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歲半的孩子說話晚應該怎麼教?

嘟嘟啦嘟嘟哈


寶寶出生後,爸爸媽媽就開始按照“三抬、四翻、六坐、七滾、八爬、九扶、立周走”數著指頭過日子。當孩子“小曲難唱口難開”,說話出現問題時,都會焦慮不安,疑神疑鬼,有的擔心孩子,有的自我安慰,下面介紹一些科普達人總結的語言發育經驗。說不定就能幫到您。

小孩一般幾歲會說話

寶寶出生時的大哭,宣告開始說話。

1—2個月是“哦”和“啊”,不久之後,就能咿咿呀呀了。

4—5個月大的時候,寶寶可能偶爾會蹦出第一聲“媽媽”或“爸爸”來,雖然肯定會讓你無比激動,但他還沒有真正把這些詞和你們聯繫起來。這要到他大約1歲左右才能做到。6—9個月寶寶的會說的話更多了。當他喃喃自語或發音時,聽上去好像有意義了。這是因為他在使用跟你說話時類似的語調和語氣了。給寶寶讀書來鼓勵他的牙牙學語。12—17個月寶寶可以使用一兩個詞了,而且知道它們的含義。他甚至會練習變換聲調,在提問題時,把語調升高,比如寶寶想要人抱的時候說:‘抱不?’。他漸漸地意識到說話的重要性,以及語言在表達他的需要方面具備的強大力量。1歲半—2歲的寶寶詞彙量可能已經多達200個了,其中很多都是名詞。在18—20個月之間,寶寶學習詞彙的速度為每天10個或更多。有的寶寶每一個半小時就能學會一個新詞,所以你要注意自己的語言表達。2歲半的寶寶開始會會開始使用“我”和“你”了。在兩三歲之間,寶寶的詞彙量會增加到300個詞。他能把名詞和動詞連在一起,造出雖然簡單但也完整的句子了。3歲時,寶寶將能夠持續地談話,並根據談話對象來調整語調、說話模式、用詞等。

每個寶寶說話的早晚大不相同,有的孩子8個月就開始說單個的詞,不到1週歲就能說簡單的句子。也有的小孩,智力很正常,3-4歲才會說話,甚至有的到5歲時才會說話。女孩比男孩說話要早。

那為什麼寶寶為什麼說話晚呢?

1、可能是智力低下

引起語言發育遲緩最常見的原因是智力低下。智力與語言有極密切的關係,語言較其他方面更能反映小兒的智力水平。智力低下的小兒不能注意別人對他說些什麼,精神不能集中,模仿別人的語言的能力也差,不能表達和理解詞的意義。

智力低下的小兒開始說話的年齡晚,而且不能用詞來表達其意。在大的孩子表現為說話不切題,模仿語言,把別人間他的話重複一遍作為答覆,而且常常有重複語言,一句話翻來覆去地的說。智力低下的小孩開始說話時,有時雖然也能說情楚某個詞,但不久往往又忘掉了,以致幾個月內又聽不到這個詞了。

2、聽力有缺陷

聽力缺陷也會影響語言的發育,嚴重聽力喪失的小兒無法學習說話,若聽力·喪失不太嚴重,還可以看著別人口唇動作學著發音,口形變化明顯的容易學,如“撥、夫、嗚”等音,但對一些依靠舌頭運動發出的聲音,如“哥、勒、了”等,由於看不見舌頭的運動,學起來就困難了。若在會說話以後出現聽力障礙,一般不影響說話,但若在小兒早期,即使是輕微的聽力障礙世會影響說話。

3、家庭的遺傳因素

家族因素與說話早晚也有關係。有些孩子智力發育正常,又沒有聽力障礙,也沒有找到其他疾病,僅僅是說話晚。這種小孩與家族遺傳有關,孩子的父母說話可能也晚。

4、環境影響

環境因素對孩子語言的發育影響很大,據有關報道,在西方社會,慈善機構裡撫養成長的小兒,語言發育較一般家庭的孩子要晚,開始學習說話和組成句子也都比較晚。

5、父母教育的方式和態度

父母的教育文化水平、對子女的關心程度都影響著孩子的語言發育。有的家長整天不停地批評孩子的說話方式或語調、模仿譏笑孩子不正確的發音,或很少與孩子說話,這都會影響孩子說話的積極性,不利於語言發育。有些人認為,對孩子照顧過多,在孩子沒提出要求以前就把東西準備齊全了,這樣會影響他學說話,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還有人認為,孩子不學說話是因為他太懶了,這種說法也不對,孩子不說話的原因就是因為他還不會說話。

雙胞胎的小兒常常出現語言落後,有人認為這是因為孿生小兒整天在一起,不用語言用其他方式也能表達其意圖。也有人指出,在孿生小兒中,出現語言困難往往只是其中的一個,很少是兩人都有語言困難,即使兩人都有語言上的障礙,他們的程度、性質也不相同。所以要考慮其他因素。有人認為主要是母親沒有足夠的時間精力同時教兩個小孩說話;還有可能是雙胎中的一個模仿另一個的語言,而不是模仿成人的語言。

有些父母認為孩子不會說話可能是口腔、舌頭的原因造成的,其實脖裂及唇裂對語言發育的影響並不大,只是在發一些輔音如p、b、t、d等時受影響。有些脖裂的孩子常常同時有耳聾,這當然會影響語言的發育。舌繫帶短一般不影響說澇,除非是特別短。

許多正常小孩在語言的發育過程中,有時口齒不清,對某些輔音說不準確,甚至生人聽不懂他的話,經過訓練、糾正,是可以改變過來的。

寶寶說話晚的跡象

一般情況下,孩子長到二三歲就能比較好地表達自己的意圖,四歲時能基本掌握本民族語的口語了,到五歲以後能較清楚地複述聽過的故事大意、看圖說話或自己編簡單的故事。正常情況下,發育晚的孩子與發育早的孩子相比有4—6個月的差異,超過這個時限,父母就要多加註意了。

6個月大時:不會笑或大聲叫。8—9個月大時:不會用聲音吸引你的注意力;還沒開始咿呀學語。10個月時:對別人叫自己的名字沒有反應,不懂怎麼讓你知道他是高興還是煩躁。

12個月時:不會做揮手、搖頭之類的肢體語言;還不能發出一兩個聲母(比如p、b等);當他需要幫助的時候,不知道該怎麼與你交流。15個月時:不明白“不行”和“再見”之類的詞,也不做反應;會做的肢體語言(比如擺手、指東西等)還不到6種;會說的詞不足1—3個。24個月時:不會把兩個詞連在一起;不知道常見家庭用具(比如牙刷、電話、筷子等)的功能;不會模仿別人的動作或學別人說話;不會按照要求指出身體部位。30個月時:即使自己家裡的人也沒人能明白他;不會說簡單的句子,不會問問題,也不能讓陌生人明白自己。3歲時:不會說短語;聽不懂簡短的指令;對和其他孩子交流不感興趣;和爸爸或媽媽分開時特別困難。4歲時:說話還經常結巴,基本上還是不能讓別人完全聽懂他說的話。

寶寶學說話的三個禁區

禁區一:語言節流造成寶寶語言刺激不足  父母類型:“熱心幫忙”型  犯禁表現:“寶寶,是要喝水嗎?媽媽給你拿。”不少父母過分滿足寶寶的要求,若寶寶指著水瓶,家人立馬“領會”寶寶這是想喝水了,於是把水瓶遞給他。  犯禁的害處:爸爸媽媽過度滿足寶寶要求的方法使寶寶的語言發展緩慢,因為他不用說話,家人就能迅速明白他的意圖,並達到他的要求了,因此寶寶失去了說話的機會。  破禁辦法:當爸爸媽媽從寶寶的行為舉止中發覺寶寶想喝水時,你可以給他一個空水杯,他拿著空水杯,想要得到水時,會非常努力去說“水”。你可以做此嘗試,當寶寶把自己喝水的想法落實到語言上,變成“水”字時,僅僅這一個字,就會讓他歡欣鼓舞。禁區二:過多使用疊詞  父母類型:過分遷就型  犯禁表現:“寶寶,飯飯了!”“寶寶看,那是狗狗,那是花花……”用疊詞和兒話說話是寶寶語言特定階段的表現,一些爸爸媽媽卻隨著寶寶一起說起了兒話。  犯禁害處:寶寶用兒語是因為其語言發展限制了他準確表達自己的意思,有些家長卻以為寶寶只能聽懂這些兒語或覺得有趣,也用同樣的語言與寶寶講話,這樣做就很可能拖延了孩子過渡到說完整話的階段。  破禁辦法:寶寶語言發展一般都是經歷單詞句(用一個詞表達多種意思)、多詞句(兩個以上詞表達意思)、說出完整句子這幾個階段,爸爸媽媽應通過正確的教育引導孩子的語言向更高階段發展。當寶寶伸出雙手說,“媽媽抱抱。”媽媽就應該給寶寶一個熱情的擁抱,並說,“媽媽來抱寶寶了。”用正常的交流方式,儘量縮短寶寶疊詞或者兒話使用的時間。禁區三:模仿寶寶的可笑發音造成錯誤暗示  父母類型:將錯就錯型  犯禁表現:寶寶在剛學說話的階段,常常會有一些可笑的不準確的發音,如把“吃”說成“七”,把“獅子”說成“希幾”,“蘋果”說成“蘋朵”等等。有些爸爸媽媽覺得好玩,於是重複寶寶的錯誤語音,以博一笑。  犯禁害處:寶寶存在著發音不準的現象,是因為寶寶的發音器官發育不夠完善,聽覺的分辨能力和發音器官的調節能力都較弱,還不能完全正確掌握某些音的發音方法。如果父母將錯就錯學習寶寶的可笑發音,那麼寶寶就會得到錯誤暗示,認為自己的發音是對的,這種錯誤的發音可能會因此很長時間難以改變。  破禁辦法:爸爸媽媽不要學寶寶的發音,而應當用正確的語言來與寶寶說話,時間一長,在正確語音的指導下,寶寶的發音自然會逐漸正確。

讓寶寶及早說話的方法

0-1歲階段語言訓練:  說給寶寶聽:不會說話的寶寶能通過耳朵接受信息,為他們日後的“說”打基礎。如果父母把日常生活中的每件事,通過清晰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和相應的動作傳達給寶寶,孩子會對你的話很感興趣,並試圖咿咿呀呀地表達。  製造發聲的機會:寶寶會用“咿、呀、哈、嗚”等聲音表達自己的願望,這恰是培養寶寶模仿發音的好時機。當他們表達要人抱、要喝奶、尿布溼了時,媽媽趁機替他把這些願望用簡單的詞語說給孩子聽,然後等待寶寶的反應。如此天天重複,就等於在他的頭腦中強化了這些語言,最終使孩子的語言模仿變得容易起來。1-2歲階段語言訓練:  多給予刺激促使孩子講話:身邊物品,是教育寶寶學習語言的好工具。把這些生活用品或玩具指給寶寶看,告訴他這些東西的名稱、用途、形狀等等,隨後再問問孩子它們分別是什麼、顏色、用途如何,這不但能幫寶寶學到一些生活常識,還能幫他積累新名詞,促進語言的發展。  滿足要求晚半拍:寶寶想要某種東西,往往盯著它或用手去抓。這時媽媽不要馬上滿足他,而是把它拿在手裡,鼓勵孩子說出自己想要什麼。如果孩子說不好,媽媽可以先做示範,由寶寶“學舌”,再把這些東西給孩子。  重複說過的內容:準備一套動物卡片,在寶寶認識了其中的動物之後,請他給媽媽講每張卡片上有什麼;也可藉助簡單的圖畫書,媽媽講頁、寶寶重複一遍,然後再往下進行。總之,利用各種機會讓寶寶開口。

寶寶學說話的專家建議

1、口腔鍛鍊

按部就班地添加輔食對寶寶語言能力的發展很重要。為寶寶發育提供營養物質的同時,咀嚼使寶寶的口腔得到鍛鍊,使表達語言的硬件設備趨於成熟。有些寶寶因為沒有咀嚼鍛鍊,在學習語言時,咽喉和口腔肌肉不知道如何配合,出現不知如何發聲現象,所以改到添加哪一類輔食的時候,都不要忽視。

2、不要操之過急

每個孩子的先天發育不同,他們的語言智力也不同,也許今天還不會說,明天就能說會道。因此在幫助寶寶學習語言的時候要結合孩子的情況,和他們的興趣。

3、遺傳因素

專家指出,寶寶的語言發育和寶寶的聽力、智力和發聲器官的發育有很密切的關係,這其中一部分受遺傳因素影響。很多寶寶都會出現說話晚的現象,這時候爸爸媽媽要保證為寶寶提供充足的營養,給孩子良好的語言環境,讓孩子慢慢鍛鍊說話。有的寶寶存在先天聽力或大腦發育問題,直接影響孩子對於語言的學習。爸爸媽媽要時時關注孩子,發現不妥及時到醫院做聽力篩查和智力測評。有害物質測定鉛等有害物質會損害寶寶智力和其他發麵的發育,導致寶寶的語言發育滯後。

4、語言環境

現在有些家庭裡存在多種語種或方言,語種或方言的混亂也是造成孩子不開口講話的一個原因。在家庭環境裡,夫妻雙方一會兒講方言、一會兒講普通話,再加上頻頻地更換保姆,保姆的方言又會刺激孩子的腦細胞。這個刺激過程不符合孩子的語言能力,最終導致孩子對語言莫衷一是,不知道應該選擇何種語言。


陽光語言矯正師


您好,這個問題有崔玉濤育學園來為您回答,點擊上方關注,查看更多相關問題哦!~

在寶寶的語言發育過程中,家長的引導也是非常重要的!家長都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引導呢?

1、多和寶寶說話

想讓寶寶愛說話,家長首先要變成“話癆”。這裡說的“話癆”,不是無意義的重複,而是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儘可能多地和寶寶介紹遇到的每一個事物,確保足夠的詞彙和信息輸入量,並且最好用完整的句子和語法描述出相關行為或場景。

2、積極回應

從寶寶可以發出“咿咿呀呀”的簡單音節開始,家長就要做好隨時回應他們的準備——這種回應,可以是語言加誇張的表情,也可以是模仿寶寶的發音。一唱一和,寶寶對有人能“理解”和“回應”自己,會感到非常開心,這也會激勵他們學習語言的興趣。

3、明知故問

新生兒出生後,經過數月磨合,絕大多數家長,都能很快理解寶寶不同哭聲背後隱藏的真實需求。隨著寶寶長大,其他養育者也能明白寶寶小手朝門口一指,就是想出去玩了;寶寶哼哼唧唧,就是想喝奶了。

但是,往往家裡有這樣的高級翻譯,寶寶語言表達都會比較遲緩——因為他不需要說,就能順利達到目的。因此,家長有時不妨延遲響應,或故意曲解,比如寶寶哼哼唧唧想喝奶,家長可以故意問:“你是想上廁所嗎?”觀察寶寶會想出什麼辦法向你表示他的需求,隨後,再假裝恍然大悟的樣子,給寶寶餵奶。

這個問題就說到這,歡迎點擊下方,崔玉濤育學園“查看官方網站”,瞭解更多育兒乾貨知識哦!~


崔玉濤育學園


我認為,這個問題本身就不是問題。

一歲半孩子,一般也就剛開始說話。語言發育早的,會說爸爸媽媽之類簡單的詞語;語言發育晚的,還不會說話。

所以,一歲半的孩子,就不存在什麼語言問題,更談不上如何教。

一般孩子,到了2-3歲以後,語言就正常了。如果還是有問題,才談得上訓練了。

大家好,我是一名語言康復老師,從事語言康復工作18年了。大家如果有什麼語言問題,可以給我留言。







口吃大舌頭語言矯正


寶寶說話晚,是“病”嗎?

影響寶寶語言發展的疾病因素可能是聽力障礙、智力缺陷、發音器官病變、自閉症等等。

如果存在這些問題,家長和寶寶朝夕相處,早早就會發覺。像小編朋友家的寶寶,10個月就會叫媽媽了,顯然生理上沒有問題。

而且生活中,往往是大人說的話寶寶都能聽懂,你說來媽媽抱,寶寶就張手;你說拿球給媽媽,寶寶就去拿。行為上的回應都非常好,唯獨不會說。

這種情況說明寶寶語言理解沒問題,而是語言表達上比較弱。

引導寶寶說話的大環境,足夠好嗎?

1歲半的寶寶,除了會叫爸爸媽媽,應該也可以叫出親密的看護人,比如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應該能夠說出幾十個甚至一兩百個日常詞語,比如餅乾、香蕉、不是、1歲。

發音不準確,把“是”說成“系”,把“歲”說成“睡”;或者只會單字單詞,不會短語和句子,這都是正常的。

但除了“爸爸媽媽奶奶”之外什麼都不會,就不太正常了。家長也應該想想,家庭中引導寶寶說話的大環境,是否足夠好呢?

在很多家庭中,當寶寶幾個月的時候剛剛會發出“mama,baba”的音節,家裡人都會特別高興;當寶寶第一聲明確叫“媽媽”,更是不得了,反反覆覆逗他再叫一聲,再說一個,叫個爸爸,叫個奶奶。

可是日子久了,家裡人都開始習慣了,原來寶寶會的也就這些,不好玩。於是寶寶再叫媽媽,媽媽回應也少了,也沒那麼興奮了。

語言是交流工具,如果寶寶說的話,很少得到回應,不能使身邊的人和他產生交流,寶寶只會慢慢覺得:

說話沒什麼意義,那就不用說了吧。我叫媽媽你不理我,大哭一場你才過來看看,那我就哭唄,使勁哭。

隨著寶寶不斷長大,他會有越來越強烈的表達需求,也會有越來越強烈的互動需求。雖然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寶寶的語言都比較貧乏,發音也很奇怪,但家長還是應該耐心再耐心一些,不厭其煩地和寶寶互動。

0~1歲寶寶的語言計劃

寶寶因為對語言發生興趣,從而開始模仿,從模仿開始掌握,從掌握開始熟練……寶寶學習說話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過程。

模仿發聲

寶寶發生是從模仿開始的,因此媽媽對寶寶的第一次訓練要從模仿開始。每天,媽媽可以在寶寶很開心的時候,抱起自己的寶寶,在他面前做出張嘴、吐舌或其他各種表情,或是慢慢地對著寶寶說出你希望寶寶掌握的第一個詞。這時候你要讓寶寶注意到你的口形和麵部表情,逗他發音。逐漸地,寶寶就會發出聲音應答你,與你進行“母子對話”。

吸引注意力

對寶寶聽覺的訓練也能夠促進寶寶對於語言的掌握,因為寶寶只有先學會了聽,才會學習說話。

媽媽可以拿一些比較好玩的發聲玩具,如鈴鐺、撥浪鼓等,在寶寶面前搖晃,吸引寶寶的注意力,讓他把目光集中在你的臉上。這時候你就可以對著寶寶喊出他的名字,或是對著他說話;媽媽還可以在寶寶四周製造聲音,讓寶寶尋找聲源,加強寶寶對聲音的注意力。

播放“寶寶音樂”

專家告訴我們,寶寶對音樂有很高的敏感度,童謠特有的節奏和韻律最適合小寶寶聽。針對這些特點,媽媽可以為寶寶選擇一些節奏歡快的寶寶音樂放給他聽,每天只要播放十幾分鍾就可以。寶寶對媽媽的聲音最熟悉,為了更好地讓寶寶學習,媽媽可以親自上陣,自己唱童謠給寶寶聽。

寶寶哭鬧或者是每次睡覺前,媽媽都可以為寶寶輕輕哼唱搖籃曲,這樣可以讓寶寶很快安靜下來,為他營造一個舒適、愉悅的睡眠環境。

學動物的聲音

擬聲詞是最容易被人類掌握的語言,也是最容易引起寶寶興趣的語言之一。為了引起寶寶對語言的興趣,媽媽、爸爸可以用誇張的表情,模仿各種熟悉的小動物的叫聲給寶寶聽,在模仿聲音的同時,媽媽最好也可以模仿動物的動作,這樣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拍手遊戲

寶寶7個月以後,就能在聽到一些特定的語言信號時用動作表示出來了。為了訓練寶寶語言理解力與模仿力,媽媽可以和寶寶玩拍手遊戲。媽媽和寶寶面對面坐好,握住他的兩隻小手,然後教他對拍。在教寶寶拍手過程中,媽媽不要忘記邊拍邊說:“拍拍手。”讓寶寶熟練一段時間後,不握他的手,看寶寶能不能自己拍手。

溫馨小提示:

看著寶寶:媽媽在和寶寶“對話”過程中,要看著寶寶的眼睛。

說得簡短:寶寶還不能夠理解複雜的句子,所以媽媽與寶寶之間的語言要簡短準確和清晰、具體,並且要多次重複,讓寶寶熟悉。

運用肢體語言:寶寶對能夠活動的物體注意力比不活動物體集中,因此,媽媽在和寶寶說話時,最好配合肢體語言。如學動物聲音時最好配合動物的動作。

變換表情:新鮮的事物總是最能引起寶寶注意,寶寶在學習語言過程中通常是看著媽媽的表情進行的,所以豐富的表情更能增加寶寶說話的興趣。

接話寶寶:寶寶自言自語時,如果你能夠及時接話,這會讓寶寶很開心,對語言的興趣也會有很大的提高。


兒科醫生孟青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有的孩子說話早,有的孩子走路早,我們要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一歲半的孩子說話晚,很正常。家長不要著急,教一歲半的孩子我們可以從這幾點入手:

1.多和孩子說話,引導孩子說話。父母要多和孩子進行語言交流,多和孩子一起做遊戲,在和孩子一起交流的過程中,帶他認識外界的多種事物。

2.讓孩子多聽,多鼓勵孩子。媽媽可以在各種對寶寶說話,訓練孩子的聽覺靈敏度和對語言的理解能力。當孩子給予回應時,給孩子鼓勵“寶寶你說得真好,能再給媽媽說一遍嗎?”。這樣讓寶寶知道自己說話是有用的,能得到回應的。寶寶就會願意說話。

3.父母要找出孩子說話晚的原因,併為孩子說話創造良好的環境。

父母要有耐心,孩子的發展是一步步來的。不會一蹴而就。我們有時候只需要尊重孩子的自然發展規律就可以了😊。


每文木木


家長就可以試試下面的方法。

1、注意和寶寶說話的方式方法

◆和孩子說話時語言要簡潔,語速要慢,重點突出,不要複雜,每一個字都要說清楚。

◆表情、動作誇張有趣,與孩子互動,儘量以遊戲的方式進行。

◆家長多做示範,可以用實物、圖片、動作、表情、文字來引導孩子說話。

2、不要對孩子做消極暗示

尤其當著陌生人不要說我的寶寶不愛說話等,那樣寶寶更加不會開口。孩子有缺點錯誤,不要當著陌生人指出,應尊重寶寶,多多表揚、讚美孩子,給孩子信心,鼓勵孩子多說話,多給孩子做積極的暗示,哪怕他只說出一個字,也要表揚他。

3、抓準每一個機會

隨時隨地抓住一切機會訓練孩子的語言能力,如當孩子注視一個物品或參加某個活動時,或在遊戲中、在音樂中、在馬路上、在公園裡……都是訓練孩子說話的好機會,告訴寶寶“爺爺在過馬路、奶奶在澆花、這輛汽車開得好快”等等。

4、每天抽出時間和孩子一起讀書

家長要每天固定一個時間,把寶寶抱在懷裡,一邊和他一起看圖畫書一邊念給他聽。這些規範化、具有韻律且優美的語言會在寶寶的大腦裡形成印象,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滲透,雖然寶寶不能完全理解意思,但能幫助寶寶逐步建立語言方面良好的品位。

對小一點的寶寶,家長可以重複書中反覆出現的詞語,對大一點的寶寶可以複述書裡的一句話,再大點的寶寶可以讓他複述書裡的故事,以此來練習寶寶傾聽的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另外,還要讓孩子記住書裡反覆出現的詞語。爸爸媽媽可以採取精神或物質獎勵的辦法鼓勵寶寶進步,激發孩子說話的興趣。時間不用太長,每天十幾分鍾即可,但是一定要堅持。

5、讓寶寶多接觸小夥伴

寶寶多接觸小朋友,培養寶寶與小夥伴說話的願望。在寶寶說話時,家長不要打岔,讓他自己把話說完。如果有一個總替寶寶說話的快嘴媽媽,寶寶就可能永遠都不善於表達了。

6、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

在家裡,爸爸媽媽儘量多講話,讓寶寶聆聽別人是怎樣表達的,要知道,寶寶的進步都是靠模仿和學習的。


心連心好月嫂


孩子說話晚,如果排除了生理原因(聽力、智力、發音器官),可以針對具體原因從以下方面著手:

1.多和孩子說話。有的家長或照顧人本身說話比較少,這樣孩子接受的語言信息少,學會說話就比較晚。孩子學會說話,必須有人對孩子說了足夠量的話才行。沒事多多的陪著孩子,多多地和孩子說話吧,這樣,孩子很快就學會說話了。

2.家長說話放慢。有的家長表達能力很強,語速快,這樣孩子很難模仿。這樣的家長要把語速慢下來,使孩子容易模仿。多次重複簡單的語言詞彙,每天反覆,不知不覺孩子就學會了。

3.家長儘量給孩子創造表達的機會,引導孩子說。有的家長對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孩子不需要說什麼需求就得到了滿足,學說話的動機就受到了抑制。當孩子有需求時,家長可延遲些,引導孩子說。

4.讓寶寶和稍大些的孩子一起玩,寶寶很喜歡模仿大點孩子的言行,對儘快學會說話很有幫助。

孩子的發育有個體差異,說話有早有晚,家長不必太在意。堅持訓練,孩子不經意間就會說話了。

醫生提示,超過三歲孩子還沉默寡言需要去檢查治療。


快樂開心教育


一歲半的孩子說話晚怎麼辦?

我想問,你期望一歲半的孩子說什麼話呢?一歲半的孩子基本都是剛剛開始牙牙學語吧,能說清楚兩個字已經很吧錯了!

我們前段時間去參加了一個早教的體驗,工作人員問了一下寶寶的情況,後來打電話來推銷,一上來就說我家寶寶說話有點晚,我聽到後已經在內心裡屏蔽了這家機構!事實上我寶寶現在都不到一歲半,她目前進入了跟學的階段,別人說什麼會很快跟著唸叨,但是多數含混不清。

每一個孩子說話早晚其實是有差異的,有個朋友的寶寶兩歲才開口,現在幼兒園了,說話溜溜的。所以孩子說話的早晚不要太首外界影響了你的判斷,家長平時多點和孩子說,到了他們學語言的階段到來往往會有驚喜。稍關注一下孩子會發現他們在學習說話之後就會有一段時間你說什麼他就愛跟著重複,在這個階段多待孩子瞭解不同的東西,念給他聽,他能很快學會說,也可以多給孩子講故事。

最近正正看《當我遇見一個人:母嬰關係決定孩子的一切關係》這本書,裡面就提到其實有的孩子說話特別早是因為他們的需求不能被獲知從而早早地發展出語言的能力來表達自己。而相對的晚一點學說話的寶寶可能他們各種需求都能被照料者讀懂,所以不需要那麼快學會說話,但這並不妨礙他們語言能力的發展。

我回答這個問題是想說,我們並不需要對孩子的某些發展過於焦慮,每個孩子都有差異,只有不是很離譜的超出標準線,請允許孩子以自己的步調慢慢學習!

我是鐵樹媽媽,育有一寶的全職寶媽,喜歡閱讀、喜歡寫作。我把我學到的和實踐中總結的經驗和你分享,如果喜歡請關注我吧!

鐵樹媽媽


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的生長特性。走路、說話、吃飯等各種能力都有早晚。不必急於一時。

一歲半的寶寶,正常來說,也就會說兩個字或者一個字,不會整句說話。如果寶寶不說話,建議先去醫院排查下聽力和別的方面發育,如果都沒有問題,那就不用擔心了,有的寶寶可能就是性格內向不愛說話而已。爸爸媽媽們千萬不要著急或者 吵寶寶。在寶寶的心裡,爸爸媽媽就是她的一切,一歲半的寶寶已經有很健全的情感了,比如我家寶寶一歲半,看電視裡唱愛我你就抱抱我,就一定要跑到我身邊,喊著抱抱抱抱。所以他們的內心世界是很豐富的。不愛說話不是寶寶的錯,不要對著寶寶大吼大叫,更不要強迫他說話。

可以給他買一些繪本啊故事書啊,給她講。不要拿故事機讓她自己聽。媽媽的聲音對寶寶來說要比故事機的聲音強太多太多。講故事也是親子互動。你經常有意識的給寶寶說話,經常說,經常說,她說不定哪天就突然自己蹦出來一個詞,就會說了。聽得多了才說得多。但是這個聽又不能總是聽廣播聽故事機等機器發出的聲音,一定是親人和寶寶的互動才行。

總之,寶寶的成長各有差異,爸媽一定要給予他們充足的愛和安全感,不要吵寶寶,不要吼叫,要有耐心,陪他一天天長大。


奇妙的成長旅程


據我所知,一歲半的孩子大多會叫一些爸爸媽媽的稱呼!孩子越大學的越多,我外甥女一歲八個月的時候除了稱呼只會說兩個字的簡單對話,但是一歲十個月的時候已經會說五六個字的話了,我家孩子快兩歲的時候才會說完整的一句話了,所以不要擔心,慢慢來,多和孩子對話,你會發現在你不知不覺中孩子會說的話越來越多!祝寶寶健康平安,幸福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