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洞+胡同,只有陝甘交界才有的一種獨特的民居形式!

窯洞+衚衕,只有陝甘交界才有的一種獨特的民居形式!

1

安居樂業在任何時候都是百姓的最高訴求,也是國家的首要任務。老子在《道德經》八十章描繪了這樣一個理想國度:至治之極。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這句話大概是說:國家治理到最好的時候,人民滿足於自己香甜的食物、美麗的服裝、安適的居所,享受著快樂的民風。“安其居”是個很重要的因素。齊桓公也曾問管子說:民居定矣,事已成矣,吾欲從事於天下諸侯,其可乎?雖然這個問題最終被管子以“未可。民心未吾安”否定,但也足見民居對於國家的重要性。《左傳》記錄了一則《楚子圍宋》的故事,裡邊提到晉文公一回國就教育訓練人民,約莫兩年,準備征伐時被狐偃及時阻止,他的理由是:民未知義,未安其居。這再次印證了“安居”的重要性。翻看文獻不難發現,“民安其居”歷來被上層建築所重視。然而如何才能做到“民安其居”各處的做法也不盡相同,當然,各處的民居形式也千奇百怪。在我的家鄉長武民居形式則被窯洞衚衕所代替。

單說窯洞您可能一下子就能想到陝北,單說衚衕您或許直接就想到了北京,這兩種民居形式早已深深的刻在您的腦海裡,因此一種像陝北崖邊一排修建的窯洞能夠像北京胡同那樣相對而居真個是天方夜譚,然而就是這樣一種奇觀卻是生我養我的樂土。故鄉人利用鶉觚塬塬畔千縱萬壑的地形特徵,將其從縱深方向直削而下,兩邊分別挖出高三四米、深七八米的窯洞,再把中間的路夯實填平從而形成供人車行走的公路,這樣一來窯洞衚衕便出現了。

窯洞+衚衕,只有陝甘交界才有的一種獨特的民居形式!

2

要說窯洞衚衕還是得從窯洞說起。這是一種可以追溯到至少 4000 年以前的建築形式,《詩經·大雅·緜》裡記敘了周王族十三世祖古公亶父自豳遷岐,定居渭河平原的故事。詩中有言:古公亶父,陶復陶穴,未有家室。其中“陶復陶穴”說的就是掏挖窯洞。

長武窯洞與別處不同,其依斜溝而建的衚衕形式較為特別。清宣統年間的《長武縣誌》記載:陶居穴處,肘見踵決,地瘠民貧,莫此為甚。清人李大成有詩道:高崖雙壁立,古道一坑深。又有詩曰:茲行期半月,南北更東西,所歷窯居多,棟宇村亦稀。夾溝聯為堡,鑿穴依層崖。疊疊分戶牖,紛如蜂窩排。上下緣鳥道,崎嶇苦扳躋。《長武縣誌》還說:長武古豳地,民多窯居,絕少屋字,凡望原上有樹,下即斜溝,居民鑿穴而處,聯為村堡。以上文獻是對長武窯洞衚衕最精準的描述,同樣在臨縣慶陽《慶陽縣誌》記載:好稼穡務本業,有先王遺風,陶復陶穴以為居,於貉為裘以御。同為豳州核心地段,我想這樣的描述與長武的具體情況也相差無幾吧。

窯洞雖為穴式建築,但根據其建造特點還可以分為靠崖式窯洞、下沉式窯洞、獨立式窯洞。靠崖式窯洞就是大家最熟悉的陝北那種山崖邊修築的窯洞;下沉式窯洞則就是俗話說的地窯,即就是在平地上深挖一個大坑,然後再挖出窯洞;獨立式窯洞個人認為是一種窯洞情節,它是建造者在平地上用磚箍起來的一個窯洞形狀的建築物。但作為家鄉的窯洞衚衕裡的窯洞建造則介乎靠崖式窯洞和下沉式窯洞之間。

建造一個窯洞衚衕絕對是一場聲勢浩大的工程,這個工程不是幾個箍窯師傅可以解決的,所花費財力也不是一家人一代人所能及的。在生產工具落後的時代,要挖掘一條衚衕也絕非易

事。因此,一般一條窯洞衚衕的形成都是一個或幾個先祖先找到合適的峪口挖掘幾條窯洞住下,隨著後世的繁衍,住宿地的緊張不斷的有新窯洞被挖成形。隨著兒孫的越來越多,以及一些外來人口的遷入,縱深處的窯洞越挖越多,越挖距離塬面的距離也越來越短。這時,為了保證窯洞質量需要像下沉式窯洞一樣向下挖掘到一定程度才能挖掘窯洞。隨著峪口兩邊的窯洞越來越多最終形成了一條窯洞衚衕。

窯洞+衚衕,只有陝甘交界才有的一種獨特的民居形式!

3

一直以來我都很納悶為什麼故鄉人如此鍾愛窯洞衚衕,直到有一天我無意中翻看《禮記》讀到《王制》篇章看到這麼一個觀點: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參相得也。無曠土,無遊民,食節事時,民鹹安其居,樂事勸功,尊君親上,然後興學。很早我就標註過,這是儒家對一個君王君臨天下時最真誠的忠告。再次讀到這裡我特別咀嚼了一會兒前半段,這裡直接點名了土地、城邑、居民三者之間的關係,而這裡的城邑大則是個城市,小則是個村莊,即就是民眾的居所。換言之,無論是國家、城市,還是村莊都必須處理好土地、民居和居民三者之間的關係。都必須處理好土地、民居和居民三者之間的關係?突然間我恍然大悟,這也是祖輩們對先人遺訓的一種尊崇。

《禮記·王制》不僅僅是寫給君王的,也是寫給平民百姓的。先祖們正是考慮到處理好居住、人口、土地三者的關係,才破天荒的發明了這種居住方式。在有限的土地面積上,利用峪口創造居住之地,並最大限度的節省了耕種土地的使用面積,使得有限的土地上居住了更多的人而且很好的解決了人口的溫飽問題。

我們可以假設這樣一個場景。先祖突然發現一塊平坦的地方想舉家搬遷,但“好稼穡務本業”的先祖不忍心將這麼平坦的地方用來居住,他開始猶豫了,但猶豫並沒有阻止他想定居此地的慾望。於是,他開始四處奔走,忽然發現崖邊可以掘洞而居,這樣就不用擔心平坦的土地被居住所侵佔。當想到這樣一個破天荒的主意時他會心的笑了,並在很短的時間內挖好窯洞,舉家而來。到這裡還沒有完,隨著時間的推移,先祖也開始“子子孫孫無窮盡”的生活,他要想更好的注意再不傷及的家人的同時,還要最大限度的保留土地。於是,他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依靠峪口兩邊挖掘窯洞,挖掘出來的土一部分用來填平溝壑平整公路,這樣相視而立的窯洞可以交通,中間相隔的溝壑也變成了平坦的公路,最終形成了我所見到的窯洞衚衕。每每想到這裡我都被先祖的智慧所折服。

窯洞+衚衕,只有陝甘交界才有的一種獨特的民居形式!

4

修築窯洞在家鄉有行話叫“打窯”或者“箍窯”,一般修築靠崖式或者下沉式的窯洞稱之為“打窯”,而修築獨立式或修補窯洞則稱之為“箍窯”。我很是佩服箍窯的師傅,他們能夠根據地勢打出一孔很好的窯洞,而且在窯洞出現問題的時候他們還能妙手回春,讓出現裂縫的窯洞恢復如初。因此,箍窯師傅很受歡迎。

別以為修築窯洞就是找個崖面隨便挖一個大洞就可以了。如果真這麼簡單,箍窯的師傅早就餓死了,還怎麼能獲得大家的歡迎?修築窯洞的第一步是挖地基,這個地基與別的地基稍有區別。窯洞更重要的是確定其修築類型,然後根據類型進行地基形式,獨立式窯洞跟其他建築一般需要挖地基,而靠崖式窯洞則需要將崖面收拾平整,即我們當地人所說的“刮崖面子”,師傅的手藝決定了窯面的美觀。下沉式窯洞則需要先挖出一個大坑再刮崖面子。一切就緒開

始挖窯洞,這時不能操之過急。要知道黃土裡所含水分並不少,如果太急土中水分太大,還沒建成窯洞就會坍塌,一切努力都前功盡棄。打好窯洞之後,便開始剔窯。從窯頂開始剔除弓形,並把窯幫子弄平整,刮光。等窯洞晾乾之後,接著用黃土和鍘碎的麥草和泥,用來泥窯。切記泥窯一定要用乾土,因為這種土和成泥可塑性比較強,表面光滑平順。最後一步則是扎山牆、按門窗、盤炕、立煙囪。就此一孔新的窯洞就完成了。

窯洞+衚衕,只有陝甘交界才有的一種獨特的民居形式!

5

既然是衚衕那一定不是簡單的窯洞對面而居了。每家人根據經濟條件不同、人居情況不同一般都會修築多孔窯洞。窯洞修築完成以後,以兩孔邊窯為基準點修築院牆,從而形成一個基本院落。通常人家還會在院子裡打口井解決用水難的問題,不過也有貧苦人家需要下溝挑水喝。

院牆修築完畢,門樓作為一家人的面子就需要花費一番心思了。一般富貴門樓講究一磚到底,即打好地基純用青磚修建。再奢侈一點則會在門樓上刻畫磚雕。早年間多貧苦大多門樓還是以土打的基子為主,頭部加上些許青磚,或前磚后土。門樓依然參照關中普遍形態需要朝某個方位偏一偏才行,絕不會正東正西。

門樓中最為精妙的還屬門。故鄉的門與別處的門不同,雖都為木門,但門門有門楣鬥格。院落停當之後,主人請來書法高手在大門上方設置的方格里寫上預先選取好的具有良好寓意的字,內容往往短小精悍、意境深遠。如果說窯洞是故鄉“民安其居”的最佳表現的話,那麼門楣一定是“民知其義”的最佳表達。故鄉人根據門的大小會用大號毛筆在門楣上寫上三到四個字,這些字內容一般是“謙受益”等等,解放後又增加了“東方紅”、“愛科學”諸如此類。瞧瞧,這就是故鄉人最淳樸最樸素的生活觀、價值觀。

走進窯洞衚衕欣賞著各不相同的門楣也是一種獨特的文化享受。我敬佩祖輩在艱辛的勞動之餘還不忘為平庸的生活增添幾分精神文化追求。

作為相對而居的窯洞與四合院不同,窯洞衚衕全部都是南北走向,這樣便於每一孔窯洞都能有充分的陽光,不會因受潮而出現毛病。

窯洞+衚衕,只有陝甘交界才有的一種獨特的民居形式!

6

“土打的窯洞丈二寬,夏天涼來冬天暖。”這是對窯洞住宿最精準的描述。我以為先祖們正是因為這一點才從 4000 多年前住進去之後就一直不願搬遷。2006 年新農村建設國家撥款補貼讓我們村的窯洞衚衕住戶全部上塬住到平坦之地,當時一些年齡稍長者很不樂意,甚至有人說不死到窯裡心不甘。我當時很不能理解這種想法,直到後來才慢慢發掘原來我也很懷念那條衚衕,以及衚衕裡的窯洞。那種自然的冬暖夏涼真是空調和暖氣無法取代的,那種與自然融合的舒適更是鋼筋水泥鑄就的“牢籠”無法比擬的。

前段時間,跟幾個小學同學聚會還說起我們家住的那條衚衕。

問:你七隊的窯洞還在不?

答:早推光了,現在都變成地了。

回:唉,可惜了。還是很想念你們那條衚衕,以前上學那會天天要路過,多好的一個衚衕說沒就沒了。

這還僅是一份“過路”情懷,像父母一輩對於那條衚衕的思念則更甚,母親常說她能夢見我們家的窯洞和門口的那棵楊樹。隨著年歲的增長,我也越來越懷戀兒時的窯洞,甚至有重新找個崖面去打孔窯洞的衝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