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兩則草書論述的理解

古代書法理論,涉及到草書體的一些論述,頗有見的。我時常讀一讀,思索一下,覺得這些理論對於草書實踐確實能起到引領、指導作用,假若一味地臨摹臨寫,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沒能從理論上弄明白草書的道理,一定難以取得大的突破。

對兩則草書論述的理解

清代翁方綱指出:世間無物非草書。也就是說,世間沒有什麼事物不可以抽象化合到草書藝術之中的。這句話提出了一個深刻命題,這一方面說明客觀世界各種物象,都能通過書家的觀察與聯想,能化合到書法藝術中去; 另一方面說明書法藝術是萬事萬物的高度抽象與概括,給創作與欣賞提供了藝術再創造的廣闊自由的天地,容易讓人們聯想到天地萬物的各種形態和變化。

對兩則草書論述的理解

唐代張懷瓘指出:草書囊括萬殊,裁成一相。或寄以騁縱橫之志,或託以散鬱結之懷,雖至貴不能抑其高,雖妙算不能量其力。是以無為而用,同自然之功; 物類其形,得造化之理。皆不知其然也,可以心契,不可以言宣。這段話是說,草書藝術是對自然萬物的高度概括,其表現形式根源在於客觀現實。當書法反映現實時,不是象雕塑、繪畫那樣直接地表現自然中的具體物象,而把“萬殊”裁成“一相”,即把自然物象抽象成點、畫。或寄情抒發縱橫天下的大志,或託以排遣內心憂悶難解的情懷。就算處於極其尊貴的地位而不能貶抑它的高潔,就算神於謀算而不能估量它的力勢。所以無所作為也能有其功用,這一點與大自然有異曲同工之處:萬物有各自形態,都是因為有了創造化育的道理。人們都不知它何以如此,可以心領神會,但卻難以用語言表述。

對兩則草書論述的理解

這兩則文論,都說明了草書與自然萬物萬相的內在聯繫。草書有舒情達意的功能,最能表現、喧洩、抒發個人的情感抱負胸襟等,就在於那些看似簡單的點、線,蘊含著豐富的形象,只不過高度地抽象化了。一個點,隨著心境、情緒、環境諸種不同,可以點出高山墜石,可以點出嶙峋奇石,可以點出曼妙異花等等,儘可以去想像。翰墨揮動處,往往是驚雷乍響,山呼海嘯,日月星辰,歌舞戰鬥等等,草書無不可以表現出來。

對兩則草書論述的理解

這充分說明了草書的妙處、高境以及它的難處,唯此,才讓從古至今的人們,對草書迷戀不已、欲罷不能呀!

對兩則草書論述的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