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武威金帆「三館」 讓武威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

武威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歷史的長河曾在這裡拋灑過晶瑩的珍珠。早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華民族的先人們就在這裡繁衍生息,創造了群星燦爛的文化。

悠久的歷史和多民族融合的文化底蘊,孕育出了種類繁多、內容豐富、特色鮮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別是流傳於現代的攻鼓子、賢孝、寶卷、宮燈等藝術和手工技藝,展現出了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原生態之美。

西夏在中國歷史上曾經創造了不朽的業績和璀璨的文化,是西夏文化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武威曾是五涼古都、西夏陪都,是國內發現西夏遺址最多、出土西夏文物最多的城市。

為了讓這些陳列在武威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武威金帆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斥資修建佔地1000平方米的武威歷史文化館、武威非遺館、西夏藝術館。“三館”將於9月18日正式開放,屆時,將把館藏故事向武威人民和外界娓娓道來……

歷史文化館 講述涼州歷史沿革之路

8月20日,記者一行走進武威金帆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一睹“三館”古老的容顏。

進得館內,我們的視線馬上被木質圖片繪製成的涼州歷史沿革展牆所吸引,思緒也隨之穿越到了遙遠的遠古時代。

展牆分15塊,分別從新石器時代、前秦、漢、三國、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西夏)、元、明、清、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用簡明扼要的文字和準確時間,概述了涼州歷史沿革之路。

認真閱讀展牆上的文字,一位陪同孩子參加研學旅行的酒泉遊客說:“用展牆的形式,圖文並茂概述涼州歷史沿革之路,從視覺上打破了閱讀疲勞。”

非遺館 感受文化遺產的無窮魅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一個民族歷史的記憶,是凝聚人類智慧的“活化石”,它記錄著過去和未來人類的文明。

非遺館在布館中,充分收集整理我市非遺項目相關資料,通過靜態與動態結合的方式,對各縣區挖掘整理、保護傳承的一個個具有代表性的非遺項目進行了陳列。集中展示了黃河燈會、涼州攻鼓子、涼州賢孝、涼州半臺戲、王氏鐮刀製作技藝、民勤毛氈製作技藝、皮影戲、天祝華瑞藏歌、天祝則柔舞等非遺項目及現代農業、生態科技農耕文化項目。一幅幅設計精美的浮雕展牆和微縮場景,生動形象地展示和反映了當時武威繁榮昌盛的景貌。

其中,涼州攻鼓子、涼州賢孝、涼州半臺戲等浮雕展牆和微縮場景製作精妙絕倫,用仿真硅膠做成的蠟像惟妙惟肖,造型逼真真假難分。幾位遊客站在頭戴黑貝幞帽,身穿黑誇衣、黑褲,腳踩凌雲快靴的涼州攻鼓子人物蠟像前,忍不住用手機連續拍照,併發出嘖嘖讚歎:“做得太逼真了,簡直和真人一模一樣。”

涼州皮影戲是一種古老而悠久的民間戲曲藝術,清朝末年由陝西傳入武威,經代代相授,經歷了二百多年的歷史,現流傳於涼州區清源鎮一帶。2008年,涼州皮影戲被公佈列入甘肅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作為民間娛樂的一種文化活動,涼州皮影戲主要以述頌英雄賢士、烈婦淑女、孝子賢孫、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故事為主,寓隱惡揚善、喻時勸世、因果報應等。皮影戲演唱劇種近四十部,如《後三對》《包公斷案》《天官賜福》等。

看著幕布上栩栩如生、精雕細刻的才子佳人,記者眼前浮現出電視劇《大明宮詞》裡由千古愛情絕唱《採桑女》改編的皮影戲《秋胡戲妻》劇景:白布上升起一輪太陽,百花齊放,鳥語花香。李治望著賀蘭氏動情地說:對面來的是誰家女子,生得滿面春光,美麗非凡!這位姑娘,請你停下美麗的腳步,你可知自己犯下什麼樣的錯誤?賀蘭氏千嬌百媚道:這位官人,明明是你的馬蹄踢翻了我的竹籃,你看這寬闊的道路直通藍天,你卻非讓這可惡的畜生濺起我滿身泥點,怎麼反倒怪罪是我的錯誤?

涼州皮影戲曲調多用秦腔,有時夾有眉戶腔,曲調婉轉、蕩氣迴腸。樂器有揚琴、二胡、板胡、嗩吶、大鼓、鑼等,預示情節開篇。另外,皮影戲的特點不光在影,其說唱藝術也是一絕,既可以表現得優美纏綿,倩影清唱;又可以激昂悲壯,似幻似真。演唱過程中,各種唱段、道白以及樂隊的伴奏,能讓皮影戲達到“一口敘還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的效果,讓聽者入迷、看者心醉。

一個個非遺項目,背後都有一段故事、一段歷史,甚至訴說著一座城市的傳統文化和歷史積澱。“非遺”館通過非遺備案,對傳統文化進行記錄、保護和傳承,讓這些文化遺產有了屬於自己的“身份證”。

西夏藝術館 探尋璀璨奪目的西夏文化

在武威金帆農業科技公司,除了體驗科普產品、享受採摘樂趣、品嚐美味佳餚,還可探尋豐富多彩的西夏文化。

西夏在中國歷史上創造了不朽的業績和燦爛的文化,是西夏文化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西夏文字則是西夏文化中最為耀眼的明珠,放射出迷人的光彩。

十六國時,前涼、後涼、南涼、北涼都曾建都於此。當時這裡佛教興盛,自前涼後一度成為北中國佛教文化的中心。北涼開鑿的天梯山石窟,是我國早期佛窟藝術的代表;北大街羅什寺,是後涼時西域高僧鳩摩羅什卓錫地。唐代武威設都督府,後期又是河西節度使駐地。土谷渾王室也遷居這裡。

宋代,武威基本上由西夏統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涼州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是迄今所見保存最完整、內容最豐富、最有研究價值的西夏碑刻。西郊林場發現的木椽塔、木版畫,清嘴灣、塔兒灣發現的西夏瓷器,小西溝峴、亥母洞發現的西夏文文書、泥活字版本、經卷等,都是十分珍貴的文物。

由於西夏文物極其珍貴,西夏藝術館館藏尚不完整,展廳運用彩繪牆和展牆,用圖表、繪畫、影印圖照、模型等手段,對西夏曆史文化遺存產物進行了介紹,向遊客展示了西夏王國的興衰歷史。

遊客感受 寓教於樂收穫頗多

武威金帆“三館”建設,讓武威歷史文化、非遺文化和西夏文化走進了大眾視野,這是推進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發展的一個新載體、新亮點、新特色,可謂文旅融合再揚帆。儘管“三館”還未正式對外開放,內容還待繼續完善,但不乏慕名而來的參觀者,他們由衷為武威金帆農業科技公司充分發掘非遺資源,大力推動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的創意點贊。

市民劉女士和上中學的兒子在“三館”參觀後受益匪淺,她說:“以前帶孩子在產業園體驗過科普產品、享受過採摘樂趣,此次前來深入瞭解和感受了武威傳統文化的魅力,我們收穫很大。等正式開館後,我還要帶孩子來。”

“西夏文化和非遺項目,是一個地區文化符號的集結,是地域文化的象徵,是人們鄉情鄉愁的寄託,也是鄉土教育、愛國精神教育的重要基地。”一位參與布館的學者向記者介紹,該館通過原生態、仿生態的民俗活動和民間工藝動手學等互動形式,展示宣傳非物質文化遺存,構建底蘊深厚、文化內涵豐富的公共文化空間,是鄉土教育的重要場所。這種寓教於樂,在實踐中學習、在遊覽中體悟的方式,是鄉土文化教育、愛國精神教育的重要手段。

“這裡展示的一切值得我們珍愛,陳列的一切值得我們崇敬。這一個個聳立在民族文化傳承之路上的標誌,是鼓舞我們不斷前行的力量源泉,是開啟現代文明社會智慧之門的金鑰匙。”武威金帆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管興說,公司投入巨資打造“三館”,既可以讓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感受武威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還有助於把武威非遺文化代代傳承下去,不斷髮揚光大,讓文化留住遊客,讓遊客帶走文化。

走進武威金帆“三館” 讓武威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

歷史文化沿革展牆

走進武威金帆“三館” 讓武威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

皮影戲

走進武威金帆“三館” 讓武威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

西夏瓷器

走進武威金帆“三館” 讓武威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

重刻剪紙

走進武威金帆“三館” 讓武威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

涼州攻鼓子(蠟像)

走進武威金帆“三館” 讓武威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

華瑞服飾(蠟像)

走進武威金帆“三館” 讓武威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

涼州半臺戲(蠟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