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胃鏡檢查什麼情況下才需要切一塊肉做病理?

阿三122293041


胃鏡是檢查食管、胃、十二指腸疾病最常用、最準確的方法,胃鏡檢查不僅僅可以直觀的看到胃黏膜、食管粘膜、十二指腸黏膜病變的情況,還可以提取活檢。

而題主所說的切一塊肉在醫生口中就是提取活檢,其實也並沒有“切一塊肉”那麼可怕,活檢提取的組織是極小的,因為是要放在顯微鏡低下觀察的,所以沒有必要“切一塊”。


醫生之所以要提取活檢是因為對胃部病變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和懷疑性,因為一些早期的癌變是不容易在直觀的胃鏡下發現的,它有可能存在於細胞內,所以才要提取活檢進行篩查。

還有就是對於慢性胃炎的患者,醫生不確定炎症的發展程度和胃黏膜細胞改變的情況,所以才要提取組織進行檢查,明確細胞是否是單純的炎症還是存在有萎縮、化生、增生等情況出現。


還有就是對於胃鏡直觀診斷下的胃癌,醫生也是要提取活檢的,因為直觀診斷下的胃癌只是一個形態學的分類,提取活檢後可以進行病理學的分類,對於胃癌的分型,分化程度,惡變程度都可以做出一個很好的分類。

以上就是小克的觀點,歡迎各位提問和補充,關注小克,瞭解更多健康知識。


小克醫學


胃鏡是早期診斷胃癌和食管癌的有效手段。我國是這兩種癌症的高發國家,與相鄰的日本、韓國相比,我國的早期診斷率要低一些,主要原因是人口基數大,胃鏡檢查難以普及。還有很大一部分患者,難以忍受內鏡檢查的痛苦,有牴觸心理。

胃鏡可以直接觀察食管、胃、十二指腸粘膜的色澤、表面情況、有無充血、破潰和潰瘍等,還可以通過輔助染色提高診斷符合率。當發現可疑惡性組織時,就需要取活檢做病理。這一點有時跟操作者的水平也有一定關係

像這位62歲女性患者,因為頑固性咳嗽就診,各種止咳藥物、抗過敏藥物均沒有明顯效果。後來懷疑是否存在胃食管反流(某些時候可預防老年人哮喘和咳嗽),行胃鏡檢查。發現胃竇部粘膜局部隆起,約1cm小結節,很光滑,色澤正常,沒有糜爛。胃鏡室主任謹慎考慮,還是取了一點組織做病檢:

結果是局灶腺體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原位癌),及時做了粘膜環切,解除了隱患(術後還需要定期隨訪複查一段時期)。患者和家屬很滿意,很感激!

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是具有惡性特徵的黏膜病變,無黏膜固有層的浸潤,但形態學具有某些浸潤性癌的一些相同或相似的遺傳學異常,因此有可能發展為浸潤癌。有報道,上皮內瘤變消退佔 0~16%,持續存在佔 14%~58%,而有 25%~85%則 進展為浸潤性癌,因此建議處理更積極一點。

而十二指腸潰瘍沒有明顯的惡變證據,且口服藥物治療效果好,療程也不長,一般不會選擇取材活檢。

消化性潰瘍是常見病、多發病,主要跟飲食和情緒有關,內科保守治療效果滿意,但是有一定的複發率。建議聽從專業醫生的指導,合理用藥,並培養科學的膳食習慣。

參考文獻:

Misdraji J,Lauwers GY. Gastric epitheliaI dysplasia


影像科豪大夫


首先科普一下胃鏡檢查的常識:胃鏡檢查是食管、胃、十二指腸疾病診斷中最常用,也是最準確的檢查方法,所認說醫生建議你作胃鏡是為了準確診斷疾病,能合理正確制定治療方案的前提,是非常有必要的,不要有什麼顧慮。




至於該不該取活檢,由檢查醫生視當時的胃鏡下所見情況決定,如有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糜爛性胃炎、淺表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胃息肉等疾病在鏡下直視不能確定診斷或疑有惡變可能時取活檢,以明確鏡下所見結果是否正確,是有補充診斷的意義。並沒有什那些病該取活檢,那些病不該取活檢的規定,取不取活檢醫生都會認真給你檢查的。

希望回答對你有所幫助,關注天天醫學,瞭解更多醫學知識,若有疑問,請在評論區留言,歡迎批評指正。


天天醫學


什麼是胃鏡檢查?

胃鏡是一種常見的檢查方法,從口腔裡面插一個帶光源的鏡子進入食管和胃,還可以觀察到十二指腸的上段。



為什麼要做胃鏡檢查,胃鏡檢查可以做哪些東西?

胃鏡可以直視下觀察到食管,胃和十二指腸的粘膜有沒有問題,所以懷疑食管,胃和十二指腸的病變,都可以做胃鏡。

做胃鏡的時候,如果看見有問題的地方,可以用活檢鉗取組織做活檢,就是取一點粘膜組織製成石蠟切片,在顯微鏡下觀察,看看裡面有沒有癌細胞



胃鏡除了可以做檢查,還可以做治療,胃息肉可以在胃鏡下切除,一些特別早期的胃癌,也可以通過胃鏡直接切除,並且效果不錯。

哪些情況不需要或者不能取活檢

如果胃鏡沒有發現問題,就不需要做活檢,但是有以下幾種情況也不能取活檢,巨大潰瘍處於活動期,有出血風險,如果取一塊組織做活檢,有可能引起大出血。十二指腸潰瘍一般是不會惡變的,所

以十二指腸潰瘍也不需要取活檢。



綜上所述,一般十二指腸潰瘍是不需要取活檢的,因為十二指腸潰瘍不會癌變,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歡迎留言諮詢,更多醫學科普,請關注我的頭條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