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武王嬴盪:我舉的不是鼎而是我要的「天下」

1.關於“鼎”歷史傳說


鼎,東漢許慎在他的《說文解字》上給予解釋:“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

我們可以看出古代的鼎用來煮肉,盛肉的炊具,也就是現代的燉鍋,一般有三足或四足支撐,體型巨大,上面有兩耳,下面用劈柴來燒火加熱。

鼎也做為古代極刑的刑具,烹人下鍋,這是古代一種極其殘忍的刑法,古人稱為“烹刑”,有“斧鉞湯鑊”之說,據傳周成王的兒子姬伯邑考就是被商紂王“湯鑊”,扔進大鼎煮成粥,給周文王分食。

鼎在夏、商、周時期還做為權力的象徵,代表不同身份和等級,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諸侯享用七鼎,卿大夫享用五鼎,上士享用三鼎,下士享用一鼎,級別有嚴格的要求,不可僭越,如果越級使用就是不合理法,諸侯享用天子的級別就是大逆不道。

鼎也是做為祭祀的禮器,據《尚書.禹記》記載大禹治水成功後,把天下劃分九州,這九州分別為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禹為了方便治理天下,就在每個州設置了一個負責人叫牧也稱州牧,還讓每個周牧在自己州貢獻青銅,澆築大鼎,將九州各大名山大川、奇珍異寶都雕刻在這隻鼎上,以一鼎象徵一州,並將九鼎集中於夏王朝都城。

九鼎被視為國家權力的象徵,擁有九鼎,就擁有全國最高的政治權力,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國在鼎在,國滅則鼎遷,夏桀被滅,商朝興,九鼎遷於商都亳(bó)京,商紂被滅,周朝興,九鼎又被周武王遷到周國首都鎬(hào)京,東周時期 周平王把首都從鎬京遷入到洛陽,九鼎也搬遷到洛陽,最後周顯王的時候,傳說九鼎被淹沒在泗水彭城下,不知所蹤。

秦武王嬴蕩:我舉的不是鼎而是我要的“天下”


2.“問鼎中原”的楚莊王


春秋時期,群雄並起,各路諸侯都想覬覦“周天子”的王權,中原會盟是每個霸主的夢想。

楚國在楚莊王的帶領下日益強大,打敗了宋國,因為楚國地處荊湘,遠離中原地區,自己號稱王侯,沒有“周天子”的封號,楚國的霸主地位卻得不到中原各國認可,這讓楚莊王特別惱火的事。

楚莊王為了向“周天子”及中原各國示威,顯示自己霸主的實力,藉故以討伐戎人建立的陸渾國(河南嵩縣東北),把楚國的大軍開到了周王朝的首都洛陽郊區,並在周天子的家門口進行隆重的閱兵儀式。

當時的“周天子”周定王知道楚莊王把大軍開到家門口,嚇得面色慘白,因為周定王雖然貴為“周天子”,但是王室衰落,自己想指揮的城防部隊都沒有,如果楚國突然周國突然開戰,自己只能舉手投降。

周定王沒辦法只能派大夫王孫滿(周王宗師,王孫應該是指親緣關係)代表自己去接見楚莊王。

楚莊王見“周天子”派來的王孫滿傲慢的說:“你們的“周天子”稱王,我也是王,為什麼他不親自接見我?我在荊湘時候,聽說周王有個九鼎象徵天下九州,這鼎有多大,有多重?”

楚莊王跟王孫滿不客氣,自己就把自己的地位抬到跟“天子”平齊,都稱王,就是要與周天子來比一比自己的權力和力量。

王孫滿面對咄咄逼人的楚莊王,沉著冷靜一點也不慌亂,對楚莊王說:“國家的安危不只是光靠有鼎就夠了,國家的長治久安主要靠的是國君的德行,鼎的大小輕重和君王德行比來說哪個重要?我想君王德行應該是第一位的,九鼎大小對於德行來說無關緊要”

楚莊王不滿意王孫滿的回答,便告訴王孫滿楚國現在兵強馬壯,我的士兵扔下手裡的銅劍,我們楚國把銅劍收集起來自己就能鑄成和你們周王一樣的九鼎”。

王孫滿對楚王回答說:“大王您不要忘了,夏禹是因為有品德高尚才能受諸侯的擁護,通過各地進貢的銅材方能鑄成九鼎來象徵萬物。但是夏桀無道,鼎就被商湯遷移到亳。商紂殘忍暴虐,最後被周武王所滅,鼎被武王遷移到鎬京,如果天子德行高尚,鼎再小也是重得難以轉移,如果天子沒有德行,鼎再大也可以輕易移動,周國的國運還沒有完結,所以鼎大小,重量是不能告訴你的”。

楚莊王對王孫滿極致回答嘖嘖不已,楚莊王本想通過示威周王,然後可以聞達於天下,但是沒想到連鼎的面也沒見到,楚莊王兵諫“天子”的行為,被中原諸侯所不恥,大家結盟準備去洛陽勤王,楚莊王怕惹眾怒,自知理虧,也怕與中原諸侯對立,自己決定班師回楚國。

秦武王嬴蕩:我舉的不是鼎而是我要的“天下”


3.“舉鼎絕髕”的秦武王

楚莊王問鼎中原三百年以後,也有一個國君有同樣的政治理想,這位國君就是年輕的秦武王嬴蕩。

秦國地處西北邊陲,遠離中原地區,民風自古彪悍異常,而且秦國常年與北部義渠、西戎等遊牧民族作戰,秦孝公委任商鞅實行兩次全國變法,論軍功行賞,秦人更是各個尚武。

嬴蕩在這種環境下成長,養成好戰的習性,據說小時候嬴蕩就天生力大過人,在秦國環境的影響下,嬴蕩小時候就喜歡騎馬打仗、角力摔跤的遊戲,結交天下有名的力士,據說任鄙、烏獲、孟說有名的力士,在嬴蕩稱王期間都做了大官。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薨(諸侯王死了叫薨),做為嫡長子的嬴蕩繼位,成為秦國第三十二位君主。

《史記 .秦本紀》中記載,秦武王為政四年,在這四年內秦武王嬴蕩做了承前啟後的大事,加快了秦國統一天下步伐。

公元前311年,秦武王繼位,各懷鬼胎的 韓國、魏國、齊國、楚國、越國,五國紛紛派出使節到秦國來參拜祝賀,目的有兩個一個是偵查秦國的政治情況,另一個是窺探秦武王的執政能力,特別韓國和魏國這倆個秦國的肘腋之國,都有亡秦的意願和想法,這次參拜朝覲,秦國偷偷與越國簽了秘密條約,秦越成為友好邦交國,來制衡楚國。

秦國老臣愕裡子母親是韓國人,秦武王派愕裡子接待韓國來使,敘秦韓之好,羈縻韓國,籠絡韓國人心。

對於如此複雜的政治環境,二十歲出頭的秦武王,為了防止魏國入侵,把秦國內部核心官員進行了清洗,凡是魏國籍的權臣都從朝野驅逐出去,這裡面就就有曾經秦惠文王時期的紅人丞相張儀。

秦武王認為稱霸天下,靠的是鐵馬兵戈,靠的是強權手腕,像張儀這樣靠口才到處遊說,達不到秦武王的想法,本來秦武王好戰,一直不喜歡張儀這些靠口才遊說“連橫合縱“的縱橫家,張儀也怕秦武王上臺後加害自己,於是也答應離開秦國,秦武王派三十兩戰車,將張儀禮送出境,張儀回到了自己的祖國魏國,擔任魏國的丞相,一年後死在魏國。

秦武王送走張儀後,把之前張儀擔任的相國,這個權傾朝野的職位,由一個人擔任,改成左右丞相兩人擔任,將相國改名丞相,愕裡子為右相國,甘茂為左相國領上將軍,為增強國力命令甘茂等人更修田律,修建封疆,疏通河道,修築堤壩和橋樑。

秦武王的母親惠文後是魏國人,是嬴蕩的父親秦惠文王與魏襄王結盟的姻親,秦武王利用母親的特殊身份,秦武王剛繼位在公元前310年,秦武王與魏襄王從新會盟在臨晉(今陝西大荔東),這次會盟鞏固了秦國和魏國的關係。

秦國主動與齊國示好,通過齊國孟嘗君協商,用齊國牽制魏韓。

公元前310年還發生了一件大事,秦國的附屬國蜀國,發生內亂,蜀國的相國陳莊殺死蜀候通國,陳莊作為秦國的駐外人員,要蜀地自立為王,秦武王派左丞相甘茂鎮壓蜀亂,誅殺陳莊,並同時派兵攻打義渠、丹犁等周邊遊牧部落。

秦武公一系列的外交手腕,讓秦國的外部壓力頓時消除,得到喘息的機會。

公元前309年,他對甘茂說出了自己的“政治遠見,他想學楚莊王“問鼎中原”,並且想將周朝的天子控制到自己的手中,如果能去洛陽看看九鼎,自己死了也就沒有遺恨了。

去周首都洛陽的路,卻不好走,從秦國到周王室首都洛陽,必須要經過韓國,從秦國很難輕易地到達洛陽,秦武王派甘茂立即攻打了韓國的戰略重鎮宜陽。

公元前307年,攻打下了宜陽,直接渡過黃河,在武遂也就是現在的河北省徐水縣西北遂城築了一座城,形成了對周王室的包圍,周王和首都成了,秦國的囊中之物。

舉鼎是為了秦武王稱霸天下的“、政治理想,關於秦武王的舉鼎的細節,在明朝人馮夢龍所著《東周列國志》裡有詳細的記載,秦武王最終實現了到周朝王室去看看的想法,攻下宜陽後,迫不急待地去周的首都河南洛陽去看看。

“周天子”周赧王派使者在郊外以賓主之禮迎接,秦武王來到洛陽,直接奔向他朝思暮想的九鼎而來,秦武王看到九鼎,自己讚不絕口啊。每個都摸了一遍又一遍,武王突然指著代表雍州的“龍文赤鼎”感嘆道:“這是秦國的鼎啊!這次我來到不能白來,我把它帶回咸陽。”

問守鼎的官吏說:“這個鼎有人舉過嗎?”官吏磕頭回答:“自從有鼎以來,沒有人能移動。聽人傳說此鼎有三萬斤的重量,誰能舉動?”結果秦武王身邊的大力士試了試都舉不動,秦武王一看不行,仗著自己有天生神力,用盡平生力量,大喝一聲:“鼎起”,那隻“龍文赤鼎”離地而起。

嬴蕩熱血澎湃,這就是他想要的“天下”,他剛要轉身,不禁覺得力氣用盡,失手掉了下來,正壓在自己腳上,一下把髕骨壓斷了,大家你抬我扛的把嬴蕩帶回行宮,沒想到回去嬴蕩沒捱到半夜就死了。

秦武王嬴蕩因為自己稱霸天下“問鼎中原”的政治理想,可惜舉鼎意外而亡,年輕的嬴蕩在位只有短短四年的時間,如果嬴蕩不早亡,也許真能成為秦國的一代明君。

秦武王嬴蕩:我舉的不是鼎而是我要的“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