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时代的丑陋,被这位电影大师扒得一丝不剩!

文 | 县豪


直播时代的丑陋,被这位电影大师扒得一丝不剩!

电影大师迈克尔·哈内克《快乐结局》海报

《快乐结局》最后一幕戛然而止,黑底白字徐缓升起。突然的「光影截断」,使观众必须沉入无法回神的思考与品味状态,这已经成为越来越多艺术电影心仪的手法——我的画面结局了,帷幕毫不犹豫地降下,但你灵魂的帷幕刚徐徐升起,它能延续出多少深思的快乐,取决于你会愣神盯着片尾字幕多久。

直播时代的丑陋,被这位电影大师扒得一丝不剩!

最后一幕,孙女将爷爷推入海中,并开始直播

虽然阳光明亮,海水湛蓝,每个角色经历突变之后,似乎都处于自己最理想的位置,但这最后一幕并不轻松。迈克尔·哈内克几近将整部电影的重量,都压在它身上。这一幕中,一个人在直播另一个人的自杀,两者还是亲属关系,这不仅是对当代社会流行文化的「通电」,更指示出年轻族群情感依赖那几乎具有异变性质的彻底转向。这种被电子智能控制的转向,正在渗透其它任何年龄层的孤独者,而孤独,是易如反掌之事。

直播时代的丑陋,被这位电影大师扒得一丝不剩!

直播开始,老人已逐渐沉入海水

直播的拍摄者(孙女伊娃·洛朗)与被拍摄者(爷爷乔治·洛朗)之间,并不只是一段伸向深海的坡道,更是两种对爱的极端理解之间的距离。伊娃在看遍父亲的虚伪与欲望之后,认为爱并非一件重要的事,甚至是一种虚无之物,取代爱在其心中地位的,是「生存」——如果不能「向死而生」,那也不希望自己被送进收容所。乔治体察出的爱,是满足爱人或自己的真正需要,即使在世俗目光中,这种「满足」无异于「谋杀」。

直播时代的丑陋,被这位电影大师扒得一丝不剩!

家中的成年人奔向海中的长辈

两种理解都过于逼近难以被承认的情感本质,与加缪经典小说《局外人》的思想内核如出一辙——当爱理性到没有任何装饰的程度,体现出的冷漠与疏离,犹如《局外人》主角默尔索所看见的尖刀上的正午阳光,滚烫到让灵魂根本无从把握。

不少影视作品都试图刻画这种冷漠。比如韩剧《迷雾》中,女主角在母亲即将离世时,仍以「即使我去了,母亲也无法被救活,而母亲希望我更成功」为内在情感动因,决定去机场约重要嘉宾。大多数偶像剧则以一句「我不爱你(因为我不想拖累你)」,极肤浅地传达这种冷漠。哈内克的表达,无疑更有内韧之劲,它要求观众透过一种相当安静的影像凝视,在直播时间分分秒秒的快速流逝中,仔细聆听将自杀者浸润其中的海水对海边坡道的那种拍打,到底有多若无其事。

直播时代的丑陋,被这位电影大师扒得一丝不剩!

突然,伊娃的父亲托马斯和姑姑安妮闯入直播画面。他们向海中的乔治奔去。两种极端之间的空白距离,开始承担它应该承担的世俗情感。这能使整个世界从令人窒息的纯净与通透中,回归到令人呼吸顺畅的浑浊与朦胧中。亦即所谓「正常」。在两个角度奇崛、力量惊人的形象之间,哈内克用另外两个更趋近「凡夫俗子」的形象去救场。因为观众不能始终处于窒息之中。

直播时代的丑陋,被这位电影大师扒得一丝不剩!

空间感如此强烈、思想性如此丰富的一幕,不带任何留恋地被瞬间掐断,完全枉顾罗伯特·麦基的主张——银幕突然变黑属于非常不礼貌的行为,哈内克一定对这一幕抱有崇高的期待:结局已可预见,乔治被救,「多么快乐」,这无需观众琢磨,观众应该费心的是,捕捉整个场景体现出的荒诞,并且,这种荒诞正逐渐成为主流,由此产生了另一层更迷人的荒诞。

不谈哈内克的「企图」,只从电影逻辑的驱动而言,最后一幕同样肩负重要使命,因为其影像的深层意蕴与运动轨迹,都十分立体。从观众角度而言,最后一幕之外,《快乐结局》的其余场景,能「分食」电影意义的,微乎其微:观众能感受这些场景扑面而来的冷漠,但他们或许无法明白,为何要在这部电影中感受这些绵绵不绝的冷漠。

直播时代的丑陋,被这位电影大师扒得一丝不剩!

电影中的视频直播场面

直到最后一幕。

但为时已晚。因为他们对电影的印象早已定型。这会使他们陷入迷惑或痛苦:我应该如何评价这部电影?最后一幕以及它令人吃惊的结束方式,是否足以让我将电影推荐给朋友,并鼓励他们坚持到最后?

影史上令人昏昏欲睡的电影比比皆是,但我们仍然愿意倾情推荐其中的杰作。这些杰作以令人赞叹的耐心,缓慢勾勒潜行于表层光影之下的丰沛情感或思想逻辑,然而更重要的是,最终,它们会在一个或多个高光时刻,捏紧所有线头,聚「勾勒」为「刻画」,并让这种「刻画」凸现于观众灵魂,如一艘潜艇破水而出。我们为何愿意「忍受」小情节或反情节电影?因为我们期待「被潜艇撞击」。

直播时代的丑陋,被这位电影大师扒得一丝不剩!

哈内克在这里用最后一幕形成了「潜艇」尾部,而前面的场景,是浮潜在深海的「潜艇碎片」,作品光影之下,情感或思想的纽带并没有足够的力量,将所有碎片塑造为一个具有冲击力的整体。诚然,最后一幕引力强大,但其它场景并不都具有磁性。

直播时代的丑陋,被这位电影大师扒得一丝不剩!

电影中的远景镜头

其中,最具有磁性的,是伊娃与乔治在书房的对谈。而这种磁性,也仅仅来自于台词。因为两人的台词,各自揭示了他们的情感真相。乔治所谈的「猛禽撕咬小鸟」,与最后一幕共筑相似的情感逻辑:当你在电视上看这种「撕咬」,会觉得大自然就是如此物竞天择,但当这种场景从屏幕移居至你眼前,你的手会抖。电视屏幕生成了一种距离,这种距离,也介于伊娃的拍摄与乔治的被拍摄之间——为何手会抖?为何伊娃的父亲和姑姑会闯入直播画面?

因为屏幕消失逼迫出情感的本质,而直播中的闯入则能使这种情感本质再度被模糊。我们无法直视这种本质。乔治还说,「小鸟的羽毛四处散落,仿佛在下雪」,这一比喻如此唯美,使「距离的消失、本质的浮现」更具凄冷的悲剧性。

直播时代的丑陋,被这位电影大师扒得一丝不剩!

哈内克期望另一些场景同样具有磁性,但他也许痴迷于自己独特的表达,而未真正体察观众对距离的理解与需求。安妮的儿子皮埃尔,在一栋居民楼下与一个男人交谈,并发生争执;乔治在一个街道的长镜头中,不断向前滑动轮椅,最终停下,恳求一群男人——哈内克让镜头远远观察皮埃尔与乔治的遭遇。他或许希望观众想象他们自己正站在镜头的位置——此时,观众与银幕之间,不应有距离,在距离必须存在的情况下,那么,将其建立在观众(镜头)与事件之间吧。所以,观众只能远观。无法听见对白。亦无法审视细节。哈内克似乎希望观众明白:

这种距离能使你们产生一种对待生活的疏离感,你们是影片中冷漠的部分之一。

直播时代的丑陋,被这位电影大师扒得一丝不剩!

然而,在镜头长时间的远观中,我们一边失去忍受这种距离的耐心,一边愈发渴望字幕或声音出现,以使场景立体。当观众的感受与导演的意图反向而行,场景必然失去磁性。哈内克在此的处理具有明显的艺术性,然而,观众或许并不需要这种艺术性,所以,何不让镜头推近,将距离由「观众与事件之间」,恢复为「观众与银幕之间」,因为只有这样,这里的「距离」,才能与那些在磁性场景中产生的「距离」形成统一,引力方能发挥作用,将这两块「潜艇碎片」吸附至必要的地方。

直播时代的丑陋,被这位电影大师扒得一丝不剩!

隐去对白与细节,是力图冷静与客观的表现,但观众的眼睛往往是主观的。即使我们再怎么纯净地进入一部电影,灵魂也会对我们的目光进行隐约而必要的引导。如何在客观与主观之间寻求平衡,同届戛纳的《方形》与《无爱可诉》比这部电影更值得参考。《方形》在影像之下,形成了高度统一的讽刺风格,《无爱可诉》则在镜头的处理上,保持了从头至尾的寒冷气质,而《快乐结局》,很难说它在哪一方面是完全统一的。

直播时代的丑陋,被这位电影大师扒得一丝不剩!

哈内克前作《爱》,保持了一种「暗黄色的安静」,这种「安静」,本身就是一种「爱」被理解透彻之后的「残忍」,《快乐结局》中,哈内克则随时随地对「距离」进行调整,时而我们拥有一种正常、传统的「银幕距离」,时而镜头细致地切出整个电脑屏幕(包括其任务栏),我们又仿佛进入银幕,获得一种「零距离」,时而隐去对白,使事件失声,我们则介于「银幕距离」与「零距离」之间。「距离」的切入切出,很难保证观影焦点的集中:在费心揣测角色对白之时,我们哪有精力注意自己所处的位置恰好代表一种冷漠,或者其它什么呢?

直播时代的丑陋,被这位电影大师扒得一丝不剩!

当前面的大多数场景无法逐渐积蓄出影片主题,最后一幕的压力,或许也唯有将影像突然截断,才能被释放了。因为这种处理方式,足以麻痹观众神经,令他们在恍然之际,误以为灵魂朝自己越逼越近,即将失去安全距离。

如同醉酒一般,他们无法抗拒这种充满负担的快感。

直播时代的丑陋,被这位电影大师扒得一丝不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