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歌》,荊軻刺秦爲什麼沒成功?主要是客戶逼的

講完了《詩經》和《楚辭》,就到了秦朝了。秦朝出名的詩歌就一首,就是《易水歌》。

《易水歌》,荊軻刺秦為什麼沒成功?主要是客戶逼的

《易水歌》 荊軻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探虎穴兮,入蛟宮,仰天呼氣兮,成白虹。

《易水歌》,荊軻刺秦為什麼沒成功?主要是客戶逼的

《易水歌》賞析

這是一個身赴虎穴,自知不能生還的壯士的慷慨悲歌。

全詩僅兩句,仿擬《詩經》“興”的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首先寫臨別時的環境,以西風易水起興,“風蕭蕭”有聲,從聽覺上渲染離別之際的慘烈;“易水寒”徹骨,從感覺上描狀環境的悲涼。一派悲壯蒼涼的氣氛,進而引出勇士的壯志情懷。第二句表現了英雄赴難義無反顧的獻身精神。荊軻深知,以自身微薄之力,去與執掌千軍萬馬,自幼熟習劍術的秦王對陣,無異乎以卵擊石,生還的希望幾乎為零。但正因為如此,更加烘托出荊軻“君子死知己”,慷慨赴國難的凜然正氣。“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一句唱出,使送行者“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見《史記》)。

“探虎穴兮”一句為後人補作,有種狗尾續貂的感覺,就不做評論了。

這首詩語言十分平易、簡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中國古代詩歌中的一曲絕唱。

有人把意思翻新,用以表現革命者以身赴敵的英雄氣概,激勵了不少後代的仁人義士慷慨赴死,從容就義。

《易水歌》,荊軻刺秦為什麼沒成功?主要是客戶逼的

荊軻刺秦的成功率有多高?

戰國後期,秦國發動了兼併六國的戰爭,自公元前230年始,相繼攻韓,克趙,擊魏,破楚,弱小的燕國危在旦夕。為阻止秦國的進攻,燕太子丹請荊軻謀刺秦王贏政。為報國仇,亦為了答謝太子丹的知遇之恩,荊軻慨然應允,準備以秦叛將樊於期的首級和獻燕督亢地圖為由,接近秦王而刺之。出發時,燕太子丹同眾賓客送荊軻至易水河畔,荊軻的好友高漸離擊築(一種形狀似箏的古代樂器),荊軻高聲地唱出了《易水歌》。

《易水歌》中有一句就是“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說明荊軻對任務的成功並沒有把握,為什麼呢?

1、荊軻本身武功還不夠高。

荊軻雖然比隨行的秦舞陽厲害,也是燕太子丹能找到的最強的高手,但在當時,荊軻還算不上頂尖。《史記》記載:“荊軻出,人或言復召荊卿。蓋聶曰:‘曩者吾與論劍有不稱者,吾目之;試往,是宜去,不敢留。’”也就是說,荊軻本來要找蓋聶比武,但蓋聶用充滿殺氣的目光一瞪荊軻,荊軻嚇跑了。後來荊軻又去挑戰魯句踐,結果又輸了。(“荊軻遊於邯鄲,魯句踐與荊軻博,爭道,魯句踐怒而叱之,荊軻嘿而逃去,遂不復會”。《史記》)就連荊軻本人也曾對燕丹說過:“臣駑下,恐不足住使。”

2、荊軻的準備不充分。

荊軻本來要等一位朋友一起去刺秦的,但燕丹實在等不及,還激他說:“時日不多了,但先生還沒有動身,請允許我派秦舞陽先行一步!”荊軻大怒,斥責太子丹說:“太子,你這是幾個意思啊?只顧匆忙前往卻不顧能不能順利完成任務,這樣做也魯莽了吧?更何況是懷揣一把匕首進入難以預測的強秦呢!我之所以還沒有出發,是因為我在等朋友!既然太子認為我有意拖延時間,那我現在就告辭吧!”於是,荊軻只能帶著秦舞陽這個慫包上路了。

3、燕丹要求是挾制秦王而非殺死秦王。

燕丹本意是想讓荊軻效仿曹沫劫持齊桓公,要挾秦始王以一國之君的名義,退還從各國霸佔的地盤,假設秦始王不容許,下一步才是刺殺。荊軻正是處在挾制和刺殺兩種想法下,致使在最重要時間呈現了一絲的優柔寡斷,失去了最好的殺機。荊軻臨死之前也對秦王說:“事情之所以沒有成功,是因為我想活捉你,逼你簽訂條約,以報答燕太子啊!”

實際上,秦王壓根就沒有講信義的優良傳統,從張儀坑楚懷王,到藺相如“完璧歸趙”等事蹟,都可以看出歷代秦王並沒有把承諾當一回事,所以即便劫持秦王成功,事後秦王也會反悔食言。

至於殺了秦王,可能會導致秦國一時的混亂,也不過是偏安一時而已。按當時的“國際情勢”,燕國能夠聯合哪幾個國家一起抗秦?韓、趙已亡,魏國名存實亡,楚國自顧不暇,齊國則一直實行奉事秦國的政策。更何況,六國曾經聯合起來進攻過秦國,但那時都沒能成功,現時就更沒希望了。

更為重要的是,無論是挾持秦王還是殺了秦王,燕丹保全國家的設想都是建立在他人出現問題或者是他人給予幫助的基礎上,而燕國自身什麼自強的條件都沒有,這不是瞎折騰又是什麼?可惜一代刺客荊軻,遇上不靠譜的客戶,照樣被坑死了。

《易水歌》,荊軻刺秦為什麼沒成功?主要是客戶逼的

《易水歌》,荊軻刺秦為什麼沒成功?主要是客戶逼的

《易水歌》,荊軻刺秦為什麼沒成功?主要是客戶逼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