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海爾的淨利潤爲什麼那麼低?

wai140553426


格力電器、美的集團、青島海爾三家公司淨利潤率相差較大。這是公司的管理不同以及產品毛利率不同導致的綜合結果。

以2017年三家公司的年報做個對比。

三家公司的管理上,從費利率可以體現出來。格力電器的費用率是最低的,青島海爾的費用率是最高的。青島海爾的費用率比格力電器高10個百分點。

從上圖可以看出,青島海爾的各項費用率明顯高於另外兩家公司,這說明海爾在管理上,與格力和美的的差距較大,費用控制不到位。青島海爾與格力的毛利率相差不大,營業收入也相似,但是海爾的總費用比格力電器多了159億元,因此海爾的淨利潤也比格力低159億元。


西格瑪的化學


首先糾正一點,青島海爾和格力電器的毛利率相差還是比較大的。

以2016年兩家公司公佈的年報為例,青島海爾的毛利率為31%,格力電器的毛利率為37%,對於營業收入千億級的企業來說,6%的毛利率差距,本身就會導致兩家公司的毛利相差60億以上。

為什麼兩家公司的毛利率會有這麼大的差距呢?主要還是產品以及品牌的差異。格力的主打產品是空調,且其空調產品佔公司的絕對主導,在整個空調行業的市場佔有率也是第一,所以,無論是其產品的市場影響力,還是其原材料的採購等方面,都有絕對優勢。

而海爾電器是以冰箱為主,空調等產品兼而有之,沒有格力電器的集中採購等優勢。

研究完毛利率,我們再來看看影響最終淨利率的三項費用等因素。

青島海爾的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分別為213億、83.8億和7.21億,格力電器與之相對應的分別為165億、54.9億和-48.5億。

通過比較可以看出,在三項費用的控制上,格力電器要遠遠優於青島海爾。可能是格力電器在銷售模式上以及管理成本的控制上,要比青島海爾做得好。從財務費用上來看,格力電器不僅不需要向外部借貸而支付利息費用,甚至可以通過錢生錢給公司帶來不菲的收益。

是不是與格力電器相比,青島海爾全然沒有優勢呢?也不盡然!比如,在投資方面青島海爾就比格力電器做得要好。

2016年,格力電器在投資方面虧了22億,而青島海爾投資收益則超過了16億元。


斑馬消費


龍頭都排名第一,海爾不是全部家電都是龍頭,2016年海爾電器在國內的零售額保持第一,空調零售份額為10.09%,位居第三



格力空調是空調龍頭,“家用空調產銷量自1995年起連續22年位居中國空調行業第一

證券投資界有句話“重點不是準確地解釋歷史,而是比較準確地預測未來”。也就是說不要對歷史股價、估值等指標過分關注,但是既然您問這麼個問題,我就從三個方面解回答您。




第一,格力的電器財務指標遠遠高於青島海爾財務指標。財務指標的對比突出的表現出股東的投入產出比上,格力電器與青島海爾總股有著驚人地一致,評價有60-61億元之間,在2016年格力電器淨利潤154+億元,青島海爾2016年淨利潤僅50+億元,也就是說兩家公司的股東投入了相同數量資本金,可是前者利潤高出後者的三倍,可以反映出每股收益指標上,前者是2.56元, 後者才0.83元。

從這些方面看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格力電器總市值2000+億,青島海爾總市值只有800+億,所有明顯就高出了

第二,格力電器股遠優高於青島交通海爾。格力電器2016年每股現金分紅的1.8元,以2017年6月30日41.17收盤價算,股息率4.37%,超過目前人民銀行公佈的一年期基準貸款利率;2016年青島擬現金分紅每股0.248元,以2017年6月30日15.05元收盤價計算,股息率1.6%.。



第三,青島海爾實際控制人股權結構度不清晰,讓部分的機構投資者有著疑慮。青島海爾年報一披露,青島海爾實際控制人為海爾集團公司,而 “海爾集團公司企業性質為集體所有制企業”,年報對集體所有制性質、種類等未作進一步的說明,讓人沒法區分是村集體,還是城市集體,還是創始人個人集體,查看工商系統登記信息,海爾集團公司出資人信息為空白。但可以肯定的是海爾集團公司出資信息雖然不清晰,海爾集團公司被某人等青島海爾幾個大佬所掌控支配,事態的真相就是這些。


純度派


這和海爾的品牌建設、全球化佈局有莫大的關聯。


無論是品牌建設,還是全球化佈局,都是需要大量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都要投入,而財力投入是要算到支出一項的,支出高了肯定影響淨利潤。這些投入是長期、持續性的,但一旦完成全球化佈局,勢必會改寫全球家電格局。說句到家的話,到時候中國的這些競爭對手人家還未必會放到眼裡呢。


海爾、美的、格力,這三家就是中國目前的三大家電龍頭企業。從市值上看,海爾、美的相當,格力稍遜一籌。從產品線的豐富程度來看,海爾覆蓋全系工業、家用產品線,美的覆蓋大多數家用產品線、格力連白電三大件都沒湊齊(格力沒冰箱,晶弘是被格力收購的)。所以嚴格意義來講,格力是應該排在第二梯隊的。


海爾是國內最早注重品牌建設的家電企業,二十幾年前就知道製作動畫片來向用戶灌輸品牌概念,這種方式可謂是非常超前的。同時海爾也是第一批走出去的家電企業,經過多年不懈的海外創牌,現在在歐洲等國外高端家電市場,海爾佔據了絕對的主導地位。


目前海爾在家電領域取得了6大全球化成果:全球市場影響力第一、5大權威國際榜單均排榜首、自有品牌佈局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球渠道建設最多、用戶影響力全球第一、品牌集群全球第一。

大家來看這個圖,截止上個月月底,海爾在歐洲的品牌影響力是獨領風騷的,另外兩家加起來才5%。


所以說,淨利潤低是受綜合原因影響,只能說明海爾的領導層格局夠高,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已。


真人塊大


海爾現在的產品質量沒有保證,技術不能領先,服務更是混亂,售服隨意開價,而且票據不是票據,任意一張紙條


風起223305853


長期關注家電領域,對家電行業投資比較瞭解,在這裡給大家介紹一下。

作為中國白電三劍客,美的、海爾和格力算是中國最知名的三大家電品牌了。但雖同為家電企業,三家的業務構成卻有著明顯的不同。董明珠帶領的格力主要以空調業務為主,這兩年即便也開始進攻汽車領域和手機市場,但格力當前及未來還將是一家靠空調業務生存和發展的專業型企業。方洪波帶領的美的主攻方向一直是小家電,因小家電易損耗等特點,美的的電磁爐、電飯煲、榨汁機等都是盈利重點。而擁有30多年曆史的海爾因為全球化成績最好,產業分佈要更為多元化一些。產業分佈多元,需要進行研發投資的地方也就更多,對研發投入大,短期內對利潤率也難免會有一定的影響。好在海爾的研發成果喜人,研發出的高性能產品銷量一直非常可觀,前段時間歐睿國際最新數據出爐,海爾已經連續9年全球白電銷量第一,冰箱、洗衣機、冷櫃、酒櫃四大品類在全球範圍內品牌份額也都是第一。長期銷量好未來上升空間才會更大,海爾這樣的銷量水平還是非常值得其他企業學習的。

其實,青島海爾在很多評級系統中都被歸為價值股,算是成長性、穩定性和預測性都不錯的公司,而這更得益於海爾海外自主品牌影響力的領先。根據谷歌數據顯示,海爾海外品牌影響力居首位。海爾一開始便堅持“自主創牌”,“海爾”品牌也逐漸在國際舞臺上站穩腳跟。青島海爾三季度報數據顯示,海外收入高達507億元,佔據青島海爾全球總營收收入的43%。更引人注目的是,海爾家電業務全球收入近100%來源於自有品牌。與海爾多元化的發展戰略不同,格力走的是一條專業化出海之路,主要優勢在空調,倘若格力空調出現某種問題,對品牌將是致命打擊。而美的的全球化之路走的是海外併購之路,先後收購日本東芝以及德國庫卡,通過海外併購減少了美的對小家電業務的依賴,短期來看也是走向全球企業的一條捷徑,美中不足的是“美的”品牌的世界影響力仍然有限。更為重要的是,小家電市場因為損耗比大家電的快,看似前景廣闊,但家電行業還是需要技術支撐才能越走越遠,美的還是應該著眼未來,不能只圖一時利潤空間大,而應將更多精力放在研發和打造品牌上。

此外,企業基於發展戰略的不同階段,投入產出比也會存在明顯差異。打造自主品牌的海爾一直更加註重長遠競爭力的打造,比如在2007年海爾就在國內率先發布高端品牌,搶佔高端先機。同時,在向高端品牌升級的競爭中,青島海爾的卡薩帝品牌表現亮眼。2017年前三季度卡薩帝業務銷售收入同比增長41%,控氧冰箱、雙子云滾筒洗衣機、雲鼎空調等產品品質與設計引領行業,卡薩帝冰箱單價是行業的2.7倍,滾筒洗衣機單價是行業的2.1倍,卡薩帝在中國高端家電品牌中已處於領先地位。這樣的成果背後離不開海爾多年的投入,同時在消費升級以及智能轉型下的中高端產品漸成市場主流的當下,卡薩帝的發展也將為海爾盈利能力長期穩中有升提供重要保證。

綜上所述,即使很多券商和研究人士,都喜歡拿青島海爾、美的集團、格力電器三家白電企業的淨利潤進行比較並引導價值投資,但我並不認同這種行為。因為單純看一時的淨利潤沒有任何參考價值。特別是對於股票投資者來說,簡單將三家企業淨利潤對比,反而會誤導價值投資。


佼佼容顏


海爾的信息化程度低,至少售後這塊很低。

去年8月份很高興的買了一臺海爾的洗衣機,畢竟已經做了這麼久了。用起來的確不錯。但是上週洗衣服時忽然就漏水了。我是滾筒的,等水排位一看下面的橡膠圈缺了個口子。

然後就報修了,報修時還要自己填產品序列號,還要自己上傳發票。已經習慣買手機時自動記錄手機序列號了。忽然發現海爾還是落後了。

然後就等師傅來修吧!然後就一條說報修成功的短信,然後也沒有短信說明一下後續進展。全程通過電話,但是電話打完,很快就忘記哪個是服務電話了。然後來了直接說下面開口是因為我把衣服壓在了橡圈上了,直接這個配件不保修要自費。我就納悶了我在泰國用了三年滾筒,也壓過衣服,人家的就不壞橡圈,就海爾的特別脆弱。

從整個售後流程體驗有幾點:

海爾的信息化還很落後,整個公司存在很多信息孤島,行政效率不高。

合作的售後有點像野路子出來的維修師傅,感覺缺少一種現在大企業那種專業性很強的服務態度。我認為利潤低除了實業不好做之外,還有海爾的信息化和專業化建設沒有跟上,有點老態龍鍾的感覺。當然從產品來看還是很先進的,但是從售後管理看,明顯還是沒跟上。


heipi雪人


海爾近兩年坐穩家電老大位置以後,就一直在尋求新的突破點,而這個突破點就在於全球化,瞭解海爾的人應該都知道,海爾近兩年在海外的動作很大,收購GE和斐雪派克這些國外知名品牌,在世界各地建研發中心,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研發產品等,也就是說海爾現在在實行一個佈局世界的戰略,那自然投入也會很大,就像我們想要孩子將來有個好的發展,就必須現在給他打好基礎增加投入是一樣的。而且海爾真的很重視研發這塊,海爾的十大研發中心有8個是在海外的,這都是錢支撐的。再看美的,技術都是用的copy的,人家辛苦研究出什麼了,它拿來稍微改改就敢用,投入少成本低,說的難聽點,這個小偷有什麼區別了。我覺得評價一個企業只從眼前,只向錢看是不是有點過於膚淺了?


萬里長江中華情


作為全球化最早的國產家電企業,不同於格力和美的,海爾已經從國際化擴張邁向全球化經營的戰略新階段。簡單點說,海爾已經不只是簡單追求產品和市場的國際化銷售,而是更加追求海外市場的新增長點。海爾這幾年在研發上的投入巨大,力求借助在全球各地收購的企業技術、品牌,以及人才團隊等,真正建立面向全球不同主流國家的商業佈局,所以短期看淨利潤不高。但企業想要長期發展,尤其是對技術研發、產品性能有嚴格要求的家電企業想要長久發展,在未來還是要靠新產品和研發技術說話。一時的掙快錢並不等於有錢,一時的淨利潤高也可能只是企業現階段沒有進行大規模研發投入,開銷比較少而已。但個人以為企業還是應該著眼於未來的長久發展,畢竟所有企業都是要靠“產品研發”這個真功夫來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沒有研發技術的企業一切都只能是泡沫和幻影!


乖乖1小兔子


我是跟蹤海爾的長期投資者,關注海爾已經數年,我來發表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少數股權的影響:海爾電器是青島海爾的控股子公司,2016年淨利潤27.86元;2016年,青島海爾持有大約44%的權益,海爾電器超過半數的利潤不能在青島海爾的歸母淨利潤。

其次,業務結構的不同。格力幾乎100%空調業務;美的接近一半的業務來自於空調;海爾的產品分佈較兩家多元化一些,其中渠道綜合服務業務收入佔比16%,此塊業務利潤低於家電業務,對業務利潤率也有一定的影響。單一產品的規模效應度盈利能有也有影響。

第二,企業基於發展戰略在不同階段的投入產出比存在差異,海爾長期投入正在逐步展現效果。基於10多年的跟蹤經驗來看,海爾更加註重長遠的競爭力打造,比如1998年就開始在海外做自有品牌、2007年打造高端品牌卡薩帝。這些在當時看來都是有些不合時宜、費時費力,但是做成之後是護城河很深、收益巨大的戰略性項目。比如在海外,通過自有發展和併購,2017年海爾在美國市場份額第二、澳新第一等等,2017年三季報披露,公司在歐洲、印度市場的增長都在30%、40%以上;海外業務基本都是100%自有品牌。高端品牌卡薩帝經過十年發展已經成為無可爭議的高端品牌,2017年前三季度增長超過40%,這些業務的發展都將為公司長期盈利能力提升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