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春節酒場多,吃了頭孢菌要注意?

臨近春節酒場多,吃了頭孢菌要注意?

臨近春節,同學聚會、親人團聚、紅白喜事,免不了要喝一杯,在此,一些注意事項送給大家

問題:應用頭孢菌素後多長時間內不能飲酒?

回答:可引起雙硫侖反應的藥物停用後,7-10天內不接觸乙醇相對較安全。

分析:乙醇進入體內後,先會由體內的乙醇脫氫酶將它轉化成乙醛,然後再由乙醛脫氫酶轉化為乙酸。而如果乙醛在體內堆積,就會產生不適症狀。部分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的化學結構中有甲硫四氮唑取代基,其與輔酶Ⅰ競爭乙醛脫氫酶的活性中心,可阻止乙醛繼續氧化,導致乙醛蓄積,從而引起雙硫侖反應。

乙醛脫氫酶被抑制後 ,分可逆性抑制及不可逆性抑制,產生不可逆抑制後大約需要4~5d後注:d=day,天)才能產生新的乙醛脫氫酶,另外藥物具有不同的半衰期,代謝時間長短不同,所以停藥後到足夠的乙醛脫氫酶恢復活性,安全起見需7-10天,方可接觸乙醇。

雙硫侖反應出現時間與乙醛脫氫酶多少有關,用藥後若飲酒,首次用藥後飲酒不一定出現(與患者個體差異有關);隨著用藥時間延長,抑制乙醛脫氫酶增加到一定程度,機體產生乙醛不能夠被乙醛脫氫酶氧化則出現反應。

引申問題:飲酒後多久可以使用均有雙硫侖反應的藥物?

回答:雙硫侖反應出現的條件是體內乙醛的含量和體內乙醛脫氫酶的含量,當乙醛脫氫酶不足以代謝體內乙醛,乙醛蓄積,則會出現雙硫侖反應。因此,飲酒一段時間後,體內乙醛代謝完再用藥,則不會出現雙硫侖反應。一般飲酒12小時後,體內甲醛減少,用藥較安全(不同患者間有個體差異,發生反應與飲酒量也有關係)。當然,醉酒狀態下肯定不能應用具有雙硫侖反應的藥物

相關知識點:

雙硫侖反應最早於1948年由哥本哈根的Jacobsen等人發現,作為橡膠的硫化催化劑雙硫侖被人體微量吸收後,能引起面部潮紅、頭痛、腹痛、出汗、心悸、呼吸困難等症狀,尤其是在飲酒後症狀會更加明顯。人們把這種在接觸雙硫侖後飲酒出現的症狀稱為雙硫侖樣反應

乙醇進入體內後,先在肝臟內經乙醇脫氫酶作用轉化為乙醛,乙醛再經醛糖氧化還原酶(也有文獻稱乙醛脫氫酶或乙醛去氫酶)作用轉化為乙酸,乙酸進入枸椽酸循環,最後轉變為水和二氧化碳排出。而雙硫侖可抑制醛糖氧化還原酶,使乙醛不能氧化為乙酸,致使體內乙醛濃度升高,產生不適。

服用雙硫侖以後的一定時間內飲酒,會發生面部潮紅、發熱、頭痛、噁心、嘔吐、口中有大蒜樣氣味等反應甚至休克,嚴重者可致呼吸抑制、心肌梗死、急性心衰、驚厥及死亡,此即雙硫侖(樣)反應,亦稱戒酒硫(樣)反應

雙硫侖樣反應可能機制包括以下兩方面:

1.抑制乙醛脫氫酶:某些藥物或其代謝產物含有硫甲基四氮唑基團,與雙硫侖結構相似,抑制乙醛脫氫酶,造成乙醛蓄積,多數藥物屬於此機制。

2.抑制單胺氧化酶:如異煙肼及呋喃唑酮,造成酪胺蓄積,促進去甲腎上腺素大量釋放,引起頭痛、頭暈、心律失常、血壓升高,甚至腦溢血。

常見出現雙硫侖反應的常用藥物包括:

①頭孢菌素類:頭孢哌酮、頭孢哌酮-舒巴坦、頭孢匹胺、頭孢孟多、頭孢美唑、頭孢美諾、頭孢甲肟、頭孢尼西、頭孢替安、拉氧頭孢、頭孢噻肟、頭孢他啶、頭孢曲松、頭孢磺啶、頭孢唑肟、頭孢唑啉、頭孢克肟、頭孢克洛、頭孢地嗪、頭孢氨苄、頭孢拉定、頭孢西丁等。

②咪唑類抗菌藥物:甲硝唑、甲硝唑磷酸二鈉、替硝唑、奧硝唑、塞克硝唑等咪唑類抗菌藥可致雙硫侖樣反應。

③其他抗菌藥物:呋喃唑酮、呋喃妥因、氯黴素、酮康唑、灰黃黴素、琥乙紅黴素、異煙肼等也可導致雙硫侖樣反應。

④另外,氯磺丙脲、甲磺丁脲、苯乙雙胍、格列本脲、格列齊特、格列吡嗪、妥拉磺脲、醋酸己脲、胰島素等降糖藥亦可導致雙硫侖反應。

考慮患者是否為雙硫侖反應需符合以下幾點:

①一週之內有致藥源性雙硫侖反應藥物的用藥史;

出現雙硫侖反應之前的數分鐘或數小時內飲過含酒精的飲料,或使用(口服或注射)過含酒精的藥物製劑,或使用過酒精擦浴,或使用過酒精消毒皮膚

有雙硫侖反應的臨床表現,如面部潮紅、血管波動性頭痛、眩暈、球結膜充血、視物模糊、胸悶、心慌、心悸、氣促、煩躁不安、幻覺、噁心、嘔吐、乏力、心跳加速、多汗、腹痛、腹瀉、精神錯亂、胡言亂語、言辭不清、口乾等,嚴重的或伴有血壓下降或升高、呼吸困難、抽搐、嗜睡或昏睡、大小便失禁、心電圖異常(竇性心動過速、ST-T非特異性改變等)、瀕死感、心前區疼痛(心絞痛)、休克、心肌梗死等;

④可排除其他疾病引起者;

臨床上應提醒患者

1. 在應用上述藥物的過程中或停藥後7d-10d內不得飲酒,不得應用含乙醇的藥品(如複方甘草口服溶液、藿香正氣水等)及食物(包括當患者需要鼻飼或輸注營養液時,流質或營養液中也應避免含酒精成分);

2. 不應同時使用含醇製品或進行乙醇皮膚消毒或乙醇擦浴降溫,以防出現雙硫侖反應;

3. 特別對年老體弱多病患者及對酒精敏感的兒童更應注意,因反應的發生與個體差異有一定的關係,反應程度與藥物劑量及飲酒量呈正相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