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大学习|泰州青年诵读《梁家河》(六):团结观

青年大学习|泰州青年诵读《梁家河》(六):团结观

《梁家河》一书生动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及深刻体悟,对于当代青年来说,是坚定理想的“指路明灯”,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共青团泰州市委特别策划“青年大学习 诵读《梁家河》”活动,围绕主题,诵读《梁家河》一书中的篇章,感知习近平总书记的青春风采,汲取向上向善的青春正能量。

青年大学习|泰州青年诵读《梁家河》(六):团结观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习近平

今天,团团为大家带来《梁家河》第二章的第四篇——《团结观》。

朗读者

吴海棠

共青团泰州市委宣传部部长

青年大学习|泰州青年诵读《梁家河》(六):团结观

团 结 观

梁玉明再见到习近平是五个月之后的事情了。习近平回来的时候,脸上沾着煤土,黑黢黢的。

“扎根农村,扎根一辈子!”习近平表明了心迹。

“不再有回北京一说了。”习近平斩断了归途。

由被动到主动,人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习近平。

实际上,习近平被从北京送到太行山区,他是听了姨父魏震五(又名魏健)和姨母齐云的劝说后才回到梁家河的。魏震五当年是东北大学学生,他给习近平讲述了1935年“一二.九”运动后,他们那些热血青年怎么开展抗日救亡工作,怎么到太行山坚持战斗。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习近平写道;“他说,我们那个时候都找机会往群众里钻,你现在不靠群众靠谁?当然要靠群众。”

听了姨父姨母的话,习近平对自己在梁家河的的生活做了反思;“在上山下乡时,我年龄小,又是被形势所迫下去的,没有长期观念,也就没有注意团结的问题。别人下去天天上山干活,我却很随意,老百姓对我印象不好。”

习近平说的“团结”缘于父亲习仲勋的教诲。习仲勋在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时曾长期从事群众工作。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时,习仲勋是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是在沿途张贴的布告里看到习仲勋名字的。

陕北后来成了中共中央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在这块土地上,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找到了抗日救国的策略,方针——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革命由此转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现在,习近平也找到了一个法宝——他的“团结观”。

习近平说:“我父亲经常给我讲团结的道理,要求我们从小就要做讲团结和善于团结的人,‘以所不欲,勿施于人’,‘给人方便,自己方便’,用他的话讲,就是做每件事不要只考虑自己愿不愿意,还要考虑别人愿不愿意,因为你生活在人群中,什么事情都以自己为主,就是不行的。”

习近平相信,黄土地养育了他的父辈,也一定会以宽大的胸襟接纳他。

带着这样的“团结观”,习近平开始将自己融入群众、融入乡村。正是这个“团结观”,使他逐渐形成了扎根人民、团结群众的观念。“能团结人”成为他鲜明的领导风格之一。

诵读感言

梁家河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红色记忆,是一首激情燃烧的青春之歌。她,看上去很小,实际上很大,大到铺满整个华夏大地。她,朴实无华,却又厚重无比,厚到可以触摸共产党人的未来岁月。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记忆。转眼我已工作十年,这十年从乡镇基层到市级机关,从组织条线到群团部门,一路成长,一路感恩。这些记忆,这些岁月,终将被结结实实描画,构成我们不同的青春,不同的故事;这些青春,这些故事,终将成为历史的见证、奋斗的脚步,最终筑就我们共同的信仰,成就中华民族的企盼。江河湖海,日月星辰,青春如是,未来可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