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燕:把河西走廊發展成名副其實的河西酒廊

河西走廊葡萄酒VR全景系列之人物專訪——

甘肅省農科院林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國家葡萄產業技術體系蘭州試驗站站長

郝燕:把河西走廊發展成名副其實的河西酒廊

國風莊園成品展區

在葡萄酒產業發展過程中,必須強化四個根本觀念,即“種植葡萄是根本,選育品種是關鍵,強化管理是保障,宣傳推介是橋樑。”只有帶著感情和責任科學決策、科學佈置,才能發展和培育優質葡萄種植基地、彰顯葡萄酒產區的個性,從而合力推動優秀葡萄酒產區個性發展的新跨越。

“葡萄酒產業競爭的全部要素和問題很多,但最核心的是圍繞優質釀酒葡萄基地的建設和培育。”

“河西走廊發展葡萄酒產業具有巨大優勢,地理、氣候、環境、水質、土質等諸多因素都是無與倫比的。河西走廊終會成為河西酒廊,我們期待這一天的到來……”

8月7日,甘肅省農科院林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國家葡萄產業技術體系蘭州試驗站站長郝燕在談到我省葡萄酒產業未來發展,信心滿懷。作為葡萄酒種植專家,郝燕對河西走廊葡萄酒產業發展有著更深刻的理解:“先天在原料,後天在規劃。”無論從科學規劃,產品結構,品質個性化等哪個方面講,河西的優勢不言而明。而釀酒葡萄的種植是我省葡萄酒產業做大做強的第一步。

郝燕:把河西走廊發展成名副其實的河西酒廊

國風莊園發酵車間

推廣嫁接苗建園 奠定產業發展基礎

下大力氣發展和培育優質釀酒葡萄基地、彰顯葡萄酒產區的個性,是葡萄酒產業在國際竟爭中制勝的關鍵。然而在長期發展中,我省葡萄酒產業競爭的全部要素和問題很多,但最核心的是圍繞優質釀酒葡萄基地的建設和培育。“葡萄酒是種出來的”.郝燕說,無論是酒莊式高端酒還是大眾化的佐餐酒,一個共同的要素,就是要立足風土條件,果品質量。因此從種植抓起,在種植上下功夫是做好葡萄酒產業發展的第一步。

河西走廊釀酒葡萄的種植已有20多年的歷史,但一直以來,葡萄種植問題依然突出,具體表現為:凍害問題。河西走廊釀酒葡萄產區處於冬季埋土防寒栽培區內,冬季埋土、春季去土需要花費極大的人力和物力,增加葡萄種植成本500元/畝,按目前情況計算,全省每年埋土用工費用達9000多萬元。且冬季埋土防寒對枝蔓造成損傷,河西走廊的冬季低溫凍害對葡萄的生長、成熟、糖分積累和根系的越冬產生較大的危害,影響葡萄的產量和品質,給各釀酒葡萄種植企業帶來了較大的經濟損失。

除冬季埋土防寒以外,近年來,突發性早霜、強降溫等自然災害也較為頻繁,對生產帶來了很大的危害,致使葡萄產量受到了很大的損失,部分品種甚至絕產。

此外,多數釀酒葡萄基地在引進葡萄品種時,仍以扦插苗為主,抗砧嫁接苗的應用受重視程度不夠,造成了品種退化、病毒病發生,導致產量、質量降低,直接導致葡萄酒的產量與質量下降,從而影響甘肅省葡萄酒產業的市場競爭力。

針對凍害問題,我省釀酒葡萄種植採取多項措施,引進先進的抗性葡萄砧木品種與主栽品種進行綠枝嫁接,以常規扦插苗為對照,研究嫁接對釀酒葡萄品種特性及品質特性的影響,以篩選適宜在河西走廊釀酒葡萄產區發展的最佳抗寒砧木品種組合,提高釀酒葡萄品種的抗寒性。通過引進抗性葡萄砧木,加強釀酒葡萄品種區域化與砧木選育和篩選,引導培育、推廣嫁接苗建園,為產業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與此同時,提高葡萄田間管理綜合管理水平,從而提高葡萄枝條的抗凍能力。增強河西走廊釀酒葡萄產區防霜凍意識,安裝田間溫度自動測定系統,隨時根據氣溫進行點菸防霜,能起到很大的防霜效果。

郝燕:把河西走廊發展成名副其實的河西酒廊

甘肅省農科院林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國家葡萄產業技術體系蘭州試驗站站長郝燕

逐年改進 爭取80%的釀酒葡萄種植實現“兩化”

隨著近來政府的積極引導及企業的有效發展,我省葡萄酒的發展已經成為發展最迅速的產業之一。但問題依然異常明顯,其中最重要的是葡萄基地建設中標準化、簡約化、機械化應用尚存在欠缺。甘肅的釀酒葡萄種植是20年前開始的,當時對標準化建設不重視,釀酒葡萄的架型、品種、栽培方法還是沿用以前的辦法,這在當時勞動力充足的情況下,完全可以滿足種植需求。而隨著產業化發展,人力資源優勢不在。因此,釀酒葡萄種植亟需標準化、機械化,從而提高勞動生產效率,降低成本。2015年,甘肅開始從國外引進埋土機,去土機、夏季修剪機、冬季修剪機,打藥機等,也就是說,河西走廊一部分企業釀酒葡萄的種植已開始應用機械化,例如祁連酒業、莫高酒業。在30多萬畝釀酒葡萄的種植中,已有4萬畝實現了機械化種植。“以前人工一個人管理8到10畝地,機械化後一個人可以管理30畝到50畝,這是今後甘肅省葡萄產業大的發展趨勢。標準化,才能實現機械化。新建的園子必須實行種植機械化,標準化。”

郝燕:把河西走廊發展成名副其實的河西酒廊

威龍酒窖

郝燕介紹,甘肅河西走廊釀酒葡萄栽培中常用的架形是多主蔓扇形和多蔓水平V形架形,修剪複雜,枝蔓多,造成架面架閉,病蟲害發生,枝蔓成熟度差,致使枝條冬季抗寒性大大降低。並且隨著栽培年限的延長,枝蔓結果部位上移,下部光禿,造成產量下降,品質下降,並給埋土防寒帶來了困難,也無法實施機械化作業。因此急需引進省工省力、簡約化修剪,便於埋土防寒葡萄樹型,提高葡萄枝條營養儲存能力,提高樹體冬季抗寒抗凍能力,同時要便於標準化、機械化操作。目前,河西走廊新建葡萄園都採用了“廠型”架型,這是借鑑國外的技術,又結合了甘肅河西走廊的實際氣候條件所研發出的一種新的樹形,通過簡化修剪、土肥水管理、產品質量控制、病蟲害綜合防控等配套栽培措施,嚴格按照通風帶、結果帶、營養帶的“三帶管理”進行整形修剪,生產著色一致、糖度一致的高檔優質葡萄原料。配套增施有機肥、省工省力短梢整形修剪、病蟲生態防控、輕簡化、機械化和節水灌溉技術,提高果園綜合生產能力和質量安全水平,達到省工省力、抗寒、標準化栽培的目的。帶動全省釀酒葡萄園整體管理水平和質量、效益的提高。建立起優質、穩產、安全、增效的標準化生產技術與管理體系。

“目前,河西走廊釀酒葡萄種植正在處於新舊交替過程中,將採取逐年改進的辦法,爭取80%的葡萄種植實現標準化,機械化,實現節省勞動力成本30%以上。”

發展大產區小酒莊 生產高品質釀酒葡萄原料

下大力氣發展和培育優質釀造葡萄基地、彰顯葡萄酒產區的個性,是中國葡萄酒產業在國際競爭中制勝的關鍵。然而在長期發展中,我省葡萄酒品種區域理化問題突出,這成了品牌做大做強制約因素之一。因我省在釀酒葡萄種植區劃方面從未開展過系統研究,無法科學合理的給釀酒葡萄種植企業提供正確指導,各產區內栽培品種結構不合理、品種混雜、品系不純等問題突出。釀酒葡萄主要以赤霞珠為主,佔到釀酒葡萄總面積的45%.目前全省葡萄酒產品中80%以上是乾紅葡萄酒,葡萄酒產區個性、產品同質化問題突出,典型風格缺乏,市場競爭力差。

郝燕:把河西走廊發展成名副其實的河西酒廊

祁連酒業全自動包裝線

此外,我省葡萄種植中以大型國有企業基地為主,葡萄園面積超過1萬畝的基地有紫軒、莫高、祁連、國風、威龍,基地面積過大,在種植管理過程中需要投入的資本、勞力大大增加,在實際操作中很難做到精細化管理,生產高品質葡萄原料。而佔全省面積84%的武威產區,其中50%的基地是農民自主建設基地,河西走廊生產高品質釀酒葡萄要求產量不超過800公斤/畝,在這種情況下,農民追求高產量高效益,一般畝產都超過1200公斤,甚至2000公斤,葡萄原料品質達不到最佳的要求,因此,釀酒葡萄品質與經濟效益的矛盾非常突出。

因此,開展品種釀酒葡萄區域化研究,並開展品種對比試驗研究,積累生產經驗,產區各企業間釀酒師與種植人員增強相互交流顯得尤為重要。郝燕表示,與此同時,應發展大產區,小酒莊,以小型酒莊自有基地為主,生產高品質釀酒葡萄原料。而農民自有葡萄基地可以實行優質優價,拉開葡萄品質的單價差距,以鼓勵農民種高品質釀酒葡萄原料,提高高品質葡萄原料的單價,保證農民的收益,確保農民從追求高產到追求高質。

中國葡萄酒產業的成長速度讓世界矚目,作為本國葡萄酒產業最大的產區之一,河西葡萄酒發展要想保持先發優勢,必須張揚和凸顯產區的品質和個性,否則不僅難以與國外產品競爭,即使在國內的競爭中,也很難站住腳跟。

目前,我省對河西走廊的定調是將其打造成世界上葡萄酒酒莊類型最多的產區。在發展上注意因地制宜合理發展大、中、小葡萄酒企業和沙河葡萄酒莊,採取高、中、低端產品合理分佈、協調發展。執照生產規格化、產業化、市場化及技術機械化、標準化的“五化”要求,貫穿“優質、穩產、長壽、美觀”的思想,應用循環經濟、清潔生產等發展理念與技術,大力發展綠色葡萄酒、有機葡萄酒基地,推動產業帶動整體美觀和諧,推進科技創新,樹立高檔次、高品質、高品位的“綠色”形象,確保葡萄酒產業成為環境友好型產業。

作為世界通暢型飲料酒,葡萄酒是當今世界除啤酒外人類飲用最多的飲料酒。甘肅河西走廊,有著葡萄美酒夜光杯的發展歷史,雖然河西走廊釀酒葡萄種植還存在一些問題,但隨著改進工作的逐步實施,作為全國釀酒葡萄優質栽培區之一,河西走廊葡萄酒產業的發展一定會越來越好。我們相信,藉助一帶一路、絲綢之路這樣良好的契機,能夠把河西走廊發展成名副其實的河西酒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