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藩王繼承帝位,所以明世宗很糾結稱生父爲皇考還是稱孝宗爲皇考

《古歌》這首詩以感嘆古代和氏璧與"燕石十襲"等真假不分、不識良材的歷史典故為引子,表達作者對明代中期奸官當權,不同政黨之間相互攻擊現象的不滿。有明一代,自嘉靖、萬曆以來,隨著社會矛盾的加深,吏治腐敗,官員結黨營私,相互攻擊不止,致使統治階級內部不同政治集團之間的矛盾達到白熱化的程度。

由藩王繼承帝位,所以明世宗很糾結稱生父為皇考還是稱孝宗為皇考

嘉靖皇帝

明世宗朱厚熜是以藩王繼承帝位的,其父親是興獻王朱祐杬,但他實際上是以其伯父孝宗朱祐樘繼承人的身份登上皇位的,所以朱厚熜即位後就面臨著一個很棘手的問題,即他是要稱自己的生父為皇考呢? 還是稱孝宗為皇考呢?世宗下旨令群臣討論這個問題,朝臣各抒己見,產生了分歧。以楊廷和為首的一派,主張應遵循封建禮法, 稱孝宗為皇考,而稱興獻王為皇叔考。而以張璁為首的一派則積極迎合世宗的態度,主張繼統不繼嗣,應稱興獻王為皇考,稱孝宗為皇伯考。兩派爭了三年,最終以世宗作為後臺的張璁派取勝,反對派一百三十四人被廷杖下獄,十六人被杖死,還有一些被罷官或謫戍。而張璁卻因迎合世宗的旨意得寵, 取得了內閣首輔的地位。

封建史家把統治階級內部這場大辯論稱之為"大禮議之爭",其實質是官僚集團為爭奪內閣首輔權力而進行的鬥爭。不過,嘉靖朝官僚集團之間的鬥爭雖然激烈,但還沒有形成固定的門戶。而到了萬曆朝,由於社會危機的加深,各派官僚集團政治權力和經濟利益的衝突發展到了高峰,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鬥爭更為尖銳複雜,黨爭也就更加激烈了。

由藩王繼承帝位,所以明世宗很糾結稱生父為皇考還是稱孝宗為皇考

明世宗朱厚熜

明朝黨爭的尖銳化是從萬曆朝的"爭國本"開始的。明神宗的皇后無子,王恭妃於萬曆七年(1579)生下朱常洛,鄭貴妃於萬曆十四年生下朱常洵。而王恭妃不得龐,鄭貴妃卻最得神宗的喜愛,因而鄭貴妃就恃寵企圖為其子朱常洵謀取皇位的繼承權。但是,當時的一些大臣根據封建宗法制度所謂的"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原則,屢次上書請立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而神宗意在立朱常洵為太子,所以對冊立太子的事一再推託延遲。於是輿論蜂起,有的懷疑鄭貴妃從中作梗,有的則攻擊首輔申時行和王錫爵沒有依法辦事。申時行在輿論的壓力下,被迫辭官。但是,另兩位主張立朱常洛為太子的輔臣許國和王家屏,也因違反了神宗的意願,被逐出閣。這個問題爭了十五年,一直到萬曆二十九年,神宗才最終冊立朱常洛為太子。

由藩王繼承帝位,所以明世宗很糾結稱生父為皇考還是稱孝宗為皇考

朱常洛,影視劇照

在封建社會中,封建地主階級認為太子為"天下之本",所以歷史上把這次事件,稱之為"爭國本"。在"爭國本"時,吏部文選司郎中顧憲成主張冊立朱常洛,引起了神宗的強烈不滿。萬曆二十二年在推舉內閣大臣時,顧憲成又推舉了因擁立朱常洛為太子而被罷官的王家屏,再次違逆了神宗的意旨,因此不久就被罷職回老家無錫。無錫城東有座東林書院,是宋朝楊時講學的地方,顧憲成和其弟顧允成等人提倡把它修復。修復後,顧憲成和高攀龍、錢一本等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就在裡面講學, 每年一大會,每月一小會。當時一些對世道看不慣, 和執政當局合不來的的士大夫,紛紛聞風響應。這些不得志的士大夫在講學之餘,還在東林書院議論時政,和當權派相對抗。他們的言論得到社會上一些對現實不滿的地主、官僚、知識分子和商人的支持。東林書院無形中成為社會輿論的中心,反對派就把他們稱為"東林黨"。

由藩王繼承帝位,所以明世宗很糾結稱生父為皇考還是稱孝宗為皇考

顧憲成,雕像

浙江寧波人沈一貫善於迎合神宗旨意,於萬曆二十二年入閣,三十年始任首輔。他糾集浙江籍京官,專與東林黨人作對,被稱為"浙黨"。此外,還有"齊黨"、"楚黨"、"宣黨"、"昆黨"等。他們都是以地緣關係串通為幫派體系,其中以浙黨勢力最大,齊、楚諸黨都依附於它,聯合攻擊東林黨。在激烈的鬥爭中,各黨都利用"京察"的機會作為打擊對立派的手段。所謂"京察",是明政府考核京官的制度。在京察中,根據官員的政績、品行, 分別給予升任、降調或罷免等獎懲,凡是在京察中被罷官的,終身不得起用。所以京察也成為各黨排斥異己,打擊政敵的最好機會。

明朝萬曆年間,各方面的矛盾更加激烈,社會危機日益加深。東林黨人目睹政治的腐敗,要求改革弊政,緩和日益尖銳的階級矛盾。他們在位時敢於彈劾執政大臣,抨擊貪婪奸詐的太監,甚至直言上書皇帝,直言不諱地批評朝政弊病;罷官閒居的時候,則通過"清議"的方式,發表政治主張,議論時政得失。東林黨人的言行和政治見解,雖然贏得了社會廣大階層的同情和支持,但不能為腐朽昏聵的皇帝所採納, 也引起了反對派官僚集團的仇視。所以,不僅他們的改革夢想破滅了, 而且還招來了日後反對派對他們進行殘酷無情的迫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