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今報|一篇沒有寫完的報導:「老堅決」精神代代相傳

东方今报|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老坚决”精神代代相传

东方今报|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老坚决”精神代代相传

“一九六五年的冬天,記者一行在豫東平原採訪,有兩位先進人物的事蹟使我們深為感動:一位是蘭考的縣委書記焦裕祿,另一位是寧陵的植樹老人潘從正,人們稱他‘老堅決’……”這是原新華通訊社社長穆青在長篇通訊《一篇沒有寫完的報道》中的開頭語。上世紀60到80年代,穆青曾經四赴商丘寧陵,採訪“老堅決”潘從正的感人事蹟。一位普通農民,何以讓新華通訊社社長如此念念不忘?

三十多年裡,潘從正辭去幹部公職,紮根在風沙肆虐的鹽鹼地裡,育苗、造林,風吹不走他,任誰也趕不走他,幾經劫難,四次造林,硬是種下了數十萬棵樹苗,將寸草不生的荒地打造為如今的萬畝梨園。而他的那句名言“他毀,俺栽;他再毀,俺再栽”,至今仍被作為艱苦奮鬥、堅韌不拔的精神火種,激勵著豫東大地廣大人民群眾奮勇向前。

东方今报|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老坚决”精神代代相传

6月12日《東方今報》

辭去鄉長當老農,把樹苗種進飯鍋

东方今报|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老坚决”精神代代相传

妻子說:“你別吃飯了,就吃你的樹苗吧!”

如今的寧陵石橋鎮,每到金秋時節,上萬畝的酥梨遍地生香。而在半個多世紀前,這裡曾經是一大塊荒灘,風沙遍野、寸草不生,被稱為“萬碧風口”。

資料記載,建國初期,寧陵縣是全國16個重點沙區縣之一,“那時候,地裡經常刮黃風,風一來連人都看不見,而且地也是鹽鹼地,種啥啥不成。”管潘從正叫“三爺”、如今已經70多歲的村民潘學禮回憶說。

1953年,年過五旬的潘從正來到鹽鹼地住下,開始培育苗圃,植樹造林。在此之前,他已擔任萬莊鄉鄉長、石橋公社民政員。上世紀50年代,在農村基層,人們對官兒還是很看重的。一個幹部辭官不幹,跑到荒灘種樹,有村民說他“想不開”。

“他是老堅決嘛,一輩子就愛樹,認準的事兒,誰說也不聽。”潘學禮告訴記者,“三爺”為何被稱為“老堅決”?就是因為他是一根筋,說啥都不回頭。

荒地上種樹,樹種從哪來?萬莊村內原本有個苗圃,但遠遠不夠。50多歲的“老堅決”扛著布袋、懷揣樹剪每天步行幾十裡到周圍的村莊、集鎮去尋找樹種,剪接樹枝。一時不能剪枝的,他就央求人家給他留著,來年再去剪。

潘學禮回憶說,那時候每次趕集,“三爺”都會讓他和同伴們去撿果核,他拿來當寶貝育苗。由於育苗成痴,不僅苗圃倉庫的麻袋和條筐裡裝著各式各樣的樹種,連家裡巴掌大的地方,都種成了樹苗,有時放不下,甚至把做飯的鍋裡都存上了樹苗,氣得老伴直罵他:“你別吃飯了,就吃你的樹苗吧!”

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獻給了植樹,到底圖個啥?潘從正曾說:“舊社會俺種的榆樹、柳樹,年年幫俺度饑荒,現在不說這個了,可國家建設哪樣離得了樹?寧陵是個老災區,不種樹就治不住沙荒,子孫後代還得吃苦受窮。”在他的感染下,村民們紛紛拿起工具,和他一起育種、植樹。

植樹造林幾十栽,“老堅決”精心培育並大力推廣的金頂謝花酥梨、白蠟條杆、花生,已逐漸成為“寧陵農業三寶”,而他培育的幾十萬株梨苗,也長成了春滿梨花、金秋生香的萬畝梨園。如今,寧陵縣已從當年河南省的沙區縣,變為被國家命名的平原綠化先進單位。“老堅決”所在的石橋鎮種植酥梨面積5萬畝,全縣種植22萬畝,年產酥梨5億公斤。

與焦裕祿同時代的造林模範

“不求當官發財,只求把樹種好”

風沙曾掩埋過他,斷糧幾乎使他送命,植樹造林30餘載,“老堅決”不僅栽下了萬畝豐林,也贏得了人們的敬仰與尊重。1964年,潘從正被評為“河南省林業模範”,第二年,原新華通訊社社長穆青來到河南,採訪了他。

1979年,穆青再度造訪萬碧風口,發現“老堅決”還在植樹,便將相隔14年兩次採訪的經歷,寫進了長篇通訊 《一篇沒有寫完的報道》中。隨後,在1982年和1986年,穆青又兩次前往寧陵採訪並看望“老堅決”。最後一次見面時,兩人還在房前合栽了一棵泡桐樹,如今,這棵泡桐樹已經需要雙人合抱,鬱鬱蔥蔥,向參觀者講述著一個新華社社長和一名老農的情誼。

“老堅決”留下的不僅是精神財富。這位不識字的老農,探索出了上中下、左中右“立體林網”的防沙模式,被國家林業局在全國適生沙區推廣,並傳至世界,如今,即使遠在非洲,也能找到。他還向時任林業部部長羅玉川提出實行林業生產責任制的建言,直接促成了當時國家林業部《關於建立和完善林業生產責任制的意見》的出臺,被羅玉川稱讚是“林業上的有功之臣”。

“老堅決”是真的愛樹,他的5個孫輩全部以“林”命名;孫子去參軍,他種“擁軍樹”歡送;閨女出嫁,嫁妝是幾十顆樹苗;過生日不回家,讓兒孫栽上跟歲數同等的“壽辰樹”。

1989年,種了半輩子樹的“老堅決”離開人世,彌留之際,他給孫子的遺言是:“不求當官發財,只求把樹種好。”如今,“老堅決”就葬在寧陵縣石橋鎮的萬畝梨園深處。綠茵掩映下的墓碑上,刻著原新華通訊社社長穆青的題字:長眠在這裡的是一位普通農民……他為國家為人民綴網勞蛛的精神,將永遠激勵後人。

“老堅決”精神在寧陵延續

將打造“老堅決幹部學院”

潘從正離開已近三十年,22萬畝梨園香飄整個寧陵,萬碧風口也早已不是那個風沙肆虐的荒灘,“老堅決”的故事歷經幾十年光景,仍然在寧陵人的記憶裡歷久彌新,激勵著廣大黨員幹部不斷向前。

“老堅決是我們豫東平原地區走出的優秀黨員代表,事蹟感人,形象典型鮮活。”縣委常委、組織部長蔣雲蘭告訴記者,寧陵縣委、縣政府一直高度重視對“老堅決”精神的發掘,2014年縣委以“兩學一做”為抓手,深入挖掘,將“老堅決”精神提煉為“心繫百姓、艱苦創業、敢為人先、百折不撓、無私奉獻”的“綴網勞蛛”精神,先後多次發文並組織活動,在黨員幹部中弘揚推廣。

2017年,寧陵縣與鄭州大學聯合舉辦“穆青與老堅決精神全國學術研討會”,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鄭州大學穆青研究中心分別向寧陵縣授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實訓基地、新華通訊社鄭州大學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基地匾牌。

“豫東地區之前還沒有這樣的先進人物典型,我們一直在探索,能否用老堅決精神融入黨性教育,以先進典型人物,對廣大黨員幹部進行實實在在的洗禮和教育。”蔣雲蘭說,如今,寧陵縣已經開始籌建一所“老堅決幹部學院”,意在打造一個與焦裕祿幹部學院、紅旗渠幹部學院、大別山幹部學院齊名,立足豫東、輻射全省乃至全國的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基地。

“老堅決精神與塞罕壩精神有很大的相似之處,他充分反映了我們共產黨人一心為民、始終如一、久久為功的無私奉獻精神。作為這筆財富的發源地,我們要將其挖掘好、弘揚好。”蔣雲蘭說。如今,“老堅決”潘從正的故居,掛著商丘市林業局、商丘市教育局、共青團商丘市委聯合“生態文明教育基地”,被商丘市委宣傳部、商丘市新聞工作者協會定為“商丘市新聞工作者教育基地”,寧陵縣的“老堅決幹部學院”也正在加緊建設當中。

中共寧陵縣委組織部主辦的官方微信“寧陵黨建”(ninglingdangjian)致力於黨建工作宣傳,黨員教育培訓,先進典型推廣,促進學習交流,服務黨員群眾。

歡迎您掃描二維碼進行關注。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策劃:張 建

統籌:朱儁清

东方今报|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老坚决”精神代代相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