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藝術形態中,寸縑小品應有著一席之地。尤其像碑誌、造像小品之類,無意有意間的書寫刻畫,心態隨意,刀筆驅運,卻往往生機一片,神情流露,寥寥數行,足以撩人耳目,傳情達意。
習字之人,天天正襟危坐,臨習名帖法典,晨昏相伴,易受模式束縛,思維不開闊,寫成一本正經,了無生趣。為防僵化,我常找來一些造像小品、碑誌等非“經典”的臨本,如民間造像、殘紙、刑徒磚銘、簡帛書之類的,看看、臨臨,觀賞一番,這樣對我啟發很大,以至思維洞開,頗有收穫。
今臨寫造像小品《張祖造像記》,年代不祥,疑為五代十國的造像題記。碑刻漫漶較多,寫得似楷似隸,天真爛漫,奇逸生趣,它不似有的魏碑那樣雄強豪放,不若漢隸那樣肅然流美,但可觀可賞之處甚多。
此小品結字生動有趣,活潑靈動,方形體勢,然點畫稚拙,結構奇逸,乍看似有不穩,實則穿插搭配有致,上下互補,左右銜接,前後呼應,騰挪如意,憨態可掬,清秀典雅,悅人眼目。雖有方格所限,然字字活泛,顧盼生姿,氣概通疏,絲毫不覺擁擠呆板。
我認為,千萬不可只臨大名頭的碑、帖,應尋覓些較為生澀、不引人注目的小品,欣賞臨摹,擴大眼界,以增拙樸之氣,提高審美情趣,對臨寫保持一種新鮮感,可收到意想不到之效。
閱讀更多 侯和平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