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武定鄉愁——肝生

肝生

舌尖上的武定鄉愁——肝生

肝生,系彝語“思孜”之直譯,“思”為血、“孜”為生,是彝族地區的一道珍饈美饌。從彝語詞意理解,稱它為“生血”更為貼切,並且傳統的肝生並非是用豬肝來製作,而是以豬血為主料。後期人們的生活逐漸改善,才用豬肝來代替了豬血,便產生了現在的肝生。

舌尖上的武定鄉愁——肝生

過年前宴請親朋來家中吃殺豬飯是彝族地區的一個風俗,現在很多生活在彝區的漢族亦有此俗,屬漢借彝俗或彝借漢俗已難探其源。而肝生就是殺豬飯中最重要的一道菜餚,如果缺了它便是對賓客的怠慢。所以,去請客吃殺豬飯時,不能直言來意,而是先進入堂屋坐下,然後委婉的說來家裡吃一筷肝生。這樣的禮俗一直流傳至今。

舌尖上的武定鄉愁——肝生

傳統肝生的製作,並不麻煩。首先,得把新鮮的豬血放在桶裡攪碎或直接用手捏成小塊,再把浮在上面的泡沫和雜質過濾乾淨,然後把削了皮的苤藍剁碎倒入豬血裡面,緊接著進行下一輪的攪拌。待到豬血和苤藍均勻的混在一起後,加入鹽巴、花椒麵和酒。鹽是所有食物能夠鮮美的基礎,花椒則可以去除豬血的腥味,而酒的主要功能就是消毒。三種配料缺一不可,否則就會失去其獨特之味道,特別是酒不可不放,也不可多放,酒倒少了起不到殺菌的作用,酒倒多了肝生就會變“熟”,這道菜也就失去了它在席中的地位。這種傳統的製作手法,非常接近食肉寢皮的原始時代,也算得上是人類在未使用火種時遺留至今的一種殘餘。

舌尖上的武定鄉愁——肝生

宴席開始,親朋們都圍桌而坐,肝生需用小碗盛裝,擺放在桌子中央,這時候要由桌中的長者先夾起一點肝生,然後請同桌的人共食,大家才能動筷享受肝生和桌上的其它食物。此習俗與敬酒相仿,其核心便是長幼有序,尊卑井然,在這種飲食行為中具有濃厚的階級社會特徵。可以用“一群生活在階級社會里的人,品嚐著原始社會的食物”來形容。

舌尖上的武定鄉愁——肝生

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物質生活也不斷豐富。肝生的製作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原來的“生血”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肝生”,“肝生”這個名詞也才真正出現,而且還是根據食材進行漢語轉譯,因為彝語中依然是“生血”之意。這個時期製作肝生開始不用豬血,而是用豬肝。早上,天還未亮眾人就將豬捆住,主人要用一升米插上三柱香祭告天地,再把三張草紙焚入裝有酒水和飯食的碗中,最後將其潑在豬上,意為將豬的魂魄送走,讓它早日投胎。

舌尖上的武定鄉愁——肝生

將豬殺死以後,取出豬肝,然後把其一分為二,一半用來招待幫忙殺豬的人,另一半則是製作肝生的主要原料。這種肝生的製作要比傳統的手法複雜,而且要由一個有耐心和製作經驗的人來完成,從開始到結束只能由一人負責,不允許中途換人或者多人一起製作。究其緣由,就是為了保證肝生的質量,如果製作失敗可以直接追溯到製作者,沒有相互推諉的餘地。

舌尖上的武定鄉愁——肝生

最開始製作肝生時,要將新鮮的豬肝放在甑板上,用刀背反覆捶打成泥,然後把豬肝裡面的經脈取出。這個過程不能用刀鋒,因為刀鋒會將經脈剁碎混入其中,吃的時候不僅口感不好,而且會有很重的腥味。

舌尖上的武定鄉愁——肝生

有的製作者則不喜歡用刀,而是將豬肝放在石臼裡面不斷舂打,最後的效果亦和用刀背捶打殊途同歸。豬肝打碎成泥後,與傳統的製作手法相同,要放上鹽、花椒麵和酒。此外,還需要煮一塊絲毫不粘肥的淨瘦肉,煮熟後將它切剁成泥,再用文火烘炒,直至其泛黃。待這些肉沫冷卻後,再倒入已經成為泥狀的豬肝之中,攪拌均勻,這樣一道肝生才完成,需要一個人用整個下午的時間。

舌尖上的武定鄉愁——肝生

其實,肝生的兩種製作手法都是相同的,只是把豬血換成了豬肝,把苤藍 換成了肉沫,本質上的區別是由傳統的全生到後來的半熟。文明的演進就是如此,將來這道肝生可能就會慢慢消失,現在除了一些老者,這道菜已經得不到年輕人的青睞,往往成為一種形式,很多地方直接將其換成了炒豬肝。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使肝生在席中的地位發生了動搖。

舌尖上的武定鄉愁——肝生

彝族的肝生和白族的生皮如出一轍,也許這些獨具風味和富有儀式感的食物,是我們對人類原始味蕾上的最後記憶。

舌尖上的武定鄉愁——肝生

舌尖上的武定鄉愁——肝生

舌尖上的武定鄉愁——肝生

舌尖上的武定鄉愁——肝生

舌尖上的武定鄉愁——肝生

舌尖上的武定鄉愁——肝生

舌尖上的武定鄉愁——肝生

舌尖上的武定鄉愁——肝生

原載《楚雄文藝》夏之卷(節選)

舌尖上的武定鄉愁——肝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