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能電子總裁:不清除這「三大毒瘤」,企業遲早要完

導讀:一個企業走向衰敗,其中必然有它的緣由,但這些往往會被我們忽略。

無論是企業家本身,還是身處企業之中的員工,亦或是打算加入企業的人,都需要具備一雙極富“洞察力”的慧眼,才不至於眼睜睜看著自己的事業急劇下滑,最終毀於一旦。

企業衰敗有何徵兆?其根本原因是什麼?佳能電子總裁酒卷久圍繞佳能電子的經營重建對此展開探討。以下,Enjoy:

佳能電子總裁:不清除這“三大毒瘤”,企業遲早要完

01 讓自己擁有一雙具有“洞察力”的慧眼

三百六十行,無論哪一行,皆從“看”開始。

新員工要觀察老員工如何工作,上司如何履行自己的職責,去效仿、去獲取。

如果身為部門領導,被委以擺脫赤字、重振部門的重任,就要看清虧損的緣由,準確抓住問題的本質,之後更要對症下藥。

如果是經營者的話,便要對某項業務或技術釐清現狀,看透其未來,並指引企業走上正確的方向,帶領員工進軍藍海領域,避免企業拋錨擱淺。

然而,正確看待萬事萬物不能流於表面,而是要洞察其本質,這並非易事。多數人往往只看到一些皮毛,就自以為了解了精髓。

例如,工廠中製造出了殘次品,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一問題得以解決,一切就風平浪靜無人過問了。

為什麼會產生這一問題?其他地方還有沒有類似的問題發生?相同的問題出現了還會不會重蹈覆轍?

只有反覆不停地思考為什麼,才能逐漸看清問題的本質。

儘管如此,我們卻沒有這樣刨根問底的習慣。

觀察事物不夠深入,看待問題不夠準確——“近視”或“斜視”的領導發出的指令,會讓整個組織變得步履維艱。

因此,一名管理者必須不斷付出努力,讓自己擁有一雙具有“洞察力”的慧眼。

準確看清本質,方能發出正確的號令。

佳能電子總裁:不清除這“三大毒瘤”,企業遲早要完

那麼,如何才能具有“洞察力”呢?

洞察力(判斷力)=高深的知識(智慧)+正確經驗積累

在職場中所做的一切,都要盡力看清其本質,積累正確經驗。

拓展自身的知識面也是必不可少的,為此,要時刻提醒自己博覽群書,無論是繪畫還是音樂,都要去感受真正的藝術。

我們還要一步一步地把書本上的知識簡化成無論何時都能信手拈來,無論何處都可以轉化為行動的智慧。

做到了這些,相信“洞察力”便會自然而然產生出來。

到了那時,縱然眼前紛繁複雜,我們也能在較短的時間內看清問題的根本所在。

接下來,只要搜索一下自己頭腦中的數據庫,想一想眼前的問題與以往的哪一個案例相近,妙計自然就從錦囊中自己跳出來了。

在至今為止的工作中,我接觸過一些一等一的高手,例如已故的史蒂夫·喬布斯,還有孫正義,他們都具有敏銳的“洞察力”,而這些頂尖高手無一例外都讀書萬卷,他們還是美術、音樂或工藝品等諸多方面的鑑賞家。

在擁有“洞察力”的過程中,我認為至關重要的就是這句話:

本質極簡而至美!

一眼望去紛繁複雜的事物,如果去除一些枯枝敗葉就可以追溯到其本質,那一定是簡潔而美好的。

無論是技術研發,還是工藝設計,或是經營管理,或是組織架構,其本質不外乎如此。

換句話說,在分秒之間就能夠觸碰到簡而美的本質的力量,就是所謂的“洞察力”。

佳能電子總裁:不清除這“三大毒瘤”,企業遲早要完

02 從問題本質出發,洞察虧損的根源

我下定決心赴任佳能電子,是1999年3月底的事情。我自以為做好了充足的思想準備,到任之後還是大吃了一驚。

當時盈利的部門僅有打印機部門,營業收入利潤率(營業利潤/營業額×100%)僅為1%左右,還有銀行貸款200億日元,賣不出去的產品在中央倉庫裡堆積如山,價值70億日元。

這些還僅僅是“顯性債務”,還有數不勝數的“隱性債務”——乍一看是有用資產,實際上是無法產生利潤的無用設備。

從前輩手中接過的,便是這樣一個實質性虧損的爛攤子。

1.所有虧損企業都存在的三大毒瘤

解決問題的途徑,就是充分理解問題的本質所在,把一個大問題細分成若干個小問題,將其切分成自己可以著手處理的範圍。

在佳能總公司的工作經驗中,我總結出了虧損企業或組織所具有的三個共同特徵:

1)一把手(領導層)精神萎靡不振

2)多數人渾渾噩噩,一味等待領導的指示

3)企業浪費佔營業收入的20%~30%

這三點是讓企業經營屢戰屢敗的決定性因素,可謂導致企業業績下滑的三大毒瘤。

於是,在佳能電子的企業重建過程中,我便從本質出發,把問題分成三類開始解決。

一般來說,業績不好的公司或業務部門,多數都在工作方向和工作方法上存在問題。為此,必須先對企業戰略和組織架構進行重新評估。

但是實際上,單憑這兩點是無法使虧損中的企業或部門絕地重生的。

佳能電子總裁:不清除這“三大毒瘤”,企業遲早要完

企業和部門的重建,關鍵在於樹立起高度一致的危機意識——“再這樣下去,公司就會一敗塗地”。

擰緊危機意識的發條,公司上下一心才能投入重建事業。若是沒有這樣的姿態和熱情,戰略再高,組織再好,也依然果實寥寥。

賠錢的是人,賺錢的也是人。賺不到錢,簡而言之就是人沒有找到賺錢的方式,這才是問題的根本。

然而在實際操作上,解決這個問題也是最大的難關。

究其原因,越是虧損的企業和部門,越是有這樣的通病。他們總是看不清狀況,從上到下都工作散漫、渾渾噩噩。

他們還對變革有一種牴觸情緒,為了自保而無所不用其極,拒絕改變時他們所體現出來的能量總是超乎你的想象,他們千方百計對企業重建設置重重障礙,縱然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虧損的企業裡往往是這樣的人在董事會或領導層扎堆,特別是那些歷史悠久的企業,更容易出現這類人。

舉個案例,一次我向某部門負責人下達了指示,卻發現這項指示並沒有傳達到工廠第一線的員工那裡。

我心中生疑,便決定追本溯源,從身處生產第一線的員工開始逐級向上詢問:“你接到指示了嗎?”我不時便會採取這種方式,目的就是確認傳遞機制中到底是哪個環節出現了問題。

在這個案例中,問題出現在了源頭,那位部門負責人就沒有將我的指示準確傳達給其下屬。

如果是業績優良的企業,部門負責人一旦接到指示,一定會認真確保指示傳達到工廠的第一線,絕不會當完傳話筒就覺得事不關己,並且會時刻繃緊神經,以防出現紕漏或是怠工現象。

從積極層面上來說,這樣做可以使第一線的氣氛變得緊張起來。

上要貫徹落實“現場主義”,下要強化監管力度,擦亮雙眼,營造緊張的工作氣氛,這是整頓風紀的最佳方法。

做完傳話筒就一了百了,根本不去摸清一線員工是否接收到了正確的指示,甚至都意識不到自己的這種不作為存在問題。通過這樣一個例子,就能夠看清公司高管們的鬆懈心態。

佳能電子總裁:不清除這“三大毒瘤”,企業遲早要完

2.上樑不正下樑歪

日本有一句諺語是“魚從頭爛”,意思是組織的渙散是自上而下蔓延開來的。

管理層如此鬆懈,中層幹部和基層員工的作風散漫也是不難想象的。他們只按指令做事,當中甚至還有交代下來的任務也不去認真完成的人。

整個架構作風散漫到這種程度,員工即使意識到長此以往會出現問題,可是又會想“要是多此一舉,就平添了自己的工作量,那可是自討苦吃”。

於是他們只顧眼前,出現了問題也不向上司如實彙報。

長此以往,結果便是佳能電子產生了極為嚴重的問題,甚至生產出大量殘次品。

工作失誤和內部糾紛等狀況頻頻發生便是虧損企業、渙散組織的典型特徵。

無須贅言,能給企業帶來利益的是那些具備思考能力的、積極為公司獻計獻策的主動型員工。

然而,擺在眼前的現實很殘酷,所有人都是那麼被動,所有人都只想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鐘,所有人都絲毫不想面對變革和挑戰。

這樣一來,沒有一個員工會認為公司虧損有自己的一份責任。

工作環境中沒有一丁點兒的危機意識,更不用指望有人流露出改變現狀的意願。

“現在的社會,經濟不景氣啊,實在沒轍。”

“我們上面有佳能罩著,總不至於倒閉吧。”

像這樣的僥倖心理,都赤裸裸地寫在了員工的臉上。

培養員工的業務改善意識成了不可能的任務,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辛苦獲取的利潤被根深蒂固的毒瘤一點一點蠶食。

佳能電子總裁:不清除這“三大毒瘤”,企業遲早要完

3. 挖掘潛藏利潤

美國某企業對企業浪費佔營業收入的比重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營業收入利潤率超過20%的高盈利企業,企業浪費佔營業收入的比重為7%~8%,而營業收入利潤率在1%左右的企業,企業浪費則佔到營業收入的20%~30%。

也就是說,盈利能力越差的企業,內部浪費越多,利潤便是被企業浪費一點一點消耗殆盡的。

不盈利的企業往往其營業收入的20%~30%都是企業浪費,如果換一個角度思考,企業浪費其實就是埋藏在公司內部的潛藏利潤。

舉例來說,如果某企業的浪費佔營業額的20%~30%,若能把這一數字減少到7%~8%,也就意味著曾經浪費的10%~20%可以轉換成利潤。

進一步說,即使營業額保持不變,只要減少浪費,企業的營業收入利潤率仍可以升至10%,這樣就可以完成向盈利企業的轉型。

那麼,如何才能促使員工自主自發地削減企業浪費,以實現挖掘潛藏利潤呢?

德魯克曾提到過:“要把一個希望達成的宏觀整體目標轉換成微觀具體的目標,將全員的動能整合在一處,共同致力於實現這一目標。”

我依據這一理論制定出了宏觀整體目標和具體目標,並向佳能電子的全體員工進行了公示。

公司應達成的整體目標:成為世界一流的高盈利企業

為達成整體目標而要實現的具體目標:

1)10年之內將營業收入利潤率提高到15%

2)為此將一切減半

以上這些是要讓全體員工共同參與的改革主題、方法論和實施途徑。

以1999年為始,目標是在10年內把這一數值提升到15%。我的計劃是,就任時公司的利潤率為1%,那麼按照平均每年提升1.5%的速度,10年後便可達成這一目標。

1999年的營業額約為750億日元,我運用簡單算式制訂瞭如下方案:

起始年:營業額750億日元

利潤率1% =7.5億日元

浪費20% =150億日元

10年後:營業額750億日元

利潤率15% =112億日元

浪費7% =52億日元

用10年時間,把企業浪費從150億日元削減到50億日元,10年共降低100億日元,平均每年降低10億日元,換算成利潤率的話,就是年均增長1.3%。

為完成這一數字,我還提出了一項更為具體的目標:

把時間、生產空間、水/煤氣/電的使用量、殘次品、人員/貨物的移動距離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等全部降至原水準的一半。

這樣做不僅可以節省原材料、水電費和燃氣費,還能大幅度節省人工、物流、通信、辦公用品和租賃等方面的費用,從而使企業浪費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削減,也就降低了大量成本。

佳能電子總裁:不清除這“三大毒瘤”,企業遲早要完

03 目標制定了,如何激發員工積極性?

制定了“一切減半”的計劃,員工會問:“搞得那麼辛苦,到底能有什麼回報?”“憑什麼要這麼勒緊腰帶過日子?”

我調入佳能電子任職後,曾對全公司員工進行過一次問卷調查,題目是“你想在什麼樣的公司工作”。

絕大多數員工的回答是“重視員工的公司”或是“能一直工作到退休的公司”。也就是說,大家都想受僱於一個能一直幹到退休的公司,安安穩穩地工作。

因此,我就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回答了他們提出的“能有什麼回報,到底為什麼要勒緊腰帶過日子”的問題。

我向他們明確描述了“大變革”後的公司面貌,並與他們做了這樣一個約定:“把一切減半後,我們就能變成一個高收益的公司,就能變成一個重視員工、讓每名員工安心工作到65歲的公司了。”

如果想讓公司的員工更加努力地工作,就要告訴他們努力是為了什麼,目標達成之後又會是一幅怎樣的畫面——給他們一個可以接受的理由,或是公司成功之後的願景。

相反,如果說不出個一二三來,只是一味地讓他們埋頭苦幹,員工是不會任勞任怨的。

除了終身僱用、工作穩定之外,我還跟員工約定:“只要我在領導的位子上,哪怕是借債,也保證每半年發一次獎金。”除此之外,在決定次年度的利潤率目標時,我會在可以實現的目標的基礎上再降低一點,並把超出目標的利潤返還給員工。

員工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獲得一種成就感,也能夠在達成目標後收穫實實在在的工作成果。這樣一來,員工的內心深處就會噴發出動能——“明年也一定要達成目標”。

然而,有些企業用遙不可及的目標畫餅充飢,完成目標卻不與員工分享成果,相反第二年還“變本加厲”,設定更高的目標,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

這些企業即便能在一兩年之內積累一定的業績,但想要長期穩定發展,恐怕是痴人說夢。

公司如果可以承諾重視員工的個人生活,並設定能夠達到的目標,那麼就能夠使員工充滿動力,從而引導他們發揮主觀能動性。

關於作者:酒卷久,1967年加入佳能公司。1999年臨危受命擔任佳能電子社長,因徹底杜絕浪費實現業績反轉,併成功強化了財務體系,被稱為“改善達人”。在任期間,連續六年實現佳能業績超過10%的增長,獲得了700餘項專利。

本文摘編自《佳能的洞察力》,華章管理(ID:hzbook_gl)首發,轉載請與我們取得授權。

延伸閱讀《佳能的洞察力》

推薦語:酒卷久分享自己換位思考,洞悉人性,與員工朝夕相處的點點滴滴,講述如何受到德魯克的啟蒙,並在與孫正義的交往中領悟了經營者的洞察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