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落地才是最好的「留痕」

蔣希華

近日,筆者隨同某部門的脫貧攻堅工作檢查組下基層,採取調閱檔案材料、走村入戶訪談、現場查驗等方式,瞭解當地精準脫貧任務的落實情況。檢查組發現,絕大多數單位做到了資料登記齊全、報表統計完整,且工作落實到位,但也有少數單位的扶貧工作只體現在文字材料等“痕跡”上,把“痕跡”當成了“實績”。在“痕跡管理”的實踐中,工作落地才是最好的“留痕”。如果幹部的時間、精力都花在填寫材料、製作表格等表面功夫上,即使留下的“痕跡”再完整,工作也沒做到位,甚至有損群眾利益,照樣應該問責追責。

為進一步壓實主體責任,一些部門建立了日常聯繫、談話提醒、責任檢查等機制,要求工作推進配有文字記錄、圖片信息或影音資料,以全面落實“痕跡管理”。這樣做的初衷是把黨員幹部的履職情況隨時置於監督之下,督促他們真正把主體責任扛起來。同時,注重工作“留痕”也可以為績效考核提供重要依據。

但是,“留痕”並不等同於落實,否則就會淪為“重痕跡、輕落實”的形式主義。比如,有的幹部在領受工作任務後,考慮的不是怎樣安排工作、如何完成既定目標,而是忙著寫材料、找數據、填表格。有時一項工作不過做了幾個小時,但寫總結、拍照存檔卻要花好幾天的時間。更有甚者,為了“完成”上級交辦的工作任務,不惜製造假“痕跡”來應付檢查。在此次檢查中,一個地處偏遠山區的貧困鄉向檢查組出示了諸如動員部署方案、項目規劃方案、入戶調查情況、考核驗收表格等各類材料,林林總總有幾十個本子。隨後,檢查組找了一些貧困群眾和當地幹部一起座談,問及當地精準扶貧工作具體做了哪些事情、群眾生產生活有哪些方面的改善,當地幹部回答得磕磕巴巴,甚至一臉茫然,而貧困群眾的臉上也滿是無奈的表情。毫無疑問,這種所謂的工作“留痕”其實就是做表面文章,不僅浪費人力、物力、財力,還拉開了幹部與群眾的距離,已失去其本意。

把“痕跡”當“實績”,根源是作風不正,具體表現為:其一,有的上級部門的工作作風不實,或把自己應做的工作推給基層,或以“痕跡”檢查代替調查研究,或簡單地以文字材料來評價基層工作。對這種懶政、惰政的表現,基層幹部很有意見,並將其諷刺為“工作乾沒幹,登記本上見;落實好不好,‘痕跡’裡面找”。其二,有的基層單位的工作作風不實,平時不作為、慢作為,臨近檢查就“加班加點”把“痕跡”補好,欺上瞞下,搞假勤奮、假政績,目的就是為了矇混過關。比如,在少數基層單位,掛在牆上的登記本五花八門,甚至在本子裡預留空格、空頁,專為應付上級檢查,以便視情況補漏、補缺。若用這樣的“痕跡”來判斷工作優劣,結果可想而知。然而,“痕跡”畢竟代替不了工作,這種落虛避實的形式主義做法根本經不起實踐檢驗,對我們的事業有害無益,必須堅決糾正。

“以實則治,以文則不治。”針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新表現,習近平總書記曾作出指示,要求抓住主要矛盾,拿出過硬措施,紮紮實實地改。前不久我省召開的作風建設工作會議也剖析了作風建設中存在的“怕、慢、假、庸、散”等突出問題,強調要突出問題導向,敢於較真碰硬,集中發力、猛藥去痾,堅決整治當前幹部隊伍中的作風頑疾,切實把壞風氣破除掉、把好作風立起來。當前,要堅決擯棄把“痕跡”當“實績”的形式主義做法,各地各部門應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正確政績觀,形成真抓實幹的導向,把工作變為可操作的行動方案、具體項目,給人民群眾帶去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和實惠。同時,要進一步完善政績考核評價機制,樹立“不重形式重實效”的鮮明導向,以更加科學有效的考核激勵各級黨員幹部真擔當、敢作為。比如,要找準“痕跡管理”的重點,對各類工作進行清晰定位,明確哪些工作只需要照片或會議記錄,哪些需要體現工作的計劃、實施和結果。要堅持實事求是原則,針對各類資料的特點進行分類整理,而不是簡單地按照某個固定模式對所有工作內容進行“複製”“粘貼”,這樣才能減輕工作量、避免無用功、多做實在事,真正把執政為民的“痕跡”留在老百姓的心坎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