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詩》,感動了這麼多年卻是個假的!

領略了曹植的少年俠氣後,今天我們就來談談曹植最出名的《七步詩》。《七步詩》有兩個版本:

《七步詩》,感動了這麼多年卻是個假的!

《七步詩》 三國·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七步詩》,感動了這麼多年卻是個假的!

《七步詩》,感動了這麼多年卻是個假的!

《七步詩》賞析

這首詩純以比興的手法出之,語言淺顯,寓意明暢。

前四句描述了燃萁煮豆這一日常生活現象,曹植以“豆”自喻,一個“泣”字充分表達了受害者的悲傷與痛苦。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過濾煮熟後發酵過的豆子,用以製成調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莖,曬乾後用來作為柴火燒,萁燃燒而煮熟的正是與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

後兩句筆鋒一轉,抒發了曹植內心的悲憤,這顯然是在質問曹丕:我與你本是同胞兄弟。為什麼要如此苦苦相逼?“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勸戒避免兄弟鬩牆、自相殘殺的普遍用語。

這首詩之妙,在於巧妙設喻,寓意明暢。豆和豆秸是同一個根上長出來的,就好比同胞兄弟,豆秸燃燒起來卻把鍋內的豆煮得翻轉“哭泣”,以此來比喻兄弟相殘,十分貼切感人。

這首詩因是急就而成,所以談不上語言的錘鍊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貼切而生動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贏得了讀者的稱賞。

《七步詩》,感動了這麼多年卻是個假的!

《七步詩》,感動了這麼多年卻是個假的!

《七步詩》,感動了這麼多年卻是個假的!

《七步詩》真的是曹植寫的嗎?

曹植寫《七步詩》的故事無人不知,周總理在皖南事變中也化用過,說的是“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相煎何太急就是來源於《七步詩》。

但這首詩可能,哦不,基本確定不是曹植寫的。

先看看這首詩的出處。首先七步詩不在曹植的個人作品集裡。身為一個文藝青年,自費出書可以說是必經之路,曹植也不例外。他一輩子出了兩個本子,一個是曹植親自編的,在《前錄自傳》裡,他說自己少年有才,寫了好多詩,現在刪減一些,定稿出書;一個是魏明帝下令給曹植編的,說有百餘篇。這倆裡面都沒有見到關於“七步詩”的描述。

那七步詩到底來自哪兒呢?

市面現存的《七步詩》有好幾個版本,都出自於《世說新語》。這是一本採集漢晉以來生活奇譚的內容,相當於古代版《故事會》。上面的文章,放現在也就相當於網上流傳的“主席親過我爺爺”之類的地攤文。從真實性來看,《世說新語》的歷史價值遠不如正史,魯迅先生更是將《世說新語》和《幽明錄》這種小說視作同流。

再來進一步瞧瞧,《世說新語》的原文是:“ 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做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忻色。”這裡說的是曹丕難東阿,遂有《七步詩》。但實際上,曹植是在曹丕死後才受封為東阿王的,總不至於死人掀開棺材板給活人出題吧。

羅貫中所撰寫的《三國演義》第七十九回“兄逼弟曹植賦詩,侄陷叔劉封伏法”裡說得更活靈活現:

曹操薨,曹丕即位,文武百官都前來弔唁,唯缺臨淄侯曹植,蕭懷侯曹熊。曹丕聽了官員回報後大怒,欲加罪於兩位弟弟。曹熊聞訊後自縊身死,獨擒住了曹植。曹丕母卞氏聽說曹植被擒,忙來曹丕處求情,希望他能放過弟弟。 曹丕就對曹植說:“吾與汝情雖兄弟,義屬君臣,汝安敢恃才蔑禮?昔先君在日,汝常以文章誇示於人,吾深疑汝必用他人代筆。”於是命曹植行七步賦詩一首,若果能,則免一死;若不能,則從重治罪,決不姑恕!曹植問以何作詩。當時曹丕剛好看見殿內壁上懸掛著一幅水墨畫,畫上有兩頭牛相鬥於土牆之下,一牛墜井而亡。便指畫說以此為題。曹植行了七步,賦下一詩:“兩肉齊道行,頭上帶凹骨。相遇塊山下,郯起相搪突。二敵不俱剛,一肉臥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氣不洩畢。” 曹丕聽後大驚,又生一計,對曹植道:“七步成章,吾猶以為遲。汝能應聲而作詩一首否?”曹植當下應允,又乞題目。曹丕便說以兄弟為題,但要求是不許犯著“兄弟”字樣。曹植當下口占一首:“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被詩意感動,潸然淚下,便放過了曹植,只將他貶為安鄉侯。

而根據《三國志》等史料考據,曹丕繼位後,曹植與曹丕倆就見了幾次,其中一次是曹植喝了假酒說了些胡話,做了些胡事,醒酒之後覺得不太對,於是去曹丕那兒告罪道歉。曹丕對曹植的處罰是“削爵士,免為庶人”。

餘秋雨認為,曹丕迫害過自己的弟弟曹植是事實,但曹丕這樣一個聰明人,不大可能在宮殿上做這樣殘暴的惡作劇。這是當眾炫耀自己對中國儒家親情倫理的踐踏,曹丕絕不是這種“爆炸式”的人物。而且,七步吟四句詩出來,又沒有特殊要求,對任何一箇中國古代文人來說都不是難事,曹丕更知道作為大詩人的曹植的寫詩能力,因此要刁難他也不會做得這麼笨。

既然這首詩不是曹植做的,那為啥越傳越有名呢?

這和歷史上的兩次反曹風波有關。

第一次反曹高峰是在劉宋時期,也就是南朝。有個叫習鑿齒的人,寫了本《漢晉春秋》,首次提出了曹操是“篡逆”的說法,他把蜀國列為正統,把魏國列為反賊。而劉宋王朝自稱是漢王的後裔,曹操奪了漢朝的權,那就相當於打了他祖宗,自然是各種不開心。《世說新語》的作者是劉義慶,算起來是劉宋開朝皇帝劉裕的侄子,他寫書,對曹操父子肯定是不會有什麼好話的。除了《七步詩》描寫曹植曹丕的矛盾,他還寫了曹操曹丕爭奪甄姬的事兒,但這些實際上都是不太準確的。

而到了宋朝,曹操的反賊形象更加清晰。官府牽頭大肆貶低曹氏,後來的《三國演義》裡,羅貫中把《七步詩》也就給寫了進去,放在了第七十九回。由於《三國演義》的影響,曹操的形象及《七步詩》就越來越深入人心,於是假的便成了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