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嬰堂——長沙慈善事業的見證者!

育嬰堂——長沙慈善事業的見證者!

01

這是位於解放中路南側的

長沙市育才學校

這所學校的前身是一所

自清朝雍正年間就開辦了的育嬰堂

走進這所小學,從東邊望去,

就能發現育嬰堂的舊址,

也能瞭解一段

獨屬於長沙人的慈善回憶。

育嬰堂——長沙慈善事業的見證者!

溺嬰之俗

湖南地區溺嬰、棄嬰(尤女嬰)之俗出現較早,且積弊較深,不僅是偏僻的湘南和湘西地區,省城長沙也是“向有溺女陋習,至今相沿,牢不可破。”

在當時,土地貧瘠,民多窮困,加上節育避孕方法落後,低下的生產力很難維持那種多人口大家庭的生存。同時,社會上還普遍持有重男輕女的觀念,盛行厚嫁之風。這都使得很多嬰兒尤其是女嬰的降生成了家庭的負擔。時有民謠《溺女歌》曰:“殺女時其苦狀難比”,“胞血尚淋漓。”

這一牢固而殘酷的社會現實到了明清兩代發展愈盛,引得輿論大呼“何棄絕女嬰之盛?”,併成了當朝政府十分頭痛的問題。順治帝即下嚴令,要求嚴行禁革。各州縣依旨響應,商討治理之策,並得到許多當地善人的支持。這其中,興辦育嬰組織就成了最直接有效的選擇。道光年間,湖南地區的育嬰堂就已達69家。長沙育嬰堂(即後來的湖南省城育嬰堂)即是其中的代表。

育嬰堂

育嬰堂——長沙慈善事業的見證者!

02

雍正二年(1724年),湖南布政使朱綱出資600兩白銀在善化境內一處購置房屋擬建育嬰堂,但堂未建成即離任。雍正八年(1730年),布政使張璨接下此任,並交由長沙知府管理。

這所育嬰堂四周有高牆,房屋有8棟,房間更有100餘間,朝東一座黑漆大門,終年緊閉,大門的一側有一個狀似抽屜的長方形木盒,用於接受嬰孩。木盒裡外均有小門,門上設出氣孔。貧苦人家將無力撫養的棄嬰就放在這個小盒子裡,點燃隨身攜帶的鞭炮,聲音一響提醒守門者將嬰孩取走。

按照清朝條例的規定,地方貧戶若生育子女卻無力撫養,可交由育嬰堂收養,代請乳孃。孩子長大後其親生父母仍能領回。另外,育嬰堂還會在城內各處張貼告示,收留棄嬰。若有好心人將棄嬰帶到堂內,辦事者還會按路途遠近給予其路費。

孩子被收留後,負責人會詳細記錄好嬰孩的到達時間等具體信息,檢查身體狀況,再交由乳婦照顧。堂內通常有乳婦70名,一室兩人,秉承著一婦育一名嬰兒的原則,這就屬於堂養。

而每當堂內經費有限但嬰孩過多時,育嬰堂則會採取寄養的方式,在外僱傭乳婦,將嬰兒託付給她們帶回家照顧,併發放衣物和費用,定期派人查看。

育嬰堂——長沙慈善事業的見證者!

03

《湖南省城育嬰堂條規》對育嬰堂相關收入的記錄

但創辦並維護育嬰堂確是一項費資巨大的工作。人員工資、衣物費用、醫療費、修繕費、行政開支、資金壓力等等都是不小的開支。

這一方面有賴於當時官方的扶持,建堂之初政府均會買房置地或撥田,所產生的房租、田租變成了重要的經濟支持。

另一方面,呼籲並依靠民間的捐助也是重要一環。當時,長沙育嬰堂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支持,官員、紳士、商行乃至孀婦均參與其中,也因此留下不少慈善佳話。可以想見,育嬰堂的創辦並非易事。

育才學校

後來,長沙市黃興南路步行商業街一側的育英街(原名育嬰街),便因這所清代的育嬰堂位於此而得其名。但育嬰堂本身卻早已從育英街遷至現在的解放中路長沙市育才學校。

育嬰堂——長沙慈善事業的見證者!

04

長沙市育才學校

1929年3月,按照當時國民政府內務部頒發的《各地方救濟院規則》要求,湖南省政府將長沙的慈善總公所改組為湖南省區救濟院,開始總理包括育嬰堂在內的多家慈善機關。育嬰堂因此改名為育嬰所。

1933年,育嬰所遷至瀏陽門外二里牌糠頭坡(今文藝路育才學校內)。

1943年,育嬰所併入“兒童保育所”,編為“嬰孩部”,1948年冬仍改為育嬰所。

1950年,育嬰所改建成今天的市育才學校,校內保留育嬰堂大門等遺址,併成為學校圍牆的一部分,堂其他主體部分則不復存在。

由此,過去收養棄嬰之地已脫胎換骨成今天的教書育人之所。但是,舊址本身作為歷史的見證、記錄者卻仍在原地繼續生輝。

2013年,長沙市和芙蓉區文物管理部門完成舊址的修繕工作,並新建了15米長的浮雕牆,將這裡改換成了一個慈愛和德育教育基地,同時,這裡也被認證為長沙市歷史上各類政府慈善機構現存的唯一實物點,具有突出的文物價值。

在今天,當人們再次走進育才學校內,所看到的將不僅是操場上孩子們玩耍的身影,還有那“育嬰堂舊址”、“送嬰窗”等舊字樣,牆雕和簡介石刻。另外,長沙市檔案館的“鎮館之檔”之一,《湖南省城育嬰堂條規》更保留了這段過去的資料,他們將共同幫助今天的人回顧清代湖南省城育嬰堂的概況,回憶這段來自於長沙的慈善歷史。

時代在變,育嬰堂的職能早已被更加規範和現代化的福利院取代,而其舊址也與現代小學相伴成了教育基地。但育嬰堂所做的事業卻一直存在,並將持續進行下去。

在今天,我們仍然需要繼續關注嬰幼兒的健康與成長,仍然需要繼續關心和支持慈善事業,仍然需要繼續創造現代版“育嬰堂”般溫暖的故事,成就新的城市記憶。

育嬰堂——長沙慈善事業的見證者!

  • 本文為城市記憶CityMemory原創,作者 | 洪心怡,編輯 | 大鵬。如需轉載請在後臺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