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裝產業撐起鄉村致富夢

童裝產業撐起鄉村致富夢

洪家街道墩頭方村,村民通過橫機加工童裝針織衫

椒江洪家街道靈濟童裝在全國針織童裝行業是一塊錚亮的招牌。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這裡的生產企業已經遍佈當地靈香店村、擋港橋村、坦邱村、王橋村、墩頭方村、上洋邱村等6個村,並形成了針織童裝配套完善的產業集群。

童裝生產專業村

走進洪家街道墩頭方村,沿著村道一路前行,阡陌農田和成排成棟的民宅相映成趣,不少民宅外牆上懸掛著“某某童裝”“橫機出租”“套口加工”等醒目的招牌。走近細聽,家家戶戶都傳出了轟鳴的機器聲。

據瞭解,墩頭方村不是個大村,全村共140戶,478人,但家家戶戶都從事著與童裝產業相關的工作:或開辦工廠,或來料加工,或從事設備維修技術培訓……產業的集聚效應也吸引了大量的外來務工人員。

鼎盛時期,墩頭方村擁有童裝企業40多家,全村外來人口達300多人。

今年,墩頭方村在建設村文化禮堂。

村黨支部書記方欽貴也在梳理本村的發展史,並向各家各戶徵集以前童裝生產的舊機器、老物件。

村民從做羊毛衫起家

方欽貴告訴記者,墩頭方村村民從事服裝生產,萌芽於1978年改革開放前後,是當時村民農閒時填補家庭開支的一個手段。

“我們打聽了下,第一臺私人手搖橫機是1977年買的,當時我們這邊有個靈濟羊毛衫廠,有基礎。”方欽貴說, 村裡最初做的衣服不是童裝,而是成人的針織衫。大家花上四五天工夫,趕工出幾十件衣服,送到路橋市場上叫賣。

受市場行情影響,此後十幾年,墩頭方村的服裝加工也僅限於小打小鬧,大戶家裡也僅有幾臺機器。

1995年前後,當地服裝從業者在外地考察時,從廣州童裝產業中發現了新的商機,並將童裝生產引回靈濟。

依託路橋興旺的市場,以及比廣州更低的成本優勢,短短几年間,靈濟的童裝企業不斷髮展壯大,逐漸成為了洪家街道乃至椒江區的特色塊狀經濟。

童裝產業鏈不斷完善

墩頭方村也成了典型的童裝產業村。出現了“家家辦工廠,戶戶聞機聲”的景象,毛紗的購買量從“幾斤”變成了幾十噸,產能從一天幾百件到幾千件。

根據村裡初步估算,2017年,墩頭方村童裝產值超過5000萬元。

方欽貴介紹,墩頭方村童裝生產是典型的家庭式工廠,村裡具有生產針織童裝完整的產業鏈,家家戶戶、男女老少都或多或少參與到相關加工環節中。

今年63歲的鄭夏芳老人家中擺著兩臺絡毛紗的機器,她和老伴兩人守在機器前,隨時更換紗團。

鄭夏芳告訴記者,從手搖到電動,夫妻倆絡毛紗已經15個年頭了.每年從五六月份忙碌到年底,也有三四萬元的收入。

日益重視本土品牌打造

方欽貴介紹,在發展過程中,墩頭方村的童裝產業也不斷根據時代的發展,加大對產品質量的把控,加強品牌建設管理,提升產品創新設計能力。

“說老實話,以前的產品價格低,質量也差,7天以後就起球。現在大家都講質量,要求舒適,基本上是全棉,或者羊絨等高檔面料,產品價格就上來了。”方欽貴說,近幾年,大家都在款式和麵料上做文章的熱情也大大提高,去日本或韓國尋找設計靈感也成了家常便飯。此外,童裝產品種類也不斷豐富,家家戶戶都註冊了自己的品牌。

隨著家庭式作坊的童裝生產企業越聚越多,墩頭方村的童裝產業也面臨著消防安全的挑戰。

為此,墩頭方村也在改變原有的生產方式。

方欽貴介紹,近年來,墩頭方村的童裝家庭作坊正逐漸將生產線化整為零,將童裝加工按照工藝流程專業化分工,並讓工人分包到戶進行配套性生產。“絡紗、橫機編織、套口等環節都分出去做了,衣服成型後,廠家再拿回來整燙、包裝、銷售。”

這種生產方式也受到了當地外來務工人員的歡迎。

來自安徽的鄭然然前幾個月還在工廠上班,隨著孩子暑假的臨近,她離開工廠並從童裝廠承接了童裝套口縫合的業務居家工作。

“居家工作,時間靈活,帶孩子也更方便。手腳快的,一天收入兩三百元。”鄭然然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