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掰玉米是怎樣的體驗?

康存亮


每年的十·一後,到了收割玉米的季節,這時家家都把存放苞米的“苞米樓子”打好。

都說“三春沒有一秋忙”,為防北方早到的初雪,農民開始了起早貪晚的忙碌。割倒的玉米要一穗穗的扒,苞米皮子緊緊的包在苞米上,想扒下來是很費力的,摳的手指都疼。這的就要藉助一樣工具――苞米釺子(我最早用的苞米釺子是竹筷子削的,現在用一隻鐵製的,十幾釐米長,一釐米寬,一頭磨尖,尾布打孔系鬆緊帶,以套在手上不掉,也不影響手指活動為準)。用釺子尖劃開苞米皮子,這樣就輕鬆多了。

每天要幹十幾小時的活兒,每天要扒出一畝地(一千平米的大畝)。彎腰時間長受不了,就要跪在地上,這樣交替著。我常說這樣一句笑話“也不知你能給我打多少糧,天天都給你跪著”。如果地多,自己家裡的人是幹不過的,平地僱收割機,山坡地小塊地僱人工。這時算計著少僱工,自己多幹點兒。種地真真的只是掙辛苦錢。秋收要幹一個月,有時還真的捂雪裡,好在第一場雪都站不住。


做為一個農民,說是對土地有感情,離不開,到不如說為了生活,哪怕再苦也得堅持著。

收穫的季節也是“痛並快樂著”的季節,看著自己一年的收穫,心裡踏實。


追夢人魚淚滿江


小時候,家裡也種了很多玉米,每到九月份,就要幫忙採收玉米。

我們這邊都是山地,田地中不通公路,所以玉米的採摘和運輸必須靠人力。因為處於夏末,中午太熱,採收玉米必須趕早,一般天亮六點左右,簡單吃過早飯就出坡了。

因為玉米葉上、鬍子上都有毛,容易引起皮膚瘙癢,我們這邊方言叫“胡草”,所以哪怕再熱,每個人都會穿長袖長褲。

掰玉米也是一個技術活,每人背一個揹簍,左手握住玉米杆,右手掰下玉米,然後反手將玉米扔進背後的揹簍中,扔的力道和方位要合適,力道大了,就扔出去了。

揹簍滿了,就會集中到一個地方,將玉米收攏到一個大揹筐中,為了裝的多,怎麼裝玉米也是技術活,玉米是個錐子型,一般都會豎著插,一個挨一個,見縫插針,這樣裝的玉米最多,然後家裡的壯勞力就會將裝滿玉米的揹筐揹回家。

揹回家的玉米,要儘快把玉米外面包裹的葉子剔除,幹了就不好剔了。然後就是晾曬了。

現在我們這已經都種柑橘了,很少有種玉米的了。所以很多年沒有這種體驗了。






熊二是個二貨


玉米成熟在中秋節和國慶節前後,在這些特殊的日子裡,家人團員,舉國同慶,農民朋友是既高興又辛苦。等來在外工作或學習的家庭成員們回家團聚共度佳節,繁忙的秋收又免不了辛苦勞動一番。


平原地區現在都實行機械化了,可以用大型收割機來收割了,玉米脫皮或者脫粒,秸稈粉碎,一步到位。只有個別不方便機子進去的地塊還需要人工掰了。

山地或者丘陵地區種玉米的可能只有人工掰了。

掰過玉米棒子的都知道,這可不是什麼好活,很辛苦。

掰玉米棒子之前要做好身體防護,戴草帽,戴口罩,戴手套,圍毛巾,穿長衣長褲,這些都要做好,不然可有得罪受了。防護不好的話,就會被劃傷,花粉散的滿身滿嘴滿鼻子裡都是灰,又疼又癢,渾身難受。


掰了玉米棒子還要裝袋子,扛袋子,裝車運回家,之後還要砍秸稈,捆秸稈,裝運秸稈。

所以,這些活計幹下來,費時費力,很辛苦。農民種地不容易,現在種地的還都是老一輩,都是上了年紀的。等他們都老了,種不了地,我們國家可能都實行農場制了,規模化,機械化。套用一句流行話,且行且珍惜吧,也請體諒理解農民的不易和辛苦。


石莊小村


這種體驗現在想想都感覺累!

大概6年前的樣子,我們老家的玉米基本都是手工掰的,那時候沒有收玉米的機械、只能人工進行!

下面俺是鄉下人講講小時候掰玉米的感受

玉米的個頭很高,大概得有2米到三米左右,首先那時候的天還算比較熱的,中秋前後的樣子,你一定要穿長袖的衣服,脖子裡最好有手巾,可以擦汗也可以保護脖子不被劃傷,同樣要穿褲子,這樣做也是保護皮膚不被劃傷,但劃傷是不可避免的!

裝備完成以後就要開始幹活,一個人負責三行,我們前期的就是有人專門掰下來、直接扔在地裡,然後後期用麻袋或者竹籃子在進行收集,用肩扛到地邊,再裝車拉回家裡!

那穿梭在玉米地的感覺簡直不要太難受、手臂活著大腿被劃傷,然後汗液流進傷口,跟鹽三上去一樣,不算很疼但是很難受,有的時候一畝地弄完身上真有好多道劃痕!

玉米收割以後,還要玉米秸稈砍掉、這個活也是比較累人的,用砍刀每棵每棵的砍,一畝地一個人需要好幾天的時間,為什麼說農民苦呢,就是太難了!

現在幾乎不用受這份罪了,但是每畝地又增加了好幾十塊錢的額外機械支出!


俺是鄉下人


秋天農作掰玉米是怎樣的體驗?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在秋天,黃澄澄的玉米棒子成熟了,農民就要到玉米地了掰玉米棒子了。農妹子作為一個農民的子女,自然是掰過玉米棒子的,那種滋味是酸爽的。

沒有體驗過的人,往往會覺得農民搬玉米棒子是田園生活,充滿詩情畫意的,其實農民掰玉米棒子是很辛苦的。

每到玉米成熟的時候,老家就開始進玉米地掰玉米了。在農妹子的老家,還沒有全部實現機械化的收穫玉米。聽老農說,機器掰玉米現在的技術並不過關,容易掉玉米棒子,有的還被碾碎在地裡了,很快就會長一地的玉米苗子,浪費的很。因此我們家很多農民都還是手工掰玉米。

玉米杆的莖葉是很鋒利的,就像一把把的小鋸片一樣,會把人的肌膚劃傷,然後就會又癢又痛的很難受。有時候還會傷到眼睛,火辣辣的直流眼淚。所以農妹子一到玉米地裡,就壞穿長衣長褲的,把自己武裝起來,這樣胳膊被劃傷的機會就少一點。在密不透風的玉米地裡鑽來鑽去的很悶熱的,一會功夫就會渾身的出汗,然後臉上就有很多的灰,順著臉頰流下來,用胳膊一擦,滿袖子都是髒兮兮的泥水。

所以說,農民對汗滴禾下土的理解是很深刻的。每一次進地勞作都是一場艱難的磨練,為了生活生存的需要,不得不在大太陽地下辛苦的勞作。

農民很辛苦,請善待農民,在農民豐收的時候,不要在價格上刁難農民。


農民妹子一枝花


小時候在秋天時幫助大人掰芭米,很興奮的。當時我們那兒習慣是把大地苞米杆都割倒,然後就一棵棵地從上面往下掰苞米,再往苞米堆裡扔,偶爾會碰到比較嫩的小苞米棒,於是就那麼生吃了,甜甜的,香香的,一咬滿口苞米汁兒,好吃極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