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民的名義》看公安信息化建設的必要性

從《人民的名義》看公安信息化建設的必要性

電視劇《人民的名義》自開播以來便掀起一陣追劇風潮,劇中盤根錯節的人物關係網,和一步步抽絲剝繭、層層遞進的懸疑劇情讓觀眾欲罷不能。在觀劇感慨的同時作為公安信息化建設一線民警也發現在劇中不斷暴露出的公安信息化建設的不足和存在的問題。對於貫穿始終的“大風廠拆遷”事件,也側面折射出公安機關在處置突發事件時的現狀和問題。處置突發事件決勝的關鍵在於信息的全面掌握,決策的科學高效,在這裡也有感而發說說筆者的觀點。

一、公安視頻監控系統建設缺乏綜合應用平臺,無法形成合力反應能力低下。

丁義珍出逃一集中,公安廳利用視頻監控資源查找丁義珍行動軌跡,過程中還需要對“義府東路周圍四、五條街的錄像一條一條的查”顯然增加了時間成本,降低了工作效率。期間視頻監控和網偵、技偵、交警車輛卡口以及稽查布控系統沒能形成高效協同的問題也就暴露出來。面對這一不足急需對現有公安各項空間信息採集手段進行結構化,對各類資源進行有效整合,通過電腦系統研判代替繁瑣的人工研判提高工作效率。

二、獲取信息的資源渠道單一,無法及時掌控現場實際情況。

“大風廠拆遷”群體性事件發生時,網絡上已經開始直播遠在北京的人們都已經知道了事件發展的情況。而事發當地的政府、公安機關未能掌握具體情況,甚至還未知道事件已經發生。自媒體時代信息傳播速度之快遠超想像,近期我省某市發生的“樂天聚集”事件,一發生各網絡直播平臺就已經第一時間有用戶在現場直播,筆者通過“快手”平臺在早9時就已經看到了現場情況以及現場民警的處置情況。遠比省廳通報情況來的更具體、更直觀、更及時。從此來看公安機關現有信息來源渠道還有待於擴充,需要結合現階段日新月異的新技術逐步開發更多的信息採集來源渠道。

從《人民的名義》看公安信息化建設的必要性

三、應急裝備建設相對不足,無法有效控制突發事件發展進程。

第四集中面對突發事件發生時網絡直播的出現,公安機關無法有效的對現場進行無線電信號的封控管制。直接造成網警部門網絡信息管控的壓力陡增,進而形成了傳播至境外的窘境。能夠第一時間對現場無線電信號進行有效封控和阻斷將更有效的提高應急處置的效率,將影響控制在最小的範圍之內。

四、現場指揮信息化手段匱乏,無法形成多部門合力造成信息不全決策傳遞阻塞。

“大風廠拆遷”事件發生時,李達康書記親臨一線固然是領導靠前指揮的典範,但由於現場指揮信息化手段的匱乏,臨時指揮部只能設在建築物的天台,沒有現場視頻資源只能靠望遠鏡、沒有聯動協調機制只能靠人工傳達調配消防醫療等資源、沒有現場信息共享處置民警進駐後才知道現場還有二十噸汽油庫的存在、沒有專家科學評估現場領導只能靠自己的判斷進行決策。這些無不體現出現場指揮信息化手段的不足,大大降低了現場處置的科學性和及時性,更有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嚴重後果。

從《人民的名義》看公安信息化建設的必要性

五、公安媒體攻關能力不足,無法在面對網絡信息時第一時間完成對輿論的引導。

一句“漢東的警察也太壞了”影射出現在廣大網民在解讀碎片化信息時的第一齣發點。“有圖有真像”不一定就能反應出現場的真實情況。侯處長都說了“警察怎麼會放火呢?那應該是拆遷隊乾的,有圖未必是真相,至少它不是全部的真相”這是一個對公安機關了解的公民做出的客觀和理性評價,然而更多的網民在解讀關於政府、公安機關的信息時慣性的進行片面的理解,造成對公安工作的不利影響。這就需要公安媒體第一時間發聲,面對網絡突發事件時的信息進行正確的引導。

六、人口數據等關鍵性信息控制能力差,無法有效甄別存在的虛假“身份”給部分不法分子可乘之機。

人口數據庫是公安機關掌握的重要數據信息資源,但由於種種原因這個重要數據庫中存在著很多漏洞。丁義珍的成功出逃和他事先準備的虛假身份有著直接的關係,那麼為什麼在人口數據庫中能夠成功的錄入虛假信息呢?人的管理固然是一個重要因素,更多的應該靠技術手段實現自動比對和監管。在大數據背景下虛假身份信息通過社保、交通、銀行、公共事業等數據的比對可以很容易的發現可疑之處,及時的給予更正,甚至可以用於對某些案件的前置偵查彌補存在的漏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