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連親人都不放過,爲何讓狄仁傑得以善終?

用戶59725205727


武則天是歷史上少有的女政治家,也是中國唯一的女皇。他之所以成為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有歷史的偶然性,你和武則天有著正遠大的政治眼光和超凡的膽略有關係。



1,武則天剛入宮時,只是一個14歲的少女,她我和天的父親武士臒曾經資助過李淵起兵。李淵稱帝后,升任他為庫部郎中,將他列入“太原元謀功臣”的名單中。武則天14歲時被選入宮中。


俗話說“一入侯門深似海”,更何況是在皇宮裡。獨自在宮中生活,肯定要面臨很多的困難。其實在歷史上武則天並沒有受到李世民多少恩寵,李世民喜歡的女人是溫婉賢淑型的,武則天訓練師子聰的故事,透露出武則天的幹練老辣。

唐太宗死後,武則天要要面對自己真實的命運,去給唐太宗守靈直到生命結束。在感業寺裡武則天知道生活的殘酷,也懂得了如何生存。

2,唐高宗李治去祭祀時,與武則天相遇,被王皇后發現打武則天弄回宮裡,成為自己對付蕭淑妃的工具。是的你在天津工之後抵制就獨寵她一人,她就成了蕭淑妃和王皇后的公敵。然而在宮裡的生活更是你死我活之間的戰爭。


蕭淑妃和王皇后相繼敗下陣來,武則天也成為了大唐那皇后。在李世民時長孫皇后是一位特別賢德的的皇后,曾經著有《女則》來教化後宮的嬪妃,也是當時唐代後宮女官們必須學的課程。

自古以來,外戚干政是一個朝廷最大的隱患,唐太宗在位時長孫皇后在位時,既然你唐太宗不要重用自己的家人,以減少外戚對朝政的干涉。

武則天也效仿長孫皇后對自己的家人採取的一種疏遠的政策。他的兄弟先後都被流放到偏遠的地方做官,大部分也都死在了任職的地方。以至於武氏一族對武則天多有怨言,而我在天見你,我就才發現武氏一門能被重用的人已經很少了。



3,唐太宗李世民去世的時候,並不放心把江山交給唐高宗李治,他怕自己的兒子管理不好,大唐江山,就給李治設了幾個顧命大臣。 在隋唐時期是講究門第的,各個門閥之間相互通親更像是一個強大的集團,有時甚至凌駕於皇權之上。

李志的舅舅長孫無忌就曾經利用高陽公主謀反的案打擊的政敵,將吳王李恪也牽連進來,李元景、李恪、房遺愛、高陽公主、薛萬徹、柴令武、巴陵公主等全部被殺。


唐高宗李治如果想著把權利集中在自己的手裡,就要培養自己的勢力來制衡和打壓門閥勢力。這是隻有自己的皇后武則天站到自己這一邊,他們開始開科考試,從寒門學子中培養屬於自己的勢力。

後來這些學子都從本北門而入,於是就有了“北門學子”。

4,唐高宗的太師李弘幼年體弱多病,應該是死於疾病。太子李賢和武則天並不親密,李賢原本被武則天的姐姐撫養,現在是史學界又有一種說法,是你嫌本就是唐高宗和武則天姐姐的私生子。

你一個人的成功是需要,政治犧牲品的。作為能力較強的兒子當然是武則天成功路上的絆腳石。

李顯和李旦根本就不是他母親的對手,況且朝野上下都是武則天一手提拔起來的人才。像狄仁傑這樣忠誠於大唐的臣子他們認為,與其要一個懦弱無能的皇帝,還不如讓唐家能幹的兒媳婦兒管理天下。

武則天作為一個母親是無情的;作為一個是女人是狠辣的。但是作為一代君主來說,還是賢明的。俗話說“君賢,臣直”,她“明察善斷”,多權略,能用人,所以使得賢才輩出。又獎勵農桑,改革吏治,重視選拔人材。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少有的明君。

5,狄仁傑生性耿直,經常勸諫武則天,卻從來不生硬的要挾;多次為武則天推薦人才,卻從來不結黨;為官多年斷案無數卻從來沒有冤案,一生都過著清貧的生活。

可以說狄仁傑是武則天一朝的楷模,也是武則天樹立的道德標準。

狄仁傑晚年時勸諫武則天還政於唐,這讓武則天一時難以接受。於是狄仁傑就反覆的說,反覆的提,最後終於打動了武則天把李想顯接回來立為太子。



在皇權面前是沒有親情的,作為一個女人要改朝換代更是難上加難。後人還是能看到她的功績,承接了“貞觀之治”於“開元盛世”。

有更多見解敬請留言。期待您的關注!


葉子寫實


武則天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即位)、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這樣的一代女皇,肯定有她傳奇的故事,來和有書君一道聊聊武則天那麼強的政治手腕為什麼還能讓狄仁傑得以善終呢?


一、武則天的帝王之術是如何修來的?


每個人都是一本故事書,每一本書都是一部歷史,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無數的英雄偉人,唱演了一出又一出的歷史好戲。但是在歷史中,即使是相隔幾百年的人,也依舊會有不為人知的關係。


有人說武則天和諸葛亮是親戚,不知道你信不信?諸葛亮在三國時期以一己之力幫助劉備在亂世取得了一席天地。兩個人之間足足差了近千年,要說這兩人有什麼關係根本就是無稽之談,不過有人卻爆出西安某個地區古代墓葬群。在這座墓葬中,還保留了一方墓誌,而上面的字跡證實這座墓葬的主人是唐代的諸葛芬。而據史料記載,諸葛芬嫁給了武則天的三伯武士逸,武則天把她叫做嬸嬸。


就算是親戚吧,不過都相隔千年,難不成武則天還能有諸葛亮的秘籍?肯定不是,武則天能當皇帝是讓那個特定的年代給逼出來的,我們從電視劇中不難知道,武則天曆經了很多常人無法忍受的苦難,才登上

了統治的最高領獎臺。



二、武則天為什麼要殺她的親人?


“虎毒不食子”而作為皇帝的武則天為什麼要把兒女殺掉呢?就拿李賢來說吧,李賢在武則天4個兒子中是比較出色的一位,文武雙全。武則天做皇后時幾乎獨攬朝政,很多大臣出於儒家“後宮不得干政”的傳統思想都反對她,於是他們就聚集在太子李賢身邊,漸漸形成一個反對武則天的政治勢力,為武則天所不容。而李賢聽信謠言,認為武則天不是自己的親生母親,於是母子反目,武則天先下手為強廢掉了李賢。


李賢是武則天親生的兒子,她當然是愛兒子的,否則不會培養他又讓他做太子。最是無情帝王家,如果不是為了權利,誰又會對自己的孩子下手呢?可是話說來了,如果武則天沒有這個狠心的話,估計也做不了皇帝吧?


三、狄仁傑有什麼過人之處?


想必各位“狄粉(狄仁傑的粉絲)”都看過《通天帝國》和《狄仁傑》1、2、3這些電視劇,是不是覺得狄仁傑很玄乎?尤其是在斷案這方面有著非凡的才能。


當年時任宰相的狄仁傑被酷吏來俊臣誣告謀反,逮捕入獄。獄中的狄仁傑深知這是來俊臣故意陷害他的。因為狄仁傑身在朝中的時候,就知道來俊臣等酷吏的殘忍手段。他知道如果自己不承認“欲加之罪”,等待自己的結果有且只有一個就是被酷刑致死。



所以他一開始就選擇了承認“欲加之罪”,先保住自己的性命再說。最後想了辦法讓武則天免他無罪。


還有一個就是就是狄仁傑的識人能力,宰輔張柬之就是狄仁傑向武則天推薦的,還有很多的人才為大周的發展也做出了不少的貢獻。狄仁傑不是一般的聰明,他知道自己不可能改變武則天當皇帝的想法,所以儘自己最大的能力為江山社稷做出點貢獻。


四、武則天與狄仁傑之間的關係?


武則天惜才。也需要人才。


在狄仁傑被誣陷之前,就已被武則天提拔到宰相的位置,說明武則天還是很欣賞狄仁傑的。


武則天最怕的就是唐舊臣不服自己而謀反,而狄仁傑“謝罪表”中恰恰承認的是“謀反”之罪。可是當她看到狄仁傑的“謝罪表”,似乎表現的很冷靜,並親自提審狄仁傑,查明真相,這進一步說明了武則天對狄仁傑的重視。


而狄仁傑在 “留任察看”期間也沒有閒著,掌握和破獲了一系列的大案和要案,深的武則天的賞識,所以我們看武則天對狄仁傑的稱呼從來都是“國老”相稱,並且免去了一些常人的君臣之禮。可見狄仁傑在武則天心目中的位置之重要。



李唐的人處處都想要她的天下,也只有狄國老是實心實意的在幫她。 你說一個是搶她的,一個是幫她的,她該怎麼選擇呢?一般人都知道的答案,何況是一代女皇呢?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武則天不放過親人,是因為那些人要挑戰武則天的權威,要奪去她的皇位。是因為那些人不聽武則天的話。

不過,狄仁傑也並不事事奉迎武則天,他很多時候都在反對武則天的決定。

(狄仁傑)

比如,武則天崇佛,想去參觀埋葬佛舍利。崇佛其實是武則天的一種私人愛好,但是狄仁傑反對她的私人愛好,跪在她的馬前不上她去。武則天結果同意不去。但她又說,我不是放棄我這種愛好,而是“以成吾直臣之氣”,也就是說,為了讓你狄仁傑有一個直臣的好名聲才不去的。

比如,武則天寵愛面首張昌宗,有一天,狄仁傑去見武則天,看見武則天正和張昌宗下棋,當時,武則天把一件外國進奉的價值連城的衣服皮袍穿在身上。狄仁傑對張昌宗說,我和你比賽一次,三局兩勝,如果我輸了,我把身上的紫袍給你;如果我贏了,那就把你那件皮袍給我。武則天說,你知道人家那件皮袍值多少錢嗎?狄仁傑說,我這身紫袍,是大臣見天子時穿的,高貴無比;他那件皮袍,是靠寵幸得到的賞賜,他如何能與我比。這話說得張昌宗慚愧不已,結果心慌,下敗了。狄仁傑得到皮袍後,拿回去,讓一件僕人穿在身上。

再比如,武則天要立自己的侄兒為太子,狄仁傑卻多次勸諫武則天立李顯或者李旦為太子。這件事讓武則天很不高興。但是狄仁傑卻反覆多次地說,最後終於讓武則天回心轉意。但是武則天又不服氣,像耍小孩子脾氣一樣,讓人把李顯偷偷接回來,藏在家裡。狄仁傑去見武則天,又提到立太子的問題,狄仁傑再次滔滔不絕陳述,痛哭流涕。武則天讓人把李顯喊出來說,別哭了,你要的太子我給你叫回來了。然後狄仁傑說,怎麼能這樣叫回來呢?得大張旗鼓迎回來,讓天下人知道啊。於是武則天聽狄仁傑的話,重來了一次。

(武則天)

這三個事例說明,狄仁傑分別觸動了武則天三個最重要的東西:她的江山、她的男人、她的愛好。但是武則天卻依然對狄仁傑非常相信,可以稱得上是他最信任的大臣。

有一件事可以看出她對狄仁傑信任的程度。她多次要求狄仁傑幫她推薦人才,尤其是宰相。狄仁傑推薦了張柬之,武則天把張柬之升了官。後來武則天又讓狄仁傑推薦。狄仁傑說,我給你推薦的張柬之你還沒用呢。武則天說,怎麼沒用,我不是升了他的官嗎?狄仁傑說,我推薦他是當宰相,你沒讓他當宰相啊。武則天於是讓張柬之當宰相。

要知道,張柬之是最後把武則天趕下臺來的那個人。武則天之所以用他當宰相,顯然正是絕對相信狄仁傑。否則的話,或者說她瞭解了張柬之的話,是怎麼也不會用他的。

那麼,武則天為什麼那麼信任狄仁傑呢?我覺得狄仁傑身上體現了一個字,這個字就是:真。而武則天所說的“直臣”,也就是率真的意思。

武則天當皇帝后,討厭那些反對她的人,但更怕那些對她陽奉陰違的人,因為這些人很可能一不小心就把她趕下臺了。而狄仁傑非常真,有什麼就說什麼。狄仁傑被誣告說他想“尊唐”造反。來俊臣審判他,他立刻就承認自己是“尊唐”造反,接著,利用來俊臣管理鬆散的機會,悄悄給武則天寫信。武則天知道後,問他,既然冤枉,為何要承認?狄仁傑說,我要不承認,就被來俊臣折磨死了。看看,他多麼真!

(張柬之)

狄仁傑當宰相的時候,有一天,武則天對他說,很多人在我面前說你的不是呢,你想不想知道這些說你的人的名字。狄仁傑說,如果陛下你信任我,他們再怎麼說也沒用,我沒有必要知道。如果你不信任我,我知道他們的名字也沒有意義。狄仁傑就這樣把自己和盤托出,讓武則天不得不相信他的真誠。

狄仁傑很瞧不起小心謹慎的婁師德,覺得他沒有本事,多次在武則天面前彈劾他。最後把他彈劾下去了。彈劾下去後,武則天對狄仁傑說,你知道是誰推薦你當宰相的嗎?然後武則天拿出推薦信給狄仁傑看,上面赫然就是婁師德。狄仁傑非常慚愧,覺得自己品德上不如婁師德。這件事說明什麼呢?說明狄仁傑不結黨營私,說明他不裝模作樣。

就是他極力讓武則天立李顯為太子,其實也是他真實的表現。因為他是真誠地為李唐江山,同時也是武則天的江山著想,覺得只有這樣,才對整個國家大局,包括武則天有好處。

正因為狄仁傑有這個優點,武則天才會非常喜歡他。

(參考資料:《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鑑》)


張生全精彩歷史


大家有沒有想過,武則天登基以後,最害怕的什麼?

以她的權利和政治手腕,活著的時候已經沒有人能威脅到自己了,誰不服氣,誰想造反,直接殺!

但是,死了之後呢?武則天不得不面對這個問題。

她最害怕的是死了之後的事情,因為自己已經無法控制了。對於武則天來說,登基稱帝就是廢了李唐皇族,天下有多少人心裡不服氣她是知道的。人家現在不敢說,不敢鬧,以後呢?

武則天登基的時候已經67歲了,這個年齡,在那個時候算是快活到頭了。武則天更多的要考慮,是怎麼讓自己死後保持尊嚴,不受侮辱,不受責罵。

那有什麼辦法呢?武則天肯定夜夜都在思考這個問題。她面臨的選擇不多,第一就是找個好的繼承人,不給自己找麻煩。

關於這個問題,武則天也猶豫過,思考過。但是宰相李昭德和狄仁傑都對武則天說過,如果把皇位傳給武家,那只是你的侄子,以後會給姑母立廟祭祀嗎?如果皇位還給李家,自己就可以享受兒孫的祭祀了!

這是說到了武則天的痛點上了,生前無所謂,就怕死後出事。



那這個問題和狄仁傑有什麼關係呢?

這就不得不佩服武則天的長遠眼光了!狄仁傑是什麼樣的人?從他初入仕途就顯示了強大的工作能力,一年判了涉及一萬七千人的積壓案件,沒有一個人伸冤。

後來狄仁傑在地方的工作非常出色,不僅老百姓讚揚,朝中的大臣也很佩服他。

大家知道,酷吏來俊臣曾經汙衊過狄仁傑,武承嗣也想要幹掉狄仁傑,但是,武則天沒有殺他,而是隻把他貶到彭澤當縣令。

為什麼?武則天要保住狄仁傑,因為她明白:狄仁傑不僅現在是個名臣、受敬重的人,以後也會名揚千古。保住狄仁傑,就是自己任用賢良、政治清明的最好證明。

所以,契丹作亂,狄仁傑立馬就被調了回來,第二年再次成為宰相。狄仁傑晚年隨武則天巡幸三陽宮,還被賜宅第一所,恩寵冠絕。

在武則天眼中,狄仁傑不僅當時是個人才,如果讓他善終,會成為自己死後的一張好牌!後世人可以看一看:我能任用這麼賢能的人,你們還罵我麼?

當然,武則天也不是濫殺無辜的人,她並沒有殺狄仁傑的理由。狄仁傑老老實實的幹工作,雖然喜歡提一點意見,但是很忠誠。

只要沒有謀反之心,那就沒必要殺了。

武則天是很有政治才能的人,狄仁傑在生前死後都能給自己帶來好處,為什麼不讓他善終呢?


七追風


親密關係和協作關係是不同的。

親密關係,是愛,也可以能是傷害。在大利益面前,親密關係往往會帶來更大的傷害。比如,武則天的姐姐和侄女,要和她搶丈夫,而這個丈夫就是天底下最有權勢的男人,如果失去這個男人的庇護,她武則天也就朝不保夕。所以,保住自己以及自己的權力一定戰勝親情。再比如,她的哥哥,同父異母哥哥以及同族的哥哥,在她失去父親後對她以及她母親並不好,性格強悍的武則天心中的怨或者狠,是早早就買下的,而且還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大。當有機會出手的時候,就出手了唄。她疼愛的外甥,據說因為知道自己母親河妹妹的死因而對武則天心存怨恨,曾試圖強 暴太平公主,這是那個母親也不能容忍的。孩子,一直不相信她會真的殺死自己的任何一個孩子。這裡有多少後人的演繹,天知道。他的大兒子泓應該是病死的,二兒子賢真有可能不是親生的,三兒子和小兒子不管怎麼樣都是活下來了。一個母親最基本的對於孩子的愛還是有的。

狄仁傑等朝廷大臣則不同。這是合作關係。他們不會威脅到她的地位,而且是幫著她做事的。誰也不會無緣無故砍掉自己的左膀右臂。

所以,親,要是親三分客,必要的疏遠和距離在什麼時代都是相處之道。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語


上面的回答都很對,但是還需略了一點,就是

狄仁傑的厚黑學能力。


眾所周知,狄仁傑是一位神探,大唐的命官,是一個“中國福爾摩斯”。但其實他的身份很複雜,他還是一位政治家,當過的官職之高也許很多人都不知道,那就是類似現在總理,至少是副總理的職務。他忠心輔佐唐朝和周朝兩個不同的朝代,順應時代的發展的同時,也力挽狂瀾,將歷史的軌道重回大唐,避免了朝綱混亂。

狄仁傑為人精明,能謀善斷,深受武則天賞識,同時他還教過武則天怎樣做事。《資治通鑑》記錄過這樣一件事,太學生王循之上表,請假回家;太后批准了他。狄仁傑說:“我聽說作君主的只有生殺的大權不交給別人,其餘的權力都歸有關部門。所以左、右丞不辦理徒刑以下的刑罰;左、右相只裁決流放以上的刑罰,因為地位逐漸尊貴的緣故。學生請假,是國子監丞、主薄管的事,如果天子為這種事發佈敕令,則天下的事要發佈多少敕令才能處理完!一定要不違反人們的意願,請全面為他們建立制度就可以了。”太后認為這個意見好。


學生請求放假,武則天批准了,看似簡單合理的一件小事,狄仁傑卻展開了詳細的領導力的論述,他的意識就是,該段論述,值得做領導的,和想做領導的深刻學習的。於是武則天覺得他說的對,對他就想對待老師一樣。


這就衍生出狄仁傑受武則天尊重而不殺的原因。



其實歷史上這樣的事例也有很多。例如,朱元璋幾乎殺掉了所有的開國功臣,卻唯獨讓湯和活了下來。說實話,能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尋個善終的,他是第一個。朱元璋屠戮功臣的史實已是耳熟能祥,可湯和偏偏能在浩劫中安活下來,真可謂是個奇蹟。



說起老湯,他與朱元璋的關係不一般,是老朱的“發小”。童年時和朱元璋一起放牛,青年時正是他的一封信把窩在破廟裡討生活的朱元璋拉上了造反之路,朱元璋濠州投軍時,湯和還是朱元璋的上司,可從那時候開始,老湯就對朱元璋必恭必敬,成為朱皇帝最早的鐵桿親信。

以湯和的履歷和地位,在建國後他不可能不招致朱元璋的猜忌,但湯和的優點正是他這種“識時務”的判斷力與處事方法。湯和基本做到了與世無爭,實為老資格元勳的他極少炫耀自己的功勞,元朝滅亡後,湯和是第一個主動交出兵權的將領,後來倭寇擾邊,又是湯和受命戍守山東沿海,確保了明朝海疆的安全,功成後毫不爭功,把朱元璋的賞賜分給故交後歸養故里,這種與世無爭的態度也使老朱終於對他放下了戒心。老資格的湯和在明朝建國後的官位遠不如許多功臣那樣顯赫,而他的結局無疑卻是最好的,說起這位老好人的一生,真讓人感嘆吃虧就是福啊。 回家後他又低調做人,從不以功臣自居,並且束縛子孫家奴,遵守法紀,不授人以柄。

他知道,朱元璋的耳目一刻也沒有放鬆對他的監視,他的一舉一動都會被報到朱元璋那裡,因而他就整天吃酒下棋,遊山玩水,含飴弄孫,從不結交地方官和鄉紳,給人一副只貪圖享受,別的事一概不管不問的印象。讓朱元璋非常放心。



《湯和傳》曾記有一事:“守常州時,嘗請事於太祖,不得,醉出怨言曰:‘吾鎮此城,如坐屋脊,左顧則左,右顧則右。’太祖聞而銜之”。這件事,史家們似乎都是為了印襯湯和之過而寫的。殊不知,此時的湯和,腦子清醒得很呢。當時,湯和鎮守常州,曾經有事請示朱元璋,沒有得到批准,鬱悶之中,他照例是要喝酒的,然後說出了這一段怨言。以湯和之功大,何須主動表功之?我是懷疑的。其實,湯和的用意是清楚的。他只是想向朱元璋表明,我湯和不過是一個胸無大志之人,為一點小事,可以酒後胡言,而且酒話中要爭的,僅僅是一點點功勞而已。

有一個傍證。似乎可以說明問題。常州民間,有個“人口糰子”的傳說。大抵與此事有關。當年,湯和鎮守常州,其時朱元璋誅殺功臣,人心惶惶。大將湯和也感到自危。因此,湯和常常借酒自隱。他往往在酒後理政,錯殺無辜。湯和的副將為避免錯殺,便做了幾個假人頭,染上血色,每當湯和酒醉發怒要殺人時,便把假人頭當堂一獻。湯和醉眼惺忪,掀鬢大笑。第二天便把事情全忘了。即使看到他要殺的人,也無事。因此,其副將暗暗傳令,家家都用米粉做幾個假人頭,以防被湯和錯殺,保人口平安,因此稱“人口糰子”,並流傳為過年的習俗之一。湯和之所為,想證明什麼?無非是想說明,他是一個酒鬼,是一個糊塗之人耳。

就這樣,他令人難以置信地活到了洪武二十八年,以七十歲的高齡而逝,是明初少有的幾個能善終的老臣,死後追封為東甌王,諡襄武,可說是備極哀榮。朱元璋是鐵了心要殺盡功臣的,湯和能成漏網之魚,確實是個奇蹟。可見,《明史》裡說湯和“沉敏多智數”,絕非溢美之辭。


不過,歷史上的反例也是有的。韓信功高震主,自恃才高,要挾劉邦,情商極低,更是在朝廷上大搖大擺指手畫腳。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被劉邦以謀反處死。



說韓信功力不行,可以從以下幾點看出來:1.韓信從登壇拜將,徙封楚王,再到淮陰侯,直至被殺於長樂宮鍾室,前後歷時十餘年時間,在讀者看來十餘年時間是非常漫長,但是韓信從公元前二零六年登壇拜將到二零一年六年的時間,基本上是在外獨自領兵與他國作戰,不在劉邦周圍,不知道劉邦駕馭群臣的能力;自己貶為淮陰侯之後雖居住在長安,但是仍然不受劉邦經常召見,始終未象蕭何等人進入劉邦為首的中央決策層。2.不善交際,與劉邦周圍的權臣貴戚不和(或者是交往不深),以至於自己危難時刻無人為自己在劉邦面前辯護;當劉邦呂后等漢王朝最高統治者欲擒誅韓信時,無論是韓信曾經的部下、還是當時並稱為“漢初三傑”的蕭何、張良二人都並未發一言相救。3.恃功戀權,要挾與劉邦;漢四年…使人言漢王曰:“齊偽詐多變,反覆之國也,南邊楚,不為假王以鎮之,其勢不定。原為假王便。”當是時,楚方急圍漢王於滎陽,…漢王大怒,罵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遣張良往立信為齊王,徵其兵擊楚。韓信受命平定齊國後,看見自己的部下(張耳、樊噲、夏侯嬰等人)都封王封侯,而自己卻掛著大將、相國的空銜,蔭及自己子孫的封地(指爵位的封號,如王、公、侯等)卻一寸沒有,或許韓信借平定齊國後的時期,提醒劉邦應當對韓信裂圖封國,但是此時卻不是最佳時機,事與願違,此事進一步讓劉邦認為自己具有不臣之心了,也是劉邦、呂后誅滅韓信最主要的導火索。


所以,現在你知道狄仁傑為什麼能活下來了吧。


一澤遊戲說


首先這個問題要分兩方面來說。“武則天連自己的親人都不放過”這應該說的是武則天連親生兒子也不放過了。常言道“虎毒不食子”,而武則天就是因為這被後世人所不恥。據說她毒死了年僅24歲的太子李弘。李賢被立為儲君5年後也被貶為庶人。後來覺得李顯老實改立他為太子 ,不久後又將他貶為廬陵王。她一共生了4個兒子,一死兩廢,剩下最小的李旦早已嚇破了膽,哪還敢說什麼?而且武則天還大肆屠戮李唐宗室以及功臣勳戚;王皇后與蕭淑妃也死於她手。其實從上面就可以看出,那些死在武則天手裡或者遭到武則天迫害的要麼是武則天的曾經的仇敵,比如王皇后與蕭淑妃等,還有就是威脅到武則天統治地位的,比如自己的兒子以及那些李唐宗室。其實人都有私心,況且身處於武后那種高位,換了誰都難免會這樣,你說呢?所以說不要一味的指責,站在對方立場上考慮一下,往往就可以理解了。 再說一下“為什麼狄仁傑可以善終”,狄仁傑是唐朝傑出的政治家,歷經唐朝和武后的周朝兩朝。狄仁傑為人忠心耿耿,正直剛毅,潔身自好。他彈劾過許多做的不好的官員,即使唐高宗有什麼不好的地方,他也直言不諱。在武則天掌權之前,狄仁傑的聲望就已經很大了。這樣的人才,對於武則天來說是求之不得的。大家都知道,在武則天統治時期,盛唐文明得以延續並繼續發展。因此,武則天對於治理國家是很有一套的,換句話說,這也與她重視人才分不開的。在武則天時代朝政是開明的,朝中人才濟濟,很多名臣都是在這個時期。除了狄仁傑,還有張柬之、婁師德、姚崇等人。因此,在武則天統治時代,只要有才能的人都能夠得到重用,怎麼還會受到迫害呢?


樂樂愛收藏


武則天的狠毒是眾人皆知的。她為了權力的需要,為了稱皇稱帝,甚至可以連兒子都要迫害,其他親人也毫不手軟,該殺的殺,該貶的貶,他姐姐韓國夫人因為得唐高宗寵愛,她果斷地毒殺了姐姐,其狠毒可見一斑。可以說正是因手狠手辣,武則天才能謀得天下,坐穩江山。


狄仁傑作為唐初傑出的名相,他為人正直、剛正不阿,同時,政治才華和文學才華超群,從憑著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爬到仕途的頂峰,是靠良好的業績、良好的口碑來說話的。


當然,其中離不開武則天對他的親暱。武則天儘管很毒,但稱帝后,卻重用人才,勵精圖治,使得國泰民安。而狄仁傑有才華有個性有作為,很受武則天賞識,破革提拔為丞相。

狄仁傑在任丞相期間一心為民、廉潔奉公,深受百姓愛戴,期間,他堅持正義,敢於一針見血的指出武則天存在的不足和錯誤。武則天知道他的為人,再加上狄仁傑在軍民中呼聲極高,即使有時惱怒他的所作所為,甚至想拿他開刷,但考慮治國理政的需要和輿論的壓力,她只好放任狄仁傑的"我行我素",最終使得他能奇蹟般的得己善終。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武則天沒有殺害狄仁傑,主流說法有兩種:其一、武則天喜歡狄仁傑;其二、狄仁傑對於武則天的權力沒有威脅,又是能臣幹吏,殺之無益。我認同第二種說法,因為武則天雖然風流成性,養了好多面首,但是沒有記載說武則天與狄仁傑有男女情愛。

狄仁傑是一個聰明的政治家,他看到武則天權勢已成,要阻止她當皇帝是不可能的了,於是狄仁傑主動支持武則天登基為帝。李氏皇族有人起兵反抗武則天,狄仁傑也是建議武則天派兵鎮壓之。等武則天年老力衰,對權力的控制不嚴格時,由狄仁傑推薦的丞相張諫之摔兵逼宮,使得武則天最終還政李唐。狄仁傑無論是在李氏當政還是武氏當政,都混得風生水起。

狄仁傑在政治上能審時度勢,處事圓滑而有底限,因此他在武則天當政時期不斷的升遷,最終官至宰相。武則天對狄仁傑也是十分寵愛:史載武則天巡幸三陽宮,百官陪同,唯有狄仁傑獲賜宅第一所,恩寵冠絕當朝;狄仁傑病逝後,武則天廢朝三日,追贈他為文昌右相,賜諡號文惠。

武則天為了當上皇帝,殺了不少大臣與李唐皇族,自己的兒女也沒有幸免。但是狄仁傑對武則天忠心耿耿,辦事讓武則天十分放心,不僅能處理好內政,也能擊退外敵,是武則天的左膀右臂。對於這樣一個能臣幹吏,武則天還是器重的,所以她多次拒絕了武三思殺害狄仁傑的建議!


大秦鐵鷹劍士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早年曾經侍奉過唐太宗,因此她的腦海裡對“貞觀之治”時的盛況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加上她自幼受過良好的教育,有很深厚的文史修養,對歷代的興亡得失有較深刻的理解與反思。因此,她取代李唐建立武周後,能夠效仿李世民的施政風格,較完整地保持了“貞觀之治” 所開創的局面,使盛唐的文明得以延續並繼續走向繁榮發展。

武則天后來雖然篡唐為周,她雖做了皇帝,但心裡並不踏實。她十分擔憂朝臣不服,民心思唐。於是她攫拔重用了一批酷吏,用嚴刑峻法與特務手段來恫嚇臣民 ;她還開了一個惡例:大開告密之門,重賞告密者,鼓勵他們告發那些潛在的反對者。武則天用殘酷手段誅殺了反對她擅權的侍郎上官儀;還利用酷吏索元禮、來俊臣、周興、侯思止等人羅織罪名,大肆屠戮李唐宗室以及功臣勳戚;王皇后與蕭淑妃也死於她手;到後來,權欲勃發的武則天竟連親生兒子也不放過了。年僅24歲的太子李弘突然暴斃,傳聞是被武后毒死的。章懷太子李賢被立為儲君5年後,又被武后貶為庶人。她見三子李顯人雖平庸,但老實聽話,於是改立他為太子 。不久後又將之貶為廬陵王。她一共生了4個兒子,一死兩廢,幼子李旦早已嚇破了膽,只能聽任其擺佈,哪裡還敢表達一點不滿。

後來,李顯雖然成了唐睿宗,但不過一傀儡而已。

在唐高宗去世6年後,武則天廢掉李顯,自己正式登基稱帝。是謂武周。

武則天以陰謀手段篡了李氏政權,但她又確實很有政治才能,不光老公李治比不上他,四個兒子更是差之遠矣。不論先前她以皇后、太后的名義,還是後來以大周皇帝的身份治國理政,都能相對維護社會的穩定,她發展生產,獎勵農耕,表現得可圈可點,有膽有識。

客觀的說,武則天是一位頗有作為的女政治家,因此她被史家譽為能承上啟下的“千古女帝”。

武則天手段霹靂,不光冷血剷除一切敢於反對自己的人, 甚至連自己的親人都不肯放過。但她又 很重視人才,她通過科舉選拔了一批很有才幹的官員。比如狄仁傑、姚崇、宋璟、張柬之等人。而武則天最尊重最依賴之人,就屬一代名相狄仁傑了。

狄仁傑不光斷案如神,同時他也是一位青史留名的武周丞相。武則天對狄仁傑非常賞識,後來曾兩次任命他當宰相。狄仁傑能夠被屢次提拔並重用,其實是一位名叫婁師德的老將軍向武后舉薦的。狄仁傑對此並不知情,反而有點瞧不上婁師德,認為他不過是一個不通文墨的赳赳武夫。武則天察覺後,故意問狄仁傑:“你認為婁師德這個人才能如何” ?

狄仁傑答道:“婁師德是一位帶兵之人,他能夠保衛邊疆的安寧,就已經很難得了。至於他有沒有才幹,我也不是很清楚”。

武則天再問:“你認為婁將軍善不善於發現並推薦人才呢”?

狄仁傑:“我曾和他共過事,但並未聽說過他有伯樂之能啊”。

武則天微笑道:“我之所以發現並瞭解您的才幹,其實就是婁師德向我大力推薦的。僅憑這一點,他就稱得上能慧眼識才啊”。

狄仁傑聽後大慚,他喃喃自語道:“婁將軍對我有如此恩德,我竟一無所知,真是慚愧啊”!

從此以後,狄仁傑也很注意觀察並發現人才,並向武則天大力舉薦。

某日,狄仁傑向武則天推薦一人。武后問:“此人有何才幹” ?狄答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武問是誰?狄答此人乃荊州長史張柬之。他補充道:“此人雖然年齡大了點,但才能出眾,是個當宰相的材料”。

過了幾日,武則天召見狄仁傑,又問起為國招賢納士之事。狄仁傑答曰:“我上次向陛下推薦的張柬之,您還沒有任用他呢” 。武后奇怪道:“我不是已經提拔他當洛州司馬了嗎”?狄仁傑道:“我向陛下舉薦的張柬之,是個可做宰相的大才,堪稱能吏的蘇味道、李嶠等人都比不上他,讓他當司馬是大材小用了”。

武則天聽罷立馬下旨將張柬之提為刑部侍郎。張柬之果然才華橫溢,而且他不負眾望,政績出色,很快就被武則天任為宰相。

類似張柬之這樣的英才,狄仁傑又陸續發現並舉薦了數十人,其中的恆彥範、敬暉等人,後來均歷練成唐代的名臣。因此,史家點贊狄仁傑道:“天下桃李,都出自狄公門下”!

狄仁傑常說:“我煞費苦心地舉薦人才,都是為了國家,並不是為培植自己的私人勢力”。

深諳權謀且雷厲風行的武則天,對狄仁傑卻一直非常信賴並敬重。她尊稱狄公為“國老”,從不直呼其名。狄仁傑入朝拜見時,武則天總是阻止他行三跪九磕之禮,她說:“每當看見狄公跪拜,我就感到很心痛 ”。

武則天特意免除狄仁傑值夜,並再三告誡他的僚屬們:“除非特別緊急的軍國大事,否則不必去麻煩他老人家”。

狄仁傑特別喜歡當面直諫,武則天即便心裡有不同意見也往往依從他,從未當面駁斥。

狄仁傑年老力衰後,曾多次請求告老還鄉,武則天都沒批准。他一直活了93歲高齡。他去世後,武則天哽咽著對左右說:“朕失肱骨矣 !從此再也見不到狄公了”。

插圖為網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