1994

周潤發

《賭神2》5253萬(年度票房第一,破紀錄,第一部破5000萬的港產片)

《花旗少林》3703萬(年度票房第五)

成龍

《醉拳2》4097萬(年度票房第二)

周星馳

《國產凌凌漆》3752萬(年度票房第三)

《破壞之王》3691萬(年度票房第六)

《九品芝麻官》3018萬(年度票房第七)

二、1995

成龍

《紅番區》5700萬(年度票房第一,破紀錄,第二部破5000萬的港產片)

《霹靂火》4565萬(年度票房第二)

周潤發

《和平飯店》2483萬(年度票房第七)

周星馳

《百變星君》3523萬(年度票房第三)

《大話西遊之月光寶盒》2509萬(年度票房第六)

《大話西遊之仙履奇緣》2087萬(年度票房第八)

《回魂夜》1628萬(年度票房第十)

三、1996

成龍

《警察故事四簡單任務》5750萬(年度票房第一,破紀錄,第三部破5000萬的港產片)

周星馳

《食神》4086萬(年度票房第二)

《大內密探零零發》3605萬(年度票房第三)

四、1997

成龍

《一個好人》4512萬(年度票房第一)

周星馳

《97家有喜事》4016萬(年度票房第二)

《算死草》2715萬(年度票房第五)

五、1998

成龍

《我是誰》3885萬(年度票房第二)

周星馳

《行運一條龍》2773萬(年度票房第三)

六、1999

周星馳

《喜劇之王》2985萬(年度票房冠軍)

成龍

《玻璃樽》2754萬(年度票房第二)

當然,由以上數據可見,如果成龍、周潤發未去好萊塢發展,90年代中期後,周星馳實不易在香港突圍,所以新世紀後他能獨領風騷,實質也有“成全”的意味。

就這樣,從《少林足球》開始,周星馳無形中扛起了“救市”的責任,那年香港電影金像獎給他的獎項與其說“榮譽狀”,不如說是“感謝狀”,甚至是“委任狀”:龍傑星發只剩你了,你要保住港片的最後尊嚴!

所以我們或可理解,為何周星馳面對金像獎頒給他“新晉導演”,會說出這麼一句惹人興味的話:作為一個上了年紀的人,拿到這個新晉導演,是很值得高興的...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同樣,當新世紀頭10年周星馳一出手就有5、6000萬票房時,成龍、李連杰和周潤發的港片則漸走下坡路,可見觀眾一方面買票支持周星馳,另一方面也給了他一張“委任狀”,讓他堅持港片情懷——

1、周星馳

2001:《少林足球》6074萬(年度票房冠軍,破紀錄)

2004:《功夫》6127萬(年度票房冠軍,破紀錄)

2008:《長江七號》5140萬(年度票房冠軍)

2、成龍

2001:《特務迷城》3001萬(年度票房第三)

2004:《新警察故事》2111萬(年度票房第三)

2005:《神話》1706萬(年度票房第三)

2006:《寶貝計劃》2345萬(年度票房第二)

2009:《新宿事件》1380萬(年度票房第七)

3、李連杰

2002:《英雄》2665萬(年度票房第二)

2006:《霍元甲》3020萬(年度票房第一)

2007:《投名狀》2749萬(年度票房第二)

4、周潤發

2000:《臥虎藏龍》1476萬(年度票房第九)

2006:《滿城盡帶黃金甲》1880萬(年度票房第三)

2010:《孔子決戰春秋》500萬

2011:《讓子彈飛》1221萬(年度票房第八)

至於另外三位的外語片在香港的成績,就更不相好比,因在當時香港人看來,這些都不是他們要的成龍、李連杰和周潤發,所以自然也更“珍惜”周星馳:

1、成龍

1998:《尖峰時刻》1311萬

2000:《上海正午》1548萬(2000年香港十大賣座西片第6名)

2001:《尖峰時刻2》1349萬(2001年香港十大賣座西片第10名)

2002:《燕尾服》580萬

2003:《上海正午2》482萬

2003:《飛龍再生》726萬

2004:《80天環遊世界》315萬

2007:《尖峰時刻3》825萬

2008:《功夫之王》1178萬

2、李連杰

2000:《致命羅密歐》603萬

2001:《龍之吻》412萬

2001:《救世主》613萬

2003:《致命搖籃》184萬

2005:《狼犬丹尼》345萬

2007:《遊俠》271萬

2008:《功夫之王》1178萬

3、周潤發

1998:《血仍未冷》2112萬(1998年香港十大賣座西片第5名)

1999:《再戰邊緣》1436萬(1999年香港十大賣座西片第7名)

2000:《安娜與國王》1877萬(2000年香港十大賣座西片第5名)

好在,《少林足球》後周星馳不過40出頭,只要有足夠的時間打磨,仍能拍出《功夫》這樣的佳作,並未辜負對港片的“責任”。可到了《長江七號》(票房5140萬),他也抵擋不住好萊塢大片對香港的巨大沖擊,最終總票房敗於《蝙蝠俠黑暗騎士》(5872萬)。

2016年春節檔,可以說是周星馳香港票房的另一“分水嶺”:《美人魚》收5623萬港幣,一方面周星馳“贏”了,因他不出演也能繼續賣座,是他新世紀後承載香港巨星情懷的寫照;另一方面周星馳卻“輸”了,因同期打擂的《死侍》票房5833萬...

但重點卻在於,《死侍》是一部隨時開車,又充斥各種血腥暴力粗口的三!級!片!說白了,曾經在香港最受年輕人觀眾喜歡的周星馳,近年已“讓位”給好萊塢,尤其18~35歲的群體,當時都首選《死侍》,而同期看《美人魚》的觀眾,其實包括被《死侍》擋在門外的未成年群體,在家人(90年代暑期檔最愛看周星馳的觀眾已為人父母)帶領下去看相對“全齡化”的電影,所以與其說《死侍》分流周星馳的票房,不如說《死侍》成全了周星馳。

還有,近年香港觀眾對本土賀歲片愈發有觀影需求,但曾經香港賀歲片票房最強的成龍此時已人設崩壞,周潤發的“澳門風雲”系列又連續三年質量不佳,李連杰更是退出銀幕,觀眾自然將期待都壓在周星馳身上。

剝開這層意義,周星馳對時下香港年輕人的吸引力確實非好萊塢對手。這就是為何《美人魚》之前,同是周星馳執導,內地明星主演的《西遊降魔篇》香港票房僅2850萬港幣...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至於有人會說“《美人魚》香港只比《少林足球》《功夫》少4、500萬,證明周星馳香港號召力依舊”,那就更不合理。因中間經歷了十幾年,觀影人口和票價已變動甚大,其實同年票房超越《美人魚》的《寒戰2》,數字看起來是破紀錄(6682萬),但觀影人次只有89萬,而《少林足球》01年票房6074萬,觀影人次則是101萬——說實話,新世紀後在香港6、7000萬票房,實質尚不如80年代2、3000萬票房。

換句話說,周星馳也守不住港片的香港票房,是港片徹底慘敗於好萊塢的開始,那一刻起,他或許就很累了…

周星馳並非只想在華語區達到巔峰,更未必想主動“留守”香港——畢竟他在內地拿年冠(《功夫》,1.73億人民幣)時,成龍已憑《尖峰時刻2》全球累計近30億人民幣票房,周潤發的《臥虎藏龍》全球2.13億美元,李連杰的《英雄》全球也高達1.77億美元。所以面對《功夫》這樣全球化的題材,周星馳也放手一搏,與哥倫比亞合作,並由索尼在全球72個國家地區上映,力求跟上“龍傑發”的腳步。

然而,《功夫》的全球票房雖達到1億美元,但海外如北美等大票倉,卻對周星馳並不受落,2500家影院的發行規模,最終票房只有1710萬美元,相比成龍的《紅番區》(3240萬美元)、周潤發的《臥虎藏龍》(1.28億美元)和李連杰的《英雄》(5371萬美元),難免有點“小巫見大巫”。

但或許更讓周星馳明白華語地區才是其核心市場,在於當時《功夫》的北美某款海報上,“Jackie chan”竟印在頂端,難免有點提醒美國觀眾“當成龍式動作喜劇看”的意思。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周星馳明白《功夫》無論在北美反響如何,都脫離不了李小龍、成龍和李連杰的“牙慧”,何況他本身不是武打明星,為什麼還要“跟尾”呢?所以從《長江七號》開始,周星馳已然退回亞洲,將華人觀眾的情懷做到極致。

但或許他更沒想到,之後竟會面對內地網民對他的更大程度的“神話”,所以《西遊降魔篇》至今,他不得不一直迎合這種“神話”,可此時的他已不再是那個40出頭的巔峰狀態,只能一次次躲在“情懷”背後,對一個電影人來說,錢或許不少掙,但更多卻是一種“逃避”下的疲累甚至厭倦。所以新世紀18年,周星馳享受著至尊地位,卻也遭受了“盛名所累”的滋味。

這裡想起另一位喜劇演員大鵬,2015年自導自演的《煎餅俠》票房11億,對他輩分而言不亞於33億的周星馳,同時也是觀眾出於“屌絲男士”的情懷而買票。但隨後兩年,《煎餅俠》“質量不值那麼多票房”的負面口碑卻持續發酵,令大鵬尚未穩定的號召力分崩離析,結果2017年上映三部戲,累計票房僅9億人民幣,不得不說跟先前大眾對《煎餅俠》的“秋後算賬”挺有關係。

如今,周星馳也遇上這樣的情況,他固然不用擔心會像大鵬那樣票房大打折扣,但問題還是:《美人魚2》若質量不行,也將隨之承受第一集和《西遊伏妖篇》的“後果”,畢竟觀眾是“記仇”的。總之,周星馳“怯”的不是票房,而是自己的實力。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說句不好聽的,近年“雙週”都跳脫不出情懷,周潤發2012年至今的《大上海》和“澳門風雲”三部曲已經耗光了他的“許文強”和“高進”情懷,今年國慶要上的《無雙》,看預告片也脫不了“小馬哥”情懷,所以連皇帝都演過後,未來又有什麼角色適合發哥呢?也是疑問。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相比之下,成龍雖不那麼突出情懷,但近年的他卻陷入另一個困局就是“轉型”,《十二生肖》後至今其實只有《功夫瑜伽》是他真正的跨國動作喜劇大片路線,其他或多或少都有改戲路的意思(尤其《英倫對決》),但目前觀眾還是沒真正接受他的轉型,加上除了《英》多數口碑不佳,所以只能說,“雙週一成”目前都有些尷尬。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周潤發不是成龍或周星馳那樣的單類型演員,還是能演不同題材。但相比這些年來不敢突破老本、IP和情懷的周星馳,個人認為成龍反而更有誠意一點,因這10年他願意演《新宿事件》、《英倫對決》等“不成龍”電影,《警察故事2013》、《天將雄師》等也跟他的典型風格不同,電影質量雖良莠不齊,但起碼看出成龍不會刻意停留在自己的框框裡,當中跟他老了也有關係,但也在於他不像周星馳被網絡捧到“天上有地下無”,每每都會被人踩和黑,所以也不用顧及那麼多“形象”,反正觀眾還會看他。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所以說真的,在同樣“今不如昔”的標準下,一年四部作品有一部質量尚且不錯的成龍,和四年一部作品帶炒作情懷卻質量平庸的周星馳,我還是選擇前者。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當然,他們仨早已功成名就,現在拍戲更多是一種對電影的喜愛,而不用計較其他了。尤其不應說“晚節不保”——試問,成龍的全球影響力,周潤發的演技與獎項,周星馳的文化傳播度,除非叛國投敵殺人放火,否則誰能、誰敢毀了他們的晚節?作者:姓亞名蒙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1431600/answer/425917471

略舉一例,你看一個56歲的喜劇演員出現在這樣的畫面裡,還能像他34、37和39歲這樣演的時候一樣有共鳴?表演方式或許能複製,但你看的感覺真能確定絕無違和或尷尬?所以問問自己,這些年來心底裡最接受的周星馳“無厘頭”和“小人物命運”,是否正是這種?若是,那麼周星馳也回答你了。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美人魚》裡鄧超也像《少林足球》跳MJ舞那樣演,你不覺得違和也是因為他當時才37歲吧?“無厘頭”有時就像動作和槍戰,不是任何年齡都能勝任的。所以周星馳還有“情懷”,可以不用老態出演也有票房,成龍和周潤發被踩來踩去也還在演戲,都是巨星,何必厚此薄彼?說白了就是,讓周星馳50多歲每年一部這樣演無厘頭,你敢保證都還捧他麼?他自己演的舒服麼?

更無奈是,《功夫》之後,周星馳14年來只演了一部作品,但仔細一想,長達14年時光,我們在周星馳作品中有找到不說凌駕,起碼跟《功夫》平起平坐的劇情創意、喜劇元素和經典表演麼?所以周星馳再演“無厘頭”已不是時候,不演又沒人能取代甚至接近他的水準,直接令到2010年後這三部作品陷入一個“矛盾”:觀眾仍會憑周星馳情懷買票,或許也並不認為《西遊降魔篇》和《美人魚》不好,可這是我們要的周星馳嗎?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或許有人以Leslie Nielsen年近六旬才開始演《白頭神探》云云反駁我,但普遍忽視一點:Leslie Nielsen並不是年輕時就建立了鮮明喜劇的招牌,而更多是發揮其本身作為演員的本領,最終成功轉型。而周星馳更應該按卓別林或許冠文那樣的路線去思考,年輕時喜劇才華和招牌太盛,中年之後反而對“轉型”和“突破”戰戰兢兢,而且他們也明白,自己給觀眾打下的烙印太深,輕易轉型代價可能是“破功”甚至“晚節不保”。周星馳不也說了嗎: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演員”何解?是不在無節制的“神話”之下,因“XX之王”“XX皇帝”、“XX之神”而令其裹足不前,而盡情發揮自己駕馭不同題材和角色的能力,大家都是凡人,怎會無榮譽感和虛榮心?回想,演《霹靂先鋒》、《義膽群英》時的周星馳,難道就比《賭聖》後的周星馳差勁了?演《長江七號》時的周星馳,難道就比《功夫》的周星馳要失敗了?還不都是觀眾的“自私”作祟?寧以一成不變的“喜劇之王”視角,將這幾年的周星馳繼續捧上天,也不去真正理解周星馳口中的“演員”究竟是什麼,所以當王晶和杜琪峰都說周星馳是“天才演員”時,有些周星馳的粉絲還以為他們是“違心”“高端黑”,只能理解為膚淺。

再舉一例,為何周潤發狀態巔峰的時代,他演什麼你都不會覺得他帶著壓力和桎梏?就因他一直把“演員”放在第一位,所以演江湖片(《英雄本色》)、監獄片(《監獄風雲》)、喜劇片(《八星報喜》)、賭片(《賭神》)甚至文藝片(《秋天的童話》、《阿郎的故事》)都能票房大賣,而且演員魅力和票房號召都能超越很多同樣角色多樣的華人演員。其實,按周星馳的才華,他無疑也能成為這樣的演員,喜劇領域的突出不是核心原因,而是觀眾、粉絲乃至老闆對他的“鉗制”,包括現在仍對他極盡神話的粉絲們。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巨星都不傻。不說“雙週”這類天生演員天賦極強者,如成龍、洪金寶等動作天賦遠勝表演天賦者,都試過以《龍的心》、《七小福》、《八兩金》等片轉型,成龍最初更想將《奇蹟》拍成一部純文藝片,只是嘉禾不同意,才不得不加入許多動作和喜劇元素,但背後實質是他的無奈:當被冠以“動作巨星”之名,無論為滿足觀眾期待,還是個人虛榮作祟,都無法輕易突破自己。

何況90年代成龍兩次轉型拍《重案組》和《玻璃樽》,票房都掉到2000多萬港幣,相比發揮他動作招牌的《醉拳2》、《霹靂火》、《紅番區》、《簡單任務》、《一個好人》等部部4、5000萬港幣,你讓他怎麼想?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說回喜劇演員。他們轉型其實是一件很有風險的事,以周星馳的前輩許冠文為例,當年有三個經典角色找他,分別是《秋天的童話》、《賭神》和《跛豪》(你沒看錯,當時麥當雄就想讓許冠文演大毒梟),但許冠文最後都拒絕了,其實就是害怕不那麼搞笑觀眾會不接受,後來他唯一後悔就是《秋天的童話》,說“如果能時光倒流,我會演”,但背後也看出喜劇演員對“轉型”的憂慮。

93年,周星馳正值巔峰,許冠文功成身退,才第一次主演了他口中的“悲喜劇”《搶錢夫妻》;97年,半隱於市的許冠文才第一在《中國匣》裡演個嚴肅老大,可見喜劇演員往往卸下了“盛名”才願意挑戰更多角色。但現在的周星馳明顯還不是這個狀態,因為他正在“神位”上。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有人說喜劇巨星年齡大就可以轉演悲劇,這點周星馳想過,所以《長江七號》裡有悲情元素,但票房和口碑顯然不及《少林足球》和《功夫》,所以周星馳後來再於《西遊降魔篇》裡表現悲情,卻已不是親身出演了。

怪誰?不能完全怪周星馳,或許該怪觀眾10年前還沒真正接受會讓他們哭的周星馳,何況對於“悲情”,周星馳是有陰影的——當年《大話西遊》毫無疑問是悲情戲,但票房口碑卻遇上了他走紅後的最大滑鐵盧。所以,《長江七號》中出現的悲情元素,是周星馳在內地網絡追捧《大話西遊》後的一次嘗試,但從觀眾反應來看有些“生不逢時”,似乎現在這個年齡更適合他這般轉戲路親身演出,但這些年他自己心態也好,賣情懷也好,都到了不演出票房也賣座的程度,他還會心甘情願轉型悲劇,甚至露面主演嗎?

換句話說,周星馳的在網絡時代的“神話”地位,既是對他影響力的肯定,也是被內地年青一代給“慣壞”了,對普通觀眾來說未必是好事,對期望周星馳再出來演戲的粉絲來說,更是“弄巧成拙”。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關於“轉型悲劇”,還是要說到他的前輩許冠文:1981年,許氏兄弟的《摩登保鏢》同時打破香港和新加坡的歷史票房紀錄,許冠文的喜劇風格達到頂峰,但弟弟許冠傑隨即去了新藝城,面對不得不單幹的現實,許冠文整整3年沒有幕前演出,一方面是想個人搞笑如何突圍,另一方面則是探索能否嘗試悲劇題材。

但問題來了,喜劇演員正值巔峰,轉型悲劇談何容易?所以1983年,許冠文自己不演出,而是退身幕後,監製和編劇了恐怖片《追鬼七雄》。若看過這部電影,你會發現主線是不折不扣的悲情故事,喜劇只是通過細節表現,足以證明許冠文在巔峰之後就考慮轉型(當時他不過41歲),而且已認識到“喜劇內核是悲劇”的原理。

結果《追鬼七雄》票房不佳,之後許冠文也不敢再轉型,而是整整十幾年都在只做喜劇。現在的周星馳,其實也在走許冠文的老路——難以隨便挑戰悲劇題材。無獨有偶,30多年後《西遊伏妖篇》也是在宣傳上特意突出周星馳的監製編劇地位,當然比當年的許冠文賣座多了。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至於達叔,這些年接的很多片(尤其內地製作)都是主角,在《香港仔》、《導火新聞線》等雖演配角,但都嘗試嚴肅角色,而不是停留在“無厘頭”和“小人物”層面,而且兩部戲都讓他提名金像獎“最佳男配角”。可是,你們看嗎?真正接受了嗎?認可他在內地喜劇題材裡的表演嗎?甚至記得達叔有這樣更展現演技的角色嗎?背後,其實還是習慣接受他的港式搞笑演出不是?

身為黃金拍檔,周星馳或許也看到這點,那麼他又如何有十成把握轉型,甚至再次演出?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2010年後周星馳出了三部戲:《西遊降魔篇》、《美人魚》和《西遊伏妖篇》,雖然票房成功,但在個人看來,周星馳卻越來越“怯”,因三部戲都沒離開網絡時代的“情懷”,兩部“西遊”片無疑扣著“大話西遊”,《美人魚》上映前“欠星爺一張電影票”的情懷話題傳遍網絡(之前的一篇《為什麼那麼多人黑周星馳?》文章也起到了很大的宣傳作用),但電影本身如何呢?至少這兩年的口碑來說,都不認為這是“四年磨一劍”應有的水準,“吃老本”的痕跡尤其明顯,翌年《西遊伏妖篇》各種有的沒的的“解讀”,更讓人覺得周星馳被刻意拔高…

所以,周星馳幾年拍一部雖然能吊起觀眾胃口和情懷,但質量愈發下跌也是不爭事實,更重要是讓我看到一個“退縮不前”的周星馳:《長江七號》後對角色難以突破的擔憂,讓他10年來都不踏足幕前;網絡時代對他的各種“造神”,又讓他不敢隨意突破情懷去走得更遠,所以《美人魚》也只敢在自己的舊套路里打轉;何況如今他也確實失去了昔日的創造力,所以這幾部戲的質量,其實都承載不起網友那麼多天花亂墜的“解讀”“解構”,這正是近年周星馳電影最讓人尷尬的地方。

明年周星馳的《美人魚2》將上映,對他來說其實是另一個挑戰。原因很簡單,這兩年《美人魚》受到的輿論非議越來越大,很多人都罵這部戲“情懷遠勝質量”,無形中其實給續集埋了個“雷”:若質量不夠理想,口碑將迅速坍塌,開頭票房不用擔心,但隨後也難逃跳水,這點《西遊伏妖篇》到《捉妖記2》都證明了。

而且,《西遊伏妖篇》後觀眾紛紛都說“欠周星馳電影票還完了”,這意味著再賣情懷的難度已經很大,再說“還星爺電影票”只會惹人反感。所以擺在周星馳面前的最後籌碼只有“質量”,但從《長江七號》開始周星馳電影水準的持續下跌,也不易讓人對《美人魚2》質量抱著絕對樂觀的態度…

所以,網絡時代的周星馳最大情懷就是“個人”與“西遊”,當這兩者都在這三部戲中耗完後,《美人魚2》想繼續以“只導不演”拿到高票房+好口碑不會那麼簡單。當然,未來他若自己親身演出票房不愁,但還是回到最初:還有適合我演的角色嗎?何況現在內地票房橫著《戰狼2》這隻巨獸,周星馳情懷再大也大不過“愛國”,若出來演角色不成功,票房也超不過《戰狼2》,豈不是人設、情懷和招牌都賠進去了?

與其如此,不如一直身居幕後,還可以保持情懷。但情懷是容易被榨乾的,連“欠票”都用上,也只當了一年半的“無敵”就被吳京反超,加上《西遊伏妖篇》的失利,這兩年《美人魚》持續發酵的負面口碑,周星馳演和不演其實都是一個關乎“破功”的壓力,而這種壓力,網絡對他的“神化”難辭其咎。

周星馳怯,怯到近年幾部作品到了誰紅找誰合作的程度——

〈西遊降魔篇》的郭子健,合作前已憑《打擂臺》拿過金像獎最佳電影,文章也因《失戀33天》正大紅大紫,甚至攝影指導蔡崇暉,也是剛憑《狄仁傑之通天帝國》和《龍門飛甲》成為華語3D攝影師的代表人物;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鄧超拍《美人魚》,正是他“跑男”最火的時期;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觀眾吐槽《美人魚》特效不佳,周星馳又在《西遊伏妖篇》找特效高手徐克合作,吳亦凡林更新更無疑是票房考慮;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這回《美人魚2》曝光《前任攻略3》導演田羽生的片場照,想必也是給周星馳做執行導演,還有20億票房男主艾倫…

縱觀新世紀18年,周星馳頭十年也是3、4年一部作品,但起碼《少林足球》、《功夫》和《長江七號》題材各異也不賣情懷,創意和質量都讓觀眾支持;反觀2010年至今,他還是3、4年一部,但都被框在“大話西遊”和自己的老本里,寧願拍續集也不另闢蹊徑,作為觀眾,我是尤其失望的,畢竟3、4年的等待不是為了再看那三板斧,至於什麼解讀,也要建立在電影的質量上,不然觀眾都看不下去,哪有那閒工夫跟你研究這些?《一步之遙》和《西遊伏妖篇》都是這種“為賦新詞強說愁”的例子,後者更是有些粉絲把每部周星馳電影都當《大話西遊》,結果多數都牽強附會。這證明了一點,觀眾對電影從來的核心要求都是“娛樂”而非“解構”,若觀眾不愛看或看不懂,反而將責任推到觀眾頭上,那還是電影創作者的本事問題。

事實上,《西遊伏妖篇》不能完全歸於徐克作品,而與周星馳無關。第一,影片第一齣品方是周星馳的星輝海外公司,徐克的“電影工作室”署名聯合制作,從產業角度星輝為大頭;第二,雖說該片是徐克導演,但不止“西遊XX篇”的品牌IP,出品、監製、編劇都是周星馳,影片製作和宣傳期周星馳都全力投入,無論網友認為是否他的作品,但他自己的實際行動,已把片子納入個人項目當中;第三,過往徐克也有許多作品都只是出品、監製和編劇,在技術、畫面、動作設計、視聽技巧等方面也都靠程小東(《倩女幽魂》、《笑傲江湖》)、李惠民(《新龍門客棧》)、袁和平(《少年黃飛鴻之鐵馬騮》)擔任導演拍攝,但為何最後都歸於“徐克作品”?還是因為這個IP與創意是徐克的。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所以,《西遊伏妖篇》可以說徐克作品,但不能說完全不是周星馳作品,因從事實來看,周星馳的確參與了很多的環節,也確實使用了他的“西遊”IP,與8、90年代的徐克並無本質區別。

那麼,我們若認可《倩女幽魂》和《東方不敗》是“徐克+程小東作品”,《鐵馬騮》和《奇門遁甲》是“徐克+袁和平作品”,卻何以否認《西遊伏妖篇》是“周星馳+徐克作品“呢?何況連海報和電影主創名單上,兩人最低限度也是並列,這對長年以“監製中心制”出名的徐克來說,若完全是他的作品,他也不會答應這般排名。甚至上映,

觀眾即使不是衝著“周星馳+西遊”,也是衝著“周星馳+徐克”去看的,至少比完全衝著徐克去看的多太多了,沒錯吧?

就事論事罷了。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另看被公認是徐克為核心的《東方不敗》官方海報,他即使監製,名字也要跟原著金庸和導演程小東並列,但我們看這部戲,能否認動作設計、場面調度、剪輯節奏等技術範疇都是濃濃的程小東風格麼?因為在創意上翻新《笑傲江湖》的是徐克(看過小說都知道,東方不敗怎會是電影裡那樣?但某種程度上,徐克又挖掘了原著未延伸的一面),從動作上拍出《笑傲江湖》風骨的是程小東(20多年來各個版本的《笑傲江湖》影視作品,有誰能企及程小東?),與周星馳突破西遊的傳統創意,徐克用技術突破西遊故事的視聽效果無本質區別。

所以《西遊伏妖篇》是離不開周星馳的,更不僅是“掛名”那麼簡單。沒必要刻意否定: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別嫌徐克事兒,真正是他主導創意劇本導演製作宣發,別人只屬“掛名”的片子,就該是《黃飛鴻》、《狄仁傑》、《龍門飛甲》這樣,掛著大大的“徐克作品”,而不像《西遊伏妖篇》開場字幕那樣,註明是“徐克導演作品”作為區分。而且若你記得開場的主創字幕,會發現徐克身為導演,卻排在監製編劇的周星馳前面,要知道

“電影工作室”有個規矩,凡其製作的電影,片頭字幕誰先誰後,徐克和施南生都有決定權,所以這顯然賣了關子——導演是我,但創意是周星馳的。

是否“周星馳+徐克”,還沒答案嗎?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總之,當年那個只需帶著李力持和谷德昭就能拍出一系列經典的周星馳,如今只想著如何保住觀眾心目中的“形象”,卻已失去對才華的信心甚至誠意。當然,那倆哥們現在更不知自暴自棄到哪去了。

有趣的是,本人曾一位當年的執行製片口中,聽過一段八卦:拍《唐伯虎點秋香》期間,為了構思出“對穿腸”那場戲,周星馳、李力持和谷德昭把自己關在休息室裡,三天三夜沒有出來!期間外面的工作人員一個都不敢上前敲門,只好請老闆向華勝和監製蕭若元來“敲”。

結果兩人拿水果過來探班後也沒敲,而是往休息室門縫裡塞了一張紙條,上寫:慢慢想,彆著急。結果又等了半天,三人才打開房門,交出了整場“對穿腸”的戲...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周星馳也累,不僅在於時下網絡對他的過度“神話”,反而成為他創意上的魔咒,其實早在新世紀初,他已扛起了一些或許非他所願的“責任”:90年代後期,成龍、周潤發和李連杰先後赴好萊塢發展,雖然片酬和名聲更響,但也漸漸接不到港片的“地氣”,在觀眾心目中也開始沒8、90年代那麼“親切”。

相比之下,還能保住港味,又有強大號召力的就只剩周星馳,所以2001年《少林足球》票房大爆,除了象徵香港人心目中最後的“地氣”(隔年劉德華+梁朝偉的《無間道》也是如此),也是無形中將“失去”成龍、周潤發和李連杰的那股巨星情懷,轉嫁到周星馳身上。

這並非謬論,93年過後,周星馳在香港號召力一度持續下跌,反而被80年代已大紅的成龍和周潤發接連反擊,甚至一度票房差距甚大。或許周星馳這時也察覺,90年憑《賭聖》大爆後,截至93年在香港極為強勢,卻也建立在“高產”的前提下(90年《賭聖》後3部,91年5部,92年7部,93年3部),這意味著熱潮過去後也將很快衰落,畢竟觀眾看的太多。

反觀同樣90年代,成龍和周潤發分別只推出了12部和7部港片,票房自然更加集中,何況成龍95到98年走國際大片路線,更非強調港式喜劇的周星馳所能企及。所以94年開始,周星馳在港臺東南亞等市場都逐漸走低——要知道,92年周星馳不僅在香港引爆“周星馳年”,在新加坡也有5部港片打入年度十大賣座華語片之列(排序為:《審死官》第二名,《武狀元蘇乞兒》第三名,《鹿鼎記》第五名,《家有喜事》第七名,《逃學威龍2》第九名),同時在臺灣也有3部打入年度十大(《鹿鼎記》第二名,《鹿鼎記2》第三名,《逃學威龍2》第七名),連馬來西亞都入選5部(《鹿鼎記2》第四名,《鹿鼎記》第五名,《審死官》第七名,《武狀元蘇乞兒》第八名,《逃學威龍2》第九名),所以

1992年周星馳堪稱在東南亞壓倒周潤發,直衝成龍!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說句題外話,92年香港反而是成龍的低潮,兩部戲票房差點跌出年度前十。

但《雙龍會》本身是給導演會籌建會址的“公益片”就不說了(誰要看一堆導演演戲?香港人早知這個消息,也不太想為這種方式買單),《超級警察》除了內地沒上映,在香港以外的地區都票房不俗,其實因片子在香港人對九七前途憂慮時,竟表現所謂“中港合作跨國查案”的主旋律元素,而且在當時港片普遍仍在挖苦大陸人時,竟將楊紫瓊飾演的女公安描寫得相當神勇,在香港人的心理認同上,自然不及周星馳的港式無厘頭那麼“接地氣”。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這也解釋了為何當年周潤發演鄉巴佬村長的愛情喜劇《我愛扭紋柴》,和許冠文重執導筒的《神算》票房都比成龍高,“接地氣”啊!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所以92年的周星馳,實質象徵香港人心裡最渴望的親切感。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或許也是這樣的原因,90年代後期,周星馳也減產,轉走精品路線,從2年一部到4年一部,方在新世紀後找到巔峰狀態。但在這之前,周星馳連大本營香港,確實都經歷了不短的低潮——

一、1994

周潤發

《賭神2》5253萬(年度票房第一,破紀錄,第一部破5000萬的港產片)

《花旗少林》3703萬(年度票房第五)

成龍

《醉拳2》4097萬(年度票房第二)

周星馳

《國產凌凌漆》3752萬(年度票房第三)

《破壞之王》3691萬(年度票房第六)

《九品芝麻官》3018萬(年度票房第七)

二、1995

成龍

《紅番區》5700萬(年度票房第一,破紀錄,第二部破5000萬的港產片)

《霹靂火》4565萬(年度票房第二)

周潤發

《和平飯店》2483萬(年度票房第七)

周星馳

《百變星君》3523萬(年度票房第三)

《大話西遊之月光寶盒》2509萬(年度票房第六)

《大話西遊之仙履奇緣》2087萬(年度票房第八)

《回魂夜》1628萬(年度票房第十)

三、1996

成龍

《警察故事四簡單任務》5750萬(年度票房第一,破紀錄,第三部破5000萬的港產片)

周星馳

《食神》4086萬(年度票房第二)

《大內密探零零發》3605萬(年度票房第三)

四、1997

成龍

《一個好人》4512萬(年度票房第一)

周星馳

《97家有喜事》4016萬(年度票房第二)

《算死草》2715萬(年度票房第五)

五、1998

成龍

《我是誰》3885萬(年度票房第二)

周星馳

《行運一條龍》2773萬(年度票房第三)

六、1999

周星馳

《喜劇之王》2985萬(年度票房冠軍)

成龍

《玻璃樽》2754萬(年度票房第二)

當然,由以上數據可見,如果成龍、周潤發未去好萊塢發展,90年代中期後,周星馳實不易在香港突圍,所以新世紀後他能獨領風騷,實質也有“成全”的意味。

就這樣,從《少林足球》開始,周星馳無形中扛起了“救市”的責任,那年香港電影金像獎給他的獎項與其說“榮譽狀”,不如說是“感謝狀”,甚至是“委任狀”:龍傑星發只剩你了,你要保住港片的最後尊嚴!

所以我們或可理解,為何周星馳面對金像獎頒給他“新晉導演”,會說出這麼一句惹人興味的話:作為一個上了年紀的人,拿到這個新晉導演,是很值得高興的...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同樣,當新世紀頭10年周星馳一出手就有5、6000萬票房時,成龍、李連杰和周潤發的港片則漸走下坡路,可見觀眾一方面買票支持周星馳,另一方面也給了他一張“委任狀”,讓他堅持港片情懷——

1、周星馳

2001:《少林足球》6074萬(年度票房冠軍,破紀錄)

2004:《功夫》6127萬(年度票房冠軍,破紀錄)

2008:《長江七號》5140萬(年度票房冠軍)

2、成龍

2001:《特務迷城》3001萬(年度票房第三)

2004:《新警察故事》2111萬(年度票房第三)

2005:《神話》1706萬(年度票房第三)

2006:《寶貝計劃》2345萬(年度票房第二)

2009:《新宿事件》1380萬(年度票房第七)

3、李連杰

2002:《英雄》2665萬(年度票房第二)

2006:《霍元甲》3020萬(年度票房第一)

2007:《投名狀》2749萬(年度票房第二)

4、周潤發

2000:《臥虎藏龍》1476萬(年度票房第九)

2006:《滿城盡帶黃金甲》1880萬(年度票房第三)

2010:《孔子決戰春秋》500萬

2011:《讓子彈飛》1221萬(年度票房第八)

至於另外三位的外語片在香港的成績,就更不相好比,因在當時香港人看來,這些都不是他們要的成龍、李連杰和周潤發,所以自然也更“珍惜”周星馳:

1、成龍

1998:《尖峰時刻》1311萬

2000:《上海正午》1548萬(2000年香港十大賣座西片第6名)

2001:《尖峰時刻2》1349萬(2001年香港十大賣座西片第10名)

2002:《燕尾服》580萬

2003:《上海正午2》482萬

2003:《飛龍再生》726萬

2004:《80天環遊世界》315萬

2007:《尖峰時刻3》825萬

2008:《功夫之王》1178萬

2、李連杰

2000:《致命羅密歐》603萬

2001:《龍之吻》412萬

2001:《救世主》613萬

2003:《致命搖籃》184萬

2005:《狼犬丹尼》345萬

2007:《遊俠》271萬

2008:《功夫之王》1178萬

3、周潤發

1998:《血仍未冷》2112萬(1998年香港十大賣座西片第5名)

1999:《再戰邊緣》1436萬(1999年香港十大賣座西片第7名)

2000:《安娜與國王》1877萬(2000年香港十大賣座西片第5名)

好在,《少林足球》後周星馳不過40出頭,只要有足夠的時間打磨,仍能拍出《功夫》這樣的佳作,並未辜負對港片的“責任”。可到了《長江七號》(票房5140萬),他也抵擋不住好萊塢大片對香港的巨大沖擊,最終總票房敗於《蝙蝠俠黑暗騎士》(5872萬)。

2016年春節檔,可以說是周星馳香港票房的另一“分水嶺”:《美人魚》收5623萬港幣,一方面周星馳“贏”了,因他不出演也能繼續賣座,是他新世紀後承載香港巨星情懷的寫照;另一方面周星馳卻“輸”了,因同期打擂的《死侍》票房5833萬...

但重點卻在於,《死侍》是一部隨時開車,又充斥各種血腥暴力粗口的三!級!片!說白了,曾經在香港最受年輕人觀眾喜歡的周星馳,近年已“讓位”給好萊塢,尤其18~35歲的群體,當時都首選《死侍》,而同期看《美人魚》的觀眾,其實包括被《死侍》擋在門外的未成年群體,在家人(90年代暑期檔最愛看周星馳的觀眾已為人父母)帶領下去看相對“全齡化”的電影,所以與其說《死侍》分流周星馳的票房,不如說《死侍》成全了周星馳。

還有,近年香港觀眾對本土賀歲片愈發有觀影需求,但曾經香港賀歲片票房最強的成龍此時已人設崩壞,周潤發的“澳門風雲”系列又連續三年質量不佳,李連杰更是退出銀幕,觀眾自然將期待都壓在周星馳身上。

剝開這層意義,周星馳對時下香港年輕人的吸引力確實非好萊塢對手。這就是為何《美人魚》之前,同是周星馳執導,內地明星主演的《西遊降魔篇》香港票房僅2850萬港幣...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至於有人會說“《美人魚》香港只比《少林足球》《功夫》少4、500萬,證明周星馳香港號召力依舊”,那就更不合理。因中間經歷了十幾年,觀影人口和票價已變動甚大,其實同年票房超越《美人魚》的《寒戰2》,數字看起來是破紀錄(6682萬),但觀影人次只有89萬,而《少林足球》01年票房6074萬,觀影人次則是101萬——說實話,新世紀後在香港6、7000萬票房,實質尚不如80年代2、3000萬票房。

換句話說,周星馳也守不住港片的香港票房,是港片徹底慘敗於好萊塢的開始,那一刻起,他或許就很累了…

周星馳並非只想在華語區達到巔峰,更未必想主動“留守”香港——畢竟他在內地拿年冠(《功夫》,1.73億人民幣)時,成龍已憑《尖峰時刻2》全球累計近30億人民幣票房,周潤發的《臥虎藏龍》全球2.13億美元,李連杰的《英雄》全球也高達1.77億美元。所以面對《功夫》這樣全球化的題材,周星馳也放手一搏,與哥倫比亞合作,並由索尼在全球72個國家地區上映,力求跟上“龍傑發”的腳步。

然而,《功夫》的全球票房雖達到1億美元,但海外如北美等大票倉,卻對周星馳並不受落,2500家影院的發行規模,最終票房只有1710萬美元,相比成龍的《紅番區》(3240萬美元)、周潤發的《臥虎藏龍》(1.28億美元)和李連杰的《英雄》(5371萬美元),難免有點“小巫見大巫”。

但或許更讓周星馳明白華語地區才是其核心市場,在於當時《功夫》的北美某款海報上,“Jackie chan”竟印在頂端,難免有點提醒美國觀眾“當成龍式動作喜劇看”的意思。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周星馳明白《功夫》無論在北美反響如何,都脫離不了李小龍、成龍和李連杰的“牙慧”,何況他本身不是武打明星,為什麼還要“跟尾”呢?所以從《長江七號》開始,周星馳已然退回亞洲,將華人觀眾的情懷做到極致。

但或許他更沒想到,之後竟會面對內地網民對他的更大程度的“神話”,所以《西遊降魔篇》至今,他不得不一直迎合這種“神話”,可此時的他已不再是那個40出頭的巔峰狀態,只能一次次躲在“情懷”背後,對一個電影人來說,錢或許不少掙,但更多卻是一種“逃避”下的疲累甚至厭倦。所以新世紀18年,周星馳享受著至尊地位,卻也遭受了“盛名所累”的滋味。

這裡想起另一位喜劇演員大鵬,2015年自導自演的《煎餅俠》票房11億,對他輩分而言不亞於33億的周星馳,同時也是觀眾出於“屌絲男士”的情懷而買票。但隨後兩年,《煎餅俠》“質量不值那麼多票房”的負面口碑卻持續發酵,令大鵬尚未穩定的號召力分崩離析,結果2017年上映三部戲,累計票房僅9億人民幣,不得不說跟先前大眾對《煎餅俠》的“秋後算賬”挺有關係。

如今,周星馳也遇上這樣的情況,他固然不用擔心會像大鵬那樣票房大打折扣,但問題還是:《美人魚2》若質量不行,也將隨之承受第一集和《西遊伏妖篇》的“後果”,畢竟觀眾是“記仇”的。總之,周星馳“怯”的不是票房,而是自己的實力。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說句不好聽的,近年“雙週”都跳脫不出情懷,周潤發2012年至今的《大上海》和“澳門風雲”三部曲已經耗光了他的“許文強”和“高進”情懷,今年國慶要上的《無雙》,看預告片也脫不了“小馬哥”情懷,所以連皇帝都演過後,未來又有什麼角色適合發哥呢?也是疑問。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相比之下,成龍雖不那麼突出情懷,但近年的他卻陷入另一個困局就是“轉型”,《十二生肖》後至今其實只有《功夫瑜伽》是他真正的跨國動作喜劇大片路線,其他或多或少都有改戲路的意思(尤其《英倫對決》),但目前觀眾還是沒真正接受他的轉型,加上除了《英》多數口碑不佳,所以只能說,“雙週一成”目前都有些尷尬。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周潤發不是成龍或周星馳那樣的單類型演員,還是能演不同題材。但相比這些年來不敢突破老本、IP和情懷的周星馳,個人認為成龍反而更有誠意一點,因這10年他願意演《新宿事件》、《英倫對決》等“不成龍”電影,《警察故事2013》、《天將雄師》等也跟他的典型風格不同,電影質量雖良莠不齊,但起碼看出成龍不會刻意停留在自己的框框裡,當中跟他老了也有關係,但也在於他不像周星馳被網絡捧到“天上有地下無”,每每都會被人踩和黑,所以也不用顧及那麼多“形象”,反正觀眾還會看他。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所以說真的,在同樣“今不如昔”的標準下,一年四部作品有一部質量尚且不錯的成龍,和四年一部作品帶炒作情懷卻質量平庸的周星馳,我還是選擇前者。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當然,他們仨早已功成名就,現在拍戲更多是一種對電影的喜愛,而不用計較其他了。尤其不應說“晚節不保”——試問,成龍的全球影響力,周潤發的演技與獎項,周星馳的文化傳播度,除非叛國投敵殺人放火,否則誰能、誰敢毀了他們的晚節?作者:姓亞名蒙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1431600/answer/425917471

略舉一例,你看一個56歲的喜劇演員出現在這樣的畫面裡,還能像他34、37和39歲這樣演的時候一樣有共鳴?表演方式或許能複製,但你看的感覺真能確定絕無違和或尷尬?所以問問自己,這些年來心底裡最接受的周星馳“無厘頭”和“小人物命運”,是否正是這種?若是,那麼周星馳也回答你了。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美人魚》裡鄧超也像《少林足球》跳MJ舞那樣演,你不覺得違和也是因為他當時才37歲吧?“無厘頭”有時就像動作和槍戰,不是任何年齡都能勝任的。所以周星馳還有“情懷”,可以不用老態出演也有票房,成龍和周潤發被踩來踩去也還在演戲,都是巨星,何必厚此薄彼?說白了就是,讓周星馳50多歲每年一部這樣演無厘頭,你敢保證都還捧他麼?他自己演的舒服麼?

更無奈是,《功夫》之後,周星馳14年來只演了一部作品,但仔細一想,長達14年時光,我們在周星馳作品中有找到不說凌駕,起碼跟《功夫》平起平坐的劇情創意、喜劇元素和經典表演麼?所以周星馳再演“無厘頭”已不是時候,不演又沒人能取代甚至接近他的水準,直接令到2010年後這三部作品陷入一個“矛盾”:觀眾仍會憑周星馳情懷買票,或許也並不認為《西遊降魔篇》和《美人魚》不好,可這是我們要的周星馳嗎?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或許有人以Leslie Nielsen年近六旬才開始演《白頭神探》云云反駁我,但普遍忽視一點:Leslie Nielsen並不是年輕時就建立了鮮明喜劇的招牌,而更多是發揮其本身作為演員的本領,最終成功轉型。而周星馳更應該按卓別林或許冠文那樣的路線去思考,年輕時喜劇才華和招牌太盛,中年之後反而對“轉型”和“突破”戰戰兢兢,而且他們也明白,自己給觀眾打下的烙印太深,輕易轉型代價可能是“破功”甚至“晚節不保”。周星馳不也說了嗎: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演員”何解?是不在無節制的“神話”之下,因“XX之王”“XX皇帝”、“XX之神”而令其裹足不前,而盡情發揮自己駕馭不同題材和角色的能力,大家都是凡人,怎會無榮譽感和虛榮心?回想,演《霹靂先鋒》、《義膽群英》時的周星馳,難道就比《賭聖》後的周星馳差勁了?演《長江七號》時的周星馳,難道就比《功夫》的周星馳要失敗了?還不都是觀眾的“自私”作祟?寧以一成不變的“喜劇之王”視角,將這幾年的周星馳繼續捧上天,也不去真正理解周星馳口中的“演員”究竟是什麼,所以當王晶和杜琪峰都說周星馳是“天才演員”時,有些周星馳的粉絲還以為他們是“違心”“高端黑”,只能理解為膚淺。

再舉一例,為何周潤發狀態巔峰的時代,他演什麼你都不會覺得他帶著壓力和桎梏?就因他一直把“演員”放在第一位,所以演江湖片(《英雄本色》)、監獄片(《監獄風雲》)、喜劇片(《八星報喜》)、賭片(《賭神》)甚至文藝片(《秋天的童話》、《阿郎的故事》)都能票房大賣,而且演員魅力和票房號召都能超越很多同樣角色多樣的華人演員。其實,按周星馳的才華,他無疑也能成為這樣的演員,喜劇領域的突出不是核心原因,而是觀眾、粉絲乃至老闆對他的“鉗制”,包括現在仍對他極盡神話的粉絲們。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巨星都不傻。不說“雙週”這類天生演員天賦極強者,如成龍、洪金寶等動作天賦遠勝表演天賦者,都試過以《龍的心》、《七小福》、《八兩金》等片轉型,成龍最初更想將《奇蹟》拍成一部純文藝片,只是嘉禾不同意,才不得不加入許多動作和喜劇元素,但背後實質是他的無奈:當被冠以“動作巨星”之名,無論為滿足觀眾期待,還是個人虛榮作祟,都無法輕易突破自己。

何況90年代成龍兩次轉型拍《重案組》和《玻璃樽》,票房都掉到2000多萬港幣,相比發揮他動作招牌的《醉拳2》、《霹靂火》、《紅番區》、《簡單任務》、《一個好人》等部部4、5000萬港幣,你讓他怎麼想?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說回喜劇演員。他們轉型其實是一件很有風險的事,以周星馳的前輩許冠文為例,當年有三個經典角色找他,分別是《秋天的童話》、《賭神》和《跛豪》(你沒看錯,當時麥當雄就想讓許冠文演大毒梟),但許冠文最後都拒絕了,其實就是害怕不那麼搞笑觀眾會不接受,後來他唯一後悔就是《秋天的童話》,說“如果能時光倒流,我會演”,但背後也看出喜劇演員對“轉型”的憂慮。

93年,周星馳正值巔峰,許冠文功成身退,才第一次主演了他口中的“悲喜劇”《搶錢夫妻》;97年,半隱於市的許冠文才第一在《中國匣》裡演個嚴肅老大,可見喜劇演員往往卸下了“盛名”才願意挑戰更多角色。但現在的周星馳明顯還不是這個狀態,因為他正在“神位”上。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有人說喜劇巨星年齡大就可以轉演悲劇,這點周星馳想過,所以《長江七號》裡有悲情元素,但票房和口碑顯然不及《少林足球》和《功夫》,所以周星馳後來再於《西遊降魔篇》裡表現悲情,卻已不是親身出演了。

怪誰?不能完全怪周星馳,或許該怪觀眾10年前還沒真正接受會讓他們哭的周星馳,何況對於“悲情”,周星馳是有陰影的——當年《大話西遊》毫無疑問是悲情戲,但票房口碑卻遇上了他走紅後的最大滑鐵盧。所以,《長江七號》中出現的悲情元素,是周星馳在內地網絡追捧《大話西遊》後的一次嘗試,但從觀眾反應來看有些“生不逢時”,似乎現在這個年齡更適合他這般轉戲路親身演出,但這些年他自己心態也好,賣情懷也好,都到了不演出票房也賣座的程度,他還會心甘情願轉型悲劇,甚至露面主演嗎?

換句話說,周星馳的在網絡時代的“神話”地位,既是對他影響力的肯定,也是被內地年青一代給“慣壞”了,對普通觀眾來說未必是好事,對期望周星馳再出來演戲的粉絲來說,更是“弄巧成拙”。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關於“轉型悲劇”,還是要說到他的前輩許冠文:1981年,許氏兄弟的《摩登保鏢》同時打破香港和新加坡的歷史票房紀錄,許冠文的喜劇風格達到頂峰,但弟弟許冠傑隨即去了新藝城,面對不得不單幹的現實,許冠文整整3年沒有幕前演出,一方面是想個人搞笑如何突圍,另一方面則是探索能否嘗試悲劇題材。

但問題來了,喜劇演員正值巔峰,轉型悲劇談何容易?所以1983年,許冠文自己不演出,而是退身幕後,監製和編劇了恐怖片《追鬼七雄》。若看過這部電影,你會發現主線是不折不扣的悲情故事,喜劇只是通過細節表現,足以證明許冠文在巔峰之後就考慮轉型(當時他不過41歲),而且已認識到“喜劇內核是悲劇”的原理。

結果《追鬼七雄》票房不佳,之後許冠文也不敢再轉型,而是整整十幾年都在只做喜劇。現在的周星馳,其實也在走許冠文的老路——難以隨便挑戰悲劇題材。無獨有偶,30多年後《西遊伏妖篇》也是在宣傳上特意突出周星馳的監製編劇地位,當然比當年的許冠文賣座多了。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至於達叔,這些年接的很多片(尤其內地製作)都是主角,在《香港仔》、《導火新聞線》等雖演配角,但都嘗試嚴肅角色,而不是停留在“無厘頭”和“小人物”層面,而且兩部戲都讓他提名金像獎“最佳男配角”。可是,你們看嗎?真正接受了嗎?認可他在內地喜劇題材裡的表演嗎?甚至記得達叔有這樣更展現演技的角色嗎?背後,其實還是習慣接受他的港式搞笑演出不是?

身為黃金拍檔,周星馳或許也看到這點,那麼他又如何有十成把握轉型,甚至再次演出?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2010年後周星馳出了三部戲:《西遊降魔篇》、《美人魚》和《西遊伏妖篇》,雖然票房成功,但在個人看來,周星馳卻越來越“怯”,因三部戲都沒離開網絡時代的“情懷”,兩部“西遊”片無疑扣著“大話西遊”,《美人魚》上映前“欠星爺一張電影票”的情懷話題傳遍網絡(之前的一篇《為什麼那麼多人黑周星馳?》文章也起到了很大的宣傳作用),但電影本身如何呢?至少這兩年的口碑來說,都不認為這是“四年磨一劍”應有的水準,“吃老本”的痕跡尤其明顯,翌年《西遊伏妖篇》各種有的沒的的“解讀”,更讓人覺得周星馳被刻意拔高…

所以,周星馳幾年拍一部雖然能吊起觀眾胃口和情懷,但質量愈發下跌也是不爭事實,更重要是讓我看到一個“退縮不前”的周星馳:《長江七號》後對角色難以突破的擔憂,讓他10年來都不踏足幕前;網絡時代對他的各種“造神”,又讓他不敢隨意突破情懷去走得更遠,所以《美人魚》也只敢在自己的舊套路里打轉;何況如今他也確實失去了昔日的創造力,所以這幾部戲的質量,其實都承載不起網友那麼多天花亂墜的“解讀”“解構”,這正是近年周星馳電影最讓人尷尬的地方。

明年周星馳的《美人魚2》將上映,對他來說其實是另一個挑戰。原因很簡單,這兩年《美人魚》受到的輿論非議越來越大,很多人都罵這部戲“情懷遠勝質量”,無形中其實給續集埋了個“雷”:若質量不夠理想,口碑將迅速坍塌,開頭票房不用擔心,但隨後也難逃跳水,這點《西遊伏妖篇》到《捉妖記2》都證明了。

而且,《西遊伏妖篇》後觀眾紛紛都說“欠周星馳電影票還完了”,這意味著再賣情懷的難度已經很大,再說“還星爺電影票”只會惹人反感。所以擺在周星馳面前的最後籌碼只有“質量”,但從《長江七號》開始周星馳電影水準的持續下跌,也不易讓人對《美人魚2》質量抱著絕對樂觀的態度…

所以,網絡時代的周星馳最大情懷就是“個人”與“西遊”,當這兩者都在這三部戲中耗完後,《美人魚2》想繼續以“只導不演”拿到高票房+好口碑不會那麼簡單。當然,未來他若自己親身演出票房不愁,但還是回到最初:還有適合我演的角色嗎?何況現在內地票房橫著《戰狼2》這隻巨獸,周星馳情懷再大也大不過“愛國”,若出來演角色不成功,票房也超不過《戰狼2》,豈不是人設、情懷和招牌都賠進去了?

與其如此,不如一直身居幕後,還可以保持情懷。但情懷是容易被榨乾的,連“欠票”都用上,也只當了一年半的“無敵”就被吳京反超,加上《西遊伏妖篇》的失利,這兩年《美人魚》持續發酵的負面口碑,周星馳演和不演其實都是一個關乎“破功”的壓力,而這種壓力,網絡對他的“神化”難辭其咎。

周星馳怯,怯到近年幾部作品到了誰紅找誰合作的程度——

〈西遊降魔篇》的郭子健,合作前已憑《打擂臺》拿過金像獎最佳電影,文章也因《失戀33天》正大紅大紫,甚至攝影指導蔡崇暉,也是剛憑《狄仁傑之通天帝國》和《龍門飛甲》成為華語3D攝影師的代表人物;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鄧超拍《美人魚》,正是他“跑男”最火的時期;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觀眾吐槽《美人魚》特效不佳,周星馳又在《西遊伏妖篇》找特效高手徐克合作,吳亦凡林更新更無疑是票房考慮;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這回《美人魚2》曝光《前任攻略3》導演田羽生的片場照,想必也是給周星馳做執行導演,還有20億票房男主艾倫…

縱觀新世紀18年,周星馳頭十年也是3、4年一部作品,但起碼《少林足球》、《功夫》和《長江七號》題材各異也不賣情懷,創意和質量都讓觀眾支持;反觀2010年至今,他還是3、4年一部,但都被框在“大話西遊”和自己的老本里,寧願拍續集也不另闢蹊徑,作為觀眾,我是尤其失望的,畢竟3、4年的等待不是為了再看那三板斧,至於什麼解讀,也要建立在電影的質量上,不然觀眾都看不下去,哪有那閒工夫跟你研究這些?《一步之遙》和《西遊伏妖篇》都是這種“為賦新詞強說愁”的例子,後者更是有些粉絲把每部周星馳電影都當《大話西遊》,結果多數都牽強附會。這證明了一點,觀眾對電影從來的核心要求都是“娛樂”而非“解構”,若觀眾不愛看或看不懂,反而將責任推到觀眾頭上,那還是電影創作者的本事問題。

事實上,《西遊伏妖篇》不能完全歸於徐克作品,而與周星馳無關。第一,影片第一齣品方是周星馳的星輝海外公司,徐克的“電影工作室”署名聯合制作,從產業角度星輝為大頭;第二,雖說該片是徐克導演,但不止“西遊XX篇”的品牌IP,出品、監製、編劇都是周星馳,影片製作和宣傳期周星馳都全力投入,無論網友認為是否他的作品,但他自己的實際行動,已把片子納入個人項目當中;第三,過往徐克也有許多作品都只是出品、監製和編劇,在技術、畫面、動作設計、視聽技巧等方面也都靠程小東(《倩女幽魂》、《笑傲江湖》)、李惠民(《新龍門客棧》)、袁和平(《少年黃飛鴻之鐵馬騮》)擔任導演拍攝,但為何最後都歸於“徐克作品”?還是因為這個IP與創意是徐克的。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所以,《西遊伏妖篇》可以說徐克作品,但不能說完全不是周星馳作品,因從事實來看,周星馳的確參與了很多的環節,也確實使用了他的“西遊”IP,與8、90年代的徐克並無本質區別。

那麼,我們若認可《倩女幽魂》和《東方不敗》是“徐克+程小東作品”,《鐵馬騮》和《奇門遁甲》是“徐克+袁和平作品”,卻何以否認《西遊伏妖篇》是“周星馳+徐克作品“呢?何況連海報和電影主創名單上,兩人最低限度也是並列,這對長年以“監製中心制”出名的徐克來說,若完全是他的作品,他也不會答應這般排名。甚至上映,

觀眾即使不是衝著“周星馳+西遊”,也是衝著“周星馳+徐克”去看的,至少比完全衝著徐克去看的多太多了,沒錯吧?

就事論事罷了。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另看被公認是徐克為核心的《東方不敗》官方海報,他即使監製,名字也要跟原著金庸和導演程小東並列,但我們看這部戲,能否認動作設計、場面調度、剪輯節奏等技術範疇都是濃濃的程小東風格麼?因為在創意上翻新《笑傲江湖》的是徐克(看過小說都知道,東方不敗怎會是電影裡那樣?但某種程度上,徐克又挖掘了原著未延伸的一面),從動作上拍出《笑傲江湖》風骨的是程小東(20多年來各個版本的《笑傲江湖》影視作品,有誰能企及程小東?),與周星馳突破西遊的傳統創意,徐克用技術突破西遊故事的視聽效果無本質區別。

所以《西遊伏妖篇》是離不開周星馳的,更不僅是“掛名”那麼簡單。沒必要刻意否定: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別嫌徐克事兒,真正是他主導創意劇本導演製作宣發,別人只屬“掛名”的片子,就該是《黃飛鴻》、《狄仁傑》、《龍門飛甲》這樣,掛著大大的“徐克作品”,而不像《西遊伏妖篇》開場字幕那樣,註明是“徐克導演作品”作為區分。而且若你記得開場的主創字幕,會發現徐克身為導演,卻排在監製編劇的周星馳前面,要知道

“電影工作室”有個規矩,凡其製作的電影,片頭字幕誰先誰後,徐克和施南生都有決定權,所以這顯然賣了關子——導演是我,但創意是周星馳的。

是否“周星馳+徐克”,還沒答案嗎?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總之,當年那個只需帶著李力持和谷德昭就能拍出一系列經典的周星馳,如今只想著如何保住觀眾心目中的“形象”,卻已失去對才華的信心甚至誠意。當然,那倆哥們現在更不知自暴自棄到哪去了。

有趣的是,本人曾一位當年的執行製片口中,聽過一段八卦:拍《唐伯虎點秋香》期間,為了構思出“對穿腸”那場戲,周星馳、李力持和谷德昭把自己關在休息室裡,三天三夜沒有出來!期間外面的工作人員一個都不敢上前敲門,只好請老闆向華勝和監製蕭若元來“敲”。

結果兩人拿水果過來探班後也沒敲,而是往休息室門縫裡塞了一張紙條,上寫:慢慢想,彆著急。結果又等了半天,三人才打開房門,交出了整場“對穿腸”的戲...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周星馳也累,不僅在於時下網絡對他的過度“神話”,反而成為他創意上的魔咒,其實早在新世紀初,他已扛起了一些或許非他所願的“責任”:90年代後期,成龍、周潤發和李連杰先後赴好萊塢發展,雖然片酬和名聲更響,但也漸漸接不到港片的“地氣”,在觀眾心目中也開始沒8、90年代那麼“親切”。

相比之下,還能保住港味,又有強大號召力的就只剩周星馳,所以2001年《少林足球》票房大爆,除了象徵香港人心目中最後的“地氣”(隔年劉德華+梁朝偉的《無間道》也是如此),也是無形中將“失去”成龍、周潤發和李連杰的那股巨星情懷,轉嫁到周星馳身上。

這並非謬論,93年過後,周星馳在香港號召力一度持續下跌,反而被80年代已大紅的成龍和周潤發接連反擊,甚至一度票房差距甚大。或許周星馳這時也察覺,90年憑《賭聖》大爆後,截至93年在香港極為強勢,卻也建立在“高產”的前提下(90年《賭聖》後3部,91年5部,92年7部,93年3部),這意味著熱潮過去後也將很快衰落,畢竟觀眾看的太多。

反觀同樣90年代,成龍和周潤發分別只推出了12部和7部港片,票房自然更加集中,何況成龍95到98年走國際大片路線,更非強調港式喜劇的周星馳所能企及。所以94年開始,周星馳在港臺東南亞等市場都逐漸走低——要知道,92年周星馳不僅在香港引爆“周星馳年”,在新加坡也有5部港片打入年度十大賣座華語片之列(排序為:《審死官》第二名,《武狀元蘇乞兒》第三名,《鹿鼎記》第五名,《家有喜事》第七名,《逃學威龍2》第九名),同時在臺灣也有3部打入年度十大(《鹿鼎記》第二名,《鹿鼎記2》第三名,《逃學威龍2》第七名),連馬來西亞都入選5部(《鹿鼎記2》第四名,《鹿鼎記》第五名,《審死官》第七名,《武狀元蘇乞兒》第八名,《逃學威龍2》第九名),所以

1992年周星馳堪稱在東南亞壓倒周潤發,直衝成龍!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說句題外話,92年香港反而是成龍的低潮,兩部戲票房差點跌出年度前十。

但《雙龍會》本身是給導演會籌建會址的“公益片”就不說了(誰要看一堆導演演戲?香港人早知這個消息,也不太想為這種方式買單),《超級警察》除了內地沒上映,在香港以外的地區都票房不俗,其實因片子在香港人對九七前途憂慮時,竟表現所謂“中港合作跨國查案”的主旋律元素,而且在當時港片普遍仍在挖苦大陸人時,竟將楊紫瓊飾演的女公安描寫得相當神勇,在香港人的心理認同上,自然不及周星馳的港式無厘頭那麼“接地氣”。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這也解釋了為何當年周潤發演鄉巴佬村長的愛情喜劇《我愛扭紋柴》,和許冠文重執導筒的《神算》票房都比成龍高,“接地氣”啊!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所以92年的周星馳,實質象徵香港人心裡最渴望的親切感。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或許也是這樣的原因,90年代後期,周星馳也減產,轉走精品路線,從2年一部到4年一部,方在新世紀後找到巔峰狀態。但在這之前,周星馳連大本營香港,確實都經歷了不短的低潮——

一、1994

周潤發

《賭神2》5253萬(年度票房第一,破紀錄,第一部破5000萬的港產片)

《花旗少林》3703萬(年度票房第五)

成龍

《醉拳2》4097萬(年度票房第二)

周星馳

《國產凌凌漆》3752萬(年度票房第三)

《破壞之王》3691萬(年度票房第六)

《九品芝麻官》3018萬(年度票房第七)

二、1995

成龍

《紅番區》5700萬(年度票房第一,破紀錄,第二部破5000萬的港產片)

《霹靂火》4565萬(年度票房第二)

周潤發

《和平飯店》2483萬(年度票房第七)

周星馳

《百變星君》3523萬(年度票房第三)

《大話西遊之月光寶盒》2509萬(年度票房第六)

《大話西遊之仙履奇緣》2087萬(年度票房第八)

《回魂夜》1628萬(年度票房第十)

三、1996

成龍

《警察故事四簡單任務》5750萬(年度票房第一,破紀錄,第三部破5000萬的港產片)

周星馳

《食神》4086萬(年度票房第二)

《大內密探零零發》3605萬(年度票房第三)

四、1997

成龍

《一個好人》4512萬(年度票房第一)

周星馳

《97家有喜事》4016萬(年度票房第二)

《算死草》2715萬(年度票房第五)

五、1998

成龍

《我是誰》3885萬(年度票房第二)

周星馳

《行運一條龍》2773萬(年度票房第三)

六、1999

周星馳

《喜劇之王》2985萬(年度票房冠軍)

成龍

《玻璃樽》2754萬(年度票房第二)

當然,由以上數據可見,如果成龍、周潤發未去好萊塢發展,90年代中期後,周星馳實不易在香港突圍,所以新世紀後他能獨領風騷,實質也有“成全”的意味。

就這樣,從《少林足球》開始,周星馳無形中扛起了“救市”的責任,那年香港電影金像獎給他的獎項與其說“榮譽狀”,不如說是“感謝狀”,甚至是“委任狀”:龍傑星發只剩你了,你要保住港片的最後尊嚴!

所以我們或可理解,為何周星馳面對金像獎頒給他“新晉導演”,會說出這麼一句惹人興味的話:作為一個上了年紀的人,拿到這個新晉導演,是很值得高興的...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同樣,當新世紀頭10年周星馳一出手就有5、6000萬票房時,成龍、李連杰和周潤發的港片則漸走下坡路,可見觀眾一方面買票支持周星馳,另一方面也給了他一張“委任狀”,讓他堅持港片情懷——

1、周星馳

2001:《少林足球》6074萬(年度票房冠軍,破紀錄)

2004:《功夫》6127萬(年度票房冠軍,破紀錄)

2008:《長江七號》5140萬(年度票房冠軍)

2、成龍

2001:《特務迷城》3001萬(年度票房第三)

2004:《新警察故事》2111萬(年度票房第三)

2005:《神話》1706萬(年度票房第三)

2006:《寶貝計劃》2345萬(年度票房第二)

2009:《新宿事件》1380萬(年度票房第七)

3、李連杰

2002:《英雄》2665萬(年度票房第二)

2006:《霍元甲》3020萬(年度票房第一)

2007:《投名狀》2749萬(年度票房第二)

4、周潤發

2000:《臥虎藏龍》1476萬(年度票房第九)

2006:《滿城盡帶黃金甲》1880萬(年度票房第三)

2010:《孔子決戰春秋》500萬

2011:《讓子彈飛》1221萬(年度票房第八)

至於另外三位的外語片在香港的成績,就更不相好比,因在當時香港人看來,這些都不是他們要的成龍、李連杰和周潤發,所以自然也更“珍惜”周星馳:

1、成龍

1998:《尖峰時刻》1311萬

2000:《上海正午》1548萬(2000年香港十大賣座西片第6名)

2001:《尖峰時刻2》1349萬(2001年香港十大賣座西片第10名)

2002:《燕尾服》580萬

2003:《上海正午2》482萬

2003:《飛龍再生》726萬

2004:《80天環遊世界》315萬

2007:《尖峰時刻3》825萬

2008:《功夫之王》1178萬

2、李連杰

2000:《致命羅密歐》603萬

2001:《龍之吻》412萬

2001:《救世主》613萬

2003:《致命搖籃》184萬

2005:《狼犬丹尼》345萬

2007:《遊俠》271萬

2008:《功夫之王》1178萬

3、周潤發

1998:《血仍未冷》2112萬(1998年香港十大賣座西片第5名)

1999:《再戰邊緣》1436萬(1999年香港十大賣座西片第7名)

2000:《安娜與國王》1877萬(2000年香港十大賣座西片第5名)

好在,《少林足球》後周星馳不過40出頭,只要有足夠的時間打磨,仍能拍出《功夫》這樣的佳作,並未辜負對港片的“責任”。可到了《長江七號》(票房5140萬),他也抵擋不住好萊塢大片對香港的巨大沖擊,最終總票房敗於《蝙蝠俠黑暗騎士》(5872萬)。

2016年春節檔,可以說是周星馳香港票房的另一“分水嶺”:《美人魚》收5623萬港幣,一方面周星馳“贏”了,因他不出演也能繼續賣座,是他新世紀後承載香港巨星情懷的寫照;另一方面周星馳卻“輸”了,因同期打擂的《死侍》票房5833萬...

但重點卻在於,《死侍》是一部隨時開車,又充斥各種血腥暴力粗口的三!級!片!說白了,曾經在香港最受年輕人觀眾喜歡的周星馳,近年已“讓位”給好萊塢,尤其18~35歲的群體,當時都首選《死侍》,而同期看《美人魚》的觀眾,其實包括被《死侍》擋在門外的未成年群體,在家人(90年代暑期檔最愛看周星馳的觀眾已為人父母)帶領下去看相對“全齡化”的電影,所以與其說《死侍》分流周星馳的票房,不如說《死侍》成全了周星馳。

還有,近年香港觀眾對本土賀歲片愈發有觀影需求,但曾經香港賀歲片票房最強的成龍此時已人設崩壞,周潤發的“澳門風雲”系列又連續三年質量不佳,李連杰更是退出銀幕,觀眾自然將期待都壓在周星馳身上。

剝開這層意義,周星馳對時下香港年輕人的吸引力確實非好萊塢對手。這就是為何《美人魚》之前,同是周星馳執導,內地明星主演的《西遊降魔篇》香港票房僅2850萬港幣...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至於有人會說“《美人魚》香港只比《少林足球》《功夫》少4、500萬,證明周星馳香港號召力依舊”,那就更不合理。因中間經歷了十幾年,觀影人口和票價已變動甚大,其實同年票房超越《美人魚》的《寒戰2》,數字看起來是破紀錄(6682萬),但觀影人次只有89萬,而《少林足球》01年票房6074萬,觀影人次則是101萬——說實話,新世紀後在香港6、7000萬票房,實質尚不如80年代2、3000萬票房。

換句話說,周星馳也守不住港片的香港票房,是港片徹底慘敗於好萊塢的開始,那一刻起,他或許就很累了…

周星馳並非只想在華語區達到巔峰,更未必想主動“留守”香港——畢竟他在內地拿年冠(《功夫》,1.73億人民幣)時,成龍已憑《尖峰時刻2》全球累計近30億人民幣票房,周潤發的《臥虎藏龍》全球2.13億美元,李連杰的《英雄》全球也高達1.77億美元。所以面對《功夫》這樣全球化的題材,周星馳也放手一搏,與哥倫比亞合作,並由索尼在全球72個國家地區上映,力求跟上“龍傑發”的腳步。

然而,《功夫》的全球票房雖達到1億美元,但海外如北美等大票倉,卻對周星馳並不受落,2500家影院的發行規模,最終票房只有1710萬美元,相比成龍的《紅番區》(3240萬美元)、周潤發的《臥虎藏龍》(1.28億美元)和李連杰的《英雄》(5371萬美元),難免有點“小巫見大巫”。

但或許更讓周星馳明白華語地區才是其核心市場,在於當時《功夫》的北美某款海報上,“Jackie chan”竟印在頂端,難免有點提醒美國觀眾“當成龍式動作喜劇看”的意思。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周星馳明白《功夫》無論在北美反響如何,都脫離不了李小龍、成龍和李連杰的“牙慧”,何況他本身不是武打明星,為什麼還要“跟尾”呢?所以從《長江七號》開始,周星馳已然退回亞洲,將華人觀眾的情懷做到極致。

但或許他更沒想到,之後竟會面對內地網民對他的更大程度的“神話”,所以《西遊降魔篇》至今,他不得不一直迎合這種“神話”,可此時的他已不再是那個40出頭的巔峰狀態,只能一次次躲在“情懷”背後,對一個電影人來說,錢或許不少掙,但更多卻是一種“逃避”下的疲累甚至厭倦。所以新世紀18年,周星馳享受著至尊地位,卻也遭受了“盛名所累”的滋味。

這裡想起另一位喜劇演員大鵬,2015年自導自演的《煎餅俠》票房11億,對他輩分而言不亞於33億的周星馳,同時也是觀眾出於“屌絲男士”的情懷而買票。但隨後兩年,《煎餅俠》“質量不值那麼多票房”的負面口碑卻持續發酵,令大鵬尚未穩定的號召力分崩離析,結果2017年上映三部戲,累計票房僅9億人民幣,不得不說跟先前大眾對《煎餅俠》的“秋後算賬”挺有關係。

如今,周星馳也遇上這樣的情況,他固然不用擔心會像大鵬那樣票房大打折扣,但問題還是:《美人魚2》若質量不行,也將隨之承受第一集和《西遊伏妖篇》的“後果”,畢竟觀眾是“記仇”的。總之,周星馳“怯”的不是票房,而是自己的實力。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說句不好聽的,近年“雙週”都跳脫不出情懷,周潤發2012年至今的《大上海》和“澳門風雲”三部曲已經耗光了他的“許文強”和“高進”情懷,今年國慶要上的《無雙》,看預告片也脫不了“小馬哥”情懷,所以連皇帝都演過後,未來又有什麼角色適合發哥呢?也是疑問。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相比之下,成龍雖不那麼突出情懷,但近年的他卻陷入另一個困局就是“轉型”,《十二生肖》後至今其實只有《功夫瑜伽》是他真正的跨國動作喜劇大片路線,其他或多或少都有改戲路的意思(尤其《英倫對決》),但目前觀眾還是沒真正接受他的轉型,加上除了《英》多數口碑不佳,所以只能說,“雙週一成”目前都有些尷尬。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周潤發不是成龍或周星馳那樣的單類型演員,還是能演不同題材。但相比這些年來不敢突破老本、IP和情懷的周星馳,個人認為成龍反而更有誠意一點,因這10年他願意演《新宿事件》、《英倫對決》等“不成龍”電影,《警察故事2013》、《天將雄師》等也跟他的典型風格不同,電影質量雖良莠不齊,但起碼看出成龍不會刻意停留在自己的框框裡,當中跟他老了也有關係,但也在於他不像周星馳被網絡捧到“天上有地下無”,每每都會被人踩和黑,所以也不用顧及那麼多“形象”,反正觀眾還會看他。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所以說真的,在同樣“今不如昔”的標準下,一年四部作品有一部質量尚且不錯的成龍,和四年一部作品帶炒作情懷卻質量平庸的周星馳,我還是選擇前者。

周星馳為什麼長江七號之後就不演電影了?

當然,他們仨早已功成名就,現在拍戲更多是一種對電影的喜愛,而不用計較其他了。尤其不應說“晚節不保”——試問,成龍的全球影響力,周潤發的演技與獎項,周星馳的文化傳播度,除非叛國投敵殺人放火,否則誰能、誰敢毀了他們的晚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