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培養語感,讓「朗讀」變成孩子的習慣

很多家長苦惱於如何提高孩子的語文成績,想要提高語文成績卻很難立竿見影,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培養語感,而朗讀是非常簡單又重要的方法。

你多久沒有朗讀了?朗讀不僅僅是一種學習方式,更是一種傳遞情感、傳承精神的手段,也是培養孩子語文語感的最好方式,甚至有助於學習數學。

從小培養語感,讓“朗讀”變成孩子的習慣

一、從朗讀中培養孩子的語感,「讀 」比「背」更高效

無論是學習語文,還是英語,語言學科總是在強調著“語感”。哪怕是數學題,也需要孩子一遍又一遍讀題才能理解其中隱藏的線索與信息。

而語感能力的提高,則意味著語言直覺思維能力的形成,它在判斷語言正誤、優劣上比理性思維來得更敏捷、自然。

當我們一遍一遍地朗讀,文字中的詞、句、意境、韻律自然會加深,這便是有效輸入的過程。讀到最後,它們已經成了一個整體進入孩子們的腦海。

家長們大可不必追求孩子一天背了多少首,背了幾個小時。不妨為孩子選擇一本適合的詩詞,和孩子一起大聲朗讀。時間長了你便會發現,他們已經記住了很多。

從小培養語感,讓“朗讀”變成孩子的習慣

二、先解讀,後朗讀,會幫助孩子有更深的理解

正如《朗讀者》節目中的做法——先解讀,後朗讀。讓觀眾充分理解朗讀者的內心世界,再體會朗讀者演繹所流露出的情感,這樣就讓整體“朗讀”更加觸動人心。

用詩來舉例。單純的默背,容易將詩歌肢解。《朗讀者》《見字如面》這些節目中的書信、詩詞為何讓人印象深刻?它們將文字產生的背景也生動地呈現出來,便是原因之一。

在孩子朗讀之前,你不妨先和他們做一些功課——

  • 第一步——認字、正音。生字,找到讀音、意思;多音的字,確認在這裡讀什麼;多義的字,明白在這裡用的是哪個含義。
  • 第二步——解題、辨體。大致分析詩歌的內容、體裁與題材,以及詩人的大致風格。
  • 第三步——辨義。理解詩中每個詞的意思,每個典故的出處,每個句子的意思。

單純的背誦永遠是枯燥的,但是對故事的解讀卻生動有趣。即便是多花一些時間,讀上為數不多的詩歌,在這樣的完全解讀下,孩子讀詩的興趣也將大增。

從小培養語感,讓“朗讀”變成孩子的習慣

三、創設情境,角色扮演

如果孩子朗讀不夠專心,你不妨試試和他們一起創設情境,角色扮演。

《朗讀者》節目中,朗讀者的故事與被朗誦的文字所透露的,有著不少相似之處。帶著角色的朗讀,才能將文字演繹得更具感染力。

從小培養語感,讓“朗讀”變成孩子的習慣

朗讀又有什麼直接的好處呢?

朗讀,是學好語文最簡單有效的方式

很多家長抱怨,越是到高年級,孩子成績越是難提高,四處上補習,卻依然收效甚微。也許,你忽略了影響語文學習最簡單、最容易操作的方式:大聲朗讀。

葉聖陶先生說:“閱讀教學總得讀。”

特級語文教師於永正老師說:“語文教學的所謂‘亮點’,首先應該在朗讀上。”要注重“培養和訓練學生大聲朗讀課文的能力。”

朗讀是學生整體語文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習語文行之有效的方法。古人云:“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可見,只有三者並用才能達到良好的讀書效果。

朗讀,還有助於開發右腦

因為大聲讀實質是朗讀者在自我欣賞自己的聲音,久而久之,有利於孩子形象思維能力的自我培養。

朗讀,還有助於改變內向的性格

性格內向者往往發出的聲音也很小,如果孩子能堅持大聲讀優質作品、書籍,很容易變得開朗。

從小培養語感,讓“朗讀”變成孩子的習慣

從小培養語感,讓“朗讀”變成孩子的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