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頁岩油、OPEC都是「羣演」,中國才是國際油市的主角!

原創 匯眾資訊FinanceWord 2018-05-14

油價持續反彈,在一系列的影響因素中,伊朗、中東局勢、美國頁岩油、OPEC減產等均以被包含在市場預期中,然而,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未被市場“計價”,那就是中國。國際油市真正發生變革性變化的是在中國,中國才是國際油市的主角。

去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最大的原油進口國,而今年,中國有望繼續領先美國,保持第一大原油進口國的地位。

今年4月份,中國的原油進口量為3946萬噸,相當於960萬桶/日,連續幾個月數據暗示了中國原油進口的巨大的變化。在2018年初之前,中國從未出現單月原油進口量超過3700萬噸的情況。進入2018年,只有在2月份時的原油進口量少於3700萬噸(因中國農曆春節),而1月份、3月份、4月份均超過3700萬噸。

OPEC和IEA預計中國的原油需求將開始放緩。因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能源消耗型的經濟發展方式),以及電動汽車的普及對汽油需求的壓制,在未來幾年裡,中國未來幾年的原油需求增長會放慢至年均新增30萬桶/日。

中國對原油的需求如此巨大,意味著任何中國對原油需求的變動都會對油價產生重大影響。中國為何對原油進口的需求如此之大?

首先,中國原油需求巨大,隨時國內油田的開採,國內原油的儲備越來越接近枯竭,政府正在推動三大國有石油企業開採更多的天然氣,而緩解原油的開採壓力。因而,中國現在十分傾向於依靠進口原油來滿足國內需求,而不是在國內開採油田,所以,即便中國的需求放緩,對原油的進口量也會繼續維持在高位,這也會對國際油市產生重要影響。

另外,實際上,中國進口的原油大部分並沒有在中國境內消費掉,原油被煉製成成品油之後,被大量出口到國外。隨著中國政府放鬆對貿易配額的限制,中國出口到國外的成品油一直在飆升。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Andy Meng估計,今年的出口成品油配額已經超過了去年全年總和。從這一層面上看來,與其說中國國內對原油有巨大的需求,不如說是中國製造業長期以來都有著產能過剩的“習慣”。

過去三年裡,中國已經成為一個主要的成品油出口國:

伊朗、頁岩油、OPEC都是“群演”,中國才是國際油市的主角!

過去12個月裡,中國的成品油出口量達到2600萬噸,中國已成為與韓國、科威特、印度相媲美的成品油出口大國。而在前幾年,中國還是一個成品油進口大國。

中國的非國營的“茶壺”煉油廠(主要集中在山東),目前的煉油生產效率已經大幅提升,已經接近可盈利的水平——75%。

伊朗、頁岩油、OPEC都是“群演”,中國才是國際油市的主角!

山東某“茶壺”煉油企業總裁李湘平稱,國內原油需求旺盛,但油產環比增速為負,遠不能滿足需求增速,只有通過不斷增加原油進口來彌補國內產量缺口,至2017年底的對外依存度已逼近七成。

他預計,到2020年國內將新增煉油產能1.1億噸,煉油總產能達到9億噸。未來三年民營新增煉油產能較為集中,新增產能佔比為64%。這意味著中國原油進口量將繼續增長,對外依存度將必然超過70%,甚至達到75%左右,對國際油價的變動也會更為敏感。

目前,雖然特朗普宣佈對伊朗制裁,但是中國可能會繼續購買伊朗的石油,這會使得制裁效果大打折扣。中國的原油需求強勁程度將會是影響短期油價表現得關鍵性因素。

一直以來,受美元制裁的影響,中國將原油的進口採購從海灣國家轉移至俄羅斯、美國、巴西、安哥拉、馬來西亞。而現在伊朗的原油突然因特朗普制裁而缺乏買家,這將給中國再次進入伊朗原油市場提供機會。

伊朗、頁岩油、OPEC都是“群演”,中國才是國際油市的主角!

另外,中國會憑藉作為全球最大原油進口國的地位,堅持要求從伊朗進口的原油以人民幣計價,從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而伊朗在美國的制裁下,也會主動和中國接觸,討論以人民幣計價的交易。如果原油進口以人民幣計價,則會讓中國省下兌換美元的成本,並在全球金融體系中增加人民幣的使用,而這最終會侵蝕美元的國際影響力。

中國在今年3月份推出了人民幣計價的原油期貨,被視作是打破“石油-美元”體系的的戰略性部署。中國推出原油期貨交易後不久,路透便在3月29日報導稱,三名金融機構消息人士表示,中國監管當局已經非正式要求多家金融機構,作好以人民幣計價進行中國原油進口定價業務的準備。

此外,路透最近報道稱,多位行業消息人士稱,在美國宣佈恢復對伊朗實施制裁後,若法國石油公司道達爾(Total)撤出伊朗南帕爾斯(South Pars)天然氣田項目,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油集團,以下簡稱中石油)已經作好準備接手道達爾的權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