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大學習|泰州青年誦讀《梁家河》(六):團結觀

青年大学习|泰州青年诵读《梁家河》(六):团结观

《梁家河》一書生動展現了習近平總書記七年知青歲月及深刻體悟,對於當代青年來說,是堅定理想的“指路明燈”,激勵我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共青團泰州市委特別策劃“青年大學習 誦讀《梁家河》”活動,圍繞主題,誦讀《梁家河》一書中的篇章,感知習近平總書記的青春風采,汲取向上向善的青春正能量。

青年大学习|泰州青年诵读《梁家河》(六):团结观

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

——習近平

今天,團團為大家帶來《梁家河》第二章的第四篇——《團結觀》。

朗讀者

吳海棠

共青團泰州市委宣傳部部長

青年大学习|泰州青年诵读《梁家河》(六):团结观

團 結 觀

梁玉明再見到習近平是五個月之後的事情了。習近平回來的時候,臉上沾著煤土,黑黢黢的。

“紮根農村,紮根一輩子!”習近平表明瞭心跡。

“不再有回北京一說了。”習近平斬斷了歸途。

由被動到主動,人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習近平。

實際上,習近平被從北京送到太行山區,他是聽了姨父魏震五(又名魏健)和姨母齊雲的勸說後才回到梁家河的。魏震五當年是東北大學學生,他給習近平講述了1935年“一二.九”運動後,他們那些熱血青年怎麼開展抗日救亡工作,怎麼到太行山堅持戰鬥。在《我是黃土地的兒子》一文中,習近平寫道;“他說,我們那個時候都找機會往群眾裡鑽,你現在不靠群眾靠誰?當然要靠群眾。”

聽了姨父姨母的話,習近平對自己在梁家河的的生活做了反思;“在上山下鄉時,我年齡小,又是被形勢所迫下去的,沒有長期觀念,也就沒有注意團結的問題。別人下去天天上山幹活,我卻很隨意,老百姓對我印象不好。”

習近平說的“團結”緣於父親習仲勳的教誨。習仲勳在創建陝甘邊革命根據地時曾長期從事群眾工作。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陝北時,習仲勳是陝甘邊蘇維埃政府主席,毛澤東是在沿途張貼的佈告裡看到習仲勳名字的。

陝北後來成了中共中央及紅軍長征的落腳點。在這塊土地上,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找到了抗日救國的策略,方針——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國革命由此轉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現在,習近平也找到了一個法寶——他的“團結觀”。

習近平說:“我父親經常給我講團結的道理,要求我們從小就要做講團結和善於團結的人,‘以所不欲,勿施於人’,‘給人方便,自己方便’,用他的話講,就是做每件事不要只考慮自己願不願意,還要考慮別人願不願意,因為你生活在人群中,什麼事情都以自己為主,就是不行的。”

習近平相信,黃土地養育了他的父輩,也一定會以寬大的胸襟接納他。

帶著這樣的“團結觀”,習近平開始將自己融入群眾、融入鄉村。正是這個“團結觀”,使他逐漸形成了紮根人民、團結群眾的觀念。“能團結人”成為他鮮明的領導風格之一。

誦讀感言

梁家河是一段刻骨銘心的紅色記憶,是一首激情燃燒的青春之歌。她,看上去很小,實際上很大,大到鋪滿整個華夏大地。她,樸實無華,卻又厚重無比,厚到可以觸摸共產黨人的未來歲月。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記憶。轉眼我已工作十年,這十年從鄉鎮基層到市級機關,從組織條線到群團部門,一路成長,一路感恩。這些記憶,這些歲月,終將被結結實實描畫,構成我們不同的青春,不同的故事;這些青春,這些故事,終將成為歷史的見證、奮鬥的腳步,最終築就我們共同的信仰,成就中華民族的企盼。江河湖海,日月星辰,青春如是,未來可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