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動機技術這麼透明,爲什麼我們還是造不出好的動力系統?

小強車訊


自主品牌發展的越來越好,但是在核心的領域,比如發動機變速箱,現在無論是在技術方面,還是大家對自主品牌三大件兒的信心方面,確實是不如合資車的。

有的人說汽車的發動機技術那麼透明,而且咱們國內也不缺少發動機的技術,為什麼還是做不出來好的發動機呢?

老楊認為有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個方面是由於原材料和裝配的限制。

都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汽車的變速箱都是有精密的齒輪組成的,對汽車的裝配技術要求的也比較高之外。對原材料的要求也非常高,並不是簡單的一個技術而已。

汽車的變速箱以及發動機的生產,涉及到一個產業鏈的原因,比如說你生產不出來合格的鋼材,怎麼能造出來合格的變速箱和發動機呢?

除了上面的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由於版權問題很多,現有的變速箱技術並不是說你懂了之後就可以批量生產製造的,因為像很多企業都有自己壟斷的技術。

如果我們在不經允許的情況下應用的話,就會被投訴罰款的。所以說最基礎的,最根本的還是需要從技術研發方面,創新方面做文章,而這方面自主品牌做的恰恰不夠的。

不是說自主品牌做的不夠好,而是說由於時間的限制,國內的汽車工業時才多久,像德國,美國日本的工業是又多久?比比就知道了。


66號車坊


這個我覺得跟手機一樣,都說發動機就是汽車的心臟,那CPU有何嘗不是手機的心臟?!縱然我們的小米華為oppovivo等手機銷量在國內市場佔了大部分份額,可是最賺錢的卻不是他們,最賺錢的是高通,沒錯就是他們的CPU供應商,雖然華為有麒麟,可是目前包括榮耀在內,部分機型使用的還是高通驍龍系列處理器。


我們國產汽車就跟國產手機一樣,雖然銷量紅火,可是掩蓋不了研發技術的落後。這個也沒有辦法,畢竟汽車和手機都不是我們中國人發明的,所以技術落後可以理解。縱使發動機技術這麼透明,國產汽車也沒有辦法學到最先進的技術,有一個世界通用的名詞叫專利壟斷!人家想不想給你用,能不能給你用,得看人家臉色,關鍵你還得乖乖掏錢~~

我個人覺得這跟當時國家制定的“以市場換技術”的政策不嚴謹有關。當年國產汽車在技術方面可以說是一無所知,可是國外車企又垂涎我們中國這個消費市場。那怎麼才能既讓自主車企學到汽車研發的技術和經驗,又能開放市場,於是就有了“以市場換技術”這一政策,可是國外對於中國本身是敵視態度,可是任何人都不會跟錢過不去,於是那些早期的合資車企把一些無關緊要的技術開放給自主車企,對於發動機這樣核心的技術是嚴防死守的,畢竟你的政策是用市場換技術,可你又沒具體說明是什麼技術,就是鑽了這樣的政策漏洞,國外車企一邊賺著我們中國人的錢,一邊又提防這不讓我們的自主車企學到核心的發動機技術。



這個和韓國車企有很大區別,我們國家的汽車工業和韓國汽車工業基本上是同一時期起步並發展的,韓國也是市場換技術,不過人家政策沒啥漏洞,就是要核心技術,所以現代起亞確實學到了諸如發動機,變速箱等這些核心技術,所以韓國車企學到真正的技術後又能進入我們中國市場,不過韓系車較之歐美國家自以及日本的車企,技術不能說特別拔尖,所以它們在我們國內市場主打的就是性價比,也就是便宜。這就有點耐人尋味了,韓國車企和我們自主車企一樣曾經都是學生,如今學成回來,搖身一變,也成了一位老師。



當然,現在我們的自主車企進步也挺大的,像奇瑞的發動機已經達到了合資車的初級水平,還有長安的藍鯨發動機,也得過不少獎,不過目前國產發動機的普遍弊病就是油耗高,雖然動力輸出能做到,但是油耗這東西目前還控制不好,當然,油耗高低不能單純靠發動機,還有和變速箱的匹配,調教等,現實情況就是技術方面自主車企跟合資車企差距還很大。而且,像發動機技術的研發,不僅要投入大量資金,還需要更多的人才,還有一個技術沉澱需要時間,沒個十年八年就想做完人家幾十年的事情,確實有點痴人說夢。投入資金大,投資回報時間長,這使得一些自主車企不得不另闢蹊徑,眾泰的成功也使得更多的自主車企堅信,研發一個漂亮的外殼要比研發發動機投入少,回報時間短,所以目前自主車企不說絕大部分,有相當一部分車企不管是借鑑,還是抄襲,總之在外觀設計的投入遠遠大於核心技術的投入,汽車顏值嘎嘎往上漲,可是卻依舊搭載著生產了幾十年用了幾十年的三菱發動機。這絕不是個別現象~~

雖然國外車企有專利壟斷和技術堡壘,可是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任何引起事情的原因都有兩個,內因和外因,起決定作用的往往是內因。說到底還是自主車企不夠爭氣!如果各大自主車企都學學華為在芯片研發的投入,相信一款好的發動機早晚會得到世界各國車企的認同。


不過未來是必定是新能源的天下,也是自主車企彎道超車的絕好機會,比亞迪就是趕了個正著,不過其他車企需要好好下功夫了,不要僅僅為了補貼造車,要真正為老百姓造車,造好車,這樣才有機會超過合資車企~~


啟名星


我在廠裡待過,我知道,日產,豐田,本田等發動機廠實際上圖紙都是公開的,而且三大廠當年日本派的都有專業技術人員對生產線指導過。

中間也許是溝通交流的關係,日本人指導按日本的生產操作守則,工件比如說要淬火5次,前4次間隔多久,到最後一次需要停留多少時間,他們嚴格要求,但是從來不告訴為什麼要這麼做,然後技術人員走後,咱們自己認為這麼太浪費時間和工序,於是按著自己的想法節省時間,節省成本的搞,所以,這也就是到最後,用高科技把人家發動機和變速箱切片透視,照著卡尺一絲不差的仿,也就是現在咱們說的逆向開發。結果還是不如人家原廠的。

日產的發動機省油,沒拆過的發動機一般油耗非常低,但是一旦拆開,油耗立刻直逼國產油耗。

豐田的發動機是沒拆開你也許開到報廢都不會出問題,但是一拆開,保準隔三差五的就要修。

而本田更是奇葩,發動機只要打開再裝上,你油門踩死都上不了120


無線改變世界


自主品牌汽車近年來有了不錯的進步,各方面也有了較大的提升,尤其是配置豐富性價比高。縱然是在自主品牌不斷成長的今天,與合資車還是存在較大差距的,並且這種差距在短時間內也會會存在的。那麼就有朋友問了,發動機技術這麼透明,為什麼我們還要不出好的動力系統呢?


發動機技術確實是比較透明的,每個廠家都會宣稱自家發動機多麼的厲害,技術多麼先進。但是真正讓我們去生產卻是有難度的,生產一臺好的發動機,需要有優質的原材料,先進的加工生產設備,以及富有經驗的調教水平,這三者缺一不可。而這方面真是我們自主品牌所欠缺的,縱然明白其原理,但是就是模仿不來,即便是照葫蘆畫瓢,產品也是存在較大差別的,所謂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就是這個理。

我們自主品牌汽車除了發動機遜色一點,變速箱同樣不給力。目前我們自主品牌汽車的變速箱大都是採購的,其中愛信變速箱使用的比較多。世界三大變速箱廠包括德國的採埃孚,日本的愛信和捷特克,這三家變速箱廠也是壟斷了世界變速箱產業。



並不是有好的發動機,變速箱和底盤就是好車,其中還有一個看不見摸不到卻有關鍵作用的環節,那就是調教問題。沒有優秀的調教水準,車子會有勁使不出來,或者會存在油耗大,頓挫抖動明顯,行車品質差的問題。我們知道獨立懸掛系統比非獨立懸掛系統在舒適性和操控性方面具有先天性的優勢,但是有了優秀的調教水準法系車會被稱作是底盤大師,縱然它的汽車多非獨立懸掛。


我們自主品牌汽車雖然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與主流合資車相比差距還是比較大的,不管你是否承認這都是事實,並沒有黑國產車的意思,就事論事罷了。


小強說說車


這就是我們科研方向的問題了,我們的科學家追求快,能出成果,就只能從外形上去模仿騙經費,但基本功不紮實冶煉工業不過關,做不出好的發動機材料。長得像馬的驢最終沒法像馬一樣跑!

發動機的工作原理其實很簡單,只要拆解開來,設計圖紙一下子就十分明顯了。要想仿造也十分容易!比如現代都可以用3d打印的方式造出模型來了,但是模型畢竟只是模型。真正的核心差距是在材料!發動機肯定是要用金屬去打造的,那麼金屬是有剛性跟韌性的,如何在中間取個平衡點就是本事了。材料夠結實就能夠承受更大的壓縮比;重量越輕加速度又越大;材料耐用使用年限就更長!這也就為什麼現在的好發動機都集中在德美日以及前蘇聯手中(蘇聯的科技大部分也是二戰後取自德國)。能生產好發動機的國家都是材料科研發達的國家!

發動機這種玩意兒其實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產物。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是以材料冶煉等重工業為主的,當時的德美日三國能夠超越老牌資本帝國英法俄就是靠這些玩意兒,這三國的冶煉工業都十分發達。比如,現在主流的加工車床依然得從這三國進口。

要想造出好發動機一定要從基本功下手!練出好材料,發動機問題自然迎刃而解,否則說再多做再多也只是個花花架子。


優己


自己從事汽車行業,來德國四年了,本身也是學動力方面的。說說我自己的看法。首先,發動機技術透明,是一個偽命題。發動機的原理,包括現在流行的渦輪增壓,缸內直噴等技術,原理是很透明的。但是具體到每一個細節,都有很多值得持續研究的方面。比如,我一個同學在戴姆勒做論文,研究發動機點火後百分之幾秒級別的燃燒狀態。需要超高速攝影機,和半透明缸體等一系列非常高成本的東西來進行實驗,並不斷調整數據。每年有成千上萬的人對這些細節,甚至是同樣的題目,一步一步的細化。這是目前國內任何一家企業都做不到的。這只是其中的一個企業。其次,我國還沒有技術實力過硬的零部件供應商。供應商和整車廠相當於汽車工業的兩條腿。整車廠偏重於整合。一般,最核心的單項技術,都掌握在供應商手中。比如博世的剎車和電控,比如ZF的變速箱,再比如Continental的直噴系統等等。最後,我想說明,儘管我國現在取得的進步已經很大,但是就整體技術領域,欠缺的還是很多。尤其是在研發方面。我國確實有很大的市場,加強政策的導向,目前國內車企在低成本紅利之下,業績不菲。未來,配合產業升級,研發一定是主要投資的方面。


TEETHBAO


一支小小的圓珠筆碳化鎢球珠和鑲嵌它的球座,以及球座所在的合金筆尖,我們都沒有能力生產——我們一直這麼錯誤地以為。

事實上不是,聰明的祖國人民沒有那麼笨,問題的根源在於筆尖的利潤率太低,而開發成本和損耗太高使企業們心生恐懼。

發動機也是如此,我們不是不能做,也不是做不好,而是設計開發一款牛掰的發動機實在太燒錢了,也太浪費時間和精力。我們所處的社會,以規模、營收和盈利水平衡量企業價值的思想極重,尤其上市企業,股東們都急著年底分紅——明明剛剛派發,他們已經開始盼著來年的收益了。

如果由於基礎投入或研發成本高企使企業財務報表不好看——像曾經的京東那樣,每年每天每時每刻都必得面對無數的冷嘲暗諷。


懂車的人都深知馬自達是發動機技術的巨匠,是技術宅男,但因其車型定位過於精準致銷量不突出就一直被不明真相的人所誤解。

而國內的汽車市場競爭又異常慘烈,除了要受進口汽車、合資品牌汽車的夾擊,幾十家自主品牌車企之間也在拼殺,誰熬誰死。

令車企們欣慰的是,國內不懂車的消費者巨多,它們只需把外殼和內飾設計好看一點,配置豐富一點,稍做宣傳就能吸引廣大的擁蹙,哪怕高仿“保時捷”都不愁找不到買家。

真遺憾,強大的輿論壓力和劇烈競爭下的生存壓力迫使企業們不但不希望技術進步,還極力實踐著怎麼更好的降低成本。

四缸機不用,用三缸;1.5L不用,用1.0T;AT、CVT變速箱不用,用雙離合、AMT。長此以往,不要說進步,不退步已經很幸運了。

而一些在燃油車領域沒有建樹或無力建樹的車企,也紛紛改弦更張向沒有技術含量的電動汽車進軍了,它們背靠風投和政府補貼,以及部分城市限牌的支撐勉強餬口。但我們應該慶幸,奇瑞埋頭多年於2017年推出的1.5T渦輪增壓發動機總算能夠代表國內車企的較高實力了,我們應該為其點贊。

但這依然太少,我們渴求自主品牌車企,尤其一汽、上汽這樣的國企大佬能帶好頭,不要再跟著通用、大眾汽車學減配了,而要大膽地直起腰來把它們的真傢伙拿走。

是的,發動機技術的確很透明,我們能造;但短視的目光讓自主車企們不願意去造。

這就是現實,外面的世界很無奈。


平門知事


資深產品專家為你解惑:中國社會系統性腐敗,導致社會效率低下,過程成本提高了三、五倍,沒有辦法用合適的成本生產高品質產品。

舉個粟子,長安汽車招標4臺水泵,成交價80萬元。本人參與投標報價8萬元,品質與效率遠超國外品牌一一國外品牌也是國內代工,但採用手工車床,精度差。而中標產品還是劣質的溫州貨。你上哪評理去?

再舉個栗子,某武警醫院幾臺格蘭富水泵損壞,在中國政府網招標。本人向醫院申請免費提供水泵,同時保證每年幫醫院省5萬元電費,剩餘省的電費歸本人即可。醫院營房科大為感動,但還是必須按程序招標,比低價!

出產一件好產品跟技術關係不大,主要靠責任心。中國存在的產品問題,大部分是社會問題,不是個人能扭轉的。這就是為什麼出口產品質量遠比內銷好的道理:因為出口產品不需要複雜的關係成本、亂七八糟的資質成本,一切用數據說話。

中國能生產出好產品,但低效與大量的腐敗成本可以直接殺死好產品的未來,讓你無立錐之地。


技術型文盲


引言:開完合資車再碰國產車,最大的感受就是動力系統。國產車自動擋車型換擋頓挫、加速肉以及油耗較大的問題,都與合資車差著一個等級。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在發動機技術如此透明的現在,任何一個車企都可以對競爭對手的發動機進行拆解,但是為什麼我們依然的產品駕駛感受依然不如合資車呢?

發動機內部結構無外乎這點東西,缸體、缸蓋、凸輪軸等部件,我想每一個工程師都能對BBA發動機瞭如指掌,閉著眼睛都能畫出來EA888的草圖,奔馳的M274發動機我們的工程師想必已經建了不少模型了。但是真正的生產製造上,我們的發動機為什麼還不如合資產品。

發動機的耐久性已經穩定性不如合資車,是因為我們的基礎工業還沒有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同樣的一個圖紙生產出來的產品,國產的耐久性與德國產品還有一段不小的差距,不僅僅是原料的問題,還有加工設備,操作熟練度以及經典等等。都是制約的原因。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你的駕駛感受不是發動機帶給你的,發動機能帶給你的僅僅是抖動、油耗、噪音等。真正決定駕駛感受的不是發動機,而是變速箱。你開的那臺雙離合車型低速抖動,並不是發動機落後,而是變速箱拖了後腿。

我們的國產車現在真正生產變速箱的企業其實並不多,廠家沒有幾個可以生產變速箱的。因為製造精密程度、組裝上我們都沒有足夠的實力完成一臺上好變速箱的生產。山東盛瑞8AT跟ZF 8AT相比,具體裝機感受簡直天差地別。而我們採購國外的變速箱,又遇到了匹配上的問題。

舉個看起來不太恰當的例子,奔馳的轎車開起來非常順手,發動機變速箱總感覺完美的融為了一體,那是因為其不僅自己生產這些部件,調教也是自己完成。當然有這樣實力的除了奔馳,寶馬、大眾、豐田、本田、馬自達以及現代都可以這樣完成,所以說開著這些品牌的車型,動力方面的感受都不會太差。

而這些東西就算給到我們自主品牌,具體調教出來也是另外一種感受,同樣拿國產車做個例子,哈弗H9最早搭載愛信的6AT變速箱,這臺變速箱在豐田手中被玩到了極限,無論是平順性還是邏輯都有一個很好的表現,但是在哈弗H9上曾經出現過一些不能換擋以及不能及時升降檔的問題。最後長城官方承認自己的調教以及程序設定出現問題。後期將會作出調整。同樣的一臺變速箱,我們自己調教跟合資車企調教,又是兩種情況。

小結:在發動機技術透明的現在,我們的動力總成依然不算優秀,主要還是基礎工業落後導致,我們不僅加工業稍顯落後,而且也沒有一臺優秀可靠的變速箱,在最重要的匹配上,也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汽車扒一扒


關鍵是材料問題,解決不了使用壽命,就好像我們的火箭那麼牛逼卻造不出飛機發動機一樣,火箭是一次性的,發動機能用幾分鐘,十幾分鍾足夠了,可飛機發動機是重複使用的要求壽命長,我們現在才達到1700多小時比美帝差一半,造汽車也一樣的道理,還是基礎材料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