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時代的醜陋,被這位電影大師扒得一絲不剩!

文 | 縣豪


直播時代的醜陋,被這位電影大師扒得一絲不剩!

電影大師邁克爾·哈內克《快樂結局》海報

《快樂結局》最後一幕戛然而止,黑底白字徐緩升起。突然的「光影截斷」,使觀眾必須沉入無法回神的思考與品味狀態,這已經成為越來越多藝術電影心儀的手法——我的畫面結局了,帷幕毫不猶豫地降下,但你靈魂的帷幕剛徐徐升起,它能延續出多少深思的快樂,取決於你會愣神盯著片尾字幕多久。

直播時代的醜陋,被這位電影大師扒得一絲不剩!

最後一幕,孫女將爺爺推入海中,並開始直播

雖然陽光明亮,海水湛藍,每個角色經歷突變之後,似乎都處於自己最理想的位置,但這最後一幕並不輕鬆。邁克爾·哈內克幾近將整部電影的重量,都壓在它身上。這一幕中,一個人在直播另一個人的自殺,兩者還是親屬關係,這不僅是對當代社會流行文化的「通電」,更指示出年輕族群情感依賴那幾乎具有異變性質的徹底轉向。這種被電子智能控制的轉向,正在滲透其它任何年齡層的孤獨者,而孤獨,是易如反掌之事。

直播時代的醜陋,被這位電影大師扒得一絲不剩!

直播開始,老人已逐漸沉入海水

直播的拍攝者(孫女伊娃·洛朗)與被拍攝者(爺爺喬治·洛朗)之間,並不只是一段伸向深海的坡道,更是兩種對愛的極端理解之間的距離。伊娃在看遍父親的虛偽與慾望之後,認為愛並非一件重要的事,甚至是一種虛無之物,取代愛在其心中地位的,是「生存」——如果不能「向死而生」,那也不希望自己被送進收容所。喬治體察出的愛,是滿足愛人或自己的真正需要,即使在世俗目光中,這種「滿足」無異於「謀殺」。

直播時代的醜陋,被這位電影大師扒得一絲不剩!

家中的成年人奔向海中的長輩

兩種理解都過於逼近難以被承認的情感本質,與加繆經典小說《局外人》的思想內核如出一轍——當愛理性到沒有任何裝飾的程度,體現出的冷漠與疏離,猶如《局外人》主角默爾索所看見的尖刀上的正午陽光,滾燙到讓靈魂根本無從把握。

不少影視作品都試圖刻畫這種冷漠。比如韓劇《迷霧》中,女主角在母親即將離世時,仍以「即使我去了,母親也無法被救活,而母親希望我更成功」為內在情感動因,決定去機場約重要嘉賓。大多數偶像劇則以一句「我不愛你(因為我不想拖累你)」,極膚淺地傳達這種冷漠。哈內克的表達,無疑更有內韌之勁,它要求觀眾透過一種相當安靜的影像凝視,在直播時間分分秒秒的快速流逝中,仔細聆聽將自殺者浸潤其中的海水對海邊坡道的那種拍打,到底有多若無其事。

直播時代的醜陋,被這位電影大師扒得一絲不剩!

突然,伊娃的父親托馬斯和姑姑安妮闖入直播畫面。他們向海中的喬治奔去。兩種極端之間的空白距離,開始承擔它應該承擔的世俗情感。這能使整個世界從令人窒息的純淨與通透中,迴歸到令人呼吸順暢的渾濁與朦朧中。亦即所謂「正常」。在兩個角度奇崛、力量驚人的形象之間,哈內克用另外兩個更趨近「凡夫俗子」的形象去救場。因為觀眾不能始終處於窒息之中。

直播時代的醜陋,被這位電影大師扒得一絲不剩!

空間感如此強烈、思想性如此豐富的一幕,不帶任何留戀地被瞬間掐斷,完全枉顧羅伯特·麥基的主張——銀幕突然變黑屬於非常不禮貌的行為,哈內克一定對這一幕抱有崇高的期待:結局已可預見,喬治被救,「多麼快樂」,這無需觀眾琢磨,觀眾應該費心的是,捕捉整個場景體現出的荒誕,並且,這種荒誕正逐漸成為主流,由此產生了另一層更迷人的荒誕。

不談哈內克的「企圖」,只從電影邏輯的驅動而言,最後一幕同樣肩負重要使命,因為其影像的深層意蘊與運動軌跡,都十分立體。從觀眾角度而言,最後一幕之外,《快樂結局》的其餘場景,能「分食」電影意義的,微乎其微:觀眾能感受這些場景撲面而來的冷漠,但他們或許無法明白,為何要在這部電影中感受這些綿綿不絕的冷漠。

直播時代的醜陋,被這位電影大師扒得一絲不剩!

電影中的視頻直播場面

直到最後一幕。

但為時已晚。因為他們對電影的印象早已定型。這會使他們陷入迷惑或痛苦:我應該如何評價這部電影?最後一幕以及它令人吃驚的結束方式,是否足以讓我將電影推薦給朋友,並鼓勵他們堅持到最後?

影史上令人昏昏欲睡的電影比比皆是,但我們仍然願意傾情推薦其中的傑作。這些傑作以令人讚歎的耐心,緩慢勾勒潛行於表層光影之下的豐沛情感或思想邏輯,然而更重要的是,最終,它們會在一個或多個高光時刻,捏緊所有線頭,聚「勾勒」為「刻畫」,並讓這種「刻畫」凸現於觀眾靈魂,如一艘潛艇破水而出。我們為何願意「忍受」小情節或反情節電影?因為我們期待「被潛艇撞擊」。

直播時代的醜陋,被這位電影大師扒得一絲不剩!

哈內克在這裡用最後一幕形成了「潛艇」尾部,而前面的場景,是浮潛在深海的「潛艇碎片」,作品光影之下,情感或思想的紐帶並沒有足夠的力量,將所有碎片塑造為一個具有衝擊力的整體。誠然,最後一幕引力強大,但其它場景並不都具有磁性。

直播時代的醜陋,被這位電影大師扒得一絲不剩!

電影中的遠景鏡頭

其中,最具有磁性的,是伊娃與喬治在書房的對談。而這種磁性,也僅僅來自於臺詞。因為兩人的臺詞,各自揭示了他們的情感真相。喬治所談的「猛禽撕咬小鳥」,與最後一幕共築相似的情感邏輯:當你在電視上看這種「撕咬」,會覺得大自然就是如此物競天擇,但當這種場景從屏幕移居至你眼前,你的手會抖。電視屏幕生成了一種距離,這種距離,也介於伊娃的拍攝與喬治的被拍攝之間——為何手會抖?為何伊娃的父親和姑姑會闖入直播畫面?

因為屏幕消失逼迫出情感的本質,而直播中的闖入則能使這種情感本質再度被模糊。我們無法直視這種本質。喬治還說,「小鳥的羽毛四處散落,彷彿在下雪」,這一比喻如此唯美,使「距離的消失、本質的浮現」更具淒冷的悲劇性。

直播時代的醜陋,被這位電影大師扒得一絲不剩!

哈內剋期望另一些場景同樣具有磁性,但他也許痴迷於自己獨特的表達,而未真正體察觀眾對距離的理解與需求。安妮的兒子皮埃爾,在一棟居民樓下與一個男人交談,併發生爭執;喬治在一個街道的長鏡頭中,不斷向前滑動輪椅,最終停下,懇求一群男人——哈內克讓鏡頭遠遠觀察皮埃爾與喬治的遭遇。他或許希望觀眾想象他們自己正站在鏡頭的位置——此時,觀眾與銀幕之間,不應有距離,在距離必須存在的情況下,那麼,將其建立在觀眾(鏡頭)與事件之間吧。所以,觀眾只能遠觀。無法聽見對白。亦無法審視細節。哈內克似乎希望觀眾明白:

這種距離能使你們產生一種對待生活的疏離感,你們是影片中冷漠的部分之一。

直播時代的醜陋,被這位電影大師扒得一絲不剩!

然而,在鏡頭長時間的遠觀中,我們一邊失去忍受這種距離的耐心,一邊愈發渴望字幕或聲音出現,以使場景立體。當觀眾的感受與導演的意圖反向而行,場景必然失去磁性。哈內克在此的處理具有明顯的藝術性,然而,觀眾或許並不需要這種藝術性,所以,何不讓鏡頭推近,將距離由「觀眾與事件之間」,恢復為「觀眾與銀幕之間」,因為只有這樣,這裡的「距離」,才能與那些在磁性場景中產生的「距離」形成統一,引力方能發揮作用,將這兩塊「潛艇碎片」吸附至必要的地方。

直播時代的醜陋,被這位電影大師扒得一絲不剩!

隱去對白與細節,是力圖冷靜與客觀的表現,但觀眾的眼睛往往是主觀的。即使我們再怎麼純淨地進入一部電影,靈魂也會對我們的目光進行隱約而必要的引導。如何在客觀與主觀之間尋求平衡,同屆戛納的《方形》與《無愛可訴》比這部電影更值得參考。《方形》在影像之下,形成了高度統一的諷刺風格,《無愛可訴》則在鏡頭的處理上,保持了從頭至尾的寒冷氣質,而《快樂結局》,很難說它在哪一方面是完全統一的。

直播時代的醜陋,被這位電影大師扒得一絲不剩!

哈內克前作《愛》,保持了一種「暗黃色的安靜」,這種「安靜」,本身就是一種「愛」被理解透徹之後的「殘忍」,《快樂結局》中,哈內克則隨時隨地對「距離」進行調整,時而我們擁有一種正常、傳統的「銀幕距離」,時而鏡頭細緻地切出整個電腦屏幕(包括其任務欄),我們又彷彿進入銀幕,獲得一種「零距離」,時而隱去對白,使事件失聲,我們則介於「銀幕距離」與「零距離」之間。「距離」的切入切出,很難保證觀影焦點的集中:在費心揣測角色對白之時,我們哪有精力注意自己所處的位置恰好代表一種冷漠,或者其它什麼呢?

直播時代的醜陋,被這位電影大師扒得一絲不剩!

當前面的大多數場景無法逐漸積蓄出影片主題,最後一幕的壓力,或許也唯有將影像突然截斷,才能被釋放了。因為這種處理方式,足以麻痺觀眾神經,令他們在恍然之際,誤以為靈魂朝自己越逼越近,即將失去安全距離。

如同醉酒一般,他們無法抗拒這種充滿負擔的快感。

直播時代的醜陋,被這位電影大師扒得一絲不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