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宮產的新生兒容易發生的6類疾病,注意知曉!

從醫學的角度看最好的分娩是經陰道自然分娩,剖宮產並不是理想的分娩方式,也不是生育的“捷徑”,它只是一種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為保證孕婦和胎兒的生命安全而採取的一種分娩方式,它不但可以引起剖腹產兒的一系列的病理問題,而且也並非是所有的孕婦都適合剖宮產。

剖宮產的新生兒容易發生的6類疾病,注意知曉!

那麼剖宮產對寶寶來說有哪些不利因素呢?

1、剖宮產兒容易發生“剖宮產兒綜合症”:

“剖宮產兒綜合症”主要是指剖宮產兒呼吸系統的併發症,如溼肺、窒息、羊水吸入,以及肺不張和肺透明膜病等。

臨床上剖宮產兒溼肺的發生率為8%,陰道產兒溼肺的發生率僅為1%。這是由於在胎兒肺內吸入了羊水等液體,寶寶分娩時母體子宮收縮及產道的擠壓可助嬰孩將積存的胎兒肺內以及鼻、口中的羊水和粘液擠出,剩餘的肺液在出生後醫生常被進一步清除和吸收,以防止吸入性肺炎的發生。但剖宮產兒缺乏這一過程,肺液排出較少,肺內液體影響了通氣和換氣,發生新生兒溼肺,嚴重者導致窒息、新生兒肺透明膜病、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的發生。表現剖宮產兒生後出現呼吸困難、發紺、呻吟、吐沫、反應差、不吃、不哭等症狀,另外。由於剖宮產兒沒有經過產道擠壓,無法更好的適應出生後血流動力學和血生化的瞬間改變,所以顱內出血也時有發生。

另外,有外國研究,曾患嚴重溼肺症的嬰兒日後有較高機會患哮喘病等長期呼吸道疾病。

2、剖腹產寶寶易患小兒多動症

許多孕婦熱衷於選擇剖腹產時,醫院中傳出的關於多動症的消息令人擔憂:在多動症孩子的求治人群中,剖復產的孩子佔八成。

患兒“壞習慣”很多,時不時眨眼睛、聳肩、面肌抽動。此外讀書不投入,上課時愛擅自說話,雖然智商不低,但成績並不好。剖腹產使正常產道生產過程帶來的神經接觸等感覺破壞,從而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易得多動等神經精神疾病。

剖宮產的新生兒容易發生的6類疾病,注意知曉!

3、剖宮產兒容易發生感覺統合失調問題:

所謂感覺統合失調是指外部的感覺刺激信號無法在兒童的大腦神經系統進行有效的組合,而使機體不能和諧的運作,久而久之形成各種障礙最終影響身心健康。意味著兒童的大腦對身體各器官失去了控制和組合的能力,這將會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人的認知能力與適應能力,具體的說就是孩子想的和做的不是一回事,他的思維往往無法約束自己的行為,剖腹產的孩子是感統失調的一個高發人群。

正常經產道分娩的胎兒會受到宮縮、產道適度的物理張力改變等,使胎兒的身體、胸腹、頭部有節奏地被擠壓,而剖宮產寶寶卻缺乏這種刺激,所以容易出現觸覺感、本體感以及前庭平衡感的失調,即“感覺統合失調”。表現寶寶產後容易發生情緒敏感、注意力不集中、手腳笨拙動作不協調,作任何事情沒有長性、愛哭鬧情緒不穩定、愛招惹人不合群。去醫院檢查,這些孩子一般智商測試都可在平均水平之上,也沒有發現什麼健康問題,直到孩子上學後出現學習困難、表現出一些異常行為,才引起家長足夠的重視。經專業醫生檢查是因為感覺統合失調造成的。

如果一個剖腹產的孩子,到了兩三歲以後還有吃手和咬筆頭等習慣,除了心理焦慮的因素外,就要警惕是不是有感統失調的問題了。

據統計,目前,3~13歲的孩子大約有10%-30%不同程度地患有此症,其中剖宮產兒佔很大的一部分。應當引起作社會的關注,但是對於必須剖腹產的孕婦來說,也不必把它看得過於可怕。患了統合失調症的孩子上學後,通過學校和家庭的慢慢訓練,大部分是可以恢復正常的。做為父母,平時要讓孩子儘可能感受到一些來自外界的刺激,多做一些戶外活動,平時應鼓勵兒童自己動手,包括日常生活、飲食起居。充分的活動鍛鍊有助於兒童大腦統合能力的提高。

4、哭鬧:95%以上剖宮產兒出生後很快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哭鬧、多動、不喜歡觸摸、易驚,睡眠障礙,即使很小的聲響也能引起過強的反應,尤其晚上常常莫名其妙地哭鬧且很難安撫,甚至拒絕吃奶。這是因為胎兒在子宮內吞嚥了大量羊水,由於實施了剖宮產,不能通過產道的擠壓而排出來,新生兒消化道內大量的羊水引起腸絞痛。哭鬧也可能是剖宮產兒的感覺統合失調有關。

5、麻醉對胎寶寶的影響

幾乎所有的麻醉藥及鎮痛藥對中樞系統都有抑制作用,麻醉藥物可通過胎盤屏障進入胎兒體內直接抑制胎兒呼吸、循環中樞,或通過抑制母體呼吸循環而間接對胎兒產生影響。如過量的麻醉藥或手術中媽媽出現了因呼吸抑制的低氧血癥,都會影響寶寶的氧氣供應和代謝廢物的排出,直接威脅著寶寶的生命安全。因此,在選擇剖宮產麻醉時,醫生必須慎重考慮用藥的種類、劑量、時機和方法,以防止對胎兒產生直接或間接的不利影響。

剖宮產的新生兒容易發生的6類疾病,注意知曉!

6、剖宮產後媽媽暫時母乳分娩分泌延遲,寶寶由於不能及時獲得初乳中的一些免疫物質,而免疫功能差,易合併感染,下奶晚或母乳不足也容易發生新生兒低血糖。人的大腦代謝主要依靠能量的來源是糖,低血糖對大腦造成的損傷往往是不可逆的。同時,由於餵養延遲或母乳不足,也造成剖宮產兒胎糞排出延遲,增加膽紅素的回吸收而發生高膽紅素血癥致黃疸加重。

所以孕婦應首選產道自然分娩,避免個人喜好或便捷而剖腹產子,以免影響嬰兒健康。即使決定剖腹生產,建議在妊娠三十九周後行手術,當嬰兒未足月(即妊娠少於三十七週)又需剖腹生產,便可考慮向母親注射類固醇,可減低嬰兒患溼肺症的風險,但需注意平衡母親的藥物風險。

附:剖宮產手術的醫學指徵

●從孕婦情況來判斷:如果孕婦的骨盆畸形或狹小、軟產道異常、高齡初產、患有嚴重的妊高症、或者孕婦患有重症肝炎、生殖器皰疹、艾滋病等傳染性疾病,有將病毒傳染給新生兒的危險、曾經做過剖宮產或子宮手術,此次不適合自然產的、或者產程停滯、胎盤早剝、前置胎盤、引產失敗、子宮破裂、合併有子宮肌瘤、卵巢腫瘤、宮頸癌、心臟病、嚴重糖尿病等都應該實施剖宮產。

●從胎兒情況來判斷:胎位不正、胎兒宮內窘迫、體重估計為4000克以上而不能陰道分娩的、多胞胎、宮頸未開全而臍帶脫垂者都必須實施剖宮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